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思维训练 >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

时间: 泽慧0 分享

榜样是一面旗帜,更是一种精神,激励着我们不断向前。12月21日,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CCTV-1)晚间8点档《榜样8》专题节目播出。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

《榜样8》节目邀请钱七虎、刘玲琍、唐菊兴、吴惠芳、李桂科、热孜万古丽·沙吾提6名党员和浙江省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党委参加录制。

陆军工程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钱七虎

钱七虎是一名军事科学家,1937年出生,炮火纷飞的童年让他下定决心为国铸盾。六十年来,他创建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学科体系,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和科技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作出开创性、历史性贡献。他甘为人梯、为战育人,一生淡泊名利,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

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刘玲琍

刘玲琍是一名从事特殊教育的老师。1991年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她一直留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潜心探索改进语言训练模式。30余年如一日,帮助有听力缺陷的孩子训练正常说话的能力,让他们逐渐回归社会,拥有美好前途和幸福家庭。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唐菊兴

唐菊兴是中国地质调查局战略性矿产调查首席科学家,始终以为国家找到更多更好的地质矿产宝藏为己任,28年来坚持奔波在海拔45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生命禁区。他主持或参与勘查评价和发现多个大型-超大型铜多金属矿床,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作出了突出的贡献。他把支部堡垒建设紧紧和地质找矿事业联系在一起,将找矿工作和藏区发展结合起来,带领队员们以当“爬山匠”为荣,谱写了开发西藏、稳定边疆、民族团结的壮丽赞歌。

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吴惠芳曾是解放军驻杭州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9月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18年来,从军官到村官,他将乡村建设当作第二战场,推动形成“四治融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强富美高”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了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样本。

云南省洱源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名誉主任李桂科

1981年的春天,24岁的白族小伙李桂科第一次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的云南省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简陋的垛木房、脏乱不堪的生存环境,以及患者茫然无着的生存状态,让他做出一个决定:“留下来,治好他们的病”。此后40余年,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为麻风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贫的过程中,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将与世隔绝的“麻风孤岛”,变成了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村”。

新疆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头屯河区)钢城街道柯坪路北社区党委书记热孜万古丽·沙吾提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是一名维吾尔族党员,20年如一日坚守在社区党委书记岗位。她真情服务群众,办好暖心实事,努力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她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社区最大的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创建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在居民心中。她说“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要永远把各族居民当作自己的亲人,让社区成为群众最放心、最安心、最舒心的港湾”。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2)

钱七虎

钱七虎是一名军事科学家,1937年出生,炮火纷飞的童年让他下定决心为国铸盾。六十年来,他创建了我国现代防护工程学科体系,为我国防护工程各个时期的建设发展和科技水平跃居世界前列作出开创性、历史性贡献。他甘为人梯、为战育人,一生淡泊名利,表里俱澄澈,肝胆皆冰雪。

刘玲琍

刘玲琍,女,汉族,1973年3月生,中共党员,湖南省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教师。

卅载春秋,只为静待花开。1991年,她从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毕业后,一直在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任教,32年来,先后培养80多名学生。为了在带班中途不换老师,她怀的第一个孩子没敢要,直到32岁才有孩子,但不幸的是,孩子在8个月时被诊断为先天性神经性耳聋。刘玲琍白天教学生,回家教儿子,经过多年坚持不懈地训练,她的儿子终于能正常说话,进入普通学校就读,2023年高考,取得超本科线近30分的好成绩。在她的教育培养下,20余名听障学生进入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并成功考上大学,80多名听障孩子回归社会,有的成为设计师、教师,有的通过职业教育,成为糕点师、园艺师,有了美好的前途和家庭。

