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民俗文化 > 传说 > 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

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

时间: 书荣1192 分享

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

  江西省,中国省级行政区,简称赣(gàn),别称赣鄱大地,是江南"鱼米之乡",古有"吴头楚尾,粤户闽庭"之称。那么关于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江西瑞金红色故事传说

  【毛泽东在瑞金和当地老百姓的感人故事】

  红军桥

  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年的一天,毛泽东赴叶坪村 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途径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

  老谢的脸刷地红到脖子根,不好意思地回答:"最近农忙,没时间顾上了,再说,农忙也很难雇人。"毛泽东在了解情况后说:"党的干部一定要急群众之所急,不能因为其他工作忙,而忽略群众的基本的生活问题,它将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和根据地的建设!

  毛泽东接着说:"现在不好请人,我们自己动手。

  在毛泽东的提议下,乡干部改变了原先雇请工人修桥的打算,发动乡村干部利用午休时间找木头备石料。到了施工的日子,毛泽东早早地来到河堤边,与乡村干部一起抬木头、扛石块。老谢很不安地说:"毛主席,您工作那么忙,这里由我们来做就行了。"毛泽东拍拍老谢的肩膀说:"既然来了,就一起干吧,人多力量大嘛,早一天修好就早一天方便群众。"临近黄昏,绵江河上重新又架起了一座稳固的新木桥。

  谢大娘家的"天窗

  谢大娘住在叶坪村的北端,左邻临时中央政府所在地谢家祠,也是当年全国苏维埃区域党的最高领导机关--中共苏区中央局的驻地。毛泽东、朱德、周恩来、任弼时、王稼祥等人就居住在谢大娘家的二层楼上。

  一天晌午,毛泽东外出归来,看见谢大娘在房间里纳鞋。由于房间采光不好,谢大娘用线头穿了几次针眼都没有成功。毛泽东连忙走过去,笑呵呵地说:"大娘,让我来。"说话间,就把针和线连上了。毛泽东来到房间内看了看,问道:"房子光线不够,为什么不多开个窗呢?"大娘摇了摇头说:"房子后长了棵大树,即使窗子开得再多,也被它遮光了。"毛泽东听谢大娘一说,心里不由暗暗自责起来,是谢大娘把采光好的房间让了出来,自己同住在一幢房内却没有及时发现。

  当晚,毛泽东辗转难眠,终于想出了一个办法来。

  次日清晨,毛泽东叫警卫员拿来锯子、铁锤等工具,将谢大娘住房的楼板撬开了一平方米大小的方孔,用木锯将楼板锯成一个个栅栏状,再用铁钉固定,做成了一个平躺式的"窗口",同时将房顶上泥瓦换成了玻璃瓦。

  不一会儿,暖暖的阳光从玻璃瓦透过天窗照进了房间。谢大娘感激地握住毛泽东的手,连连称谢。至今这扇奇特的"窗户",依然还保留在谢大娘的房内,不仅成了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内的一道风景,也成为人们探究当年苏区干群关系的独特的"窗口"。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泽东关切地问:"老俵,这水往哪挑呀?

  挑水的人叫杨家兴。他没想到会在村口遇上毛主席,边走边说:"挑回家做饭。

  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这水你从哪挑来的?"毛泽东进一步问道。

  池塘里。"杨家兴说完,转身就要走。

  毛泽东快步走到杨家兴面前,拦住说:"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俵用水桶来挑水。"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

  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

  毛泽东听了之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打口井呢?

