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起步 > 创业准备 >

马云是如何成为中国首富的

时间: 创丰21273 分享

  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农村出身,是阿里巴巴主要创始人之一。从一无所有到中国首富,他在这段时间里都经历了什么?经历了多少的失败,我想大部分人都不知道,下面我们来看看马云创业故事,他是如何成为中国首富的。

  马云1964年出生于杭州西子湖畔的一个普通家庭。

  1982年,18岁的马云第一次高考失败下学谋生,先后当过秘书、做过搬运工,后来给杂志社蹬三轮送书。

  一次偶然的机会,马云在帮浙江舞蹈家协会主席抄文件的时候,接触到路遥的代表作《人生》,这本书迅速改变了马云的思想。马云从书中体悟到“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关键处却往往只有几步”,遂下定决心,参加二次高考。

  1983年,19岁的马云二次高考依然失利,总分离录取线差140分,但受“排球女将”永不言败精神的激励,准备参加第三次高考,因为家人反对,只得白天上班,晚上念夜校,但决心永不放弃。

  1984年,20岁的马云第三次高考艰难过关。他的成绩是专科分数,离本科线还差5分,后因马云同专业招生不满,马云被调配到外语本科专业,捡了个便宜,跌跌撞撞、摇摇晃晃进入杭州师范学院本科。

  1988年夏,在文一校区,马云(二排右二)与老师同学的毕业照

  1988年,24岁的马云大学毕业后进入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当英语老师。

  1988年—1994年,在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任教期间,业余时间在杭州一家夜校兼职教英语,同时帮助别人从事英语翻译。1995年辞去大学教师工作。

  1994年,30岁而立之年的马云开始创业,创立杭州第一家专业翻译社——海博翻译社。

  1995年初,“杭州英语最棒”的31岁的马云,受浙江省交通厅委托,到美国催讨一笔债务。结果,钱没要到一分,却发现了一个“宝库”——在西雅图,对计算机一窍不通的马云第一次上了互联网。

  刚刚学会上网,他竟然就想到了为他的翻译社做网上广告,上午10点,他把广告发送上网,中午12点前,他就收到了6个email,分别来自美国、德国和日本,说这是他们看到的有关中国的第一个网页。

  马云当时就意识到互联网是一座金矿,开始设想回国建立一个公司,专门做互联网。马云萌生了这样一个想法:把国内的企业资料收集起来放到网上,向全世界发布。

  他立即决定和西雅图的朋友合作,一个全球首创的B2B电子商务模式,就这样开始有了创意。并起名中国黄页(china page)。

  回国当晚,马云约了24个做外贸的朋友,也是他在夜校名义上的学生,给他们介绍,结果23人反对,只有一个人说可以试试。

  马云想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早上还是决定干,哪怕24人都反对,他也要干。

  “其实最大的决心并不是我对互联网有很大的信心,而是我觉得做一件事,经历就是成功,你去闯一闯,不行你还可以调头,但是如果你不做,就像你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一样的道理。”马云提起当初,赞赏的是自己的勇气而不是眼光。

  1995年4月,31岁的马云投入7000元,又联合妹妹、妹夫、父母等亲戚凑了两万元,创建了“海博网络”。“海博网络”从此成为中国最早的互联网公司之一,产品就是“中国黄页”。

  1996年,32岁的马云艰难地推广自己的中国黄页,在很多没有互联网的城市,马云一律被称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

  他天天都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1996年营业额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也就是这一年,互联网渐渐开始普及了。

  1996年3月,因为杭州电信的实力悬殊的竞争,马云不得已和杭州电信合作,马云的中国黄页资产折成60万,占30%股份,杭州电信投入140万人民币,占70%股份。

  后因经营观念不同,马云和杭州电信分道扬镳,放弃了自己的中国黄页,并将自己拥有的21%的中国黄页股份,全数送给了一起创业的员工。

  这年是1997年,这是马云创业生涯的第一次失败,这年马云33岁。

  1997年,马云离开中国黄页后,受外经贸部邀请,加盟外经贸部新成立的公司——中国国际电子商务中心(EDI),由马云组建、管理,马云占30%股份,参与开发了外经贸部的官方站点,以及后来的网上中国商品交易市场。