潜心探索,奏响教研“乐章”。由于听力缺陷,聋哑学生没有有声语言思维,学习语言十分困难。为帮助学生发准音,她反复把嘴唇贴近孩子的手背,让孩子感受气流变化,或者将孩子的手指伸进她的嘴里,触摸发音的位置。每天下班,她都声音嘶哑,说话困难。但是,每当孩子们用含混的声音喊出“刘老师好”时,每当那些快要失去信心的家长听到孩子喊出“妈妈”,抱着她流下滚滚热泪时,刘玲琍的决心和信心都更加坚定了。在多年从事听力语言康复教学中,她把用到自己儿子身上的训练方式进行改进,不断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出“情景教学”、“合作学习”等教学模式,自编了“舌操”和语训教材,都应用在教学工作中,取得明显成效。她撰写的《聋校语文教学应做好“三个转变”》等20多篇论文多次在全国、省里获奖。

唐菊兴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吴惠芳

吴惠芳曾是解放军驻杭州某师政治部主任,2005年9月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条件,选择自主择业回到家乡永联村。18年来,从军官到村官,他将乡村建设当作第二战场,推动形成“四治融合”的现代化乡村治理模式,带领全村党员群众一张蓝图绘到底,走出了一条“强富美高”的乡村振兴之路,打造出了一个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先行示范样本。

李桂科

1981年的春天,24岁的白族小伙李桂科第一次走进住着181名麻风病患者的云南省洱源县山石屏疗养院。简陋的垛木房、脏乱不堪的生存环境,以及患者茫然无着的生存状态,让他做出一个决定:“留下来,治好他们的病”。此后40余年,他将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都投入到为麻风病患者治病、治心、治贫的过程中,用日复一日的付出,将与世隔绝的“麻风孤岛”,变成了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村”。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

热孜万古丽·沙吾提是一名维吾尔族党员,20年如一日坚守在社区党委书记岗位。她真情服务群众,办好暖心实事,努力把工作做到老百姓的心坎儿上。她坚持把维护民族团结作为社区最大的事,扎实开展民族团结“细胞工程”创建和民族团结一家亲活动,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深根植在居民心中。她说“社区是我们共同的家,我要永远把各族居民当作自己的亲人,让社区成为群众最放心、最安心、最舒心的港湾”。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3)

农村是个"大课堂",走在全国前列的永联村,则肩负起"摸着石头过河"的使命。为探索建立适合城镇化乡村的治理模式,吴惠芳用了10年时间,分四步来解决这一根本制度问题。

第一步:集中居住。2006年,国家住建部在苏州推出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吴惠芳与班子成员通气之后,大刀阔斧的把散居在田间地头的3600户农户全部拆迁掉,将张家港市"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1000亩指标全部争取到永联,建设了占地600多亩的农民集中区--永联小镇,并在小镇上配套建起了农贸市场、医院、商业街、学校等现代化设施。如今的永联人,住的都是大产权、红本子的商品房,在村里就能买菜、上学、治病。

第二步:服务下沉。村民集中居住之后,村域内居住人口也开始急剧上升。吴惠芳认为,农村城镇化既要有城镇化的基础设施,也要有城镇化的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为此,他积极向上级反映情况,陈述原因和建议,很快,得到了张家港市政府的大力支持,2009年,在永联成立了社会管理协调小组,把交警、城管、工商、卫生、消防等机构和执法人员派驻到永联,实现了城乡公共管理、公共服务的均等化,使永联人享受到了城里人才有的公共服务。

第三步:村企分离。1998年和2000年村办企业永钢集团转制时,永联村坚持给村集体留下了25%的股份,也给村民种下了一颗摇钱树。为实现村企共建共享,同时确保企业市场化经营,吴惠芳将永钢集团和永联村的财务完全分开,村企两本账;管理班子分开,村企两套管理人马,两套薪酬体系。企业讲究的是效率优先,按照现代化企业制度经营,村里讲究的公正公平,按照自治组织条例治理,两者是纯粹的投资关系。

