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2)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2)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

  王蒙散文读后感4

  王蒙,这位被著名评论家张光年先生称为我国“当代文坛奇才”的杰出作家,与新疆有着一种特殊的缘分。自1963年底“自我流放”到新疆,到1979年6月“右派分子”问题被彻底“改正”回到北京,由青年进入中年,王蒙在新疆整整度过了16年屈辱而又充实的漫长岁月。其中有7年时间,他更是在边远的伊犁巴彦岱农村当了地地道道的普通农民,一直与那里的维吾尔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崐在这段艰辛而压抑的日子中,王蒙与一切有志气的知识分子一样,并没有向命运屈崐服,更没有消沉颓唐。他在生活的最底层默默地思索着、吸收着、积累着,也企盼崐着有朝一日能重新回到文艺队伍中来,在文学事业中一试身手。

  有道是“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国家不幸诗人幸”。在新疆这段不正常的崐荒.唐经历,对于作家王蒙个人来说,并不全是坏事。关于如何看待这被迫中断创作崐的20年,王蒙曾有一段很有辩证意味的总结说明。他说“如果不中断的话,在那崐种环境里,势必有两种可能。一是得绝对的沉默,这并不大可能,因为我从小就积崐极参加革命,做布尔什维克,做党员,一心一意跟党走,假如1957年以后我没崐有被划进去,就设想我就清醒看到这一切都错了,我就保持沉默采取不合作的态度,崐这也不可能。相反的有一种可能就是跟着‘左’起来。但‘左’到姚文元的程度也崐不可能,因为我心里毕竟有善良的一面,我下不了手,我现在写小说对很反面的人崐物也下不了手。但起码柳青式的悲剧在我身上会出现,就是我以很大的力量努力把崐当时的政策口号变成我自己的思想感情,再把它写出来,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它写崐出来,可不久发现是写错了。”王蒙幽默地说,这种情况“从政治上说,对我个人崐很好”。(见《王蒙文集》第8卷614页)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当年在这段崐非常时期的思想、生活、情绪、知识和艺术的全面积累,是王蒙在新时期最初的几崐年里,就能以极佳的竞技状态实现自己文学创作的“二度青春”,十几来频频引领崐文坛风骚,进入他文学事业辉煌时期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他那大量的有关新疆题材崐的文学作品,就是他16年新疆生活经历的一批意外的精神创造的硕果,也是对有崐大恩于他的“第二故乡”新疆各族人民一份丰厚的回报。

  王蒙根据新疆生活体验创作的作品,据不完全统计,有近百万字之多,约占其崐新时期创作总量的三分之一左右。这些作品中,既有数量众多的小说,也有不少诗崐歌和散文。其中系列小说《在伊犁》、中篇小说《杂色》、短篇小说《夜的眼》、崐散文《故乡行──重访巴彦岱》等,都是王蒙本人的得意之作,均属作家新时期颇崐有份量的代表作之列,在国内外享有很高声誉。这些作品,就小说形式而言,既有崐长篇、中篇、短篇和微型小说,也有系列小说;就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手法而言,传崐统的、现代的、写实的、象征的、幽默的、抒情的、哲理的、心理的、荒诞的,可崐谓五光十色,应有尽有。它们可以看作是王蒙在新时期里,进行小说艺术全方位探崐索创新的一个琳琅满目的厨窗。

  也许是一个在社会底层生活过多年的老新疆人的缘故吧,对于王蒙这批新疆题崐材的小说创作,笔者一向十分喜爱,读起来倍感亲切有味。可惜的是,这些作品过崐去大都散见于不同的作品集子中,不能集中起来对照阅读,从而获得一种比较完整崐的印象。不过现在好了,最近读到由新疆文艺评论家、王蒙研究者陈柏中和夏冠洲崐同志合作编选的一大厚本《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新疆青少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感到甚得我心。这本选集,收集了王蒙1992年以前以新疆生活为题材、为背景的小说和散文40来篇(部),近50万字,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读者阅读王蒙作品的兴趣。我在捧读之余,不禁想对选集中部分小说的创作成就谈些体会心得,以与广大读者交流。

  一、描绘了60年代中期至80年代

  初期新疆社会的历史变迁

  在这部选集中,随着作家所描绘的丰富多彩的生活场景的转换和众多各族人物崐的不同命运的浮沉变化,似乎把我们带回到边疆地区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王蒙的崐这批小说,从作品所反映的时间上看,最早的是《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叙述崐的故事开始于““””前夕“山雨欲来风满楼”的1965年春;最晚则是《心的崐光》和《最后的‘陶’》,故事均发生在改革大潮开始波及到遥远的伊犁城镇、牧崐区,已进入充满勃勃生机80年代初期了。王蒙正是在这个比较典型、也比较广阔崐复杂的社会大背景下,从一个有力的角度,为我们描绘了十几年来边疆地区社会所崐发生的历史性巨变。

