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语文学习>民俗文化>传说>

胡惟庸谗言害刘基的故事

时间: 郭佳664 分享

  民间故事一个民族经过千百年所流传下来,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反映了那个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和社会观念。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胡惟庸谗言害刘基》的民间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胡惟庸谗言害刘基》

  辅佐朱元璋开国的武臣要推徐达、常遇春。文臣首推李善长、刘基。而朱元璋常把刘基比作汉朝的张良、三国的诸葛亮,称呼刘基只用先生而不呼其名,口丨见刘基为明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是明朝开国不可多得的重要谋臣。

  刘基年近50才投奔朱元璋麾下,他的才能逐渐受到朱元璋的器重。朱元璋愫得“得士者昌,失士者亡”的深刻内涵,大小事也愿意找刘基商量。而刘基在“士为知己者死”思想的指导下,竭尽全力匡扶朱元璋打天下。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用兵如神、料事如炬的人物,晚年居然也难逃奸臣佳人的陷害,抱恨而终。

  1368年,朱元璋正式登基称帝后,因刘基料事如神,能明辨是非,而且公正廉明,刚毅有节,慷慨直言,而任命他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但正因为刘基具有这些优良的品质,得罪了许多奸诈小人,从而种下了祸根。

  明朝位居“勋臣第-”的韩国公李善长对刘基的严格执法、不徇私情就颇有成见。一次,李善长的亲信中书省都事李彬仰仗李善长的势力,以手中权力擠自增加赋税,并从中贪污,被刘基查处,当按律问斩。李善长闻讯,亲赴刘宅疏通关系,以求宽大。刘基并没有给李善长而子,而把李彬犯罪的事实写成书而材料上报朱元璋批阅。结果,李彬被斩,李善长对刘基气大了,经常找借口在朱元璋而前诽谤刘基,以至二人积怨越来越深。

  朱元璋愈是对刘基言听计从,愈是给他招来更多的嫉妒和仇恨。又一次,朱元璋因为厌烦李善长的专横跋扈,看不惯李善长的骄态,准备撤掉他的官职,让刘基出任丞相之职。刘基深感李善长权柄之重、余党之众,自己很难站住脚,故屡借自己脾气急躁,性格偏激,处理政务没有耐心,缺乏做丞相的素质和胸襟,托辞不受。同时朱元璋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能调和文臣武将的关系。”又指出李善长妒人骄横,不宜继续为相,但不可马上就换。朱元璋问;“你认为谁可继任丞相,杨宪怎么样?”刘基答;“杨宪有丞相的才华,但器量狭小。”元璋接着问:“汪广洋如何?”刘基答道:“汪广洋的器量比杨宪还小。”朱元璋又问:“那胡惟庸呢?”刘基又答道:“胡惟庸没有能力,区区小犊,-•经重用,必贲辕破犁,为祸不浅阿!”刘基建议朱元璋广求天下之才。

  洪武四年,刘基已告老还乡,李善长罢相,朱元璋用汪广洋为右丞相,胡惟庸为左丞相。胡惟庸处世圆滑,狡黠且善于阿谀奉承。因此,渐渐受到朱元璋宠信。汪广洋去职后,胡惟庸出任右丞相。刘基悲戚戚地道:“胡惟庸得志,必是百姓的-害,如果我说的话不能应验,那真是百姓的福气啊!”胡惟庸听到刘基的话后,怀恨在心,伺机报复。适逢谈洋一带,常有盐枭出没,刘基上奏朝廷,在该地设巡检司,盐枭不服管教,反聚众作乱。刘基的儿子据实上报朝廷,没经过中书省。胡惟庸嫌此事没经他手,愤恨不平,于是唆使刑部尚书吴云上疏诬告刘基,说谈洋这块地有“王气”,刘基欲占此地修坟墓。朱元璋因屡听好人佞臣对刘基的诽谤、浊蔑,难免也将信将疑。便革掉了刘基的养老俸禄,以做结案。刘基从此忧愤成疾,胡惟庸便假惺惺地延医送药。刘基服了胡惟庸送的药后病情反而加重,粒米不进,没多久,就满怀对明朝前途的忧虑离开了人间。

  洪武十三年,胡惟庸捎权枉法,图谋不轨,被朱元璋谋杀。刘基被毒死之事,终有人告发,大白于天下,朱元璋甚是惋惜,但后悔不及。

  刘基是明朝开国功臣,因为人刚直,受到奸佞小人的嫉恨。胡惟庸任右丞相时,对刘基秉公处事,怀恨在心,遂寻找机会,进谗言,用“暗箭”中伤刘基,终于使其惨遭毒手,被害身亡。

  延伸阅读:

  胡惟庸(?—1380年),汉族,濠州定远(今属安徽)人,与李善长同乡。明朝开国功臣,最后一任中书省丞相。因被疑叛乱,爆发了胡惟庸案,后遭朱元璋处死。

  龙凤元年(1355年),胡惟庸投朱元璋于和州,历任元帅府奏差、宁国主簿、知县、吉安通判、湖广佥事、太常少卿、太常卿等职。

  吴元年(1367年),召为太常少卿,进本寺卿。

  洪武三年(1370年),拜中书省参知政事。

  洪武六年(1373年)七月,凭李善长推荐,任右丞相,约至洪武十年(1377年)进左丞相,位居百官之首。

402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