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在线阅读 > 读后感 >

牛棚杂忆读后感900字

时间: 晓红0 分享

《牛棚杂忆》揭露了““””的残酷性,读后让人不寒而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牛棚杂忆读后感900字,希望您喜欢!

牛棚杂忆读后感900字篇一

《牛棚杂忆》是季羡林先生用血和生命所写出来的,他视此书为自己留给后人的最可贵的精神财富。在一个炎热的下午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就像书中语言所形容,“恍如大梦初觉,彻底悟透了人生。”

在半似调侃、嬉笑怒骂的语气中,季老用了悟人生的智慧,向读者陈述了那段"十年浩劫”的悲惨史。

《牛棚杂忆》揭露了““””的残酷性,读后让人不寒而栗。季老作为北大东语系的系主任,被批斗到差一点自杀,如果再想到到老舍、邓拓等人自杀的悲剧,““””的残忍确实令人不忍耳闻。

不允许翘”二郎腿“、不允许抬头说话,用自行车链条抽打身体、用细铁丝将沉甸甸的牌子挂在脖子上、让老教授在烈烈夏日睁眼看太阳一个多小时……很难想象,这些惨绝人寰、令人发指的行径竟然发生在社会主义中国?

“人之初,性本善”,每一个中国人对此都不陌生。然而在左倾思潮蔓延的““””时期,人性丧失竟然严重到如此地步,怎能不让人扼腕叹息,悲凉之情油然而生。“”给我们的历史教训不应该忘记,人性的缺失给后世竖起了一面镜子。

令人遗憾的是,反观现实我们真的做到“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了吗?大概有些人很希望人们不再提那段历史,也不让青年人了解那段历史吧?

我们的历史教材真得做出过深刻检讨吗?中学的历史课本上,虽然“”的章节还存在,但似乎并不重要,考试也不会考很多。现在,当问起“”的相关经历时,还有多少年轻人能够了解真相。就连季老都在书中说到,因为人们很少再提起那段历史,“我的记忆都模糊了”。

“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以人为鉴,可明得失”。从去年的“小悦悦”事件,到今春的__违纪案,现实再次拷问了国民的人性和道德,检验了我们对“”的反思程度?

当然,我们并没有完全沮丧,因为我们看到了希望。今年两会期间,温家宝在答中外记者问时指出,“粉碎‘_’以后,中国共产党作出了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实行了改革开放。但是““””错误的遗毒和封建的影响并没有完全清除。

““””是血的教训,我们应当谨记。我很感谢季老,作为一名知识分子,他没有忘记自己的良心,为我们保存了这一段记忆,即使这段记忆并不那么美好。

牛棚杂忆读后感900字篇二

季羡林老爷子写的《牛棚杂忆》虽然笔锋诙谐、语言幽默,但是书中所述种种事件,让我看的不寒而栗,心中痛楚。往往看过一章便不能在读,需以做些别的事来舒缓心中郁闷、难受之情。看时,竟让我想起,小学时看的一本叫《骇人听闻》的书,该书是描写德国纳粹灭绝人性的恐怖事件的书,面向对象是中小学生,可见用词是有考究的,不会太激烈,即便如此已经很是骇人了。《牛棚杂忆》有同样感觉,可见惨绝人寰的事,不用浪费奢华的辞藻修饰,就能直接震撼人们的心灵。这还仅仅是“”中北大一隅之地,可想全国上下将是怎样一翻景色,少数民族地区也不能例外,人们用“十年浩劫”评论,真的是留了口德。

季老爷子说他一直在等待,等有人写“”书,但是他没等到,只能由他这个老头自己来写。人们不愿意写,受害者因为担心,他们受了非人的待遇,恐惧的心情怎么能够平复呢,我们不会嘲笑他们的胆怯。害人者也不敢写,他们甚至想找一块遮羞布,把自己的黑脸盖的严严实实,又怎么敢大声宣扬出恶行呢,而且他们又何尝不是受害者,十年浪费了多少时间,又有多少人离开自己的家,到一个不相干的地方痛苦的活着。