  作品中我们既可以看到,在强调所谓阶级斗争和路线斗争的年代和““””中崐“夺权”、“武斗”的混乱时期,边疆地区兄弟民族的普通群众,与内地情况一样,崐正常生活被打乱,是非被颠倒,人性被扭曲,正直善良的人们被迫害、遭冤屈,生崐产力受到严重破坏,人民的基本生活得不到保障(例如在《温暖》里所描写的,甚崐至连买一点茶叶都要带上户口本,顶风冒雪排几天长队,以至闹出许多纠纷来);崐而一些小政治野心家和社会渣滓,如《书记·队长·野猫和半截筷子的故事》(下崐简称《书记》)中的谢力甫、阿皮孜等人,利令智昏,则不可一世,不时掀起一阵崐阵小风浪。于是,艾克兰穆,这位深受人们欢迎的天才民间歌手,在一场政治冤案崐和爱情悲剧的双重打击下神秘地失踪了,人间从此消逝了他那夺人心魄的歌声(《崐歌神》);向往自由和艺术的回乡知青阿麦德,因为说了一句“想当特务”的玩笑崐话,就被打成“反革命”,几乎被“工宣队”处以极刑(《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崐);“傻郎”马尔克,是一个忠于爱情的木匠,只是因为想用自己的手艺挣点现钱崐为爱妻治病,不能经常参加集体劳动,虽然按时向队上交钱,仍被视为“走资本主崐义道路”,遭到百般限制、刁难,甚至被扣发口粮、捆绑批斗(《淡灰色的眼珠》)崐;队长铁木耳和书记库德来提因坚持“抓革命促生产”,被打成“走资派”(《队崐长》);而《买买提处长轶事》中的买买提兄弟,以及《鹰谷》中的艾利、吐尔地崐等这些无辜的干部,也都被打成“走资派”、“黑作家”、“坏分子”,横遭毒打,崐关进“牛棚”实行专政……但是,另一方面,在那个非常的年代里,人民群众却以崐种种不同的方式,去与邪恶势力作了英勇机智的斗争,使一小撮坏人的阴谋诡计一崐次次地遭到失败。《队长》中的莱提甫木匠、《虚掩的土屋小院》中的伊敏老爹、崐《买买提处长轶事》中的买买提处长等,都用维吾尔人特有的阿凡提式的幽默,保崐护了自己,抗击了邪恶势力。而《边城华彩》中的青年民兵连长艾肯、《鹰谷》中崐的艾利,也以自己或机敏或潇洒的言行,巧妙地应付了当时复杂恶劣的生存环境,崐表现了维吾尔人民生活的智慧。王蒙通过真实的艺术表现,热情地赞美了边疆兄弟崐民族的斗争精神和不屈的意志,深刻地揭示了“真善美必将战胜假恶丑”这一历史崐发展的规律,表达了作家对生活底蕴的思考和信念。这些艺术表现使得这批作品具崐有较高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

  与此同时,王蒙还对新疆兄弟民族个体命运表示了极大的同情和关注。在作品崐中我们可以看到,由于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束缚,再加上具体个人性格上的种种崐缺陷,结果造成了一些人物个人命运的悲剧。如果说天才歌唱家艾克兰穆令人痛心崐的夭折,主要是社会政治上极左路线造成的直接恶果的话,那么,穆罕默德·阿麦崐德、《好汉子依斯麻尔》中的依斯麻尔等人程度不同的悲剧命运,则有着更为复杂崐的社会文化因素。穆罕默德·阿麦德本是一个充满理想和朝气的知识青年,但由于崐贫穷和社会习俗的偏见,加上自己性格的软弱和自暴自弃,结果导致人生的一个个崐挫折;回族“好汉子”依斯麻尔由在““””中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到最后不光崐彩的下台,以至生了病却迷信“羊尾巴油包治百病”不求医而不治而死,从个人角崐度看,主要原因则是没有文化、迷信、私心膨胀又不加检点所致。《心的光》中,崐凯丽碧努尔的人生小悲剧更有典型性,也更耐人寻味。她与命运之神失交臂,无意崐间放弃了一个有望成为电影明星的大好机遇,原因全在于生活在相对优裕的小市民崐圈子里,缺乏远大理想,“心灵的光辉”和艺术才华被世俗的生活习惯所遮掩了,崐束缚了、压抑了。相反,哈萨克女大学生哈丽黛(《最后的‘陶’》)和青年女教崐师爱弥拉姑娘(《爱弥拉姑娘的爱情》),却凭借着现代文明的光辉、较高的理想崐追求或顽强的性格,战胜了传统习惯势力,最后赢得了自己远大的前途或美满的爱崐情。这些,加上作家对穆罕默德·阿麦德进入新时期命运出现的转机和哈萨克知识崐青年库尔班身上那动人的现代意识的描写,都表现了作家王蒙对新疆各兄弟民族的崐一往情深,表达了对他们历史命运的美好祝福。