  在这个过程中,马云的b2b思路渐渐成熟——“用电子商务为中小企业服务”,连网站的域名他都想好了——阿里巴巴。互联网像一个无穷的宝藏,等待人们前去发掘,就像阿里巴巴用咒语打开的那个山洞。

  1999年,35岁的马云受够了在政府企业做事条条框框的束缚、磕绊与畏首畏尾,不甘心受制于人的马云,推辞了新浪和雅虎的邀请,决心南归杭州创业,团队成员全部放弃其他机会决心跟随。

  这是1999年,马云遭逢的人生第二次创业失败。

  1999年1月15日,马云和他的团队悄然南归。

  1999年2月,在杭州湖畔家园马云的家中召开第一次全体会议,18位创业成员或坐或站,神情肃穆地围绕着慷慨激昂的马云。马云快速而疯狂地发表激情洋溢的演讲:“黑暗中一起摸索,一起喊,我喊叫着往前冲的时候,你们都不会慌了。你们拿着大刀,一直往前冲,十几个人往前冲,有什么好慌的?”

  在这次“起事”的会议上,马云和伙伴共筹了50万元本钱,并按照惯例进行了全程录像,马云坚信这将有极大的历史价值。

  在这次会议上马云说:“我们要办的是一家电子商务公司,我们的目标有三个:第一,我们要建立一家生存102年的公司;第二,我们要建立一家为中国中小企业服务的电子商务公司;第三,我们要建立世界上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要进入全球网站排名前十位。”从这天开始,马云开始铁下心来做电子商务。

  尽管只有50万创业资金,但马云首先花了1万美元从一个加拿大人手里购买了阿里巴巴的域名,并细心注册了alimama.com和alibaby.com。

  他们没有租写字楼,就在马云家里办公,最多的时候一个房间里坐了35个人。

  他们每天16-18个小时像野兽一般在马云家里疯狂工作,日夜不停地设计网页,讨论网页和构思,困了就席地而卧。马云不断地鼓动员工:“发令枪一响,你可不能有时间去看对手是怎么跑的,你只有一路狂奔。”又告诫员工:“最大的失败是放弃,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对手是时间。”

  阿拉巴巴就这样孕育、诞生在马云家中。

  1999年3月,阿里巴巴正式推出,直至逐渐为媒体、风险投资者关注,并在拒绝了38家不符合自己要求的投资商之后,于1999年8月接受了以高盛基金为主的500万美元投资,于2000年第一季度接受了软银的2000万美元的投入,从而由横空出世、锋芒初露,到气贯长虹、势不可挡。直至成为全球最大网上贸易市场、全球电子商务第一品牌,并逐步发展壮大为阿里巴巴集团,成就了阿里巴巴帝国。

  从最早的海博翻译社(1992),到全球市值最大的互联网公司(2014美国上市),马云用了22年。

  万达集团董事长王健林和联想创始人柳传志,对马云的第一印象是“忽悠”和“骗子”。当然,很多卖家都是被马云“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一句忽悠进来的。但看一看马云创业史,还觉得马云是“忽悠”和“骗子”吗?

  1992年第一次创业,成立海博翻译社,初次历练,获得最重要的创业经验。

  1995年创办“中国黄页”,与互联网接触,不了解资本的滋味导致失败。

  1997年加入外经贸商务信息中心,这年被称为中国互联网元年。

  1999年创立阿里巴巴。

  2000年软银投资阿里。同年因为没有盈利模式而又有很多员工,阿里出现首次危机——裁员,并举办“西湖论剑”,打造企业文化。

  2003年成立淘宝网,创办支付宝。

  2004年网商大会为电子商务生态圈鸣锣开道。

  2005年阿里联姻雅虎。

  2006年淘宝大战,马云致命三动作击败eBay,奠定创业教父地位。

  2007年B2B上市,马云成为符号。

  2009年造节“双十一”。

  2010年分拆支付宝,同年阿里正式实施“合伙人制度”。

  2013年布局物流,成立“菜鸟”。

  2013年余额宝诞生。

  2014年阿里巴巴移动新布局,从IT到DT,阿里上市成为全球市值最大互联网公司……

  沿着马云走过的创业路,我们看到的是惊心动魄,看到的是坎坷、挫折与成功,看到的是中国互联网的精彩嬗变。

  很多人说他是骗子,因为他的梦想匪夷所思,然而他做到了,改变了全球几千万商人的生意方式,同时改变了全球几十亿人的生活。

  马云成功了,许多人觉得不可思议。明朗正确的道路,有时只有少数人才会去走,其他人都会觉得太困难,而不会去跟随,很多人总是晚上想想千条路,早上起来走原路。如果不去采取行动,不给自己梦想一个实践的机会,永远没有机会。

