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词语大全>典故>

退避三尺成语典故以及传说故事

时间: 沙娣999 分享

  退避三尺是指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那退避三尺的典故大家知道是什么吗?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成语典故退避三舍的内容,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成语典故退避三尺

  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在外流亡十几年。

  经过千幸万苦,重耳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礼相迎,待他如上宾。

  一天,楚王设宴招待重耳,两人饮酒叙话,气氛十分融洽。忽然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美女待从、珍宝丝绸,大王您有的是,珍禽羽毛,象牙兽皮,更是楚地的盛产,晋国哪有什么珍奇物品献给大王呢?”楚王说:“公子过谦了,话虽然这么说,可总该对我有所表示吧?”重耳笑笑回答道:“要是托您的福。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与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交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就是历史上有名的晋文公。晋国在他的治理下日益强大。

  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军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得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成语退避三尺的出处

  [语出]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成语退避三尺解析

  退避三舍tuì bì sān shè

  [释义] 后退九十里。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舍:古时行军;一舍为三十里。

  [正音] 舍;不能读作“shě”。

  [辨形] 避;不能写作“蔽”。

  [近义] 委曲求全

  [反义] 针锋相对 锋芒毕露

  [用法] 用作贬义;形容个人或集团变坏。一般作谓语、定语。

  [结构] 补充式。

  含有退字的成语及解释

  【退避三舍】舍:古时行军计程以三十里为一舍。主动退让九十里。比喻退让和回避,避免冲突。

  【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退步抽身】指辞去官职,退居家中。

  【退藏于密】后退隐藏于秘密之处,不露行迹。谓哲理精微深邃,包容万物。

  【退如山移】退却时象一座山在移动。比喻遇到变故,沉着镇静。

  【进本退末】本:根本;末:枝节。指重视根本、主要的东西,抑制直接、次要的

  【进寸退尺】进一寸,退一尺。指得到的少而失去的多,比喻得不偿失

  【进退无路】指前进后退均无路可走,处境困难

  【不进则退】不前进就要后退。

  【不知进退】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寸。

  【功成身退】身:自身,自己。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急流勇退】在急流中勇敢地立即退却。比喻做官的人在得意时为了避祸而及时引退。

  【进退两难】前进和后退都难。比喻事情无法决定,因而难以行动。

  【进退无门】前进无路,后退无门。形容处境十分困难,进退两难,无处容身。

  【进退维谷】无论是进还是退,都是处在困境之中。形容进退两难。

  【有进无退】只有前进,没有后退。

  【以退为进】本指以谦让取得德行的进步,后指以退让的姿态作为进取的手段。

  【知难而退】原指作战要见机而行,不要做实际上无法办到的事。后泛指知道事情困难就后退。


看了“成语典故退避三尺”还看了:

1.退避三舍的成语故事

2.退避三舍的主人公是谁

3.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故事之退避三舍(重耳)

4.关于退避三舍的故事

5.关于中华历史的10个成语典故

2841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