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企业管理 > 企业战略 > 企业集团战略管控模式

企业集团战略管控模式

时间: 泽凡0 分享

企业集团战略管控模式企业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公司为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制定的措施与方法。这里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企业集团战略管控模式,方便大家学习了解。

企业集团战略管控模式

一、引言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是指集团公司为保证公司总体战略目标的顺利实现而制定的措施与方法。目前,我国一些企业集团管控失败的案例层出不穷,如何对集团公司产权结构复杂的子孙公司进行有效的管控,选择合理有效的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模式,建立一套完整的企业集团管理与控制体系,成为企业管理理论界和实务界需要重点研究的课题。本文对战略管控模式进行了探讨,以对集团管控实践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二、目前我国企业集团的主要管控模式

1.财务管控型模式

财务管控型模式是指集团总部以追求投资收益最大化为目标,对子公司采取以财务指标考核为主的管理方式。此种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通过对子公司确定年度财务目标,主要关注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资产运营、投资决策、子公司经营效益和集团公司投资收益,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等,而不关注子公司的生产经营。集团总部负责财务管控型主要适用于各子公司业务相关度低、对集团影响较小等情况。

2.战略管控型模式

战略管控型模式是指集团总部以追求集团公司总体战略控制和协同效应的培育为目标而对子公司采取的管理方式。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管理、资产运营和战略规划,集团总部对子公司干涉较强,但是子公司有一定的自主权,各子公司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集团总部制定涵盖大多数活动的职能政策,集团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集团总部在集团核心业务发展上具有决策批准权,集团总部主要负责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子公司之间的矛盾等。战略管控型主要适用于各子公司业务相关性较高、子公司的`业务运作比较成熟、子公司对集团影响较大等。

3.运营管控型模式

运营管控型模式是指集团总部以对企业资源的集中控制和管理,追求企业经营活动的统一和优化为目标而对子公司采取的管理方式。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集团总部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广泛、深入,除了对重大的投资,对战略进行管理以外,还要对业务进行管理和干预,直接管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都会涉及。这种管控模式管控的程度最高,管理的内容最多。运营管控型主要适用于子公司业务相关性高或重要性高。总部为投资中心和利润中心,而子公司为成本中心。

三、中国企业集团应选择以战略管控模式为主实施管控

企业集团在考虑采用何种管控模式时,要考虑根据企业集团组织结构层次,组织结构的复杂性,要针对不同的组织和子公司,不同的区域、不同的业务板块进行选择。选择管控模式的目的,不仅要最大限度地发挥总部与下属业务单元之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效应,还要保证集团总部和下属业务单元之间共同利益的最大化和各自利益的平衡。

1.企业集团管控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企业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主要受集团公司产业战略、集团公司产权关系、集团总部功能定位的影响。

从企业集团的战略类型角度看,中国集团企业的产业战略包括产业集中战略(一体化)、非相关多元化战略、无关多元化战略等。三种战略类型的集团企业适应的管控模式分别是运营控制型、战略控制型、财务控制型。与国外的大多集团企业相比较,中国集团企业具有行业多元化的显著特征,因此,企业集团的管控往往是以一种模式为主导的多种模式的综合。企业管控模式并非一成不变,会随着集团的整体战略转型而进行动态调整。集团公司的产权关系主要包括绝对控股公司、全资子公司、相对控股公司、参股公司等。集团各子公司控(参)股程度不同,采用的管控模式也就不同。产权关系松散、紧密度高时,分别应采用财务管控型、战略管控型、运营管控型模式。集团公司管控模式确定的关键在于总部的功能定位,虽然不论总部集权程度如何,其目标都应该是为集团整体创造合理的附加价值,为集团整体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作用。不同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扮演的角色是不同的,如采用财务管控型的集团公司,其总部集权程度低,而运营管控型的集团公司,其总部的集权程度就高。因此,明确了总部职能定位,就能确定采用的管控模式。