  从2009年起,阿里尝试创新“合伙人制度”,2010年实施,2013年9月10日正式公布,同年马云辞去阿里巴巴CEO,准备干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到2018教师节,马云正式宣布一年后“退休”当教师……

  马云的事迹,给我们提供了多方位、多角度的启示。

  当然,说到马云的事迹,这里不能不提到,缘起于马云16岁那年的一段不平凡的经历:

  01

  1980年,刚刚打开改革开放大门的中国,迎来了一支来自澳大利亚的代表团,这个代表团由澳大利亚·中国友好协会组织,和当时其它海外代表团一样,他们的行程主要围绕中国几个核心城市,包括杭州。

  莫利一家也在其中——父亲肯·莫利是一位刚刚退休的电气工程师,在1970年代加入了澳中友好协会;母亲叫朱迪,他们还有三个孩子:戴维、斯蒂芬和苏珊。

  1980年7月1日,他们来到了杭州。

  晚上,在西湖边游逛的时候,一个和戴维年纪相仿的中国男孩走上前来,微笑着,用略显稚嫩的英语和他们打招呼。

  “你好,我叫马云。我刚刚开始学英语,我们可以做个朋友吗?”

  “你好,我是David,这是我的父亲Ken,这些是我家人。很高兴认识你。”

  16岁的马云和他新认识的澳大利亚小玩伴戴维•莫利摄于西湖边。戴维胸前佩戴着澳中友好协会旅行团的证件。

  "晚上自由活动的时候,我们在公园里玩火柴,一个男孩走过来和我们打招呼,他想锻炼一下自己新学的英语口语技能。他介绍了自己,我们互相寒暄了几句,约定之后再来这个公园碰面。"很多年后,戴维这样回忆道。

  这个十几岁的杭州男孩,就是马云。

  他突如其来,也带来了一场不期而至的友谊。

  02

  在那之后,像英语教材中的李雷和Jim Green一样,来自中国杭州的马云与来自澳大利亚的戴维成为了朋友、笔友。

  马云开始定期与戴维以及他的父亲肯·莫利通信,并和戴维一样称肯为"father"。肯告诉马云,“把字距留大点,这样好在回信时把一些‘纠正’写在字距空白处"。戴维解释道:"爸爸想通过这些细致的纠正帮助马云更好地学习英语,他也鼓励马云说英语。"

  这样的通信持续了五年。

  五年后,1985年,马云21岁。像全世界都知道的那样,在不停的努力之后,马云终于考入了杭州师范大学,并当选为学生会主席及杭州市学联主席。

  就在那年暑假,肯向他发出邀请:年轻人,到澳大利亚来看看吧。

  1985年的马云,还从来没想过可以到中国以外的国家去看看。在当时有护照都是一件非常稀奇的事。

  肯鼓励他:“试试看,说不定你就能拿到护照呢。”

  21岁的马云在这种鼓励下神奇地拿到了护照。

  但之后迎来的却是一连串拒绝——当时的赴澳签证,只发给政府公务、探亲或留学等用途,马云连续7次签证都被拒绝。

  那时马云已经在北京一个地下室住了一周,带的钱接近花完。

  为了促成马云的这次旅行,Ken做了大量的工作:他去了纽卡斯尔市政府,并向澳大利亚驻中国大使馆发电报说明情况。

  “你想谈什么?”