  由此可见,作家王蒙在这些小说的主题开掘上,能避开只作简单的政治判断和崐道德评价,尽力保持了生活的原汤原汁,注重从社会生活和人生本身固有的复杂性,崐探讨了人物命运的文化背景和人性、人的生命力等多元主题。。艺术表现上,大多崐采用第一人称叙述,作品中的“我”,往往就是作家自己。“我”既是故事的目击崐者、叙述者,也是情节纠葛的介入者。作品以亲历的口吻娓娓道来,更增添了作品崐的真实性、可信性和感染力。憙拡

  二、塑造出新疆兄弟民族一系列栩

  栩如生、性格独具的人物群象

  王蒙在这些小说中,以出色的现实主义艺术手法,塑造了十来个不同民族、不崐同职业、不同性别、不同命运的人物形象,个个栩栩如生,个性鲜明,读来令人难崐忘,又感慨万千。

  这其中农牧民的形象最多也最成功,例如善良朴实、自守淡泊、正直清明、又崐不乏幽默感和民间哲人风度的伊敏老爹,机智诙谐、善于斗争、活脱脱一个现代“崐阿凡提”的莱提甫木匠,敢恨敢爱、激昂蹈厉、富于反抗精神的“歌神”艾克兰穆,崐能干又自私、“诺契加泡契(好汉子加牛皮客)”的回族农民依斯麻尔,聪明热情、崐富于同情心、热爱自由和艺术却又命运不幸的阿麦德,精力过人,忠于爱情而又时崐冒傻气的“美男子”马尔克木匠,机敏、豁达、富有人情味的青年民兵连长艾肯,崐宁折不弯的“泰锥尔(杠头)”铁木耳队长和与其配合默契、性格相映成趣的绵里崐裹针的库德来提书记等,都是令人难忘的少数民族农民形象。《最后的‘陶’》中,崐那位一只手能夹死野狼的彪悍又保守的老牧人依斯哈克和富有改革精神和现代意识崐的青年开拓者库尔班,虽然用笔不多只是一个剪影,但也给人印象极深。比较起来,崐这些人物群象中,伊敏老爹、依斯麻尔、阿麦德和马尔克等,这几位写得似乎更有崐性格光彩和思想深度。作家对人物均没有作拔高或“净化”处理,表现了人们思想崐性格中的复杂性和丰富性,显得浓墨泼彩,血肉丰满富于立体感,栩栩如生,呼之崐欲出,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和很高的美学价值。这些众多的普通农民形象,与农村崐中那些落后农民和社会渣滓一道,互相纠葛互相映衬,共同构成了边疆农村的小社崐会,以自己不同的性格和命运,演出了一幕幕动人的人生话剧。

  在这批新疆题材的小说中,王蒙还成功地创造了几位性格鲜明的青年女性形象。崐《心的光》里,那位天生丽质、恬静本分的女招待员凯丽碧努尔,她具有潜在的艺崐术天才而不自知,却因小市民的因循和过分矜持而失去了一个人生价值得以充分实崐现的天赐良机,结果在祖国和民族已迎来新时期的曙光之际,亲手酿成了个人人生崐的一场小悲剧,读来令人扼腕叹息。与其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哈萨克女大学生哈丽崐黛。她虽然也曾在最后告别故乡草原温馨的传统生活方式时,产生了依恋痛苦的矛崐盾心情,但最终还是被现代文明引向人生的坦途,走出国门成为一名优秀的留学生、崐未来的女科学家。两位同处一个时代的姑娘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一个象征着过崐去,一个预示了未来,具有某种象征意义。青年女教师爱弥拉姑娘,比前两位早了崐一代,但她的阴云密布的““””中,却能不顾个人利害和亲属出于旧婚姻和旧伦崐理观念的激烈反对,义无返顾地勇敢地去争取理想的爱情,其纯情、执著的性格,崐的确难能可贵,令人喜爱。

