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篇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篇

时间: 乐平653 分享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篇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1

  我曾问过自己,何为命运?曾几何时一个桀骜的人也屈于把命运挂在嘴边,我不知道这是不是对于自身命运的逃避,看似扣上了一顶硕大而沉重的帽子,却掩盖了不争而懦弱的事实,而命之高低起伏,好坏与否,好像颠倒说之也能行得通。

  我依然坚信努力是会有所回报的,这样的回报不是当下,而是未来的某一天,你会庆幸当初的自己,那种执着和勇敢,这个世界不是大多数人的以为就是正确的,不甘于平淡的人生毕竟是少数。我曾相信只要一直奋斗下去,是会得到一个期望值,而我,离这样的目标更近了一步。我会自认为过去的辛苦是值得的,在那种嘲讽和笑妄的闲言碎语中,我挺住了,而事实证明,我是对的。

  《华严经》云:“我当于一切众生中为首,为胜,为殊胜,为妙,为微妙,为上,为无上……”意思是如果你修行佛法,就应当做到极致。虚云大师曾说:“登山须登顶,人海须到底。登山不到顶,则不知宇宙之宽广,入海不到底,则不知沧海之深浅。”讲的是佛法的修行,对于真理的寻求应当抱着探求究竟的态度。其实,就算你不修行佛法,做其他的事情,也应当做到极致。只有在极致处,生命才有光辉。也只有在极致处,才有可能通向最终的倒库。拖泥带水,瞻前顾后,那么,就永远活在泥潭中。

  周梦蝶有诗:“没有比脱轨的美丽更慑人的了。”《疯狂原始人》里的主人公直接说,“你这样窝在洞穴里按部就班地活着,就叫活着吗?那叫”没死“,又说,“不要躲藏,要活下去,要追随太阳,你就能找到明天。”在习惯里混过一生,而是在行走里活过一生?不极致的人生,是否还叫人生?

  佛陀说,“你是你自己的主人,没有人可以驾驭你。”我们不相信有人回来奖励我们或惩罚我们,只有自己可以奖励自己,或者惩罚自己。时间给我们的不该只是答案,还有坚韧,宽厚与温柔。

  当我从那个黑暗的年代走向寻找光明的路途,我遥望本该坎坷的征程,当有那么一点希望时,我是欣慰的,沿着生命的海岸线一路向前,再也找不回年少的印迹,岁月,抹去了我固有而璀璨的青春,剥夺了我的青涩,却留守了我的轻狂,我以稳重的步伐走向成熟,也亲手打开一场期盼已久的纤窗。

  好一番到极致的梦想,既然奔跑着,就别停下。我不能说自己是个怎样的人,曾被一些人否定的我,又何须今时今日在乎他们的眼光。我想有一天,当我那些被人可笑和看似不切实际的未来变成真,我想我也会一笑而过,毕竟这些人给了我叛逆和倔强。既然选择了,就一直铿锵,既然学会了行走,就继续学着奔跑远方。

  当我一天天在走向奔三的时光中,后来的我时常觉得人不属于动物,人的生命更像是季节,春夏秋冬,寒冷的冬天总会突然来到,让人猝不及防,可春天也一定会如期而至。

  想象着那些看不到希望的日子,我心里忽然变得坦然起来,人,必须接受自己是孤独的。孤独是我们自找的,因为我们太珍惜自我。太多习惯用你拥有多少东西来评判你是谁,其实你的身份并不是靠你拥有什么来决定的,这两者是不同的。我不是一个证悟了的人,我是一个非常平凡的人,我又很多的恐惧失败和期望,有人说:“只要人的心里有不安全感存在,就一定会有信仰。"人要有信仰,可我是缺少了,这是极其可悲的事情,我想思考了无数次我该需要怎样的人生,或者是我该要如何走,怎么走。我不禁感叹了无数次我们生存的这个空间,对,一切变的太快了,人们往往走得也太快了,太快的结果都好像是为了赚钱,赚钱为了什么,为了获得幸福,为了自我满足与需求,我们拼命赚钱,可是我们的视野太狭隘了,狭隘到只剩下金钱了。

