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
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
《看见》并不是零零散散的故事或片段,而是一个人所经历的真实的十年。柴静的新闻始于生命,最终也回归生命与人生的思考。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向各位推荐的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希望对各位能有所帮助!
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篇一
柴静说:要想“看见”,就是要从蒙昧中睁开眼睛。这才是最困难的地方,因为蒙昧就是自身,像石头一样成了心里的坝。人要从不假思索的蒙昧里挣脱,这才是活着。
《看见》是央视一套专题节目“看见”主持人柴静的自传。在这本书里,作者并没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描绘的只是平时的新闻报道。柴静说: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误、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一个国家由人构成,一个人也由无数他人构成,你想如何报道一个国家,就要如何报道自己。
《那个温热的跳动的就是活着》这章中,描述的是2003年的非典时期的故事。在着名作家毕淑敏的《花冠病毒》中也见识到非典时期的情况。病毒四处乱串,整个中国人心惶惶,病毒在无情的吞噬着人们的肉体,人们每天活在似乎无穷无尽的噩耗之中。尽管如此,中国人不甘放弃,顽强地同病毒抵抗着。医生没日没夜地抢救病毒患者,冒着生命顶在抗战病毒的第一线。柴静作为记者也深入到病毒传染重地,在病菌环绕,沉闷的,带着死亡气氛的病房中穿梭,如果是没有很大勇气的凡人是不可能做到的!有这些勇敢的记者卫我们报道那些险情感人事迹,我们中国人在困难面前不退缩,顽强抵抗,团结一致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们中国人战胜了病毒!
还有印象最深刻的一章是《山西,山西》。山西是我国煤炭大省,最初开发煤炭,人们尝到了甜头,接下来便无所顾虑的开采冶炼。因为开发煤炭,的确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山西的经济发展,提高了山西人民的生活水平,但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柴静在文中描写山西的状况:天像个烧了很长时间的锅一样盖在城市上空,一眼望去,不是灰,也不是黑,是焦黄色。村里各条路上全是煤渣,路边庄稼地都被焦油染硬了,寸草不生,在只有焦黑的世界上,孩子的红棉袄是唯一的亮色。从屋里往外看,只能看到焦化厂火苗赤红,风一刮,忽忽流窜。河里差不多断流了,只有一点水,味儿也挺大。二十四根桥柱地下已经没什么水可言,一块一块稠黑泥浆结成板块,枯水期还粘着一层厚厚的纸浆。河滩上的枣树上长满病菌一样的白点子,已经不结枣了,后来树都砍了……这不仅是山西的问题,也是全世界人类的共同问题——环境问题。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不顾环境的好坏,什么先污染后治理扯淡方案!如果人类继续一昧为了自己的自私自利而去无所顾虑的破坏环境,那么最后尝到大自然给予的恶果也只能是人类自己!做尽坏事是会有报应的,只是迟早的问题!
其中书中有一张插图最让我感动!一个小男孩双手抱着一只小猴子趴在他身上睡觉,用被子裹着自己和小猴子,小猴子还用可爱的小爪子抚着男孩的脸蛋儿,两位表情十分安详。一整个场景看起来很有爱,让人一瞬间有落泪的冲动。实在很难得!现在的人们不知到底怎么了,新闻屡次爆出有关脚踩小猫等一些伤害小动物的变态、散失人性的行为的新闻。不只是我们人类才有生命,动物也是有生命的,某些人似乎已经忘记了这点。为了满足自己变态的心理,就要无情地去伤害其他动物甚至残忍到剥夺它们的生命权利,我不明白某些人类有什么权利这样做,他们只不过是比其他动物的智商高胜一筹而已,凭什么这样肆意妄为?!!!这种人即使千刀万剐都不为过!
不管是环境还是其他动物,我们人类都应与其和谐相处,只有这样,世界才会越变越好,未来才更加光明!
