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民俗文化 > 传说 > 八一建军节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

八一建军节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

时间: 宇晴1008 分享

八一建军节英雄人物的传说故事

  在八一建军节到来之际,有多少默默无闻的老兵分散在全国大地,经过那些抗战的峥嵘岁月,他们的英雄故事在时间流逝中渐渐沉寂。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八一建军节的英雄故事,欢迎大家阅读。

  八一建军节的英雄故事篇一

  1983年,时年19岁的尹建仁因为冬季征兵合格,第一次离开家乡,走出大山,看见了外面的世界。次年,这位正值花样年华的年轻人,便与战友一起上了荷枪实弹的战场。

  “当时,我是野战军步兵部队的一名战士,属于36师107团2连,主要接防八里河东山阵地的防御作战任务。”尹建仁告诉记者,他们的师部是于1984年7月开赴云南前线。

  “上战场之前,我们每个战士为了表明保家卫国的决心,同时也为了让自己的‘余生’有个交代,大家都写了血书和遗书。”尹建仁说,写血书是在连队进行的,每人写好血书后都交给连队的文书。

  “让手指出血的方法有很多,有的人直接用小刀把指头割破,有的则用牙齿咬破手指,有的用针扎手指等等。写血书的时候,也有的战士怕痛,为此出血就比较少。出血多的战士就用自己的鲜血直接写参战决心书,这是真正的血书。而出血少的战士,就在用笔写好决心书后,在自己的签名的地方上按上血指印。”尹建仁说,除了血书,另外每位战士还写了遗书,放到自己随身的包裹留在营房里。“写遗书时,大家互相都不看的。每人的心情都因为写这一份不知什么时候就会被寄出的‘信’变得沉重。”尹建仁告诉记者,他当年写的遗书在退伍回来后还保存了10多年,不过最后还是把它撕了。“因为每次看到它,就会想起那些牺牲在战场的战友,内心太沉重了。”

  动身之前,尹建仁所在团召开了动员大会。全团战士在团部大礼堂集结,团政委带领全团官兵,举手握拳,高声齐读参战誓词。团政委读一句,战士们跟一句,声音宏亮,在礼堂回荡,场面严肃壮观,气势磅礴,震撼人心。尹建仁说,退场后,战士们还参观了本团官兵决心书宣传栏。“一些写的比较好誓死感强的决心书都收集在那里,供大家学习,大家看完心情都很复杂。”

  开赴前线的途中,关于“吃”让年轻的尹建仁印象深刻。“7月19日,我们的部队接到上级的参战命令,坐火车从江苏徐州驻地前往云南前线。”尹建仁说,这一个星期的火车之旅对于他们来说是漫长的。每到一站军供站,火车都会停下让大家吃饭。那个时刻,军供站的小卖部都是爆满的,年轻的战士们,吃着零食就像是在品尝“活着的滋味”。“当时大家都是十八九岁的年龄,第一次直面‘死亡’的‘邀请’,内心既有对国家的忠诚,又充满了对家人的内疚感,非常复杂。”尹建仁说。

  “第二年,部队从前线凯旋而归时,情况就不同了,小卖部里的人就没有那么多了。想到自己能活着回来,还吃得那么香,大家都会不自觉地想起那些阵亡的战友。”

  “在前线战场,部队是严禁战士外出的,而且还中断了战士与家人的书信往来。”尹建仁说,作战期间所有人都驻扎在前沿阵地,感知外界的唯一途径是两个专门买菜的战士。当时每个战士每月有十元人民币的津贴费,有些战士就会用这些津贴让买菜的战士帮忙带一些零食回来解馋消遣。“那时,大部分战士都和我一样,只不过是十八九岁的毛头小子。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吃对于很多人来说还仅仅停留在温饱的状态,不像现在。花生、饼干、糖果、苹果这些小小的零食,在当时带给我们战士的不仅是味蕾上的享受,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尹建仁说,自己喜欢甜食,当时能买到一包白糖或者麦乳精,冲水兑着喝便觉得很满足了。

