掣肘经典典故
典故大家应该都了解吧,那典故都有哪些呢?详细是学习啦小编带来的掣肘经典典故的内容,欢迎欣赏
掣肘经典典故
《吕氏春秋·具备》载,鲁君让宓子贱去治理?父,又派两个近吏去监视他的工作。宓子贱到了?父后,邑吏拜见,宓子贱命令这两个近吏写字。 “吏方将书,宓子贱从旁时掣(拉扯)摇其肘,吏书之不善,则宓子贱为之怒”。两个近吏只好回去报告鲁君关于宓子贱扯摇写字人臂肘,使人无法写字的情况。鲁君明白了宓子贱的意思,好词好句,便宣布让宓子贱依自己的意愿去治理,结果宓子贱把?父治理得非常好。后遂用此典将牵制人或被人牵制不得施展本领称为“掣肘”或“被肘”。黄庭坚《乙未移舟出》诗:“衣食端须几,将老犹掣肘,安能诡随人,曲折作杞柳。”
掣肘典故借鉴
在现实生活中不乏昙花一现的改革者,究其原因,就是心里酸,看到别人成功,就躲在阴暗的角落里放冷箭,制造流长蜚短,甚至告“黑状”,给改革者施加各种压力。窃以为,谗言中伤、嫉妒、偏听偏信、使绊子、见不得他人成功等弊端,也是“掣肘”的表现。“掣肘”实际上是一种内耗症,它分散了“合力”的凝聚力,有它在作怪,你休想干出一番事业来。
许多人在谈到“掣肘”之害时,都十分愤慨。曾听一位朋友说过这样一件事:他们单位有位才华横溢的人,工作非常积极,他的事迹上了报,还受到市里的表彰,但他的上司却恨他、防他,在升职等方面千方百计地卡他。后来他不敢当“先进了”,干脆懒散一点,他的上司反而高兴。这种怪事,说穿了,是这位上司害怕下属积极,会威胁到自己的“交椅”。可见,在“掣肘”背后,往往有心术不正者在干扰,私心、嫉妒心是“制肘”现象的祸根。
挫伤积极性
一旦“掣肘”现象在身边滋长,你做了好事,却吃力不讨好,你付出了心血、汗水、创造了业绩,却受不到相应的报答;有“掣肘”在作怪,就无法创新进取、建功立业,使人无法独立思考,保持自己的人格和思想;由于有人“掣肘”,许多人只能感叹“身不由己”,只好唯唯诺诺,随波逐流、迎合讨好。总而言之,“掣肘”束缚了人们的手脚,压制、挫伤了各种人才的积极性。
启迪
古代的宓子贱能看到“掣肘”的危害,相信我们也应从中得到启迪。对待“掣肘”,头脑要清醒、意志要坚定,要有宽阔的胸怀,任劳任怨,只要不断地完善自己、发展自己,立得直行得端,各种造谣诬蔑、流言蜚语才会不攻自破。凡事要出于公心,有大局意识,围绕目标,形成合力,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防止“掣肘”现象干扰。
掣肘典故解析
《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中有个故事说:两名书记官在作记录时,他们的主人宓子贱不断地拉扯摇晃他们的手臂,结果写不好字,主人反倒大发其火,把他们打发走了。宓子贱的用意在于提醒鲁君不要听信那些背后说坏话的人,过多地干预自己的工作,免得自己的积极性和正确主张不能得到发挥和实现。这个故事,就是后人常说的掣肘的来源。
掣肘是政治上的一种惯常现象。多疑的统治者一般不放心自己的臣下,怕臣下坐大不好控制,从而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在安排一位大臣做一件大事时,常同时安排另一个反对派从旁监督或牵制这位大臣,使他不能形成一种不易控制的力量,免生祸患,这种现象在几千年历史上屡见不鲜,而因此也衍生出许多故事。
秦国派大将王翦带兵伐楚,王翦提出至少要有六十万人才能灭楚。秦王经过一番思想斗争,最终同意了王翦的要求。“于是王翦将兵六十万人,始皇自送至灞上。王翦行,请美田宅园池甚众。始皇曰:‘将军行矣,何忧贫乎’?王翦曰:‘为大王将,有功终不得封侯,故及大王之向臣,臣亦及时以请园池为子孙业耳’。始皇大笑。王翦既至关,使使还请善田者五辈。或曰:‘将军之乞贷,亦已甚矣’。王翦曰:‘不然。夫秦王粗而不信人,今空秦国甲士而专委于我,我不请田宅为子孙业以自坚,顾令秦王坐而疑我邪’?”王翦是个聪明人。他带着秦国的几乎全部家当出外作战,如果反叛秦国就会遭受灭顶之灾,对此秦王更会明白,也因此会产生疑惧。而一些奸臣很可能会利用秦王的这种心理,在暗地里对王翦进行陷害,那样王翦就会危险了。对于一个领兵作战的将军来说,如果皇帝不相信自己,处处对自己进行牵制,那么自己就不能专心地对敌。而对于参与战争的任何一方来说,如果不能集中全部的力量投入作战,那么就没有战斗力,就会陷于失败。因此,对王翦来说,无论于公还是于私,消除领导的这种掣肘,无疑是十分重要的。
但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王翦这一步的。战争中许多反间计,就是利用君主的这种猜疑心理而施用的,并且几乎是百用百灵。宋朝岳飞,麾兵长驱,眼看胜利在望,却被秦桧陷害致死。而秦桧之害岳飞,也是巧妙地利用了赵构的这种心理。岳飞没有消除掉君主的猜疑,没有摆脱那只捣乱的手,因此不但国家统一的大业无法完成,就连自己的性命也无法保证。
掣肘是柄双刃剑,可用来护身,也可能会伤身。许多君主利用这一平衡术保证了自己的安全,但许多昏君也因为玩弄掣肘之术而痛失江山,自毁长城。宋朝怕岳飞坐大而先杀为净,结果岳飞虽然不能威胁赵宋江山,却失去了灭金的大好时机,弄得自己在异族的侵略面前步步受制,最后终于被灭。
记得古兵法上说,过去将军在出征时,国君有时会亲自送他出城门,并且会说,在城门以内,我说了算;在城门以外,将军你说了算。也因此有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带兵出战多年,最终打了胜仗回朝,并且很为自己有功而得意。结果皇帝派人拿出一个匣子给他一看,他就傻了眼:原来里面净是别的大臣说他坏话的奏折。如果皇帝听信谗言拿他治罪,那他早死了几百次,更别提会立什么功劳。这位皇帝是可敬的,这位将军是有福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