  时间不会等我们去虚度,但一定会等到给我们一个结果,我们走成了有限的生命,却也拓展了无限的可能,我们漫步人生,也行于霞光满溢的陌路,做一个忐忑的行者,坚忍出自我的大好红尘。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2

  沈从文曾在自传中提到过,他学会了用眼睛看世界的一切,到一切生活中去生活。文字原本来源于对生活的观察,要善于对世间万事万物有细心的体会,对光、声、色,各种各样动态的静态的美的极力捕捉,对有形的无形的以及一瞬而逝的都能有所感触。文字首先要感动自己才能感动他人,沈从文他先被自己看到的感动了,然后将他感动的东西写了出来,一水一石,一事一物,这些又感动了千千万万的像我一样的后来者。

  读他的文字像被他带入了一幅幅山水画中,这些画色彩明丽、水波荡漾、山峰棱厉,它们时而紧凑,时而舒缓,时而浩渺无限,时而如密锣鼓点。它们不是图片,而是电影,甚至就是身边的水上人家,光、声、色全凸显了出来。由木材累积的吊脚楼上一个敞着怀儿的女子,声音好听得像转过了好几道弯,委委屈屈的表情,红着眼儿伏在窗框上喊:“我等你十天,你要有良心,你就来—— ”我相信任谁听了这娇媚的声音这痴情的话后心儿都会酥软起来,哪怕你是个铁骨铮铮的汉子。有时他的白描是密集的,画面感特强,前前后后,左左右右,他不遗巨细,一一娓娓而述,那画就在你眼前呈现出来,让你不得不跟着他的感觉走,心儿不得不跟着他的颤动而颤动。有时他又会慢了下来,让你跟着他舒口气儿,有时他也会开了小差,让你的心思也跟着荡了出去,他这小差开得极妙,让你觉着他若不开这小差,这味儿就会差了几分。他在一些散文里都提到了吊脚楼,依山傍水的吊脚楼,不禁让我心生暇思,我是极爱这些吊脚楼的,以至于当我将全书阅读完后,印象最深的就是它了。

  他的这些文字里总是浸透了几份人性,不管是描写撑舵的、水手、纤夫还是妓女嫖客,总是有几份至情至性穿透其间,让人感受到这人世间的善与温暖来。他让人看到不管外部世界如何险恶,越是底层的就越是质朴,就越是对生活要求的低下。世界对他们给予一点点小小的恩赐,给他们吃,给他们生理上的一点点满足,他们就会高兴起来,他们就会玩命似的帮助你,对你感恩戴德。别的文章都是对嫖客妓女极尽批评之能事,而他这里却能看出他们的可爱来,他道出了他们的无奈,他们无奈中的一点真性情来。那位牛保说:“先生,你买我的核桃,我不卖!我不是做生意的,那婊子同我要好,送我的——还说了许多痴话,等我回来过年咧——”沈从文送他四个大苹果,问他还转不转回来时,牛保只眯眯笑着点了点头,手捧苹果,马上就打转送给那妇人了。从这里就可看出这种郎有情妾有意的流淌的爱来,它打破了人心理的旧观点,谁说嫖客妓女就没真情意了。

