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2000字
读后感2000字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要想获得知识,就要多读书,然后坚持写感悟。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精心为你整理读后感2000字,一起来看看。
读后感2000字篇一:赢读后感
合上《输赢》这本书,觉得很累,眼累心也有点累,掺杂些许困惑。
我一直以为周锐和方威是正面角色,但看到最后,我才发现,在这本小说里,对于市场和销售而言,没有正反,没有好坏,没有对错,真的就只有输赢,只是又一次验证了“成者为王,败者为寇”的这句古训。
也许,站在销售的立场上,这是一本较好的营销教材。书中穿插了销售策略,如周锐总结的摧龙六式-情报、客户需求、产品价值、客户关系、价格及客户体验;强调了团队建设的重要性,周锐通过有效的激励措施和团队建设使得本来一盘散沙的北京销售团队迅速转变成一个充满了斗志和自信的优秀团队,业绩从倒数一跃名列前茅直到成为第一;讲述了业务公关的技巧和手段,象方威投涂主任之好快速钻研古典音乐的相关知识从而在第一次见面交谈时就给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表明了销售支持力量的关键,象投标方案的严谨实用、技术交流的清晰透彻、产品展示的侧面营销,林佳玲在第一次投标的胜利中绝对是功不可没的;指出了作为一名优秀的销售人员应具备的人格魅力和个人素养,所必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以及不可缺乏的不轻言放弃的坚毅精神,这些特质在周锐和方威身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和发挥。
其中,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对方威在投标前所做的信息调研和收集的一段描写“...全方位的背景资料,包括发展历史、规模、业务范围、收入和盈利情况等等。这是开始销售的背景,就像作战前研究战场四周的地形一样;然后方威开始了解和研究银行营销的现状,尤其是银行现在是如何进行客户关系管理的,现在的管理模式有哪些问题,到底对什么部门造成了什么影响;接着是组织结构,哪个部门和采购相关,这些部门是怎么设置的,它们之间的分工和关系是什么;最重要的是客户的个人资料,他仔细地列出可能参与这个项目的人员的名单,全面完整地收集名单上每个人的资料,包括生日、兴趣、爱好、家庭、住址、经历、休闲方式、未来的行程安排,方威绝不放过蛛丝马迹,甚至连客户们有没有宠物也不放过,宠物的名字、饮食习惯和口味都要打听。最后他分析了竞争对手的情况了...”,我想如果销售人员能把工作做到象方威这样细心和深入,肯定离成功更近了一步。
所以,纯粹从销售人员的角度来讲,确实可以从书中学到一些销售策略和方法,但我觉得,这本小说所强调的最关键的营销手段就是客户关系的公关。而在中国,市场竞争环境和销售手段本来就够黑暗够腐败了,在这种情况下,反复突出市场关系的重要性,也许不能算得上是一件好事,只会让更多想做销售的人忽视产品质量和技术层面的把关。
当然,我不在市场一线工作,多少有点站着说话不腰疼的感觉,不靠关系怎么可能赢得项目。再说,中国特色的关系市场不是短时间内能扭转过来的,就连到中国来淘金的外国人都知道要打入中国市场首先要了解和学会中国的这种关系文化。但作者为了表现销售那种绝境逢生的可能,提供给主人公翻盘的机会以及整个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人性却让我觉得有些困惑,难道为了赢为了利益就可以不顾一切可以不择手段甚至泯灭良心吗?。
方威,为了能翻盘,不惜欺骗他所心爱的女人,利用赵颖的善良和纯真,利用她对他的喜欢,盗取到银行行长刘丰的受贿证据,从而在最后关头扳倒了对手,但也可以说,他是间接杀死骆伽的凶手。他把销售手段全套搬来用在追求女孩上也许是无可厚非的,爱情的诱惑嘛,但最后他为了拆散赵颖和刘国锋让我感觉有点歇斯底里,本来刘国锋与他父亲的贪污受贿毫无干系,也毫不知情,刘国锋本人也是一个正直善良的好男孩,但方威不甘心被刘国锋打败的结局,定要赶尽杀绝,在赵颖和刘国锋已经坐上去加拿大学习的飞机后向公安机关告密,硬把刘国锋牵扯了进去,导致了刘国锋的一度崩溃和跳楼。
周锐,一个在销售战场上冲锋陷阵战绩累累的人面对内部黑暗的政治斗争时显得那么无奈和无辜,值得同情;他顶住被排挤的压力,考虑的是整个团队的出路和前景,也从未放弃为公司的利益而战斗,值得钦佩。但最后,当他代替陈明楷成为中国区总经理的时候,他竟然做出了相同的排除异己的一系列举措,说是淘汰业绩差的销售人员,但我不明白他为什么不能象刚到北京时那样,面对业绩差的手下,通过分析、培训和指导再给他们一次机会呢?我认为原因很简单,那就是他们跟他不是一伙的,他宁愿用自己的手重新招聘新人后亲自培训,这样,大家就都是一条船上的人了。
市场是残酷的,操控市场的人似乎更残酷。也许,这就是人性吧,没有几个人能真的不在乎输赢。是的,输赢很重要,但我想,追求输赢的过程更重要,如果一个人用违背良心毁灭别人的方法赢得了胜利,我想这个人从此都会背上沉重的负担,即使赢了也不见得有多高兴。方威最终没有得到赵颖,由于他过分地强求完全的胜利反而把赵颖推向了刘国锋的怀抱,直到最后他才终于明白享受过程才是最重要的。
所以,看到大家对这本小说的好评我觉得很诧异,市场竞争最终也不过是为了利益为了金钱,干嘛要那么狠心呢?干嘛非要把对手逼得走投无路呢?因此,我并不觉得周锐和方威最终赢得了胜利,书中的销售翻盘手段和方法并不可取,得饶人处且饶人,给别人一个机会也等于给了自己一次机会。
好了,还是感叹到这儿吧,不过是一本小说,去除糟粕,取其精华,还是有很多值得借鉴的地方的。
读后感2000字篇二:激荡三十年读后感
三十年风起云涌扑面而来,八千路英雄豪杰绝尘而去。这是我在读了《激荡三十年》后的感喟。
