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脑力开发 > 思维方式 > 逻辑思维 >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时间: 斯祺1212 分享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我们对事物的认知很多时候是基于个人既有知识和经验形成,大脑思考的结论就是我们对事物的解读和判断。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们整理的内容,希望你们喜欢。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如何使自己的思考更理性有用?逻辑思维就是一种大脑的理性活动,它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从而产生新的认识。

  本书中提供了很多助我们智慧思考的工具,但是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吃力,对于很多专业的术语,以及一些证明逻辑思维的实验不懂,只能就我所能理解的说说阅读感受。

  作者说到环境的影响时,他举了比尔·盖茨成功的例子。比尔·盖茨19岁从哈佛大学退学,创办了微软公司。后来比尔·盖茨的成就有目共睹,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强的公司,他自己成为了世界上最聪明最强大最富有的人。

  对于比尔·盖茨的成功,我们很自然地认为是他刻苦努力的结果。少有人去解读他创办微软之前就有机会沉浸在计算机语言环境中,期间又有和朋友探索多年计算机的机会,他甚至有机会进入华盛顿计算机中心……他的成功其实有一系列我们看不见的环境支持。

  而基本归因谬误解释:人在解释别人的行为原因时,倾向归因于个人内在特质(一定是他有这样的人格,才做出这样的行为),而往往忽略了外在情境因素的影响。

  这样常常让自己跌入一种肤浅的思维认知中:别人成功是因为他人有这种天赋,自己失败是因为自己不是这块料。

  不能正确认知事物的本质,往往造成自己妄自尊大或者妄自菲薄,这样会给自己的生活和成长带来更多的挫折和打击。

  一个人的成功,固然与自己人格里的坚持努力品质分不开,有的时候,环境也在左右着事情的发展。

  明智的认知,应该是不过于夸大别人的成就,也不过于放大自己的失败,以一个空杯心态,时刻保持努力状态,随着积累和沉淀,有利的环境之门就会徐徐为自己打开。

  始终还是相信,个人努力才是一个人成功的重要因素。有利环境随着你的努力款款而来,否则,环境再好,你不懂努力和珍惜,成功也会与你擦身而过。

  认识基本归因谬误,能让你的思考更理性一些,提醒你不要盲目崇拜英雄,更不要盲目丢掉自信。

  这本书中,诸如此类理性的思考工具很多,若能真正懂得其中一二,也能让你更洞悉人性,成为更好的思考者、投资者、父母、消费者和领导者。

 锻炼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版图》《认知升级》作者新作,理查德•尼斯贝特是密歇根大学的心理学教授,美国国家科学院和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的成员,曾获得美国心理学学会颁发的杰出科学贡献奖。

  思维漏洞常常使我们做出的推测有失偏颇,这也是导致抉择失误的根源。这本书就将给你提供工具,教给你如何推断出正确的结论,从而帮你做出正确的决定。

  作者简介

  尼斯贝特曾在耶鲁大学和密歇根大学教授心理学。2002年,他成为第一位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的社会科学家。尼斯贝特这本书就是要教你最简单、实用,也是最强大的思维方式。

  感悟

  我们现在遇到的问题不是信息不够,而是信息泛滥,不是知识不多,而是知识碎片化。信息增长的速度越来越快,但真理增长的速度不会跟信息增长的速度一样快,结果就是噪音在信息中的比例会越来越高,可能会学到很多没有用的知识。从这个角度来说,知识是改变不了命运的,思路才能改变命运。

  经济学思维的基础就是成本收益分析,掌握了成本收益分析,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理清思路。但即使我们遇到自己的事情会想到成本收益分析,可是遇到别人的事情,就很难设身处地地站在他们的角度,去理解他们是如何进行成本收益分析的,这一点值得自己多加警惕。

  自然实验:是指事情已经发生了,“上帝”已经帮你做完了实验,你需要对这两组具有相似性,但却在某一个方面具有差异性的样本进行比较。

  拇指法则:如果针对同一个问题,实验的结论和多元回归分析的结论不一样,那么,就相信实验的结论。

  通过实验的手段,我们可以检验接收到的信息,帮助我们辨别信息的真伪,作出独立判断。

  演绎推理看起来简单,但要是识别出演绎推理,或是构建出演绎推理,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我们的先天本能中并没有演绎推理这个工具,所以,我们只能小心翼翼地一步步推导。演绎推理是否是有效的,只跟其论证的结构有关,跟其前提内容是否正确无关。