第四步:政经分离。永联村除了持有永钢集团25%股份的集体资本,还有300多个门面店的集体资产,8000亩耕地的集体土地,年可支配收入达1亿多元。同时,永联村有1万村民,1万多外来人口,村委会管不了也管不好。吴惠芳决定推进政经分离:一是成立城镇化社区。2011年,永合社区正式成立,并选举社区居委会,直接隶属于南丰镇政府。二是成立永联村经济合作社。2013年,通过制定经济合作社章程,对10676名社员进行确权,并选举产生社员代表,由社员代表选举理事会、监事会,并聘请经营管理班子,确保集体资产、土地、资本保值增值。2017年,永联村经济合作社员年人均福利分红近一万元,年人均纯收入达4.58万元。

吴惠芳深知要打开封闭的、熟人社会的乡村格局,实现有理、有节、有序的现代化管理体制机制,必须依靠制度建设。通过10年"破"与"立",吴惠芳将永联村的治理体系基本构建完成:党建引领、区域协同、群众参与、依法办事。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4)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吴惠芳作为一名基层干部,切实为百姓谋福利、带领群众共同富裕是老书记一生的追求,更是我回永联时的承诺。

为了让村民共享集体经济发展成果,我们在全村实施农民集中居住时,没有采用常规的拆迁安置方式,而是尊重和维护农民家庭的存量资产,制定了拆归拆、分归分的办法,把货币形态的集体资产,公平地转化为家家户户的实物房产,让村民们合理享受到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为推进文化资源共享,2012年我们投资1亿元,高标准兴办永联小学,创办少年管弦乐队,让村民子女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的小学教育,品味高雅艺术。同时,设立了养老尊老、助学奖学、生活补助等多项福利保障及二次分配机制,现在11000余名村民每人每年平均获得村集体现金分红1万元。为进一步规范分配方式,兑现我们“十四五”末村民从村集体直接分配的收入翻番承诺,我们调整了福利分配模式、分配标准,方案于今年年初顺利通过表决。根据新的办法测算,2023年我们的村民福利分配总额将大幅增加。

我们把精神富足作为共同富裕的重要内容来推进,并以文明创建为抓手,以文明家庭奖评选为切入点,创新开展评比活动。2015年,永联村成立社会文明建设联合会,从公厕文明、祭祀文明、交通文明等具体事情抓起,进一步培养村民的公民意识。2019年,创新文明家庭奖评比办法,根据考核积分排名,颁发文明家庭标兵户、金质文明家庭户等荣誉奖牌。2021年,我们又开发了永联家庭数字信用系统,信用等级与家庭成员的权益待遇挂钩,推动文明创建达到更高层次。2022年,我们更是大抓乡村文化、文明建设,推进建设永联文体生活馆,楼上楼下6000多平方米,篮球、游泳馆、台球馆、拔河馆、舞蹈房等一应俱全;推进建设暨阳书画社,为村里的孩子提供一个更好的学习交流平台;与幸福蓝海合作,城市电影院线的最新电影在村里就可以同步上映;建设永联戏楼,小戏楼天天演,让村民享受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发出祭祀文明新倡议,推进乡风文明建设。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5)

他是一名优秀军人。如今,他已华丽转身成为一名优秀“村官”。

他,就是江苏省张家港市永联村党委书记吴惠芳。

今年11月10日,中央宣传部、退役军人事务部向全社会公开发布20名2018年“最美退役军人”先进事迹,58岁的吴惠芳赫然在列。

吴惠芳拥有25年军旅生涯。1980年,他考入军校。毕业后,他被分配到由贺龙元帅亲手创建的原南京军区某红军师。

服役期间,吴惠芳参加过边境自卫反击作战、98抗洪等重大任务。2002年,表现优异的他被任命为原南京军区某红军师政治部主任。

然而,3年后,吴惠芳却作出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告别在杭州生活的妻女,以自主择业的方式脱下军装回到农村老家,投身新农村建设。

“说实话,自打进了军营,我从没想过有一天会选择回村,因为我早已爱上了部队的一草一木。”吴惠芳说。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6)

