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杨绛散文有感(2)
读杨绛散文有感篇3
杨绛的文字,特别是她后期的文章,非常朴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更能打动读者的心。我觉得这样的朴实远比那些非常靓丽的字眼来得深沉。这是一种生活的沉淀,也是一种深厚文字功底的积累。很喜爱她的文字,读她的故事,就仿佛在聆听一个老人在向你娓娓道来她过往的经历,虽然她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但她没有大喜大悲的彻悟,也没有一惊一咋的矫情。有的却是乐观向上,坚韧平和,她的文字向我们展现了一种人性的光辉。
在《散文》的扉页,有杨绛译自兰德诗中的手迹“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 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其实从这里,我们就可以一窥杨绛的人生观及她的处事信念,她不争,和谁都不争;她善良,对谁都一样;她富有爱心,尤其对于那些弱者;她平和,即使面对生死离别,任何的不公……
在她的“干校六记”和“丙午丁末年纪事”中,我们可以看到虽然面对那场滑稽不合情理的文化革命,面对知识分子被下放农村接受“再教育”时那种物质的贫乏、体力上的劳累和精神上所受的苦闷,以及在“”是所受到的折磨,她依然那么淡定乐观。
在刚下放干校时,她写道“炼人靠体力劳动。”---------“干校的劳动有多种,大暑天,清晨三点空着肚子就下地。”……“我费尽吃奶的力气,一锹下去,只筑出一道白痕,引得小伙子们大笑。”“我们奉为老师的贫下中农,对干校学员却很见外。我们种的白薯,好几垅一夜间全偷光。我们种的菜,每到长足就被偷掉。他们说‘你们天天买菜吃,还自己种菜!’我们种的树苗,被他们拔去,又在集市上出售。我们收割黄豆的时候,他们不等我们收完就来抢收,还骂‘你们吃商品粮的!’”对于这些,杨绛没有愤恨,没有叫喧,只是就事论事地细细说来,让人感到些许的无奈和源自知识分子的那份柔弱,就如同他们夫妇俩面对恶邻,只是选择了躲避,搬到狭小的一间办公室居住一样。
在写到欢送最先下放的文学所时,她写道“两队人员整队而出;红旗开处,俞平老和俞师母领队当先。年逾七旬的老人了,还像学龄儿童那样排着队伍,远赴干校上学,我看着心中不忍,抽身而退……”“当地竭泽而渔,食堂改善伙食,有红烧鱼。其芳同志忙拿了自己的大漱口杯去买了一份;可是吃来味道很怪,越吃越怪。他捞起最大的一块想尝个究竟,一看原来是还未泡烂的药肥皂,落着漱口杯里没有拿掉。”……这样的文字,读来让人感到心酸。
杨绛是乐观的,同时她也是坚韧的,即使当她面对自己唯一的女婿自杀,也只是这样淡淡地道来:“上次送墨存(即钱锺书)走,有我和阿圆(他们唯一的女儿)还有得一(女婿)。这次送我走,只剩了阿圆一人;得一已于一月前自杀去世。”只是这样寥寥数语,却让我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对于亲人含冤离世,作妈妈的怎么不心痛不伤悲,她没有呼天喊地的悲恸,没有叫屈愤然,只是默默地接受。接着她说到:“得一末了一次离开我的时候说‘妈妈,我不能对群众态度不好,也不能顶撞宣传队,可是我决不能捏造个名单害人,我也不会撒谎。’他到校就失去了自由。阶级斗争如火如荼,……工宣队每天三个单元斗得一,逼他交出名单。得一就自杀了。”我真的不知如何来描述内心的酸楚和痛心。这或许就是善良的知识分子面对不平时的绝望。
在她的文字中,我们没有读到对加害她的那些人的具体描述,有的对温情,人世间尚存的那些许温情的感激,让我们始终感到温暖。对于那位审阅她检讨并给予“你这头披着羊皮的狼”这样评语的审阅者,她善意地称为“披着狼皮的羊”,因为“他面目十分和善,看来是个谨厚的人。”另外,在他们夫妻双双被揪出来以后,她写道,“揪出来的算什么东西呢,还妾身未分明。革命群众天天开大会。我们同组揪出来的一伙,坐在空落落的办公室里待罪。……把各所揪出来的人都招到大席棚里,押上台去示众,还给我们都戴上报纸做成的尖顶高帽。在群众愤怒的喝骂声中,我方知我们这一大群是‘牛鬼蛇神’。……不料我们从此成了‘落水狗’,人人可以欺凌戏悔,称为‘揪斗’”……
