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公传说故事_济公的民间故事
济公传说故事_济公的民间故事
济公懂中医医术,为百姓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济公的故事传说很多,而且大都跟杭州西湖有关。下面小编就是要介绍关于济公的传说故事,一起来看看吧。
济公的传说故事一
传说,济公是南宋时浙江天台人,俗名李修缘。18岁来杭州灵隐寺出家,法名道济。他不守戒律,好喝酒,吃狗肉。后来转到南山净慈寺当记室(文书)僧。
一次,净慈寺失火焚毁了大雄宝殿。他受方丈之托,募化建殿的大木。他在痛饮沉醉三日后,大声喊道:“大木来了!可从井中去取!果然寺中井底有大木涌出。寺曾们赶紧从井里先后取出七八丈长、五尺多圆径大木60多根。后来方丈说够用了,大木就不再涌现,一根刚要出井的大木,也就停止不动了。今天的净慈寺中的“神运井”(又称“运木古井”)里,还可看到井水面上的大木端面。一次,济公预知将有一座小山从西方飞来落在灵隐寺前,为了拯救寺前小村村民的性命,他急中生智地采用了“和尚抢新娘”的办法,使得村民们都赶快去救新娘子,从而避开了被山峰压死的厄运。这就是飞来峰的故事。
一次,济公经过西湖边,看到不少居民已将螺蛳剪掉了尾巴,准备吃食,济公就向居民乞讨了这些螺蛳,放生到西湖里,这些没尾巴螺蛳都活了。从此,西湖中生长了不少没尾巴螺蛳。至今,虎跑、西溪一带的山涧中,仍生长着没尾巴螺蛳,传说就是当年济公亲手放生的“故物”。今天虎跑寺前的一条小涧,古时常常要枯竭,是济公手持破蒲扇一扇,口中连连喊:“涨、涨!”涧水立时喷涌,并且从此畅流不歇,永不枯竭。
济公的传说故事二
法源寺,定陶县马集镇境内,2006年被列为山东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评为国家3A级旅游景点。在该寺伽蓝殿中,与全国寺院伽蓝殿中供奉的主尊不一样的是,济公活佛是主尊。这原因于当地广为流传的一则神话故事。
法源寺,始建于汉代,隋仁寿二年,隋文帝颁发定光佛舍利六颗于该寺。因定光佛在佛教界为前世佛佛祖,得名法源寺。唐宋时期,该寺一直为曹州府第一大寺院,一度曾被列为全国六大名寺之一。但在宋朝时期,曾经因年久失修,寺毁塔坏。于是,济公活佛决定要募捐四方,重修左山寺院。
一天,济公云游到南京,相中了一片山林。山上松木乃是建设寺院的上好木材,他久久不愿离去,日夜围绕地主沈家化缘。沈家三公子见此情景便问父亲:“这个讨饭僧人为何总在我家门口逗留?”沈父便告知了济公想化缘山林的想法,年轻的沈三公子可怜济公,便私许,如若分家后山林归他,情愿送予济公建寺。济公满意而去。
一晃多年过去了,沈家分家,三公子果然分到山林。济公便在曹州一带募集牛、马、骡大牲口,吩咐:“某年月日时,都喂饱牵到左山寺。”众善男信女果然如期牵牲口到了左山寺,济公便开始作法,口中念念有词,只见众牲口迷迷登登,如同睡着觉了一般。而此时的南京沈家山林,云天雾地,喧嚣一片。济公法事已毕,沈家山立刻烟消云散,满山的松林成了光秃秃的一片。
修寺工匠见济公神神颠颠,劳师兴众了一州牲口,却不见有一木进寺,便去问他。济公随手一指寺东井中,众人近前一看,果然井中冒出一根松木。大家急忙拉了出来,谁知,刚拉完一根,井中又出一根,源源不断,一直堆得寺中无处堆放,一僧高兴地大叫“够了,够了”。井中一木便停在井中,再也不出来了。
话说沈家三公子分家时仅分得一片山林,被济公化缘走了以后,便一无所有,非常生气:“我年少不懂事时的一句话,却被那和尚当真,如今弄得我一贫如洗,无法生活,总得给我个说法。”于是,便千里跋涉,一路查访,找到了左山寺。济公见到后亦未多言,便让沈三公子住在了寺中。