李桂科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医生,他对麻风康复者还承担起了代儿女尽孝、替父母尽责的分外之责。他不仅代做父母的教育小孩、解决了子女读书、工作问题,还替做子女的赡养老人。陪他们说话聊天、理发、剪指甲、洗衣服,照顾他们的饮食起居,快乐安度晚年,为他们料理后事,每年清明节组织集体扫墓,同时,还组织大家一起过火把节、中秋节、春节等,让大家感受到家的温暖。

李桂科多次带着麻风康复者及家属外出考察生态种植、养殖。他带领大家养鸡、养猪,种植核桃等经济林木;为疗养院修路、架桥、通水、通电、通网络,将一个与世隔绝的麻风院变成了黑潓江边一座郁郁葱葱的美丽家园,并更名为山石屏村,摘掉了麻风村(院)的帽子;把山石屏村建成为中国麻风防治协会、云南省医师协会党建教育基地,大理州卫健系统“医者仁心”道德教育基地,洱源县科学技术协会、老科技工作者协会科普教育基地,共青团青年之家,洱源县总工会职工思想政治教育基地,建成了麻风历史博物馆。

洱源县历史上是麻风高流行地区,在李桂科及团队的努力下,患病率从最高年的27.3/万降至0.06/万,达到消除麻风危害的指标,防治工作与科学研究成效显著。李桂科发表科研论文31篇,荣获州县科技进步奖13项,先后荣获第四届马海德奖、中国麻风防治突出贡献奖、全国医德楷模、云南省最美科技工作者。他光荣当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7)

唐菊兴参与西藏巨龙矿业的西藏墨竹工卡县驱龙铜多金属矿床的勘探工作(勘探报告排第四)(2006~2008年1月),提交铜金属资源量718.8万吨,伴生钼金属资源量35.6万吨、银金属资源量4221吨(获2011年国土资源科技奖一等奖)。主持西藏阿里尕尔穷大型铜金矿的勘查,查明矽卡岩型铜金矿的形态产状和规模,求获金资源量20余吨,铜资源量9万吨(或2012年度中国地质科学院十大进展)。

唐菊兴同志各方面表现突出,为缓解我国资源瓶颈,竭诚奉献,勇做表率,勇挑重担,时时起到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被中国地调局评为“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被国土部评为“全国国土资源系统‘十一五’援藏工作先进个人”、“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8)

30年刘玲琍所教过的学生有不少考上了大学,其中不乏天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这样的一本院校,他们有的做了设计师,有的做了老师。没有考大学的,通过接受职业教育,他们也有的做了糕点师,有的做了园艺师……学生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为社会作出了一份贡献,跟正常人一样工作、生活、结婚、生子,拥有美好的家庭。每每看到这些,刘玲琍的内心充满了幸福感和成就感!

坚守在特教这个特殊又平凡的岗位上,刘玲琍付出了辛苦但也收获了很多。这些年刘玲琍先后获得“感动衡阳十大教育人物”、“湖南省优秀共产党员”“全国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全国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今年又光荣地被评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

“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一名特教岗位上的共产党员,能让这些特殊的孩子得到幸福,能让他们的家庭得到幸福,这就是刘玲琍的初心和使命。刘玲琍坚定地说:“我将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往后余生,我将继续用爱照亮残障学生前进的道路,用爱温暖残障学生成长的心灵!”

励、要求着自己。刘玲琍所带班级的学生行为规范,学习成绩优秀,班上很少出现违纪事件,班级每学期都被评为“文明班级”,而刘玲琍也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9)

原来在刘玲琍小的时候,隔壁有一位特别善良的阿姨,常常做一些好吃的给刘玲琍和周围小朋友吃,还常帮小女孩们编好看的辫子。可是这个阿姨是个聋哑人,不会说话,也不认识字,交流起来特别困难。有很多次,阿姨用手跟小朋友表达什么,但小朋友都不能理解,她就急得不得了,使劲地抓自己的头发,显得特别痛苦。当时小刘玲琍就特别难过,她想如果有这样一所学校,让阿姨这样的聋哑人读书,识字该多好啊!当时只有6岁的刘玲琍就萌发了这样一个心思:长大要帮助聋哑人学习文化知识。