  亚洲学生和美国学生相比,在逻辑推理方面更容易出错,这可能是跟亚洲学生在这方面的训练不足有关。但是,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其不足。比如说,西方思维过分重视本质,这反而妨碍了思想的发展。

  跟西方思维学习,我们要补上理性思考、逻辑推理这一课。向中国的传统文化学习,我们要发扬从整体入手、注重人际关系、能够发现万物之间内在联系、不断追求变化和调整的“东方精神”。

  图:北方文艺复兴画家,扬·凡·艾克,《阿尔诺菲尼的订婚式》

  金句

  早些年,如果要涉足调查研究领域,几乎每个进了顶尖大学的学生都需要掌握一些三角学;而如今,最基础的理论则是概率,其中统计和决策分析尤为重要。

  在构筑思维的“肌肉”时,你要学习的概念和规则背后的本质才是最重要的。

  哲学和逻辑确实能影响几乎所有科学领域的思维方式。

  达尔文的自然选择理论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18世纪苏格兰的哲学家关于社会系统的构想,尤其是亚当·斯密的理论,即社会财富来源于理性行动者对于自身私利的追求。

  1.这个概念应当是重要的——无论对于科学领域,还是对于日常生活。中世纪以来形成了许多三段论式的推理方法,但其中只有少量思考方法适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而本书就将提及这些少量的方法。此外,已有众多逻辑推理的方法被证明是存在谬误的,但在这众多所谓的谬误中只有相当少的一部分被学者确证,因此本书中仍会提及这些所谓的“错误”的思考工具。

  2.这个概念应当是可被传授的——至少在我看来。我知道有许多概念都可以教给大家,以便你们在科学研究、专业工作或日常生活中遇到具体问题时使用。另外,有些概念是可以在大学课堂上学会的,而我也在实验室的项目中成功传授了不少概念。至于剩下的一些概念,我想它们都与我在本书中介绍的概念大同小异。

  3.大多数将被提及的概念都是构成我们思维体系的核心部分。例如,在传统的统计学专业第一学期的课程中会讲授的概念都将在本书中出现。这些概念对于我们在广泛领域内解决问题都是极为重要的:从选择哪项退休计划到你如何知道自己有足够的证据判断一个应聘者是否会是一个好雇员。当然,进修统计学的课程不会让你在解决问题时高枕无忧。不过,了解统计学之后,人们会明白可以针对特定的数据应用不同的统计工具,统计学的应用并不局限在某些类型的问题上。这本书会告诉你,在遇到事情时,你完全可以去使用那些设计的并不完美但的确有效的统计原则。书中还涉及微观经济学和决策论中的基本原则、将科学方法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事物时的基本法则、形式逻辑的基本概念、大量人们不甚熟悉的辩证推理方法,以及一些由哲学家演绎的最重要的概念——他们研究科学家和普通人如何思考(或者说应当如何思考)而生发出这些概念。

  4.本书介绍的各概念可以成为联合论证的工具,帮助我们从多个角度理解特定的问题。比如,一个在日常生活中的严重错误可以大致从三个侧面包含的细节来分析:事件中的人、事物和事件本身。这个严重的错误是由至少4个相互关联的错误类型导致的:一个是心理上的,一个是统计上的,一个是认识论上的,另一个则有关形而上学(形而上学关注人对于世界本质的信仰)。只要我们能充分理解其中任何一类概念,就能解决特定问题,而这些概念也可以相互补充和支持

  第一种观点是,我们的世界观是以解释的方式建立的——逻辑推理或者诠释第二种观点是,我们所处的情境塑造我们的想法,决定我们的行为,其影响程度之深远超出我们的想象第三种观点是,心理学家愈加注意到无意识思维的重要性,实际上,人脑在无意识状态下记录的外界信息甚至比有意识观察到的还要多

  如果没有思维定式,那么生活便会如威廉·詹姆斯所言:“处于一种流光溢彩又嘈杂无序的混乱状态下。”如果我们不了解关于婚礼、葬礼,或者只是看医生的各种注意事项,我们就不知如何在这些场景中表现,那么便会造成持续的混乱。

  这种模式也适用于我们的“刻板印象”(stereotypes),即对特定人群形成的认知“偏见”。常见的刻板印象包括“内向者”“派对动物”“警官”“常春藤校毕业生”“物理学家”“牛仔”“牧师”。伴随这些刻板印象而来的还有我们对待这些人的习惯性方式,或者是应该对待他们的方式。