  他在这里也写出了一些妓女的小小幻想,譬如当夭夭看到穿着妥当,相貌不俗的沈从文时,眼里就会放出光来,面目上带着点小小的羞怯。而那掌舵的眼看着沈从文归心似箭,他于是提醒说,只要让他们稍吃好点,胃暖了,船就能在水面上飞起来。沈从文晚上给他们吃了几斤鱼,吃了一葫芦酒后,第二天果真船飞了起来,可见他们的欲望是多么简单。他们在尊敬自己的主顾的同时更是为主顾打算,为了一百文钱而与人争执,在大雪天当船搁滩上时,水手更是不顾身命跳入水中用自己肩背的力量让船顺畅行驶。每天分到他们手上的不过一毛几分,而让他们付出的是什么呢?拢岸时得了钱,夜晚他们哼着调子上吊脚楼走走就没了,他们每天辛苦工作不过为了满足人类简单的欲望,吃个饱饭和获得个生理上的小小满足而已,当他们老了,动不了了,就简简单单的死去。麻阳水手千千万万,都是这样生这样死,作者在字里行间道尽了人世的辛酸。他写出来的文字表面看是他们小小的快乐,其实质是让我们从这种快乐中体会这些底层人物的悲哀伤痛。

  我发现沈从文喜欢将人物的恶的一面淡化,甚至进行美化,我记得在一篇写沅水的里面有一段应该是极其龌龊的场景,而沈从文却说其是生命洋溢的性情。那篇里说的是一个商人的女儿死了,一个卖豆腐的男子将其从地里掘出睡了三夜,然后才将其掩埋起来,这过程中被人发现而送官究办,那青年在死前还面带微笑,一点也没悔悟的迹象,想想他的行为是多么恶劣。而沈从文,有着一颗善心的他,不但对这种恶劣无动于衷,还真心的赞美,这就不得不让我们怀疑他的暗地里的心性了。

  他的那些散文我最喜的要数那些在船上写的信儿了,当信儿夹带着画儿,穿山过水落到了三三的枕前时,我相信三三一定是颤动着欢喜的。他那些痴话不显山不露水,可由不得你心儿不颤动。我相信他的这些信,在水上,在船中,在摇摇晃晃中写出来的信一定是这世上最动人的信了。当沈从文拢被坐在舱中,被寒冷的空气冻得通红的手猛搓几下写几段字时,又是受着什么样东西的驱使呢?不是那份深深的爱又是什么呢?船的动荡令他字迹歪斜,他却娓娓而述,将所见所闻所感一一留下,给他所爱的人看,遇到好山好水,就将其画下来,只为博心上人一笑。这份痴心古往今来也少罢!他说:三三,我在船上,看什么都想到你。你说,这七个日子怎么办?这只手既然离开了你,也就只有那么来折腾它了。我要你!倘若二个人在这船上,就什么都不怕了。我不为车子所苦,不为寒冷所苦,不为饮食马虎所苦,可是想你可太苦了。瞧瞧,多痴的痴语啊,连我这个局外人都不免心动了一番。

  我想沈从文散文最成功之处在于他以自己的视角真实记录了当时湘西沿河的一些风俗人情,物价,军旅中的一些现实状况,在自传中体现了一个平凡的乡下青年在社会大动荡的局势下是如何求生存、求发展,如何自立自强,如何不去委曲求全并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理想生活而奋斗的一面。他在里面提到了别人为了生存是如何二面奉迎,并劝他要适当的迎合别人的阅读心理,但他不盲从,而是坚持走自己的路,从这里可看出他人性的亮点来。特别是他为穷困诗人卖字求款,并决定为死去的作家家属卖字半年时,就可看出他的善来。我坚信,一个作家若失了人的本性善良,那他的功力再好,也写不出看了就让人认同的作品,那种骨子里能透出光亮来的作品。而我庆幸,沈从文他不是一个这样的作家。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3

  这是我读的第一本个人散文集,由于本人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不足,很多文章读过之后理解不了,没有过多的记忆。

  总的体会是:作者散文的灵感主要来自童年、家乡、旅行及生活所见所闻,难忘的童年、丰富的生活阅历,为作者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还有一个发现是作者的散文主要写于解放前,解放后于1963年3月写了一篇《过节与观灯》和一篇写于1979年10月写的关于《一个传奇的本事》(写于1947年10月)的《附记》。似乎解放后,作者写作的灵感突然消失了,这是一个值得反思的问题。在一个高度集权,思想高度统一的社会,人的个性已被同化,政治的因素影响了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人的思想受到限制,创作的灵感肯定会慢慢的消失。思想文化还得要多元化,还得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那样大师级的人物才会不断涌现。