  王蒙也创造了几位兄弟民族中党政干部的形象。这其中买买提处长是别具一格崐的一位。小说借鉴了西方“黑色幽默”的表现手法,把买买提处长在政治压力巨大崐的逆境中,发扬了维吾尔人特有的阿凡提式的幽默感,苦中作乐,化解了生活中的崐沉重。这是一种巧妙的自我保护和抗争的方式,表现了智力的优越感。相反,他的崐孪生兄弟赛买提处长,却因不善应付复杂环境,终日愁眉苦脸,唉声叹气,最后未崐老先衰了。王蒙还在《书记》中刻画了一个小政治野心家、“_”小爪牙谢力崐甫的丑恶嘴脸。可惜因小说创作时间较早,这个人物有些概念化、脸谱化的缺憾。

  值得指出的是,在塑造这一系列新疆兄弟民族人物形象时,有着长期边疆农村崐生活体验的作家,利用自己对新疆兄弟民族历史文化的丰富知识,更由于精通维吾崐尔语言文字之便,能够较深入地体察人物的内心世界,所以他在小说创作中准确地崐把握住兄弟民族微妙的心理和情感的变化,人物个个鲜活而生动,举手投足,一言崐一行,真实而自然,绝无小说中人物“衣服帽子是少数民族的,面孔却仍是汉族人”崐的毛病。王蒙对于汉族作家如何在小说中表现边疆地区的现实生活,塑造少数民族崐的人物形象积累了丰富而成功的艺术经验,这对新疆地区各族作家的创作,无疑是崐很有启示意义的。憙拡三、描绘出一幅精彩动人的边疆风情画卷作家王蒙在这批新疆题材的小说中,还以多彩的笔墨为我们描绘出一幅鲜明而崐生动的新疆(特别是伊犁地区)的风情画卷。

  为了给小说人物提供一个广阔而丰富的活动环境,作家依据自己多年的观察体崐验,既宏观地描写了边疆农村、城镇、雪山、草原的地理环境、气候等自然景观,崐也细致入微地刻划了城乡民居一家一户的庭院布局和室内摆设。例如,在《杂色》崐中对天山牧区大草原自然风光和天气多变特点的描绘,在《虚掩的土屋小院》中,崐对伊敏老爹那个出门基本不上锁、只用几根原木、几块木板简单制作的大门以及门崐前土台凉棚功能的细致描写,对马尔克木匠院内小花园和房舍别出心裁的精致的木崐雕图案的描绘等环境描写,就是异常典型的一笔,真实地烘托出主人公的身份和性崐格。作家就像是一位丹青妙手,在作品中纵横涂抹,妙笔生花,使读者如临其境,崐历历在目。

  这批小说还大量地、准确地表现了各族人民各方面的极具特色的民俗文化。从崐生产生活方式,到饮食居家的习惯,从宗教信仰到礼仪交际,从伦理婚姻到服饰打崐扮,直到说话、称谓、表情等等习惯方面,王蒙都作了非常精细的表现。例如,作崐家曾详尽地描写了伊敏老爹如何土制家酿葡萄酒的故事(《葡萄的精灵》),也曾崐不厌其烦地描写了阿麦德亲手作拉面的具体程序(《哦,穆罕默德·阿麦德》),崐描写了村民们为伊敏老爹送行时的古老而庄严的仪式,以及阿依木罕大娘爱用拉长崐上嘴唇表示不高兴不满意等的风俗习惯(《虚掩的土屋小院》),描写了马尔克如崐何用口水为别人卷制“莫合烟”的过程(《淡灰色的眼珠》)等等,都是非常精彩崐生动的细节描写。需要指出的是,这些风俗民情的描绘,都不是孤立地出现或仅仅崐是出于猎奇,而均能自然有机地融入故事情节之中,成为深化主题、推动情节发展、崐刻画人物性格的有力手段。这些表现都大大增强了作品的文化意蕴、生活情趣和鲜崐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这显示了作家王蒙对所表现的生活的熟悉、理解和把握的程崐度,以及他那高超的艺术功力。

  总之,《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一书,比较集中地展示了作家王蒙新疆题材创崐作的成就,也为边疆文学艺术工作者们提供了不少有益的艺术经验和借鉴。据说王崐蒙现在正在创作他的半自传体系列小说《季节》第三部,那将是以作家当年在新疆崐的生活体验为表现内容的。《王蒙新疆小说散文选》里的作品基本上都是王蒙十多崐年前创作的。现在经过多年的思考和总结,对于自己当年那段生活体验,富于创新崐精神的王蒙,一定会有新的思想发现和艺术的突破,一定会在自己的新作中有更为崐深刻、更为精彩的上佳表现。我们将拭目翘首以待!

