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X机箱架构的发展
ATX机箱架构的发展
吃水不忘挖井人,我们在为CPU、显卡、硬盘等影响性能的配件高谈阔论时,总不能忽略了为这些配件发挥自身能力的幕后功臣,那就是机箱。下面来和学习啦小编一起了解一下吧!
ATX机箱架构的发展
在这个追求个性体验的时代,机箱的设计可谓天马行空、百花齐放。但无论设计怎么变化,内在的布局总是按照一个标准来进行,这样才能保持一种通性。
这种标准,就是ATX。早在1995年,Intel就发布了ATX标准,那就是我们常见的中塔式机箱结构。从此开启了从横置机箱上垫显示器到ATX标准下的立式机箱的时代。
二十多年过去了,ATX标准也随着电脑硬件的演进而不断微调、变化。如果您对这段ATX架构的区别不熟悉,那么,今天这篇文章会是您丰富的知识大餐。
ATX:二十年的常青树
ATX,是Advanced Technology Extended的缩写,直译为先进技术扩展。ATX规范是1995年Intel公司制定的主板及电源结构标准,所以在ATX规范下设计的机箱是ATX机箱。
传统ATX机箱
ATX标准是扩展型AT结构,用于规范台式电脑内部配件的布局,避免不同厂商设计成天花乱坠的布局。从而,即使是不同品牌的主板、显卡、散热器、硬盘等等,都会将自身的尺寸限定在一个范围之内,从而兼容所有的机箱。目前,ATX已经成为了机箱的默认规格。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IT时代,一个标准能够维持二十一年的生命,并且依葆青春,实属罕见。可见,ATX俨然成为了一种定律。
常见的ATX机箱装机展示
ATX机箱的布局,相信DIY玩家都耳熟能详了。CPU位于主板上方,显卡位于下方,硬盘前置,电源后置。经过多年的发展,电源的位置从上置变更成下置的设计,避免因电源过重而导致机箱变形。并且加入了背部走线功能,提供更加整洁的内部空间。
不同的ATX主板
ATX主板的尺寸为305×244毫米,衍生的主板规格还包括MicroATX(244×244毫米),Flex ATX(229×191毫米),NLX,WTX及Mini ATX等。
ATX机箱容易出现空间利用不充足的情况
先马 维京战士是传统的ATX架构的代表。此类架构机箱优点在于它们采用电源下置的设计,使电源与机箱内的散热风道互不干扰。但缺点在于即使箱体较大,而由于光驱笼、硬盘笼的存在,实际上机箱的内部空间并没有得到很完善的利用,同时对机箱的风道造成一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