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篇二
我也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认识柴静,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上她。记得给我印象最深的一次是她参加的一个演讲比赛,她说一个国家是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且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但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这五分钟的演讲给了我巨大震撼,原来演讲还可以这么性感。我当时反复看了无数遍。
然后开始关注她的节目,看见。几个月前,去了清华听了她的讲座。于是一直关注她,当听到一本叫做看见的书时。我早早的提前市场发行时就已经看完大半。
《看见》是柴静十年记者生涯的一个回顾,没有宏大的叙事,在讲一个个鲜活的,这十年中所经历过极具突出的事件里的人。里面没有说教,却让我一个外行明白了做一名合格的记者不是评论,而是客观的呈现新闻事件。这十年中,从娱乐节目到中央电视台的新闻评论部,由第一次采访时的青涩,紧张,焦虑,到语言犀利,咄咄逼人的温柔杀手,再到现在的宽厚。柴静正在一步一个台阶的爬上事业的最顶峰。她这十年中遇到过的挫折,苦难,感动,也许只有自己能够体会。我通常会看看看着就会走神想起了自己。我曾经在不同的人听过这样一句话,不要走的太远,忘了当初我们为什么出发。这是陈莽说的。每看一次,就会愣愣神,想想自己现在所做的一切是为了什么……里面打动过我的还有很多很多,有些话能够让我悔改,而有些能够让我有意识。就像一粒分子一样,在我脑中开始量变。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本书能够让我安静下来,向内开始学会观察自己。一层一层的刨,就像结伤疤一样,把自己最丑陋,平时不敢给别人呈现,自己也不愿意想的部分展现出来。这是一个不断自省的过程,虽然很疼痛,但是确是在帮助我不断进步。
看完《看见》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对语言开始变得敏感了。不得不承认,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各种原因就不上学了,并且以为这是一种幸福,并以不学习为荣。而后来走入社会发现知识结构明显跟同龄人有差距。于是开始看各种类型的书,但是对文字相当迟钝。柴静说过自己是对语言敏感的人,对采访对象的每一个字都能够保持高的敏感度,以便捕捉到被采访者的真实内容,然后呈现给观众。看完柴静的书,我开始喜欢这种表达方式,再看每一个字的时候也更加的在意。
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篇三
同龄人中自己算是个爱读书的人,常常会有小伙伴问我最近有什么书推荐的。有一本书我推荐了快两年了,那便是柴静的《看见》。
有个说法我很认同:读书是世界最好的投资,因为你仅需花几十块钱,却可以把一个人穷数年甚至数十年的经历、见识以及研究成果所写成的书给买回来慢慢翻阅,把其中的养分汲取过去。谈及见多识广,想必没有比跟着一名记者去认识这个世界更直接的了,更不要说是一名有良心的记者。《看见》便是如此,这本书是知名记者和主持人柴静讲述央视十年历程的自传性作品,既是柴静个人的成长告白书,某种程度上亦可视作中国社会十年变迁的备忘录。这本书可以看做是柴静成长的记录,也可以看做是中国这些年来在法律法规、民生、医疗、教育等方面所走的坎坷道路,其中充满了各种矛盾,交错复杂,你想牵一条线索,发现居然带起了一大串,各种交织在一起的问题,像一团缠绕在一起的棉线球一样,彷佛找不到根源在哪里,想要一次性解决那是不可能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像书中所说的"我试着尽可能诚实地写下这不断犯错、不断推翻、不断疑问、不断重建的事实和因果",也许我们可以从这些事实和因果中不断的汲取经验教训,不让很多悲剧重复的不断的发生。
柴静其人如其名,很瘦,采访现场夹杂在一堆大男人中像是根火柴棍似的;她总是很安静的站在那里,用大大的眼睛认真的看着你,倾听着被访者的心声,她温柔似水,文字却铿锵有力。《看见》将十年间经历大事小闻以文字的形式码了出来。从03年非典、05年四川地震、到药家鑫案件,每一个事情看起来我们都很熟悉,却通过这本书看到了不一样的结果。她说:想要"看见",就要从愚昧中睁开眼来。于是,柴静以一个优秀的新闻记者数十年的从业经历以及她极其睿智的眼光和独到的视角,用文字给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我们熟悉的事件背后我们陌生的一面。
