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散伙。让人读后感受颇多。接下来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欢迎阅读!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篇一
话说董卓大败,弃城而逃。途中掠人钱财,淫人妻女。以致民不聊生。试问,这样的人又怎么适合称王呢?正所谓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是董卓的此等作为不正是不义之举吗?而李儒助纣为虐,又怎么能不遭人唾弃呢?而袁绍兄弟无能却执意妄为,他们的结果又怎么会如意?又说孙坚于机缘巧合之下得到玉玺而背弃约定,这样的行为岂不是令人感到不耻吗?刘备三人怀才不遇,缺少好运气,又怎会在帝王的宝座上待太久呢、
放眼望去,是不是只有曹操一人才是王者的代表呢?虽然他的疑心过重,但他智勇双全,善于用人且善于观察。战后归来,绍迎接他时,他通过与绍的三两句话便知道绍终不成大器,遂引兵离去。这行为不是很果断吗?
再说孙坚得到玉玺后被人追赶,围困其中,性命堪忧。他又是否可以逃过这一劫呢?而他今后又是怎样发展的呢?
《三国演义》这个名词大家都熟悉吧,它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书的大概内容是:东汉末年,汉灵帝刘协昏庸无能。后被董卓夺权,曹操等地方诸侯组成联盟,立袁绍为盟主,征讨董卓。董卓后被吕布谋反刺死。再经过一番群雄割据,刘备、孙权和曹操三国鼎立。刘备占益州(今四川),曹操占北方大部分地区,孙权占江南地区。就这样,又经过了100多年,曹操手下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夺权。建立晋朝,统一天下。其中有三个经典的故事是诸葛亮的三把火,火烧博望坡、火烧新野、火烧赤壁,每次针对的敌人都是曹操,虽然曹操拥有百万雄师,但对于才华横溢的诸葛亮来说,几把火就可以将这些兵士烧的片甲不留。下面来走进这三把火了解了解它们吧!
第一把火。火烧博望坡三国前期,曹操为了统一全国,而攻打刘备,此时刘备投靠刘表,驻在新野。曹操派大将夏侯敦进攻新野。这时刘备已经请出了诸葛亮。诸葛亮在新野设下埋伏,令赵云去诱敌深入,然后火攻。夏侯敦一时轻敌,大败而归。
第二把火,火烧新野,火烧博望坡之后,曹操不甘心,卷土重来,派曹仁和曹洪两名大将率大军进攻新野。诸葛亮觉得新野不能久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的东西。曹军进城之后住入了民房。夜里狂风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刘备军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烧起来。曹兵逃奔出城,被刘备军截杀,再次大败而归。
最后一把火,火烧赤壁,曹操在有利形势下,轻敌自负,指挥失误,终致战败。孙权、刘备在强敌进逼关头,结盟抗战,扬水战之长,巧用火攻,终以弱胜强。此战为日后魏、蜀、吴三国鼎立奠定了基矗。
同学们,三国给了我许多启发,也让我开始对历史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人要足智多谋,不能野蛮行事,做事还要三思而后行!!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篇二
曹操的诡诈,刘备的谦逊,孔明的谨慎,周瑜的心胸狭窄,每一个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画的淋漓尽致,细细品味,让读者仿佛进入了一种境界。故事的主要内容是以智和勇来依次展开的,但是我认为智永远是胜过勇的。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计吓退了司马懿率领的十五万大军。此种例子举不胜数。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划谋,勇不当敌,文不拿笔,武不动枪”的。像汉室刘禅,整日饮酒作乐,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国献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让天下人耻笑的事情,乐不思蜀。
谁会想到一个国家的统治者能做出这样的时移俗易的事情来呢?有勇无谋,大敌当前,只能拼死征战。吕布,颜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吕布在白门楼听从谋士的计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门上呢?如果颜良把刘备在河北的事情和关羽说清楚,哪儿至于被义气的关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无谋,祸福占其,祸居上,福临下,入阵必中计,死无不目。再谈谈国家,魏,曾经煊赫一时;蜀,曾经功成不居;吴,曾经名震江东。这么来看,从国家就可以反映出国君的性格。曹操,欺压百姓;刘备,爱民如子;孙权,称霸江东。如果说魏国在三国里智谋最强,一点也不为过。曹操的用兵堪称举世无双,司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
但是两个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点:曹操多疑,司马懿太过阴险。再说蜀国,首当其冲的必定是伏龙诸葛亮。他那过人的机智,娴熟的兵阵,无不让后人叹为观止。还有像凤雏庞统、姜维、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认为都不如孔明。吴,一个占据三江六郡的国度,能算得上是有谋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时期的周瑜就熟读兵书,精通布阵。经过一番刻苦的努力,终于当上了水军大都督,总统水兵。不过他太过于嫉妒,死正中年时。从这些人物和国家我们不难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关系着成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只要踏踏实实,仔仔细细(的)地走好追求成功过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会不远的。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篇三
《三国演义》第六回:焚金阙董卓行凶匿玉玺孙坚背约,这回讲的是董卓因为吕布战败,于是迁都长安,在洛阳大肆屠戮,孙坚救了宫阙之火,无意间发现了玉玺,于是拿着玉玺背约回江东去了,而袁绍等人不肯追袭害的曹操战败。于是众诸侯散伙。
读过这回,最大的感受就是董卓之残,孙坚之精,曹操之专断,袁绍之无谋。董卓在临走时还不忘抄了洛阳富户的家,卷了钱财去了长安。孙坚、袁绍、曹操等十八路诸侯结义时信誓旦旦,结果各自居心叵测,先是孙坚背约,然后曹操独断专行,袁绍等无谋,放任董卓,从而导致一场轰轰烈烈的剿贼计划成为泡影,也为后来群雄并立奠定了基础,这也标志着大汉王朝的摇摇欲坠,汉献帝空有帝名,而权力在于董卓,十八路诸侯名为就应,其实各自心怀鬼胎,各为私利。这也就标明着《三国演义》这部著作已经从东汉的末年王朝故事过渡到了早期的群雄割据故事,后来的吕布之死、官渡之战、赤壁之战、赵云之死、刘禅之降分别标志着群雄割据晚期的开始、群雄割据的结束、三足鼎立的开始、三国末期的开始和三足鼎立的结束,可以说第六回便是一个分水岭,以前的是东汉末年,从这以后,主角不再是汉献帝,而是以袁绍、曹操为主的割据势力。
三国演义第六回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