  “我们到了八里河东山之后,就接防了2号高地,当时我们对战场的整个情况和环境都还不熟悉,站哨时既紧张也认真。”说起第一次在战场站哨时,尹建仁这样描述。“2号高地是当时的战术要地,因为高地下面有一条军用公路,一旦被越军夺走,截断通路,后果不堪设想。我们三人一组一个岗哨,也同在一个猫耳洞,并轮流站哨。那些猫儿洞都是我们用砍来的木头,利用两块岩石间的夹缝,自己搭建的。因为山顶上基本没有泥土,为了搭好猫耳洞,我们费了很大的力气来固定哨位。”当时的一切对于尹建仁来说,是记忆犹新的。

  “战斗间歇,在不用当班站哨时,战士们就会拿本画报看看,那些画报对于当时的我们而言,可是最好的精神食粮。”尹建仁说,“除站哨、看画报外,我们还要自己下山背水吃。因为那里的环境条件真的很恶劣,山上没有水,吃水都很紧张,更不用说洗漱了。我很清楚地记得,上阵地第56天后,我才洗了一次澡,这就创下了我不洗澡时间的最高记录。”

  “当今天再回顾那一场战争,作为那一段历史的见证人,我对那些日子可谓是刻骨铭心。”尹建仁说,正是有了那一段刻骨铭心的记忆,因此他比一般的人更能感受和平的可贵。

  “那是一场捍卫国家领土完整与祖国尊严的自卫战,在战争中我们没有多要人家的一寸土地,要的只是自己的领土完整与在那里生活的百姓日子安宁,要的只是中国在国际上应得到的尊严。”尹建仁感慨道,“为了捍卫国家领土的完整与祖国的尊严,为了边境百姓的日子安宁,有多少英烈在这场持续了十年的战争中牺牲?我们每个中国人必须记住这场正义的战争。因为和平来之不易,只有记住战争,记住为和平而流血牺牲的英烈们,才会真正感悟和平的可贵并珍惜它。”

  八一建军节的英雄故事篇二

  1983年,我国正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华丽蜕变,央视第一届春晚直播,第一台桑塔纳汽车在上海汽车厂成功组装,中国首批博士诞生,对乐坛和一批年轻人产生深厚影响的香港乐队beyond也在这一年正式成立……

  也是在这一年,时年18岁的温溪小伙子徐素与当年很多青年人一样,怀着保家卫国的热情,报名参军。同年11月,徐素与35位同批应征入伍的老乡一起,踏上了光荣的征途。

  徐素被分至江苏省徐州市东海县的12集团军36师炮团9连服役。徐素说,在后来四年的军旅生涯里,最值得他骄傲的是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在这场旷日持久的战争中,他和战友们一起浴血奋战,同甘共苦,并最终取得了战争的胜利。

  “记得那是1984年的7月,我们所在的部队刚刚结束实弹射击训练回到驻地,全团就接到了上级的作战命令。”徐素说,当时自己在炮兵班担任瞄准手,因为平时训练成绩突出,表现优异,接到作战命令后,他被调到连部任通讯员一职,同时兼任三班瞄准手。同年7月19日,徐素一行离开驻地,乘坐火车去往云南文山州进行了为期3个月的临战训练。同年11月,部队陆续开赴前线老山、八里河东山,真正开始了战斗生活。

  徐素所在连队的武器装备之一是85加农炮,其作战性能是打得准,杀伤力强,射程远,主要用于射击装甲目标、垂直目标和远距离目标。与此同时,在近距离(200米以内)射击上,85加农炮的表现也不俗,炮弹的威力很猛,可以在空中爆炸,也可以落地爆炸,同时还可以射入地面一米后爆炸。“当时我们所在的连队总共配有火炮4门,一、二排各2门。其中,一排担任直瞄射击,二排担任间瞄射击的任务。我们炮兵的主要战斗任务是在步兵发起进攻前扫清敌军前沿阵地的各种火力点,减少我方步兵进攻时的人员伤亡,阻断敌军的补给路线,摧毁敌军的指挥所和救护所等。”对于当年的事,徐素记得非常清晰。

