赴汤蹈火典故
赴汤蹈火是比喻不避艰险,奋勇向前。那你们知道赴汤蹈火的典故有哪些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赴汤蹈火典故,供大家阅读!
赴汤蹈火典故
这个成语来源于三国魏。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此犹禽鹿,少见驯育,则服从教制;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嵇康,字叔夜,谯国铨(今安徽宿县西)人。他曾与山巨源(山涛)等七人一起游于山林,被称为“竹林七贤”,司马氏专权后,嵇康不满司马氏的统治,隐居山阳,而山巨源后来在司马氏朝廷中做了官,嵇康从此看不起他。山巨源由吏部侍郎升散骑常侍时,想请嵇康出来代理他原来的吏部侍郎官职,遭到了嵇康的坚决拒绝。不久,山巨源收到了门人递上的一封信。拆开一看,是嵇康给自己的一封绝交信。他迫不及待地看了下去。信中嵇康列举老子、庄子、柳下惠、东方朔,孔子等先圣,说自己“志气可托,不可夺也”。
接着又写到自已倾慕尚子平、台孝威(后汉隐士),不涉经学,淡泊名利。信中表示他蔑视虚伪的礼教,公然对抗朝廷的法制,以禽鹿作比,鹿很少见有驯育服从的,大的如果羁绊、束缚它,那它必定狂躁不安,即使赴汤蹈火,也不在乎;哪怕是用金的马嚼子来装饰它,拿佳肴来喂它,它还是思念树林、向往草地的。以此表示如果司马氏请他做官,他就会像野性难驯的糜鹿“狂顾顿缨,赴汤蹈火”。表达了坚决不在司马氏政权中任职的决心。由于嵇康时常发表一些讥刺朝政和世俗的言论,司马氏统治集团对他十分忌恨。景元三年(262),曾经受到嵇康奚落的司隶校尉钟会,以言论放荡、毁谤朝廷等罪名对嵇康横加诬陷。嵇康被司马昭下令逮捕入狱,不久便被杀害。
赴汤蹈火解析
[释义] 赴:去;走向;汤:开水;蹈:踩。投入沸水;踏上烈火。比喻奋不顾身;不避艰险。
[语出] 晋·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长而见羁;则狂顾顿缨;赴汤蹈火。”
[正音] 赴;不能读作“pū”;蹈;不能读作“tāo”。
[辨形] 蹈;不能写作“滔”或“倒”。
[近义] 出生入死
[反义] 贪生怕死
[用法] 比喻奋不顾身;不避危险。一般作谓语。
[结构] 联合式。
[辨析] ~和“出生入死”;都表示“不顾艰险、奋不顾身的精神”。但“出生入死”偏重在冒随时死去的危险;一般用来表示不顾个人生命危险;在程度上重于~;~偏重在不畏艰险;一般用来表示决心和愿望。
赴汤蹈火造句
1. 有什么需要我做的,说一声,一定上刀山,下火海,滚油锅,勾舌头,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2. 突破死亡,拯救生命,我们看到了一个国家的不屈、凛然;不负众托,不辱使命,我们感受了作为人民子弟兵的消防部队赴汤蹈火、冲锋在前。
3. 云飞,我今天把沈家交给你,以后孙二娘听你驱策,为沈家赴汤蹈火,万死不辞。
4. 今后同县为官,还请司马先生不吝指教,只要是为百姓,国昌赴汤蹈火绝不敢辞!
5. 但是宗门一声号令传下之时,他们仍然全部赶了过来,拼死拼活,赴汤蹈火,准备为宗门卖命。
6. 他们隐姓埋名,虽身处江湖,却忧国忧民;虽赴汤蹈火,却再所不辞。
7. 的成仁取义杀身报国的凛然正气,与充满热情的爱国诗篇不知激励了多少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为了中华的繁荣与复兴而赴汤蹈火,舍身取义。
8. 那我走了,宇哥只要有需要我杨凯的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9. 第六十六章大洋马广开财路小光棍赴汤蹈火。
10. 刘市长,我已经无法用语言来表达我对您的感激之情,总之一句话,以后如有用得着高某人的时候,赴汤蹈火!
11. 如此,便是再好不过了,姐姐在此谢过两位妹妹帮此大忙,以后若是两位妹妹遇上什么麻烦,姐姐也必定赴汤蹈火。
12. 那里,为了倩妹,我张锋愿意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3. 为兄弟,赴汤蹈火!目标近了!更近了!屏住呼吸,双手同时蓄力,林中豹眼睛当中储存的真气足够释放两次“灵刺”。
14. 庶来望能拜胡孔明为师以学治世明理之道,还望太守大人引荐成全,他日学有所成定为大人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5. 好吧,既是如此,就照楚兄弟所言,以后若有用得着我们的地方,但说无妨,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6. 无论怎样,这一次,我承了你的情,以后,你有什么事,我绝对赴汤蹈火!因为,我不喜欢欠人情!
17. 他为正义奔走天下,赴汤蹈火,死不旋踵。
18. 此次多亏有顾公子点拨以及相救,从今往后,顾公子若有任何需求,尽管讲,我李钦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19. 大哥有何吩咐,小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20. 臣李靖叩见陛下,幸蒙陛下唤回,才得以一睹仙颜,臣不胜感激,愿为陛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赴汤蹈火典故相关文章:
1.赴汤蹈火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