  关于“刻板印象”存在两个问题:它们在某些层面甚至所有层面上是错误的;它们会让我们在对他人判断时产生偏误。

  任何时候,如果你直接判断某个人或某件事比较困难,那么借助思维定式或刻板印象就能够提高判断的准确性,这是因为刻板印象总是或多或少来源于现实生活。

  我们依赖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而做出判断会面临一个严肃的问题:这种判断往往会由一些并不相关的和带有误导性的偶然事件触发 。

  我们对世界和各种事件的意义的解释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固有的思维定式和由这种思维所触发、引导的推断过程。

  但有两点还不甚明了:第一,这种偶然性刺激的效果是否可以很大;第二,目前你并不能明确哪种类型的刺激可以产生哪种类型的效果。

  亚伯拉罕·林肯曾说过:“我不喜欢那个人。我必须更好地了解他。”在林肯的这句箴言之外,我想加上一点:尽量去体验不同的情境吧。

  一个修道士问自己所在的修道院院长,他能否在做祷告时吸烟。修道院院长大吃一惊,他说道:“当然不行,这近乎亵渎圣灵。”另一个修道士问他的修道院院长:“我能否在吸烟时做祷告?”这个修道院院长则说:“当然可以,上帝希望在任何时候都能聆听我们的声音。” 我们对于事物的解释不仅会受到在特定情境中被激发的思维定式的影响,也会受到我们选择的解释框架的影响。

  我这里的半加工过的肉制品,瘦肉含量为75%,这听起来比你的产品更有吸引力,因为你的产品描述是“脂肪比例为25%”

  一个关于典型性启发法的特别令人失望的例子是“琳达问题”,启发法在这里引发了错误。“琳达30岁了,单身,性格直爽,十分聪明。她主修哲学。在学生时期,她特别关注歧视和社会公平事务,并且投身于反核武器游行活动。”在读完这段描述后,实验对象被要求对琳达未来的8种可能状态进行评级。其中有两项是“银行柜员”和“银行柜员并且在女权运动中表现得活跃”。大多数人都认为琳达更可能是一个在女权运动中表现得活跃的银行柜员。“带有女权主义立场的银行柜员”是一个比单纯的“银行柜员”更适合形容琳达的表达。但是,这当然犯了逻辑上的错误。这两件事情合起来传达出的意思不会比每件事单独表达的意思更多。银行柜员中有女权主义者、共和党人和素食主义者。然而,人们对琳达的描述更接近于“带有女权主义立场的银行柜员”,而不是“银行柜员”,这种结合其实是不当的

  实际上,男婴比例高于60%的情况更有可能在较小规模的医院出现。60%的比例无论对于规模大的医院还是规模小的医院都不是一个特别具有代表性的人口值(甚至根本没有代表性)。但是相较于数量比较大的样本,极端值更容易出现在数量小的样本中

  “形象学说”可以说是源自一种神学原则:上帝期望帮助我们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并且为我们提供了各种形式的线索,例如色彩、形状和动作等。他知道我们希望症状能传达疾病的特点

  启发法,包括典型性启发法和可触及性启发法,通常是自发的,我们常意识不到它就在我们的潜意识里。这意味着我们很难辨明这些启发法的影响力究竟有多大。但是,意识到它们的存在让我们可以反思一点—在特定情形下被它们引入歧途的可能性

  所有的概念、判断、信仰都来源于某种推断,而不是对事实的直接反映

  我们的思维定式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解读。思维定式和刻板印象引导着我们去理解这个世界,但是它们也可能使我们陷入误区,以致逃避自己过分依赖它们进行判断的事实。我们可以尽力分辨出那些我们依靠刻板印象得出的论断

  那些偶然的、看似不相关的感觉和认知会影响我们的判断和行为。即使我们并不知道那些影响因素到底是什么,我们也应当明白这些未知的因素对我们思维和行为的影响要比我们已经意识到的大得多。重要的一点是,这些偶发和看似不相关的因素会提升我们在许多不同情境下对所遇到的一些事、一些人的判断的准确性,如果这个判断重要的话

  请保持警惕,在进行判断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启发法的影响。各类事物、事件之间的相似性会误导你的判断。请记住,事情发生的原因在任何情况下都不是一定要与结果有相似性的。对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或频率的评估常会受到它跳入你脑海中的难易程度的影响