  1985年3月,徐素所在连队接到上级的特殊作战命令,要求一排的21名战士将火炮运到距离敌军前沿阵地300余米的34号和-34号高地的主峰上,配合07步兵团收复敌军所侵占的黄泥坝阵地而发起的进攻作战任务。“当时34号和-34号高地是不久前刚从敌人手里夺回来的,此前敌人为了坚守这两块高地,防止我军偷袭,在阵地周围布满了各种地雷。阵地收复后,这些地雷给我们的后勤保障、武器弹药的输送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徐素说,为了将5吨多重的加农炮抬到主峰,连部决定将火炮分解,采用人力、牛拉的方式将火炮抬到指定位置。

  凌晨时分,一排的战士悄悄出发了。这一路除了地雷,还有许多恶劣的自然因素在制约着他们。“34号、-34号高地是八里河东山的两个主峰,海拔高约2000多米,倾斜坡度达45°。云南特有的热带雨林气候特点是闷热潮湿,这一气候特点导致当地天气长期处于的阴雨状态,对我们战士的体力和毅力都是极大的考验。”徐素说,“在将火炮顺利运送至指定地点后,构筑火炮工事的几天时间里,敌人可能发现了我军的作战意图,不间断地向34号、-34号高地发起猛烈的炮火攻击,把我们连队全体战士压制在猫耳洞里无法出来。于是,连长命令我们白天休息,晚上构筑工事。就这样,冒着敌人的炮火,我们的战士在7天之内构筑好了防御阵地。”

  1985年4月5日凌晨,我军正式发起对黄泥坝敌军阵地的进攻。徐素所在的连队按照原先锁定好的敌人的火力点、碉堡、救护所发起猛烈的射击,在20分钟之内摧毁敌火力点4个、碉堡1个、救护所1座,圆满完成了上级交代的作战任务。“那个时候,我们的高兴劲真的是无法形容呀!因为这可以算是我们的首战告捷。”说到这里,徐素明显地有些激动。“但就在我们撤离阵地不到半个小时,敌军就向我方发起了猛烈的炮火攻击,将我们连队构筑的火炮阵地整体摧毁了。”徐素说,当时大家都庆幸自己的安全撤离。

  谈起这些往事,徐素说在参战的6个月里,除了战斗,还有一个场景一直让他无法忘怀。那就是在运送火炮到-34号高地时遇见同为温溪人的战友尹世雷。“当时尹世雷在前沿观察所里已经呆了4个多月了,由于战斗艰苦,后勤保障难以跟上,前沿观察所里的战士们吃的是压缩饼干,喝的是黄泥水,头发也4个多月没理过了。”徐素说,记忆里的尹世雷是一个面目清秀的小伙子,但那时遇见却完全不是以前的样子了。“他满身都是泥巴,皮肤黝黑,身材瘦小,变得我几乎都认不出来了。”徐素说,当时也不知为什么,两个人都觉得有好多话要说,但又一时不知该说什么,四目相对,竟是满眼的泪水。

  徐素告诉记者,他们的部队在战场上驻扎了6个月的时间,参加各种射击达100多次,消耗各种弹药2000余发,摧毁敌人火力点7个、碉堡5座、救护所1座、敌人后勤供给线1条(150余米),连队负伤2人(在运送火炮的路途中踩地雷受伤),被毁坏火炮2门。在这场战斗中,徐素所在的连队以最小的代价换取了最大的胜利,圆满完成了上级交给的作战任务,到1985年5月16日才撤离阵地到后方休整。“我们炮兵伤亡算是少的,最惨烈的是打穿插的战士,多少忠魂埋骨它乡呀!”说到这里,徐素有些哽咽,他又一次想到了那些在战场上为国捐躯的战友。