改革开放三十年,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史上一个特殊的、不平凡的阶段。它源起于““””后百废待兴的危急时刻,发端于国家领导人举目四望后的英明决策,是十三亿人民决绝地告别贫困、追求富裕的迫切愿望众志成城地书写了这段浓墨重彩的历史,是一个大国在三十年时间从3624.1亿元向300670亿元波澜壮阔迈进的历程。在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之际,总结、反思、表现这三十年历史的书籍、纪录片、影视剧数不胜数。在此,我向大家推荐吴晓波著、中信出版社推出的《激荡三十年》(上、下二册)。它以编年的体例,网罗大量的素材,以一个记者敏锐而独特的眼光,一年年、一件件、一笔笔忠实地记录了自1978年来每一年可堪载入史册的大事及人物。年代并不久远,那些曾经在报纸上、媒体上吸引了全国经济界、企业界、政界、市场和民间的大事件、大人物、大品牌,那些耳熟能详的人名、地名、产品名,如繁花般在眼前闪现,如群星般璀灿闪耀。在历史的机遇面前,有人窥见先机,一跃而起抓住了机遇,获得了飞跃的发展和急速的膨胀;有人随改革的进程,在不断廓清思路的拉锯中起起伏伏;亦有人始终站在政策的前端,捞取着转型时期中国经济的厚利;还有更多的人,他们以自己的勤勉、奋斗在这个英雄的年代,大写英雄的历史。
掩卷沉思,这本书令我印象深刻、时常回味和思考的不仅仅是纷繁的事件和卓俊的群雄,而是以下几个问题。我想,这也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他知道在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所以,他不以自己的结论来圈囿别人的思想。作为宏观经济管理部门的工作人员,系统、宏观、冷静地思考这些问题,对于我们进一步把握规律、趋势和大局,做好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应该会有所裨益。
一是三十年改革开放的目标是实现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艰难转型。不可否认的是:当市场的主体已经实现了从产品生产到商品生产再到资本运营的阶段,对于经济的管理却还在计划与市场的泥淖中拉锯。就好像两队接力赛,一队已经跑到了第三棒,另一队还在进行一、二棒的交接。这是值得深思并需要急切加以改变的问题,只有这个问题解决得好,才能说是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有助于解放生产力而不是束缚了发展的活力。
其次,三十年间市场主体的力量变换与博弈,是文中最为精彩的演绎。但它不是明线,明线是时间。在时光的推进中,我们看到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跨国企业在中华的大地上纵横捭阖、异彩纷呈。这三大力量究竟谁优谁劣,谁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谁更能代表未来经济发展的方向,谁更维护了大多数中国人的更长远的利益,作者没有说明,我也难以做出谁是谁非的简单的两分法的结论。这个结论需要每个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来做出。应该说,这三大力量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做出了并正在做着巨大的贡献,正确地评价它们的作用有助于借助这三方力量正确地发展我们的经济。但是,蛋糕只有一个,而他们都想多切一点。于是,不绝于耳的就是它们各自对对方缺陷的批驳。说白了,是利益之争,是市场份额之争。作为宏观经济的管理者,明确了这些,对于那些聒噪自会作出明断。
三是改革进程中的企业家命运值得我们悲悯和关注。改革就是突破,突破不合时宜的观念、法律、政策的障碍。而企业家作为市场中最有活力的人群,他们思想活跃、思维敏锐,能看人所不能看到的,想人所不能想到的,处处占领高地、独得先机,这是他们的优势。然而,法律的壁垒、政策的障碍、民众观念的落后、媒体过犹不及的关注和利润最大化的贪婪本性,常常使第一个吃螃蟹的人身败名裂,成为后来者的垫脚石。中国历史上是个抑商的国家,然而步入全球经济、实现和平崛起、完成复兴伟业,无不需要优秀的企业家去陌生的国度开疆辟土。因此,如何发现、培养企业家成长,使他们在追逐利润最大化的同时背负上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性的责任感,使追逐财富、创造财富成为一种快乐、一种成就而不是万恶之源,也是一个需要正确看待和引导的问题。
第四,核心技术始终是中国制造的软肋。技术在古代被视为奇技淫巧,从业者“工”也被排在士、农之后,社会地位仅高于商。对于技术的重视应该是从建国后完整的工业体系建设时开始的,但我们的技术分层就像是中国的劳动力分层,有尖端的科学家和低端的农民工,就是缺少中端和高端的技师和工程师。我们的宇航员实现了太空中漫步,与老百姓生活质量息息相关的家用电器的核心技术却没有一项是中国自己的。实践已经证明,核心技术是买不来、引不进的,不是我们不想要,是人家不愿给。核心技术是科研人员智慧与心力的结晶,它需要全社会对领先技术、产品的选择和支持,更需要科技人员沉静而不浮躁地攻关克难,还需要商家不以价格为利器而赤膊上阵。但一项新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当中国的产品以其质高品优走向世界的时候,期望中国的技术也能在自己的产品中占一点份额。
三十年急流已趟过。在新的阶段,我们还将述写新的历史。回望《激荡三十年》,希望我们能走好今后发展的每一步,希望我们的国家与民族如山岳般在地球上稳健崛起、平视群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