  我相信,对于这种“低估情境、高估个人因素”的事实缺乏认识是人们会犯下的最普遍、最严重的思考推理上的错误。社会心理学家李·罗斯将这种现象定命为“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

  最重要的影响因素会隐藏起来,即使那些对我们的行为影响最大的情境性决定因素就在眼前,我们可能也会对其作用视而不见的“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intervention)。他们设计了一些看上去是紧急情况的场景——癫痫病患者突然发病,隔壁房间里一个书架倒在了一个人的身上,一个人在地铁里晕倒了。人们会给这些“受害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极大地取决于其他人的存在情况。如果人们认为自己是唯一的目击者,他们通常会施予援手。如果现场还有另外一个“目击者”(实际上是实验者的同谋),选择上前帮忙的人会少一些。如果有许多“目击者”的话,人们则几乎不会提供帮助了

  基本归因谬误常常会让我们陷入麻烦当中。我们相信了那些本不该相信的人,我们离开了那些其实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我们雇用了那些一点儿也不称职的人—

  你能达到的水平是和你在一起时间最多的5个人的平均水平。 ——吉米·罗恩,美国企业家、励志演说

  我们需要谨慎选择自己要交往的人,因为我们在很大程度上会受他们影响。这对于年轻人而言尤甚:你越年轻,受到同伴态度和行为的影响便越大。对于一位家长而言,他最重要和最具挑战性的任务之一就是要确保自己孩子的同伴会对自家孩子有好的影响

  然而,我们很难认可他人行动中的情境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更有可能在评判他人时犯下基本归因谬误——将个人性格因素看作其行为最主要或唯一的动因

  解析性的思维方式在西方人占主导的科学世界里扮演了重要角色。科学的基础即是对事物进行分类,以及探究不同类别的事物所遵循的法则。事实上,当中国文明萌发生长之时,希腊人也发展出了自己的科学,虽然在数学等领域取得了长足进展,但并没有建立起真正的现代意义上的科学体系

  因此,我们会自信地认为,自己没有被一些实际上影响了我们的因素影响;也会同样自信地觉得,那些实际上没有产生影响的因素影响了我们。这种混淆会让我们在对人进行判断时犯下严重的错误。我们总是弄不清楚自己为什么喜欢或者讨厌一些人,这会使我们在与他们相处的过程中犯错误。例如,我们试图让他们改掉一些我们认为导致他们招人厌恶的个性或行为,但实际上这些行为是中性的,并且与我们做出的整体评价无关

  “潜意识”这个术语是指一种人们无法意识到的刺激。(“阈限”是指像光、噪声或某种事物出现这类刺激开始被感知到的那个临界点。

  张益唐在论文中证明了存在无穷多个质数对,每对的两个质数相差都小于700000000。无论你在极其大的质数域中找到多大的数,无论它们的出现多么罕见,你所找到的质数对中,两个质数的差会小于700000000

  我们需要知道的最重要的一点是,潜意识在解决一些特定的“有意识思维”无法解决的问题时才有效。尽管潜意识可以谱出交响曲,也可以解决一些几个世纪都没有答案的数学问题,但它并不能算出173乘以19等于多少。你可以问问自己,在迷迷糊糊要入睡的时候能否算出来,也可以看看当你在第二天早上起床刷牙的时候那个乘积是否会突然跳出来。答案是,并不会

  在有意识地解决问题时,我们会意识到以下几方面:一是我们头脑中特定的想法,二是我们相信的那些掌控着(或者说是应该掌控着)我们如何处理这些想法的具体规则,三是许多从一切正进行着的思维过程中输出的认知和行为

  不要以为他人对自己行为动机的解释比你对自身行为的解释更正确

  如果你在一个问题上一筹莫展,那么丢掉它吧,把注意力转向其他事

  微观经济学即是一门研究个人、团体和社会如何做出选择的学科。微观经济学家习惯于告诉我们应该如何做出决定。然而,无论是描述性还是阐释性的微观经济学研究都备受争议

  行为经济学是心理学理论及研究和新的经济学视角相结合的产物。这个混血儿想在传统的描述性和阐释性理论那里寻求突破

  帕斯卡为此提供了一个解决办法。他提出了一个新的心理学理论,今天我们称之为认知失调理论。如果我们的信仰与行为不符,则有一些事情需要改变:要么是我们的信仰,是我们的行为。我们无法直接控制自己的信仰,但是能控制自己的行为。因为失调是一种有害的状态,因此我们的信仰需要贴合我们的行为

557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