  听说要打井,池塘边的人一下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不是不想呀,以前连肚子都填不饱,大伙就没心思了,将就着喝塘水了。

  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毛泽东动情地说。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毛泽东还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对水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红井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群众是我们的手脚

  1931年9月28日,中共苏区中央局和红一方面军总部从永丰迁驻瑞金叶坪村。叶坪的区、乡干部前几天就开始忙着动员群众让出空房,组织村民整治村周环境,清扫垃圾,以迎接他们的到来。

  村子北头的谢老汉,早就与老伴商量好了,将楼上光线好又通风的房间都让了出来,自己搬到楼下带着两个年幼的孙子一块住。收拾停当后,见村干部领着个高个、面容和善的红军向他走来,一进屋村干部就向他介绍,这就是以前常听大名却未见着的毛泽东,安排住在你们家。谈话间毛泽东很随和地登上二楼,看见房间整理得干净、整洁,感激说:"老谢,给你们添麻烦了。

  谢老汉一听,不好意思地回答:"不嫌弃就好!委屈你啦。

  毛泽东呵呵地笑了一阵,之后又问:"你们住哪呢?

  老谢回答说:"就在楼下。

  毛泽东笑着继续说:"我们就是一家人了。以后有什么困难都可以跟我说,您老可不要客气哦。

  谢老汉听了毛泽东这些亲切的话语,激动得说不出话来。

  毛泽东住下后,与同住在这里的苏区中央局委员们一起开始着手召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和成立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各项准备工作。谢老汉见毛泽东一天到晚都是忙这忙那,自己孙儿很不懂事,每天不分早晚,有事没事总要哭闹一番,影响毛泽东手头工作,很过意不去,总想找个机会搬出去。于是,找到村干部,要求搬到别的地方住。村干部也觉得他说得在理,就同意了他的要求,并帮助他很快联系了其他的房子。

  老谢从村干部家回来后,想到能早一天搬开就可以早一天不影响毛泽东的工作,于是出门邀了几个邻居来帮忙,抬的抬,打包的打包,急着要搬走。

  不一会儿,搬动杂物的声音还是惊动了毛泽东。毛泽东满脸笑容走下楼来,问老谢:"你这是干嘛呢?"老谢只好将几个孙子吵闹要搬家的事告诉毛泽东。听说老谢要搬家,毛泽东的笑容从脸上消失了。当即批评村干部,严肃地说:"这个房子本来就是老谢的,如果现在让老谢搬走,我们就反客为主了,就损害了老谢的利益。"毛泽东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群众是我们的手脚,如果离开了群众,我们的工作就寸步难行,我们的革命事业就成了无源之水。"村干部听了毛泽东的话,羞愧地点了点头。毛泽东招呼大家把老谢家的东西重又搬了回去。随后上前握住老谢的手说:"我是你的房客,房东要走了,我还不知情,我有责任,咱们还是要同在一个屋檐下。"毛泽东风趣的话语和密切联系群众的方法,使在场的同志深受感动。

  我不能例外

  1934年春,中央苏区随着第五次反"围剿"战争的加剧,为了补充实力,各地猛烈开展了扩红运动,红军队伍的扩大,对粮食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粮食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为支援前方红军,临时中央政府开展了节约粮食运动。毛泽东带头提出每天节约二两米。毛泽东的身体本来就不太好,再加上吃不饱饭,经常感到头晕眼花,身体越来越虚弱。警卫员吴吉清目睹毛泽东日渐消瘦的身体,心痛地劝道:"主席,你节约了几天就行啦!你的身体那受得了呀!

  不,决不能让前线战士饿着肚子去打仗,我们在后方挺一挺就过去了。"毛泽东不顾小吴的劝说。

  有一天午餐,小吴瞒着主席偷偷向伙房多要了一蒲包饭,毛泽东发现后,要求小吴送回伙房。小吴说:"主席,饭都拿来了,你就吃吧!下次,我不多拿就是了。

  不行,我是党的干部,应该带头执行,我不能例外。"小吴知道毛泽东的脾气,只好极不情愿地把饭送回了伙房。

  由于毛泽东等领导人的身体力行,广大群众也自动开展了节约粮食运动,从而节约了大量粮食支援红军,保证了前方军粮的供给。

  此外,临时中央政府在动员节约粮食支援前线的同时,大力发展了农业生产,鼓励开荒种粮种菜。毛泽东经常利用工作之余,在沙洲坝元太屋后的黄土岗上整畦种菜。

  有一天,毛泽东又起早来到他开垦的那块菜地。恰巧遇到正在晨练的赤卫队。看到主席埋头锄草,汗水湿透了衣衫,平常白天忙于调查,夜里又要整理材料,常常通宵达旦,纷纷劝说:"毛主席,你工作那么忙,这地还是由我们来种吧!