  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5

  《王蒙王干对话录》,是一九八八年底,一九八九年初两位作者有关文学的一系列对话的成果。这个对话是围绕了“新时期”展开的。“新时期”是我们至今依然难忘的时光,但在对话中,他们却都对“新时期”文学本身发出了追问。王干指出:“所谓‘新时期文学’实是一个非常含糊、不科学的概念。我们一般认为新时期从粉碎‘_’以后,或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开始,但‘新’到何时为止?”应该说,这个问题实已触到了要害。王蒙先生更指明:“当时用这个概念无非和过去相比较,实际上新时期文学是和年年运动,阶级斗争为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那个时期相比较”。这些论点都已经开始对“新时期”本身进行思考。他们用““”后文学”来界定“新时期”,认为新时期“实际是从‘“”’蜕变来的”。这些说法实际上试图以超出“新时期”话语的限制的姿态对“新时期”文学进行重新反思。这种反思恰恰是告别的前提和条件。

  两位对话者对八十年代后期的文学形势作了极为深刻的描述。在他们对当时的“疲软”“滑坡”等等现象的描述中,正可以看到一个新的多元话语正在形成。他们明彻地指出:“中国文学发展到现在,出现了多元的趋势,同时也失去了流向,这对每个作家都是考验,失去流向就没有规定的道路给你走。”他们似乎已经将话题延展向今天面对着商品化与大众传媒的新的文化情势了。昔日的政治化的轰动早已寂灭,而作家追寻的总体性的“轰动效应”也难以重现了。虽然在“新时期”文化的话语中,文学一直处在中心,但文学的这种话语中心的位置已随着社会选择的多样化及大众传媒的崛起而走向了衰落。这里有一个很有趣的矛盾,正是知识分子和文学在呼唤,在呐喊着一个多样化选择的时代的到来,但一旦这个时代真的到来,却最先导致了知识分子与文学的话语中心位置的衰落。两位对话者凭着他们对时代和文化的敏感,点出了“指路的探照灯”式的文学观和中心意识的溃解。

  在《文学的逆向性:反文化、反崇高、反文明》一节中,两位作者在一些尚未成为潮流的现象中,将我们当时狂热追寻的“现代意识”加以追问和再思。

  这个追问和再思限于当时的文化情势,尚不可能象今天这样显豁和明确。但其实已触到了中国当代文化的一个大关节,也就是开始了对“现代性”的重新思考。所谓“现代性”指的是文艺复兴之后所出现的启蒙的文化思想。有关“现代性”的定义虽然头绪纷繁,但人们都有一个大致的理解和认知。而“现代性”所构筑的文化设计从鸦片战争时代起就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文化。它是梦想和期许,又是承诺和宏愿。但“现代性”是一个西方文化的概念,它将中国的文化编码在一个边缘的位置上,变成了西方文化的“他者”。中国的文化设计和思想就一直沉浸在一种“他者化”的焦虑之中。我们全面地接受了启蒙的设计之后,就不免失掉了自身的独特性。“新时期”文学所产生的“走向世界”的焦虑,正是启蒙的“现代性”话语的组成部分。对话中专有一章论及《何必走向世界》,王蒙说得十分直率:“现在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讨论和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差距的讨论,里面有价值的东西很少,相反那种想当然的‘西洋情结’非常多”。“过分地关心走向世界,实际是长期封闭之后一种自卑心态的表示。当你仰视世界、仰视诺贝尔奖金,仰视外国读者的时候,你的作品永远不会赢得他们。”这是清醒明彻的声音,它也是我们告别“新时期”和“现代性”话语的可能性的展示。

  对话录对具体作家的品鉴与分析只是即兴的三言两语,但却准确、生动,独具概括性。他们分析了从王蒙自己和他的同代人,到韩少功、王安忆,再到余华、格非、苏童、刘恒等完全不同的作家。这一部分对作家、作品的评析既体贴创作的甘苦,又能一语破的,指出其成败得失。看得出是批评家和作家在对话中所达到的独特的洞见,同时也表现了一种从容开阔的气度。在这里,两位作者在对话,也在和他们涉及的众多“新时期”作家对话,也在和我们这些读者对话。对话是明智的前提,有了聊天,人才不易被偏执和僵硬所左右。
看过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_王蒙散文读后感的人还看了:

1.王蒙经典散文读后感两篇

2.王蒙散文欣赏:善良

3.王蒙随笔散文欣赏:人际关系永远是双向的

4.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书评4篇

5.王蒙散文欣赏:幼稚的成熟与成熟的老道

35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