在书中,她记录下淹没在宏大叙事中的动人细节,为时代留下私人的注脚。一如既往,柴静看见并记录下了新闻中给她留下强烈生命印象的个人,每个人都深深的镶嵌在这个世界之中,没有人可以只做一个骄傲的旁观者,他人经受的,我必经受。书中记录下的人与事,是他们的生活,也是你和我的生活。她说:《看见》中,我没有刻意选择标志性事件,也没有描绘历史的雄心,在大量的新闻报道里,我只选择了留给我强烈生命印象的人,因为工作原因,我恰好与这些人相遇。他们是流淌的,从我心腹深处的石坝上漫溢出来,坚硬的成见和模式被一遍遍冲刷,摇摇欲坠,土崩瓦解。这种摇晃是危险的,但思想的本质就是不安。
非典中那些不怕死的新闻工作人,那些站在非典前线的医护人员,却连隔离服都没有,那位每天进出非典"天井"的护士流着泪说:"我每天都要去,连口罩都要不到,只能用大锅蒸了再让大家用……这是我的错还是谁的错",这是什么样的无奈啊,拿生命游走在死亡的边缘。
双城记中,五名小孩,同一周内,先后服毒自杀。家长老师,都无法让孩子讲真话,甚至不愿意和父母说话--那个善解人意的苗苗的弟弟,就只对姐姐说话,不跟大人讲话。而报道背后的故事,柴静写出来,我呆住了——原因竟是因为孩子们懵懂的感情纠葛。她没有报道出真相是因为会让观众不舒服和不理解,大人们肯定会认为"才十二三岁怎么就这样"……虽然大家十二三岁的时候,或许也是如此。原来,最大的迷,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是啊,我们都经历过的年纪,却以长大了的身份,慢慢的淡忘了。"知道不是感受",这简短的话,却有多重的份量。
她敢于揭露真相,对生命的怜悯,让人敬畏。戒毒所被举报后又换成精神病院,领导却没换--这个恶棍居然将吸毒女人卖去卖淫。她采访了一个超期羁押长达28年的人,因为“”期时捡了一张蒋介石的宣传单入狱,关押时没有判决,没有罪名,没有期限。一代一代的所长以没空理为理由,将他关押在一个2米长1.5米宽的牢房内……
这些让人或惊讶或震撼的事实真相,及她和同事为这些真相的付出,让我看到的是一个坚毅勇敢勤奋,善良有主见的女子,她的不屈不挠,她对弱势群体的关怀,对当事人的交谈,以及无时不在对内心的或挣扎或自省,都无不让我敬佩。
柴静曾在一次演讲中说到:"一个国家由一个个具体的人构成,它由这些人创造并决定,只有一个国家能够拥有那些寻求真理的人,能够独立思考的人,能够记录真实的人,能够不计利害为这片土地付出的人,能够捍卫自己宪法权利的人,能够知道世界并不完美、仍然不言乏力不言放弃的人,只有一个国家拥有这样的头疼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为祖国骄傲。只有一个国家能够珍重这样的头脑和灵魂,我们才能说,我们有信心让明天更好。"
感谢有这些勇士,总在做一些事情,让人们继续对明天有信心。 "与其诅咒黑暗,不如点亮灯火",有着这些"点灯人"的陪伴,肯定会无形中影响着像你我这样心存善与正的人在某些情况下做的决定。
这个时代,我们接触到的各种新闻太多太杂,悲剧看多了反而心就冷了,闹剧见多了也就不太凑热闹了,彷佛人间疾苦似乎早已与我们自己没什么关系了。我们对这个社会见怪不怪,没有了信心,同时也没有了责任,只要自己的生活每天正常进行着就万事大吉了。好像已经很少停下来,安静的思考些什么了。这本书是对心灵的一次洗礼,我无数次的咋舌,对于自己熟悉的事件背后陌生但却真实的真相,看到那些真实的黑幕,悲剧,从刚刚开始的愤怒、悲伤,到痛苦之后去思考,是什么原因引发了这些不该上演的剧情,究竟是谁的错,我们该怎么办?尽管可能一时解决不了,但思考的过程,头脑是冷静的,心是温热的。我们活在相同的世界,但我们却看到了不同的世界。看完之后你一定会问自己,这个我们熟知的世界究竟什么才是真相?一本书看完如果还能让你想到有问题没能想清楚,那么至少这本书是让你开始思考,让你开始试着探寻真相,让你试着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学着为这个社会的未来而呐喊,那么这就是值得的。《看见》,我看见了很多以前所未能见到的,带给我了很多思考。看完这本书,至少你以后会多问问自己,"我真的‘看见’了吗?"也许,这就是这本书最大的意义所在。
看过“柴静看见读后感范文”的人还看了:
1.读柴静看见读后感
4.看见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