这个小小的梦想开始在刘玲琍心中生根发芽。初中毕业时,刘玲琍毫不犹豫地报考了南京特殊教育师范学校,这所专门培养特教老师的学校,当时,这所学校被誉为特殊教育的“黄埔军校”,那年刘玲琍只有14岁。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0)

选择了特殊教育的老师,刘玲琍遭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刘玲琍自己也曾困惑过、迷茫过,但她始终没有动摇过。她说,构建和谐社会更要求我们关注特殊群体,教育好一个残疾孩子,就会造福一个家庭,就会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这不就体现了她的价值吗?而且作为正规特师毕业的老师,如果她都不愿意留下来,还有谁能教好这些孩子呢。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信念,从刘玲琍踏上三尺讲台的那一刻起,她就把自己的一生与党的特殊教育事业连在了一起,把自己的一生与她的特殊学生们融在了一起。30年来,刘玲琍牢记母校南京特师的校训“博爱、自强、求是、创新”,不负祖国的培育,为家乡衡阳市特殊教育的发展不停开拓、辛勤耕耘。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1)

30年的特校工作,刘玲琍年年当班主任。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学习和生活用品,更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的身边。刘玲琍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践行着党员的义务。班上有个叫云亮的男孩,父母离异,调皮捣蛋,性格自卑而倔强,不愿与人沟通。一个雨夜,生活老师打来电话,说他肚子疼,疼得在床上打滚。刘玲琍挂断电话豪不犹豫地就往学校跑,由于下雨路面湿滑,她被狠狠地摔了一跤,胳膊划破了一道长长的口子,血流不止……可那时,刘玲琍已顾不上疼痛,她心里只有学生,她争分夺秒的赶路,以最快的速度把小云亮送去医院。经诊断,他得了“急性肠炎”。接下来的几天,刘玲琍白天上班,中午去医院给小云亮送汤送饭,晚上,刘玲琍备完课就骑着自行车赶去给他补课,并带上他最喜欢吃的鸡蛋肉丝面。看着小云亮开心的吃着面,并不时地咧嘴对着自己笑,

刘玲琍身上的疲惫一扫而光,孩子的健康成长就是她最大的满意。没过几天,小云亮康复了。在从医院返回学校的路上,他对刘玲琍竖起了大拇指,并打出一句手语(你和妈妈一样,我喜欢你)。当时刘玲琍喜极而泣,一她把把小云亮抱进了自己的怀里,泪水夺眶而出……作为老师,还有什么比得到学生的喜欢更值得高兴。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2)

他跋涉在世界屋脊,二十年来用脚步丈量着这片神圣的土地。他把青藏高原当作第二故乡,把这里的同胞视为亲人。他说,他是背着行囊云游在高原的守望者,要为祖国找大矿,但归宿肯定是下一座高山。——题记

见到唐菊兴已经是晚上七点多了。由于“档期”问题,几经协调,唐菊兴终于在下班之后有了点儿空闲时间接受记者的采访。

“最近事情太多了,一会儿跟你聊完我还得加班。”他向记者解释着。

忙——这是记者对这位身材魁梧的“壮汉”的第一印象。“经常就是这么忙着。在西藏的时候也是,有时候奔波起来一天要走上千公里的路。”作为2013年入选国土资源部首批“国土资源科技领军人才开发和培养计划”和“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培育计划”的中青年科学家,唐菊兴肩负重任。二十年来,他每年都会亲自带队在西藏野外一线开展地质矿产勘查评价和研究工作。

“西藏就像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对这片土地的感情整整沉淀了二十年。”唐菊兴很健谈,说起话来思维敏捷、逻辑清晰,尤其是当聊到这些年在西藏工作的点点滴滴,他那地质人特有的坚毅眼神会忽然变得柔和起来,像极了一个漂泊在外的游子,怀着极其复杂的情愫在谈论自己的故乡。

