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
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
承德避暑山庄又名“承德离宫”或“热河行宫”,位于河北省承德市中心北部,武烈河西岸一带狭长的谷地上,是清代皇帝夏天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有关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事,欢迎阅读!
承德避暑山庄的传说
清朝康熙十六年(1677年),在南方平定了以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以后,康熙便把注意力转向北方。为了保持满族“骑射”的民族传统,为了训练军队,加强对蒙古地方的管理,加强边防,巩固清朝的统治,于康熙二十年(1681年)在距京师三百五十公里的翁牛特、敖汉、巴林、克什克腾、喀喇沁等蒙古族游牧的地方建立了木兰围场。
木兰围场方圆五百余公里。气候凉爽,水草丰盛,野兽成群结伙,山禽滋生繁衍。场内被划分成七十二个小围。每年中秋节后,皇帝便带领满、汉大臣,蒙古王公及八旗兵丁几万人,在那里行围狩猎,史称“秋狝大典”。行围时间大约二十天左右。行围方式分哨鹿和大围两种。哨鹿,是汉语。满语称哨鹿为“木兰”。哨鹿的方法是利用鹿只求偶的机会进行捕杀。每年秋分以后,恰是鹿群繁殖的季节。黎明前,皇帝带领亲随人等潜入山林,身披鹿皮,头顶鹿头,口吹木哨,模仿公鹿的叫声。待母鹿寻声而出,则用花神枪将鹿击毙,此即哨鹿。哨鹿虽有趣,大围更动人。天近五更,满、蒙管围大臣便率大批人马出营,分左右两翼进发,按预定地点进行合围,形成数十里的大包围圈,圈内野兽横窜竖跳。
清晨,皇帝率大臣、侍卫、亲随等入围,分级进行射猎。经过一场拼搏战以后,大部分野兽被击毙,少部分侥幸冲出包围圈者,也逃不出外围射生手、虎枪手的射击。这样的行围每次要连续二十多天,需要大批物资。为了解决沿路的吃、住、休息及物资运输等问题,于康熙四十年以后,沿途陆续建立了二十多座行宫,避暑山庄的前身——热河行宫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建立的。
承德避暑山庄的由来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同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承德避暑山庄是中国古代帝王宫苑,清代皇帝避暑和处理政务的场所。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市区北部。始建于1703年,历经清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耗时89年建成。
避暑山庄即承德避暑山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