影响集团管控模式选择的因素还包括多元化经营程度、业务主导程度、控股比重、集团分权制度等其他因素。这些因素之间还相互渗透、相互影响。分析集团管控的影响因素便于集团总部更好地把握集团管控的力度,制定集团合适的管控模式。随着集团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集团要不断地审视现有的管控模式的合理性,管控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

2.战略管控模式更适合中国企业国情

中国企业集团普遍存在产业非相关多元化、产权关系紧密度较高、总部集权与分权控制相结合的情况,从管控模式影响因素的分析来看,应适合采用战略管控型的模式。如某资产管理公司,子公司的业务主要向金融主业靠拢,但为了避免资金闲置、获取暂时收益,发现好的投资项目如房地产等,也不会轻易放过,这就应当采用战略管控模式,集团公司追求与子公司战略的协同,但对子公司的具体经营应给予适度的决策权利,这样才能实现集团公司和子公司收益的最大化。

3.采用战略管控模式的相关案例

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战略管控模式。壳牌石油是其中的最具代表性的集团之一。壳牌石油集团,为了保证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对各下属单位业务的相关性要求很高。壳牌石油集团总部并不大,通过协调各子公司之间的矛盾、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等,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实现了预期的战略协同目标。运用战略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还有英国石油、飞利浦等。

四、实施并加强战略管控模式的举措

集团战略管控是指集团公司总部通过建立和优化集团经营战略体系以实现集团的整体战略目标,所采取的用于监督、指导下属企业的战略规划和战略管理各项营运执行情况的一系列政策、程序和方法。战略管控的要点包括关注集团战略资源优化配置、管控制度程序化及集团总部与子公司分头制定战略规划。

1.关注集团战略资源优化配置

在战略管控模式下,集团总部管控的实质是关注集团战略资源优化配置、业务组合的协调发展、投资业务的战略优化和协调以及战略协同效应的培育等,主要关注战略控制、财务与资产、集团规划与SBU(战略业务单元)战略、监控与投资管理、收购、兼并、集团营销等,其考核指标一般包括财务指标的战略协同指标和经营班子素质等。

2.管控制度程序化

作为每年战略规划、经营计划与预算管控的起点,战略管控必须建立程序化的制度,并要严格执行。程序化制度包括:明确公司的使命和远景;清晰产品和业务组合;设计价值定位;考虑战略举措的先后序列;勾勒整个的成长蓝图;构建能力系统,核心能力是能力系统中最值得关注的部分;安排具体的实施计划等。

3.集团总部与子公司分头制定战略规划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子公司同时也要制定自身的业务战略规划。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工作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等,以保证子公司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在子公司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后,集团总部负责审批子公司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子公司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

五、结论

集团公司战略管控是对战略管理的管理,管理的对象不仅包含母公司还包含下属所有子公司。集团公司战略管控的内容包括总部的投资与产业管理、横向管理的制度设计、子集团的产业战略规划,要构筑整个集团各个层面的战略管理体系。同时,集团公司战略管控还包含跨层级的战略职能管理和流程管理,以及对战略执行绩效的管理。

综上所述,一个有效的管控模式应该是一个体系。在这个体系中,集团的发展战略居领导地位,它是集团公司管控模式形成的依据。

企业战略管理的模式与特点

战略管理(Strategic management):是指对一个企业或组织在一定时期的全局的、长远的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政策,以及资源调配做出的决策和管理艺术。包括公司在完成具体目标时对不确定因素做出的一系列判断.公司在环境检测活动的基础上制定战略。烽火猎头专家认为战略管理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因为公司对于危险和机遇的区别有不同的理解。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企业战略管理的模式与特点,想了解的朋友赶快来看看吧!