  沈从文散文集读后感4

  春节期间,闲着没事让孩子给找几本书看看。孩子很高兴的拿来几本,其中就有沈从文的散文集,尽管之前沈从文的书我也读过几本,但我还是很认真的读了这本散文集,沈从文的书大都以流畅细腻的手法,描写作者的故乡湘西纯朴的民风为主。在这本书中给我影响深刻的是那篇《边城》。

  在《边城》里作者描绘出诗一样幽静的画面;蜿蜒曲折的小溪,白塔旁独居的老人,一个女孩,一条黄狗,“河中游鱼来去皆可记数”。书里我们看到的人是纯朴,勤俭,友善,和平的景象,管理这渡船的,就是住在塔下的那个老人。活了十年,从二十岁起便守在这溪边,五十年来不知把船来去渡了多少年。年纪虽那么老了,本来应当休息了,但天不许他休息,他仿佛不能够同这一分生活离开,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在写到主人公翠翠的时候是:“自然既长养她且教育她,故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人又那么乖,如山头黄鹿一样,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平时在渡船上遇陌人对她有所注意时,便把光光的眼睛瞅着那陌人,作成随时皆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但明白了人无机心后,就又从从容容的在水边玩耍了。”文章在写到掌管水码头顺顺时说:“这个大方洒脱的人,事业虽十分顺手,却因欢喜交朋结友,慷慨而又能济人之急,……明白出门人的甘苦,理解失意人的心情……为人却那么公正无私……既正直和平,又不爱财”。在说到两位年青人的时候,又写得是那样受人欢迎:“结实如小公牛……豪放豁达,不拘常套小节……和气亲人,不骄惰,不浮华。”而更让人称奇的那只小狗也格外显得乖巧、懂事:“有时又与祖父黄狗一同在船上,过渡时与祖父一同动手,船将岸边,祖父正向客人招呼:‘慢点,慢点’时,那只黄狗便口衔绳子,最先一跃而上,且俨然懂得如何方为尽职似的,把船绳紧衔着拖船拢岸。”

  《边城》作者在给我们展现这一幅人与自然相得相融,优美和谐图画的同时,却又流露出一副面对人生悲凉命运的无奈与困惑的面孔。

  本应该是圆满美好的家庭,在母亲与父亲相聚不得志而前后离世下,翠翠从小就过着与爷爷相依为命的生活,他们的孤单与悲凉时不时的涌流心头。“黄昏来时,翠翠坐在家中屋后白塔下,看天空被夕阳烧成桃花色的薄云”、“听着渡口飘来那生意人杂乱的声音,心中有些几薄薄凄凉。”、“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唯一的朋友为一只渡船与一只黄狗,唯一的亲人便只那个女孩子。”其中,还让我们看到不幸的是,作为“水鸭子”的大老却在水中淹死;以歌声让翠翠的心飞翔的二老却离家出走;与翠翠朝暮相处、形影不离的爷爷,又在雷鸣夜晚中悄悄离世……这一切的发生,犹如一个个巨石压抑着翠翠幼小的心灵。在《边城》结尾,作者想通过二老“也许明天回来”来点燃翠翠心灵的一时希望。但“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又岂不是给她一种无限的困惑、迷茫。一个从小就遭受人生悲惨命运的心灵,本想寻得一处关爱、拯救的归宿,却一直得不到实现。这也岂不成了许多人的写照?

  联想到现实生活中 ,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这样一篇文章读后,使人深思憧憬于湘西的神秘,向往那种古老纯净的生活,感觉身在世外,又纠缠于作者这种矛盾的知识分子心态,脑中只是一幅画面,一幅幽远心向往之的画面。

351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