唐菊兴其实是南方人,他的普通话里还夹杂着些许吴侬软语的细腻乡音,但他的生活习惯却又像是成都人(唐菊兴曾在成都学习工作生活了28年)。他身上的亲切感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用他自己的话来说,不管是一起跑野外的同事,还是西藏当地的向导和工人,或者是自己带着一起爬山的学生,“都是亲密的战友加伙伴”,正是因为整个团队的融洽相处、齐心协力,才有了他们今天所取得的成绩。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3)

在2012年举行的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青藏高原地质理论创新与找矿重大突破”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这个项目也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中国地质工作的重要里程碑”、“国际上10年来推动喜马拉雅造山系研究做出的最重要贡献”。

这一重大的成果背后,凝结着成百上千名地质工作者数十年在野外的心血汗水,其中,唐菊兴是奋战在青藏高原上时间最长的一个。从1995年第一次踏上西藏,从三江源头到雅鲁藏布江—冈底斯山脉再到阿里地区,他用脚步一寸寸丈量着高原。多吉院士感慨地说:“从上世纪90年代到现在,我每年都多次见到唐菊兴,他对地质工作的执著、激情和热情,在最艰苦、最危险、外部环境最差的地区做出这么大的贡献,值得所有地质工作者学习。”

上世纪90年代初,甲玛铜多金属矿床就开始详查工作,不过,由于当时将“海底喷流成矿”理论作为矿产勘查的理论指导,重点是对浅部的铅锌铜矿体进行勘查,因此先后探明铜铅锌资源量108万吨后就再无大进展。2006年起,唐菊兴开始主持甲玛铜矿勘探评价工作,要想取得突破,首先需要突破的是浅成“海底喷流成矿”观点,这无疑需要极大的勇气,也需要开展大量基础地质工作加以佐证。

唐菊兴带领研究团队做了细致的基础工作,认为甲玛矿床存在斑岩成矿体系的勘查地球物理异常特征。随后,在2008年,他开始组织团队通过钻探施工来初步验证结论。

在青藏高原进行钻孔施工,按照惯例,钻孔深度达到地下三四百米时还没有见矿就会放弃了,然而,当唐菊兴到现场看了岩芯,并认真研究分析后,他提出,角岩型矿体下面肯定有矽卡岩型和斑岩型矿体,于是果断决定继续施工。在钻孔深度达到500米时,终于发现厚度达到200多米的铜矿体,世界级大矿甲玛铜多金属矿从此揭开序幕。2010年,又在甲玛铜山南坑发现了一处矿体,仅这一处提交的铜资源量就接近原来15年提交的铜资源量。到2013年9月,矿区新增的铜几乎是原来15年提交量的14倍。

像这样的奇迹随后在雄村、铁格隆南、尕尔穷等矿产勘探项目中不断发生,对前人成果,继承但不盲从、在继承中创新,使唐菊兴团队找矿成果不断。21年来,他带领团队创新找矿理论,采用产学研用一体化,在西藏探明并新增资源总量相当于18个大型铜矿、18个大型金矿、6.9个大型钼矿、11个大型银矿、2个大型铅锌矿。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4)

“昨日的‘人面桃花相映红’,今日的‘桃花依旧笑春风’,太多的感慨犹如玛旁雍错碧绿的湖水,心里突生幽蓝色的伤感。诚如这‘玛旁雍错’是‘不可战胜的碧玉之湖’,但现实中的我们确实又是败者,败者也就想托‘圣水’来清洗心中的烦恼和孽障,以此来逃避现实的残酷,想来是‘花尽后,叶飞时。雨凄凄。若为情绪,更问新官,向旧官啼。’,真是言有尽而爱意无穷。”

这是六年前唐菊兴去阿里时所写的散文《西藏之古老,阿里之遥远》中的一段话。当记者细细读完此文,先是吃惊于唐菊兴细腻的文字功底和笔尖下流露出的真挚情感,更多的是感受到了他的一种情怀。