一晃半年余,沈三公子想想,在寺中长住也不是办法,对修建好的寺院亦无可奈何,便想回去,再谋生路。于是向济公告别。济公劝也未劝,说到:“你走,我不拦你,感谢你为寺院建设出了力。无以相赠,墙角那两个小盆你拿走吧,路上要饭时也好有个盛饭盛水的家什。”沈三公子无奈,只好拾起两个小盆走了。
沈三公子是越走越气,越想越恼:“我的家业全捐给你们了,不想有别的报酬,起码我回家,总得送我点盘缠吧。今天这厮不但不给,还让我要饭,仅给了两个要饭盆。” 走到曹州府南披云楼前,索性掂起一个盆子摔了个粉碎。正准备摔第二个,扬起后又转念想:“也许那和尚说得对,我要饭也得有个盛饭的家什呀。”就往怀里一揣,不得已,只得一路乞讨要饭前行。
花开两朵,各表一枝。话说明太祖朱元璋自幼与妹妹性格不合。贫穷的失元璋先入寺当和尚,后来领兵打天下,位极皇位,登基南京,他妹妹却一直不以为然。朱元璋想把她许给功臣为妻,倔犟的妹妹却坚决不肯。朱元璋一时大恼:“你对我不服气,又不想跟我享荣华富贵,我便找个最穷的要饭花子把你嫁出去。”命令士兵立刻找一个最穷最瘦的要饭花子。士兵们哪敢怠慢,马上展开搜捕行动。要饭花子们一听说当兵的要抓要饭的,哪个敢不藏身,于是四散奔逃。
要饭回乡的沈三公子正好路过,饥一顿饱一顿的生活,令其面黄肌瘦,衣衫褴褛,三天已没有吃过饱饭的他哪有逃跑之力,被士兵们逮了个正着。朱元璋立刻命人把妹妹许给沈三公子,并且一分钱的嫁妆也没有,赶到城外让他们马上完婚。
沈三公子与小姐并未悲观,简单地找了处破庙堂就作为新房。朱小姐虽恼恨哥哥,但事已至此,却也没有任何办法。她问沈三公子:“相公,果真一文也没有吗?”
沈说:“确实没有一文。”
“唉,新媳妇咋着也得洗把脸吧,咱俩穷得够可以了,连个盛水的家什也没有。”
“要洗脸,咱家倒是有个小土盆。不过明天咱要饭时得盛饭用。唉,也罢,今天第一次咋着也得让你洗把脸。”
朱小姐看着小土盆不免悲从心来,一不小心,把唯一一枚没被朱元璋搜去的金戒指掉进盆子里了。她赶忙去捞,谁知捞了一个,又出来一个,捞了一个,又出来一个。她惊讶地问相公缘由。沈三公子这才知道原来从左山寺拿回的是个聚宝盆,并后悔自己一生气摔碎一个。
沈三公子与朱小姐从此购地买田,置车建宅,成为了明初江南的首富,他就是沈万三。
明初的南京城亦是百废待举,朝廷下令修建四面城墙,东、西、北三面城墙均已建好,唯独南墙最不好建。因为大水,填的土总是被水冲跑,久未建成。朝廷召开会议,商量建设办法。军师刘伯温建议:“要想建成南墙,唯有用聚宝盆不可。”朱元璋非常作难:“你用什么东西,我都可以给你弄,唯有聚宝盆,只有我妹妹家有,俺俩素来不睦,她那倔脾气肯定不会给我。”无奈,只得派人去求。三趟五趟,沈万三夫妻果然不答应。最后朱元璋只得亲自前往,沈万三觉得再说他也是娘家哥呀,总不能过于刻薄,同意暂时借一次。朱元璋慌忙答应:“三更借了,保证五更还给你们。”
聚宝盆到手以后,往盆里装土,往南门水中一丢,盆中的土立刻大长,比水长的还快,因此马上就建成了南墙。
时间快到了五更,朱元璋又犯起了愁,盆在城墙底下,咋法才能还给妹妹聚宝盆呀?还是刘伯温又出了一个馊主意:“你贵为天子,金口玉言,不会不让更卒不打五更鼓吗?”明太祖立刻明白过来,马上命令,自今以后,南京城禁止打五更鼓,于是,至今南京城里没有五更。南京城仍然有沈万三修建南城墙的古碑记载。
济公的人物生平
历史记载
济公是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浙江台州人,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圆寂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原名李修缘,法名道济,别称月引流光。因平生才华横溢,乐善好施,深知民间疾苦惩处为富不仁之人,深受百姓爱戴尊为济公。
