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简传书的典故
竹简是把主材剖成竹片而成的书写材料。竹简传书有什么精彩的典故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竹简传书的典故,供大家阅读!
竹简传书的典故
竹简是把主材剖成竹片而成的书写材料。由于青竹含有许多水分,所以在书写之前,先要在火上烘干,以防止虫咬和腐烂。这道工序叫“杀青”或“汗简”,后来就把“汗青”作为书籍的代称。竹简上的文字,是用笔墨书写的,要册改,就得用刀削掉。所以,后世又把册改文章叫做“笔削”。春秋战国时期的书籍,通常是用皮条或绳子,将许多根竹简编连在一起,叫做“册”或“编”。战国时,思想家施出外游学就随身载有五车书,后来便造出“学富五车”的成语,用来形容知识渊博。
竹简的解释
竹简,战国至魏晋时代的书写材料。是削制成的狭长竹片(也有木片,称木简),牍比简宽厚,竹制称竹牍,木制称木牍。均用毛笔墨书。册的长度,如写诏书律令的长三尺(约67.5cm),抄写经书的长二尺四寸(约56cm),民间写书信的长一尺(约23cm),因此人们又称信为"尺牍"。在湖南长沙、湖北荆州、山东临沂和西北地区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过重要发现,其中居延出土过编缀成册的东汉文书。
竹简最著名的考古
汉武帝时期,鲁恭王破坏了孔子的旧宅壁,发现了一些竹简,其中有先秦古文书写的《左传》、《论语》、《尚书》、《毛诗》等。
279年,晋朝汲郡人从战国时魏襄王的陵墓中,一次发掘到写有文字的竹简数十车。
(以上两次所发现的竹简都未能流传至后世)
1953年7月,湖南长沙仰天湖古墓出土竹简42支,最长的22厘米,宽1.2厘米,篆文,每简2-10字,为战国之物。
1957年,河南信阳楚墓出土竹简800多片,简上文字依然清晰。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发现《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约五千枚。
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一千一百多枚。为秦昭王元年(公元前306年)至秦始 皇三十年(公元前217年)之物。
1994年5月,上海博物馆从香港购买回1200余枚楚国的竹简,这年的秋冬之际,又从香港买到497枚相同类型的竹简。
2008年7月,校友赵伟国向母校清华大学捐赠了2388枚战国竹简,这些竹简也是从境外买来的。清华简中,有《尚书》、《系年》、《筮法》等。
制作竹简
综述
竹简,一种将文字、图象或其他各种特定的符号写绘于事先加工过的竹片上的书籍形式。竹简渊源:早期的文字刻在甲骨和钟鼎上,由于其材料的局限,难以广泛的传播,所以直至殷商时期,掌握文字的仍只有上层社会的百余人,这极大地限制了文化和思想的传播,这一切直到竹简的出现才得改变。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是造纸术发明之前以及纸普及之前主要的书写工具,是我们的祖先经过反复的比较和艰难的选择之后,确定的文化保存和传播媒体,这在传播媒介史上是一次重要的革命。它第一次把文字从社会最上层的小圈子里解放出来,以浩大的声势,向更宽广的社会大步前进。所以,竹简对中国文化的传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正是它的出现,才的以形成百家争鸣的文化盛况,同时也使孔子、老子等名家名流的思想和文化能流传至今。拓展生活,共享闲适与激越!
介绍
当人类社会出现文字的同时,书籍也就出现了。当时的书籍形式和现代的书籍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这样定义书籍的概念,即将人们的经验和事件用文字和图象的形式记载于一定的物体上,以便于保存、传播,那么,商代的甲骨文,就是最早的书籍了。另外,在树叶和树皮上也可以刻写文字。 《旧唐书》上就记载:"天竺国书于贝多树叶以记事。"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贝叶经。另外,铸在青铜器上的金文,也可以称为一种早期的书籍。 除了甲骨、青铜器、石刻外,在古代用作记载文字的材料还很多,如陶器、砖瓦、兽皮等,它们在人类文明史上都放射过灿烂的光辉。然而,更接近于今天书籍形式的,是从竹简开始继而出现了书写于织物上的缣帛。
书
中国古代真正的书籍形式,是从竹简和木牍开始的。竹简和木牍所开创的书籍形式和制度,对后来的书籍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册"、"卷"、"编"等书籍的单位、术语,一直延用至今。 竹简和木牍在形式和用途上不完全相同。
竹简用的是皮薄而节长的竹子,先将圆竹锯成一定的长度,再破为一定的宽度,削光整平后,即成为简片。然后再用丝绳、麻绳、细皮条等分上下两道编连简片,即可用来书写文字。也有先写字,然后再按顺序编联成册的。
竹子的外皮不易着墨,为了书写方便,须将竹子的最外皮削去,或在内里面书写。把竹子烘干这个工序称为"杀青"。
竹简是中国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书籍形式。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册"字,象征着一捆简片系二道书绳,而金文中的"典"字则表示"册"在几上。说明简策制度的起源可以上溯到商代,但其战国以前的简续实物,今天还未有发现,在周代的文献中有许多关于用简读传递命令及公文的记载。
到了春秋战国时代,出现了在学术上百家争鸣的局面,竹简成为各家著书立说的主要形式。这时关于使用竹简的记载就更多了。例如,孔子晚年读"易",致使"韦编三绝",说明由于反复的阅读,致使编系竹简的绳子断了三次。
看了“竹简传书的典故”还看了:
2.烽火狼烟的典故
竹简传书的典故
上一篇:竹的精彩典故
下一篇:竹篮打水一场空的典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