介绍

企业在现代发展进程中,正从外延扩张型向内涵发展型转变,而集团化经营正成为各类企业选择的方向。集团公司战略管理模式,按总部的集、分权程度不同可划分成“操作管控型”、“战略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三种模式。这三种模式各具特点:

操作管控型:

总部从战略规划制定到实施几乎什么都管。为了保证战略的实施和目标的达成,集团的各种职能管理非常深入。如人事管理不仅负责全集团的人事制度政策的制定,而且负责管理各下属公司二级管理团队及业务骨干人员的选拔、任免。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要很高。为了保证总部能够正确决策并能应付解决各种问题,总部的职能人员的人数会很多,规模会很庞大。如GE公司在1984年以前采用的就是这种管控模式,导致总部职能人员多达2000多人。直到杰克·韦尔奇任CEO后才转变为战略管控模式,大大减少了总部参谋人员。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是头脑,下是手脚”。IBM公司可以说是这方面的典型,为了保证其全球“随需应变式”战略的实施,各事业部都由总部进行集权管理,计划由总部制定、下属单位则负责保障实施。

战略管控型:

集团总部负责集团的财务、资产运营和集团整体的战略规划,各下属企业(或事业部)同时也要制定自己的业务战略规划,并提出达成规划目标所需投入的资源预算。总部负责审批下属企业的计划并给予有附加价值的建议,批准其预算,再交由下属企业执行。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也要求很高。为了保证下属企业目标的实现以及集团整体利益的最大化,集团总部的规模并不大,但主要集中在进行综合平衡、提高集团综合效益上做工作。如平衡各企业间的资源需求、协调各下属企业之间的矛盾、推行“无边界企业文化”,高级主管的培育、品牌管理、最佳典范经验的分享等等。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上有头脑,下也有头脑”。运用这种管控模式的典型公司有英国石油、壳牌石油、飞利浦等。目前世界上大多数集团公司都采用或正在转向这种管控模式。

财务管控型:

集团总部只负责集团的财务和资产运营、集团的财务规划、投资决策和实施监控,以及对外部企业的收购、兼并工作。下属企业每年会给定有各自的财务目标,它们只要达成财务目标就可以。在实行这种管控模式的集团中,各下属企业业务的相关性可以很小。典型的财务管理型集团公司有和记黄浦。和记黄浦集团在全球45个国家经营多项业务,雇员超过18万人,它既有港口及相关服务、地产及酒店、零售及制造、能源及基建业务,也有因特网、电讯服务等业务。总部主要负责资产运作,因此总部的职能人员并不多,主要是财务管理人员。GE公司也是采用这种管控模式。这种模式可以形象地表述为“有头脑,没有手脚”。

还有其他一些模型设计方式,如分成经营式、战略式和控股公司三种模型,其基本原理和集团中心的控制方式也与前面描述的模型相似。也可以分成两大类,纯粹的投资控股公司和具有具体生产经营功能的集团公司。纯粹出资功能的母公司对下属子公司的业务没有直接的指导,主要负责对外投资、监督投资的使用和调整对外投资的结构;具有部分生产经营功能的母公司通过集团战略、业务单元战略和集团的职能部门等方式对下属子公司业务进行协调和影响,集团中心可能考虑设置统一购进、统一销售、统一研发等功能。

可见,操作管控型和财务管控型是集权和分权的两个极端,战略管控型则处于中间状态。但是,有的公司从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为了便于管控,将处于中间状态的战略管控型进一步细划为“战略实施型”和“战略指导型”,前者偏重于集权而后者偏重于分权。

关于集团型企业战略管理的几点想法

集团型企业由于产业链边界的不断拉长,似乎正在不断出现并膨胀。从企业价值链与产业发展规律看,这是由于企业家自身不自信、不自觉、不清晰战略管理思路所致。

企业在不断发展中会产生很多枝节型机遇,也有利润产生的各种机会或战略选择,在这样的境遇下,如何搞好战略管理十分重要。一般的理论将三中集团管理模式作为自身战略管理的模式选择,这是书生之见。企业没有最好的战略管理模式,只有最适合自身发展的管理模式。在我国,由于市场经济发展制度很不完善,政治改革没有推进,政府的权利寻租仍然十分偏好。在这样一个环境里,企业生存已经是一个十分紧迫问题——除了垄断企业以外——这也是中国的特例。