在学生们的眼中,“唐老师粗犷的外表下有一颗细腻而火热的心”,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老文青”,唐菊兴却坚称自己只是个“爬山匠”。“学生时代读了很多古人的诗词,到现在这个年纪才能真正体会到其中的意境。”唐菊兴说,在工作之余,他偶尔会写几篇随笔,大都是关于生活琐事或工作经历的感慨和感悟。

唐菊兴在自己的网络空间里发表了十几篇随笔日志,时间最早的一篇发表于2007年,算起来从那时至今基本平均每年要发表两三篇。这些随笔中,有在参加野外考察后的杂记、有对藏区生活的描写、有对亲人朋友的思念、有对人生哲理的感悟,每一篇都是洋洋洒洒数千字,语言平实但十分耐读。

在阅读这些随笔的过程中,记者还惊喜地发现,唐菊兴还是个摇滚迷,在他好几篇随笔中都引用了鲍勃·迪伦(BobDylan)等著名摇滚歌手的歌词,用来表达自己的情绪。

“社会公众对地质工作者的了解不够,很多人认为我们就是一群长期生活在荒郊野岭的‘粗人’。其实,我们不光在践行‘三光荣’精神,也还是有一些人文情怀的。”唐菊兴说,这也是在传播地质工作正能量。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5)

刘伶俐是衡阳市特殊教育学校的一名普通教师,她在30年的特教生涯中,用自己的执着与爱,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

初登讲台,刘伶俐就担任了一年级聋生班的班主任,面对只有七八岁、自理能力差的学生,她到学生宿舍帮他们整理衣被,把他们换下的脏衣物和床单被套带回家洗干净、缝补好。学生病了,她都全程陪伴、细心照料。班上有名叫刘晓慧的女孩,不仅聋哑而且伴有中度智障,生活不能自理,常常哭闹着要找妈妈,甚至吞橡皮,拿小刀划伤自己,刘伶俐就把晓慧带在身边,时刻关注和安抚。有一次晓慧把大便弄得身上到处都是,刘伶俐毫不嫌弃,帮她洗澡更衣,哪怕自己身上也沾了大便,她也无怨无悔。

30年的特教生涯,刘伶俐当了30年的班主任,她已记不清多少次带着患病的学生去看病;记不清多少次自己掏钱为学生购买生活和学习用品;记不清多少个节假日陪伴在这些孩子身边。在学校,学生罗栋鑫始终叫刘伶俐“妈妈”,真挚而依恋。

2021年6月,刘伶俐获得“全国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观看《榜样8》典型事迹(篇16)

2023年山石屏疗养院更名为山石屏村,正式成为炼铁乡茄叶村委会的一个村民小组,彻底摘掉了“麻风村”的帽子。4名康复者还积极入了党,村里成立了党支部,李桂科被推选为支部书记。

患者全部治愈,康复者已融入社会,李桂科也该歇歇了,但李桂科还是没有走。2023年2月的一天,李桂科像往常一样为村民余振华理发,余振华突然啜泣着说:“李医生退休了我们怎么办啊?”一旁87岁的曾信开哭着说到:“李医生,您走了,哪个给我们滴眼药水,哪个管我们的死活”。李桂科坚定地说到“退休就是个说法,我不走了,这里就是我的家。”

退休后的李桂科带着村民修建蓄水池,种植核桃,养鸡、养猪、养牛……山石屏村逐步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以前我们到街上卖鸡蛋,人家远远地躲我们,说我们的鸡蛋会传染,都不敢买,现在我们的东西都好卖,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村民赵凤桃自豪的说。

2023年7月27日,全国首个麻风历史博物馆在山石屏村落成。一直在争取项目,积极奔走的李桂科说“建这个博物馆就是为了宣传麻风病可防可治不可怕,讲好这60多年来变迁的故事,让山石屏村世世代代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2203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