  “我已经被拒签了7次,等了一周。我已经没有钱,只得回去,但至少得让我知道为什么被拒绝。”

  这个人坐了下来。

  马云跟他讲了那个故事,他是如何在西湖边遇到Ken和David的。他没有钱,在澳大利亚没有亲戚、朋友,但就是相信这个缘份,就想去澳大利亚看看。

  “他说你再待三天试试吧?我说不行。他说你再待30分钟?这个人最后说,‘你真的想要这个签证吗?我5分钟后给你。’”马云后来回忆起这这件事时说。

  KEN的努力,和马云的永不放弃,终于使得签证通过。

  这是一场如此来之不易的旅行。

  马云当时随身带了100美金,但始终不敢拿出来——这是从全家所有亲戚那里才凑到的,简直是全家人的全部家当。

  但这场旅行真正改变了马云的人生。

  肯·莫利的家,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纽卡斯尔市郊区的新莱姆顿地区。这是马云第一次出国——一个月后,当马云回到杭州时,他好像已经变了一个人。

  32年后(2017年),当马云第三次来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回忆起那个时刻,他这么说到:

  “(1985年)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Ken和戴维带马云一起去了悉尼的塔龙加动物园(Taronga Park Zoo)

  1985年,马云在澳大利亚悉尼

  图中从左至右分别为:斯蒂芬·莫利、马云、莫利家的一个亲戚

  在纽卡斯尔,马云还惊喜地发现,公园里居然有很多人在打太极,这也是他最喜欢的健身运动。

  面对外国人,马云并不羞怯。在当地郊区的一间会所,他甚至给当地的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团体做了表演,主要是他平时学习到的猴拳和醉拳。

  马云在澳大利亚当地的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团体表演猴拳和醉拳

  当然,在那里,马云也首次学到了澳式英语——后来很长时间里都被他错认为是正统英语。

  03

  马云与莫利一家的友谊逐步加深。在马云去过澳大利亚后,肯·莫利带着斯蒂芬·莫利(肯的次子)来杭州回访。因为父母家的房子太小住不下,所以马云只好把莫利父子安排到大学宿舍去住。

  "我们在马云家里吃晚饭,然后骑车回学校。"斯蒂芬回忆道,"马云一直忙着为我们做饭,让我们觉得很受优待。"

  马云放假的时候,他又带着莫利父子去乡下游览。回到杭州的那天晚上,马云摆了一桌酒席款待,还特地邀请了当地的一些贵宾作陪。

  马云和肯·莫利。马云在杭州请Ken Morley吃饭,举杯共饮。Ken曾回忆说:马云请我们去他家,并为我们做饭,我们觉得很开心。

  马云的大学生活并不轻松,面临很大的经济压力。虽然不用交学费,但生活费是必须要交的,这笔钱让马云的父母感到为难。于是,肯·莫利再一次施以援手。

  "钱并不多,一星期也就5-10美元的样子。因此每隔6个月,我会给马云寄一张支票。"

  马云后来说,肯为他所有的付出,“已经无法用任何言语来形容”。

  04

  这场友谊持续了24年。

  2004年9月,在和西湖边那个少年相识24年后,肯·莫利去世了,享年78岁。

  曾经的少年马云,也已经40岁。

  马云十分悲痛,他在唁电中称呼肯为"澳大利亚‘父亲’和导师"。马云难过而遗憾地说,自己曾计划,有一天能和肯一起乘西伯利亚铁路旅行。

  马云陪KEN在杭州

  这成为了一个永远无法实现的心愿。

  肯的儿子,马云的少年笔友戴维·莫利说:"这种想法现在看来太渺茫了。以他(马云)现在的身份,想像普通人那般出游可能很难。不过我想,终有一天,我会代替父亲来实现马云的这个想法。"

  2008年杭州机场,马云少年时期的澳大利亚笔友戴维·莫利

  在中国的语言体系里,对这种感情的形容,往往会用“忘年之交”。

  在马云家里和办公室里,一直有个位置,放着他与Ken家人的合影。

  05

  马云带Ken游览杭州。马云回忆说:每次见面我们都会争辩很多事,尽管Ken常说“Jack你在瞎扯”,但他总以极大的好奇心和善意支持我。

  06

  37年后,2017年2月,马云第三次来到澳大利亚纽卡斯尔,肯的家乡。

  2月3日,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宣布:来自中国杭州的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通过马云公益基金会,在纽卡斯尔大学设立了名为Ma-Morley奖学金计划——这笔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是纽卡斯尔大学有史以来收到的最大规模捐赠。这个奖学金的名字,叫做:Ma-Morley(马&莫利)

  在悉尼,当马云与澳大利亚总理马尔科姆·特恩布尔(Malcolm Turnbull)会面时,马云说:因为Ken,这次澳洲之行是一次感恩之行。

  马云向澳大利亚总理介绍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这段“缘份”,也是他对澳大利亚特殊感情的根源。在介绍这段往事时,马云向特恩布尔总理说,Ken为自己打开了一扇世界之窗,这也是他对澳大利亚心怀感激的原因。