  现在的徐素已近天命之年,肤色黝黑,但是精神焕发。他至今还保留着当时在军营中的一些老照片。“这些都是我的宝贝,很珍贵的。”徐素指着照片中的一个虎头虎脑并有着娃娃脸的小伙子,告诉记者,那就是他。当年参加战役时,徐素的年龄和现在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们一般大。“那时,真的是仅凭一腔热血,就选择了入伍。”说起当年的选择,徐素称自己并不后悔将宝贵的青春撒在中越边境的崇山峻岭之间。“虽然在战场上就像在鬼门关徘徊一般,但那种经历也是我人生的一笔财富。”

  前年,徐素和同乡战友尹建仁一起,到了现位于云南省文山州麻栗坡县的老战场,重温当年的点滴。从前弥漫着腥风血雨的战场现在已经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看着那里的一草一木,一沙一土,徐素和尹建仁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当年的炮火、硝烟以及战友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身旁,令他们感怀不已。

  徐素说,离开军营回到家乡这么多年了,他还经常会回想起那场战争,及那些并肩作战过的战友。特别是每年八一,他都会在心里默默祭奠当年那些为国捐躯、牺牲在战场的战友。“在这和平时代,我们真的不能忘记那些为国捐躯、牺牲在战场的烈士。”这是采访过程中徐素与记者说的最后一句话。

  八一建军节的英雄故事篇三

  1938年冬,16岁的岳阳青年毛明汉弃笔从戎,加入到国民革命军第82师担任文书。当时,日军在岳阳战场上除了大炮、飞机,还不加区分地对军人与平民大量使用毒气弹,不仅中国军队屡受其害,还殃及了大量无辜的百姓。刚进82师时,由于毛明汉能够识文断字,师部便安排他到79军学习毒气防范知识,后回部队担任防毒排副班长。

  1941年,毛明汉考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第二分校深造,是黄埔军校第18期学员。1943年,学成毕业的毛明汉加入第九战区作战序列,长沙失守后随部队在湘赣地带继续抗日,而后又转入国民革命军第四军102师,参与整编增员,培训新兵。

  1938年,日寇入侵,家园被毁,岳阳县很多年轻人加入了武装抗日的队伍,周群辉就是其中一位。周辉群加入岳阳县抗日自卫团第一大队第一中队,成为一名抗日战士。经历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两年后,他晋升为班长。

  1939年6月,岳阳县抗日政府将各地抗日游击队进行整编,随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第九战区司令部命令将抗日自卫团改编为湘鄂赣边区第七纵队第十二支队,周群辉成为了一名游击队员。他曾在新墙河北岸多次刺探日军情报,袭击日军汽车、弹药库。在第三次湘北会战中配合正规军一直打到了长沙附近。

  1943初,唐再新在揭西县塔头镇从军,作为补充兵员分配到第十军预十师。在衡山参加整训后,唐再新成为一名运输兵,负责为战场运输弹药。

  1944年6月参加衡阳保卫战。战斗前线,唐再新冒着炮火,为部队运输弹药。后来部队打光了,唐再新拿起死去战友的枪到战壕里与日本人作战。由于是广东人,与部队长官和战友语言不通,大多互相听不懂,长官叫什么,部队是什么番号,具体都记不清楚了,只记得自己是第十军的。

  在中国,有多少默默无闻的老兵分散在全国大地,经过那些抗战的峥嵘岁月,他们在时间的流逝中渐渐沉寂。而我们有必要去重新发现这些敬爱的老兵,挖掘他们的抗战故事,一起回首和深入那段历史,以更加正视今天、审视明天和展望未来。

  >>>下一页更多精彩“八一建军节的英雄故事大全”

35354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