济公是当时天台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房孙。他剃度出家的地方就在灵隐寺,在他一生的行径中,被民间渲染的离奇古怪。事实上,济公是一位性格率真而颇有逸才的名僧,他的师父就是著名的瞎堂慧远禅师。济公佛学造诣颇高,但其一生行径与一般出家僧人也确有不尽相同的地方。济公一生怡然飘逸,喜好云游,出行四方,足迹遍及浙、皖、蜀等地。他常常衣衫不整,寝食不定;为人采办药石,治病行医,解忧解难,常常灵验,广济民间疾苦。因此,其德行广为人们所传颂。又叫济颠和尚。济公活佛破帽破扇破鞋,貌似疯癫,不受戒律拘束,嗜好酒肉,举止似痴若狂,但确是一位学问渊博、行善积德的得道高僧。他的故事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好打不平,救人之命,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广为传诵。
源考
人间活佛济公——古往今来,名人如恒河沙数;然而能为东西方世界雅俗共赏者,首先要推中国的活佛济公了。
济公,生于南宋绍兴十八年(公元1148年),卒于嘉定二年(公元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是南宋禅宗高僧,法名道济。他的高祖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有关济公的故事传说,在南宋时代即已开始流传。先是凡俗神童李修缘或是得道高僧道济的一些富有传奇色彩的片断故事在中国民间耳闻口传,后来通过说书人的话本说唱,内容逐渐丰富。在济公故乡天台一带流传的多是他的出世、童年生活、戏佞、惩恶、扶困济贫的故事,其中如“济公出世”、“小济公芥菜叶泼水救净寺”、“利济桥”、“棒打寿联”、“赭溪救童”、“修缘出家”等广为流传。而在杭嘉湖一带流传的故事内容更为广泛,这是因为那里是济公出家后的主要生活和活动场所。其中以“飞来峰”、“古井运木”、“戏弄秦相府”等故事最为脍炙人口。直至明末清初,出现了一部描写济公传奇事迹的《济公传》。
济公的一生富有传奇色彩,他既“颠”且“济”,他的扶危济困、除暴安良、彰善罚恶等种种美德,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独特而美好的印象,人们怀念他、神化他。神化就从他的出世开始。《西域志》载:“天台山石梁桥古方广寺,五百罗汉之所住持,其灵异事迹往往称著。”而济公诞生时正好碰上国清寺罗汉堂里的第十七尊罗汉(即降龙罗汉)突然倾倒,于是人们便把济公说成是罗汉投胎。黎民盼望救星,社会呼唤英雄,当人民十分需要圣贤的时候,高僧就成了“活佛”,凡人道济成为历代供奉祭祀的神灵,其成佛后的尊号长达28个字:“大慈大悲大仁大慧紫金罗汉阿那尊者神功广济先师三元赞化天尊”,集佛道儒于一身,堪称神化之极致。这也就说明济公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成为人民心中的“活佛”,反映出济公形象的广泛亲和力。
济公身为禅宗高僧,撰有《镌峰语录》10卷,还有很多诗作。他跟唐代隐士寒山、丰干、拾得(即“三贤”)一样,既受到佛教禅宗的熏染,也受到了道家隐逸之风的影响。不同的是,佛道双修的色彩,从而使他在众多的佛门弟子中独树一帜。这与他从小就在佛道双修的赤城山攻读,并受到“台州式硬气”的民风陶冶有关。
家族
永宁村在古城北门外,济公家就住在赭溪畔。济公李氏家族人丁虽不旺盛,但因历世仕宦,家境富裕,也称得上是天台的望族了。赭溪西岸的一大片田地(现都已建成一片民居了),就属于这个家族所有,至今人们还称作“李家垟”。发源于北山的赭溪是孩童时济公看水碓舂米、捕鱼游泳玩耍的好去处。石墙头边上有“陇西园”,古时这里是济公李氏的私家庄园,抗战时在此处还设立过“忠烈祠”。
点击下页查看更多济公的深远影响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