  “尽管当时7次申请签证才最终成行,但正是年轻时期赴澳渡过的这段时光,当地的文化、景色以及人民,彻底改变了自己对于世界的看法。”

  第一次听闻这段往事的特恩布尔对“年轻马云的澳洲之行”作出热烈回应,他将Ken与马云的往事称为“伟大的跨国友谊”。

  这段“跨国友谊”也被赋予了新的,会谈中特恩布尔主动提到马云首倡的eWTP(全球电子商务平台),认为这对澳大利亚经济增长提供了新的发展动力,并称其为“ afantastic idea”。

  “像帮助西湖边那个好学的少年一样,去帮助全世界的年轻人和中小企业跨越国界开展商业活动”——或许这就是“伟大的跨国友谊”延续至互联网时代的全新。

  马云回应特恩布尔说:这是拉动全球经济增长、创造全球就业机会最好的路径,也是他一直力推eWTP的根本所在。

  肯的儿子,也是少年马云的笔友David代表Morley一家发言致谢:“如果我父亲仍在世,看到马云为纽卡斯尔大学捐赠,致力于开创一个可持续的未来,他应该会非常骄傲和感动。”

  07

  1985年,第一次来到澳洲的马云开始知道纽卡斯尔大学,那也是他第一次到访这所大学。

  Ken没有上过大学,但是经常和马云谈起大学。

  32年后,这场缘份找到了最合适的注脚和落点——马云以2000万美元的奖学金计划回报Ken曾经给予他的指导和支持,他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如果我足够幸运,能够成功,我总想我要为纽卡斯尔大学做点事情,因为这是Ken经常提到的一所大学。”

  回忆起1985那个时刻,他这么说到:

  “在纽卡斯尔的29天,在我的生命中至关重要。我出生在中国,100%是中国制造,也从未离开过中国。但来澳大利亚改变了太多过去的认知,我开始觉得必须得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去思考。在那接下来的10年,我都在想中国需要改变,我们需要更开放的思想,我们要用一个不同的视角来看待事物。”

  “那次澳大利亚之旅真正的改变了我。没有那29天,我永远也不会像今天这样思考。那段旅行时光让我首次发现了中国之外的世界,是我人生的转折点。”

  马云回忆说:每一次和Ken相遇,我们都会辩论很多的事物,他会说“Jack,你是瞎扯淡”。即便那样,他总是那般支持我。

  “我一直希望有一天可以成为像Ken那样的人,帮助和支持自己根本不认识、只是在街上遇到的年轻人。”马云说。

  马云将每5年亲自审核奖学计划。他对现场的师生们说:“拿到奖学金的学生,不是我和Morley的大使。我们更希望他们成为宣扬勇气、责任和智慧的大使。”

  马云将这个奖学金定义为聚焦未来的计划,让更多的年轻人走出大学与自己的国家——就像少年马云一样,去世界各地看看,并通过这些经历拥有更宽广的国际视野。

  在这次由回忆贯穿的讲话中,马云始终提到Ken对他的支持和启发,与Morley一家给他带来的改变。延续40年的情义是今天发生在澳大利亚纽卡斯尔大学这一幕的起源,而这份情义也将由Ma-Morley奖学金帮助的年轻人们延续下去。

  纽卡斯尔大学校长麦克米伦在现场致辞中所说:今天所宣布的,是关于家庭、关于友情的故事。这是一个多么引人入胜的故事,它让我们知道,一个简单的善举,可以延续几十年成为历久弥新的友谊。

  马云与Ken Morley夫妇。马云将Ken视为曾为自己打开世界之窗的导师。

  08

  曾经有人让马云用一句话形容阿里巴巴,他想了想说:一群有情有义的人,一起做一件有情有义的事。

  另外一个提问场合,马云表示,成功离不开三个商:智商、情商、爱商。

  1985年,还是学生的马云,在首次出国去澳大利亚前,曾经被拒签过7次。

  但我们相信,友谊永远不会被拒签。

  那些年轻人,他们通向未来世界的通道,永远不会被拒签。

  所有发自内心、投射向这个世界,并广为散播的爱和善意,永远不会被拒签。

1884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