  毛泽东听了,向他们挥了挥手说:"谢谢你们啊!要打破敌人的经济封锁,要靠大家共同努力,我不能例外。"说完,又干了起来,直到把地锄完,才回去。

  “我不能例外”。体现了毛泽东同志严于律己,克己奉公的美德和共产党人的先锋模范作用。

  要做群众的主心骨年夏,瑞金下肖区两个干部来到沙洲坝元太屋向毛泽东汇报工作。一进屋,毛泽东看见他们脸有难色,心急火燎的样子,心里便猜出几分,知道他们工作上又碰到什么难题了,便放下案头工作,一边给他们倒上凉茶,一边安慰地说,不着急,先歇一歇。

  毛泽东听完区干部最近开展工作的经过,提醒道:"有没有开展宣传动员呢,各项工作要取得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必须要做艰苦细致的工作,不是开一两次会就可以完成的,关键要解决群众的后顾之忧;目前工作又多,不仅时间紧,任务重,如农业生产、认购公债、扩红支前、节约粮食等等,工作要分轻重缓急来处理。平时,你们工作一忙,往往就顾此失彼了。"听毛泽东这么一说,两个村干部脸上露出了笑容,说:"毛主席,你帮我们找到了问题的症结。

  接着,毛泽东端起桌上的桃子招呼他们说:"来,吃桃子。"并对两个区干部说:"你们看,一个桃子,它就有一个桃核,桃核是很坚硬的。群众他们也应该有一个核心,这核心就是共产党。我们都是共产党员,要在群众中起核心的作用,就要了解群众的所思所想,把解决群众的热点和难点问题作为我们工作的重点。

  毛泽东的一席话,让两个区干部豁然开朗。在毛泽东的影响下,下肖区干部身体力行,工作踏实,不仅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而且各项任务都能出色完成。尤其在扩红支前活动中,出现了"八兄弟当红军"的典型,在中央苏区影响很大,还受到《红色中华》报的表扬。曾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巡视团巡视员的朱开铨同志,在《六十六年之革命生涯》一书中回忆道:"毛主席教育干部,从不使用刺激的批评使人难受,而总是从爱护出发,启发干部自己来认识。"

  【[故事]周恩来在瑞金 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

  周恩来(1898—1976)江苏省淮安县人,原籍浙江省绍兴市。1931年12月入瑞,任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增补为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1932年兼临时中央政府劳动与战争委员会主席;10月兼任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和少年先锋队中央总队党代表。1933年春,任中共中央局党务委员,代表中央领导军事工作,任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委员兼红一方面军总政治委员,与朱德指挥红一方面军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战争的重大胜利。中共六届五中全会,当选中央政治局委员、常务委员。1934年1月出席第二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并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中央政府主席团成员、中革军委副主席,6月以后成为红军主力突围“三人团”成员之一,10月率中央党、政、军机关和中央红军长征。

  1931年12月,周恩来从上海经地下交通线辗转来到中央苏区就任年初成立的中共苏区中央局书记一职。这时,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刚刚在瑞金开过不久。周恩来虽未能到会,但仍被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刚踏进苏区的土地,周恩来高兴地看到苏区各地洋溢着浓烈的革命气氛,但也惊愕地发现由于肃反扩大化,县、乡、村苏维埃干部不愿多说话反映情况,一般老表见了“公家人”也惟恐避之不及。看到这样的情况,周恩来心急如焚,夜不能寐。1932年新年伊始,周恩来第一次主持召开苏区中央局会议,就专题讨论苏区肃反工作,并通过了旨在纠正肃反扩大化的《苏区中央局关于苏区肃反工作决议案》,从而有效地制止了苏区肃反扩大化,受到党内同志和党外群众的由衷称赞。