“”践踏了宪法、践踏了共产党党章,践踏了人间公理,更践踏了人性与中华文化。如果说战争把中国大地搞的千疮百孔,“”的肆虐,择像瘟疫一样,进入了骨血之中。“”比战争更值得人们记住,中华民族对外的抗战都是积极地,民族的意志不容置疑。“”泯灭了这种意志,把中国人分成两类,一类是折磨人的恶魔,一类是被折磨的不成人的人。

季老认同国家的政治纲领,甚至会发自肺腑的对领袖崇拜。他这样有见识的知识分子,在那个荒诞的年代都不能幸免,可想民真的成了“愚民”。现在还要在继续愚吗?很多人已经不知道什么是“”,只能从电视剧中简单的认为,“”就是全体中国人在打群架。要让人们认识真实历史,“”才不会重演。

日前有新闻报,陈小鲁公开为“”时自己的行为像老师道歉,积极地为人们讲述“”。这才是正确的历史观。如此,我们的民族才能以史为鉴。

记得爷爷讲过,他在“”期间,负责看守牛棚,他见过批斗,见过打人,但是他一直守护人的本性,坚持善良的心。在那样的历史这个小人物是多么的伟大。

老舍故居留言板上,我曾写““”不要重演”。

牛棚杂忆读后感900字篇三

一星损落,留存人世一份哀愁;一星损落,留给时间一片唏嘘,一星损落,留于后世一抹轻韵。

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书生。季老师“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 辛多。心有良知璞玉,坐下道德文章”,他一介布衣,却言有物,言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

那是现代历史上极其残酷而悲剧的““””时期。《牛棚杂忆》讲的就是这一时期的事情。““””是能让所有经历过的人听到就不寒而栗的时期,而季老师却用自己轻松的口气、幽默的语、调侃的笔调,下了这一本书。

在书的杂忆前序中写道,这是“ 之年,季羡林以自省之笔,记录了自己所经历的这一切”,季老师也曾感慨地说:“这一本小书是用 换来的,是和泪写成的。能够活着把它写出来,是我毕生的最大幸福,是我留给后代的最佳礼物。愿它带着我的祝福走向人间。它带去的不是仇恨的报复,而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找见恶与善、丑和美,照见绝望和希望。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 ”。

的确,季老先生肯定也是寄希望于这本书的,他希望后一辈能够总结教训和经验,通过书的途径,让更多经历过的人发表自己的感想,多多教育我们这些以自我为中心的“现代人”,更重要的是不要让类似的历史出现在我们的面前。

季老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秋后算账,只是为了把这段岁月记下来,好给人们以某些伤痛,某些酸楚;以避免这种悲剧再次发生, 我们现在过于幸福,依然忘记了过去的可同,之沉静在今天的幸福,忘记了过去的伤口,忘记了过去发生的惨痛。

匆匆读过这本书,很难想象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他季羡林,精通十一国语言的学者,北大的著名教授,面对生活的苦楚,他备下了安眠药,随时都可以结束自己的生命;为了活着,只能天天保持着挨批斗的姿势:直腿弯腰双臂垂地。在那罪恶的十年中,他无时无刻不再寄希望于明日,俨然,那是行尸走肉的十年。

由古至今,中国文学大师愈来愈少,直至屈指可数。季老随风而去了,那瓣最炫丽的花瓣落了,扼腕长叹,只可惜那厮人已逝。

面对生命的生与死,我们无力制止,而我们默读您留下的最后锦句,铭记于心。您一代国学大师,千秋伦理圣人。您“生如夏花绚丽,逝如秋时静 ”……

不同的时代所留下的时代烙印不同,花虽殇,但却足以让我们刻记于心,入怀。

34585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