所以集团型企业战略管理的核心应该是随时从自身核心竞争力、核心产品与市场定位出发,来设计未来集团走向、战略管理路径与模式,而不是单纯以利润来考量。战略管理的主要思想史保证这些战略不偏离方向,不断校正发展道路上单纯追求利润所带来的方向的偏离。同时,在优化资产负债管理的基础上,设计不同时段战略发展目标,按照社会发展方向,通过适宜的战略管理达到企业战略目标。

战略管理的特点

明白了战略管理的概念之后,我们来分析战略管理的特征。尽管战略学者对战略管理的内涵有不同的认识,但是,对于战略管理的特征,却基本上理解相似。概括起来,战略管理具有如下特征:

1、总体性:战略管理是企业发展的蓝图,制约着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切具体活动。

2、长远性:战略管理通常着眼于未来3至5年或更长远的目标,考虑的是企业未来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总体发展问题。

3、指导性:战略管理确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展目标以及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途径。

4、现实性:战略管理一切从现有基础出发,建立在现有的主观因素和客观条件基础上。

5、竞争性:战略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市场竞争的胜利。

6、风险性:战略管理以对环境的估计为基础的,然而环境总是处于不确定的变化趋势中,任何战略管理都伴随有风险。

7、创新性:企业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需要战略管理具有创新性,因循守旧的战略管理无法适应内外环境的发展变化。

8、稳定性:战略一经制定后,在较长时期内要保持稳定,以利于贯彻执行。

9、战略管理必须与企业管理模式相适应:战略管理不应脱离现实可行的管理模式;同时,管理模式也必须适应战略管理的要求而调整。

10、战略管理与战术、策略、方法、手段相适合:一个好的战略管理如果缺乏实施的力量和技巧,也不会取得好的成绩。

企业战略的定义方式

在军事上,“战”通常是指战争、战役,“略”通常是指筹划、谋略,联合取意,“战略”是指对战争、战役的总体筹划与部署。我国古代兵书早就提及过“战略”一词,意指针对战争形势做出的全局谋划。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孔明(诸葛亮)对战略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不谋万事,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不足谋一域”,并通过对当期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进行分析,确立了“三分天下”的战略思想,成为刘备立国之本。在中国革命战争中,“战略”甚至决定着战争全局的成败。

俗话说:“商场如战场”,鉴于市场经济激烈的竞争环境,为兼顾长、短期利益,促进企业 长远发展,受美国经济学家安索夫《企业战略论》一书的影响,“战略”一词便开始广泛应用于经济管理中,并由此延伸至社会、教育、科技等各个领域。

在西方经济学术中,“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设立企业长远目标 ,制定经营 方针及资源分配等的经营决策;另一些学者认为:战略是对企业长远目标、经营方针、所需资源分配的规划;还有的学者认为:战略是针对产品与市场有效组合,实现经营环境、战略方向、管理组织相协调的策略。

战略管理大师迈克尔·波特认为,战略的本质是抉择、权衡和各适其位。针对“战略”,我国学者也提出了各自不同见解:战略是确定企业长远发展目标,并指出实现长远目标的策略和途径;战略是企业面对激烈变化、严峻挑战的.环境,为求得长期生存和不断发展而进行的总体性谋划;战略是指根据市场现状及远景预测,结合自身资源基础,规划的企业发展轨迹和确立的企业奋斗目标。无论给“战略”赋予何种定义,其本质都脱离不了要涉及:经营环境分析、未来发展预测、远景目标设定、勾划远景目标轨迹和制定战略策略等要素。

企业经营不是一个短期的行为,面对动态的竞争环境,“战略”的内涵表现为远景的经营思考和经营决策。按“战略”在经济管理活动中的地位和作用,依据战略的本质特点,企业战略可以定义为:根据市场状况,结合自身资源,通过分析、判断、预测,设立远景目标,并对实现目标的发展轨迹进行的总体性、指导性谋划。它界定了企业诞生的使命、经营范围、远景目标、发展方向、经营方式等坐标,明确了企业的经营方针和行动指南。

18500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