  3月,周恩来赴赣县江口主持召开紧急军事会议,同时委派项英去瑞金县城东面的东华山,请正在那里赋闲“休养”的毛泽东即往前线参与决策。江口会议上,周恩来果断决定放弃攻取赣州转而分兵以扩大苏区,毛泽东以临时中央政府主席的身份,率领红一、红五军团组成的东路军向闽西发展,从而再度回到军事领导岗位。不久,周恩来又支持毛泽东攻取漳州,展开时局的计划,并亲自组织后勤保障,调动瑞金、会昌、兴国等地农民运输队随军行动,保证了漳州战役的胜利。10月上旬,在“宁都会议”上,他坚持保留毛泽东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留在前方参与指挥红军作战。在此意见遭到否决的情况下,他受命接任红一方面军总政委的职务。

  宁都会议后不久,蒋介石在中央苏区周围集中重兵,发动第四次围剿,周恩来与朱德灵活运用毛泽东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经验,不断排除“左”倾错误干扰,指挥红一方面军攻占了黎川、建宁、泰宁、邵武、资溪、金溪等七个县城。1933年2、3月间,又取得了黄陂、草台冈大捷,取得了第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

  1934年9月,第五次反“围剿”败局已定,中央红军即将突围转移,为稳定南线局势,周恩来派何长工、潘汉年与粤军军阀陈济棠谈判。10月初,谈判成功,双方达成“就地停战,互通情报,解除封锁,相互通商,必要时相互借道”的协议。为红军突围转移时顺利通过赣粤边境创造了有利条件。10月中旬,周恩来参加二万五千里长征,离开瑞金。

  关于江西省的建制沿袭

  江西开发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商朝时期,江西已进入青铜器时代,与中原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一致。《禹贡》《周·职方》江西皆属扬州地。春秋战国时期,吴、越、楚三国分争江西 。

  秦划分天下为三十六郡,江西属九江郡,置庐陵县、新淦县、南壄县。而江西作为明确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县,下辖18县,所辖地域与今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十三州,江西属扬州。三国时为吴地。献帝建安五年(200)时,孙策分庐陵、雩都等县置庐陵郡。建安十五年(210),孙权厘置彭泽郡(旋废)、鄱阳郡。嘉禾五年(236),孙权庐陵南部都尉,隶扬州。

  西晋元康元年(291),增设江州,领10郡,治所南昌。东晋咸康六年(340),迁至浔阳郡(江西九江市),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7郡24县。至唐时增加到8州37县。大业末年,萧铣及林士弘占据江西。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划全国为10道监察区,江西属于江南道。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时增为15道,属江南西道,其监察区下辖8州,治洪州(南昌市)。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6州、4军、55县。交泰元年(958),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初设江南路,天禧四年(1020)分江南路为江南东路和江南西路,江西地区被置9州、4军、68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仍治洪州,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

  元至元十四年(1277),置江西行省。至元十七年(1280),并入福建行省。至元十九年(1282),仍置江西行省。江西行省辖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江西行省下辖13路、2直隶州以及48个县、16个县级州。元末,陈友谅占据江西。

  明洪武九年(1376),置江西等处承宣布政使司。江西布政使司辖13府78县,布政使司衙门驻南昌府。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 。洪武二年(1369)瑞州路改置瑞州府;铅山直隶州降县;三年(1370)南丰直隶州降县;九年(1376)江西行省改置江西承宣布政使司。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3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81县。1934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省,1947年划回安徽省,1949年再次划归江西省。

  2014年,江西省列入国家农村信息化示范省。

3979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