除了这些,他们夫妇还遭受到了被剃阴阳头的待遇,于是杨绛赶紧把钱锺书的‘怪头’改成了‘和尚头’,自己则在没有工具,连浆糊胶水也没有的情况下,连夜为自己做了一顶假发。她写道“我笑说,小时候老羡慕弟弟剃光头,洗脸可以连带洗头,这回我至少也剃了半个光头。”,她即使受到这么大的委屈,依然那么从容,我想,她对待挫折的那种良好心态,也是我们常人所不可企及的。但这个假发,也被公共汽车上的售票员一眼识破,于是直到一年以后,她都靠两条腿走路。我不知道人在受了那么多的委屈时,还可以做到这样的平和。
当她在回首这些往事的时候,用“乌云的金边”来形容过往的这些岁月,因为是金边所以值得我们去记取。她说,“乌云遮天的岁月是不堪回首的,可是停留在我记忆里不易磨灭的,倒是那一道含蕴着光和热的金边。”至始至终,她依然相信人性中美好的一面。
在“回忆我的父亲”及“回忆我的姑母”两篇中,我才知晓杨绛这样的性格和她的出生以及从小所受的家庭教育是有很大关系的,她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应该可以算是不折不扣的大家闺秀,她父亲是中国第一批革命党人,先入北洋学堂后转南洋公学学习,再到日本早稻田攻读法律学士,最后是美国留学硕士,曾经做省级厅长,后来又到北京做“京师高等检查长”。他为人刚直不阿,也同情帮助弱者,对于词韵学也相当有研究。杨父乐善好施,经常为人免费争官司,养一大家人做过律师,办过报,后来又教书等等不一而足,大约在抗战胜利前后逝世。在家中,她父亲对孩子们最讲民主作风,偶尔象孩童一般顽皮,所以杨绛与父亲感情笃厚,杨绛是在一个充满了爱的家庭氛围中成长起来的。她能够宽待别人,或许也是受了她母亲的很大影响。因为她母亲对于两个出嫁后又回来和他们一起生活了很长时间的两个自私的姑姑,给予了最大的宽容和照顾。
至于她的姑母,原来曾是北京女师大的校长,也是被鲁迅笔伐过的名人。这个三姑母因为抗婚大半时间就住在杨绛家里,所以彼此十分了解。按照杨绛的说法“我不大愿意回忆她,因为她很不喜欢我,我也很不喜欢她”,依然是那么淡淡的直白,杨绛对于姑姑的描写是客观的,没有什么个人的感情色彩在内,同时她也是非常低调、毫不张扬的。
在描写钱锺书先生的“痴气”时,则让我忍俊不止,惊叹到原来大名鼎鼎的这位国学大师竟然是这样的一个顽童。在牛津留学时,他趁杨绛午睡时,用饱蘸浓墨的毛笔要在她脸上画一个大花脸。不仅如此,他还在为杨绛画的肖像上添上眼镜和胡子,聊以过瘾。他在女儿还是娃娃的时候,趁女儿睡着,在她肚子上画了一个大花脸,因此挨他母亲一顿训斥。他逗女儿玩,每天临睡前在她被窝里埋“地雷”,还埋得一层一层的,什么大大小小的玩具、镜子、刷子,甚至砚台和大把的毛笔,就差没有拿锅碗瓢盆。按杨绛所说,一般这样的玩意天天玩也没有多大意思,但是钱锺书是百玩不厌。我想,聪明绝顶的学者,如果加上那么一点的“痴”则是非常可爱的。他们夫妇俩为什么只生了一个女儿?钱先生的理由是怕再生孩子,说不定比女儿好,因此对不起自己的女儿。没想到一个爸爸对女儿可以这样地用情专一。当读到“他半夜从热被窝起来,拿着竹竿帮他们家的猫和隔壁林徽英家的猫打架”时……我却忍不住地笑了。
还有,在《林奶奶》和《顺姐的‘自由恋爱’》两篇中,我们又看到了她对于弱者的同情和帮助,她为顺姐写状子,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帮林奶奶保管存折,出主意。在这两篇中,我也读到了柔弱的杨绛其实也是颇具豪侠之气的。在《客气的日本人》中,我又不禁为杨绛身处危难之时的沉着击掌叫好,过后也真为她捏把汗。遇鬼,杨绛却偏偏说成“遇仙”,我想她的心是怎样的温柔呢?连得鬼都不忍心去欺负她。还有那篇《收脚印》写得那么凄美,让我读了一遍又一遍。
重新翻开这本书,我才觉得其实她的每一篇文章都值得我慢慢去咀嚼回味。不管对于杨绛的文字,还是对于她的人品学识,我都非常佩服非常喜欢。
杨绛说“人间不会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间也没有永远。我们一生坎坷,暮年才有了一个可以安顿的居处。但老病相催,我们在人生道路上已走到尽头了。一九九七年,阿瑗去世。一九九八年岁未,钟书去世。我三人就此失散了。就这么轻易失散了。“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经历了大半个世纪,如今依然在为文坛默默耕耘的杨绛,我祝愿她健康快乐!
读杨绛散文有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