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企业管理的四大手段技巧
加强企业管理的四大手段技巧_企业
切实了解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掌握行业趋势和先进技术,将帮助您的企业在激烈的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这里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加强企业管理的四大手段技巧,方便大家学习了解,希望对您有帮助!
加强企业管理的四大手段技巧
一、加强企业技术创新,提高企业竞争力。
企业进行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促进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开拓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推动企业快速发展的必要手段。企业要加强对技术改造项目规划和实施的管理,针对企业在产业、产品、规模、技术和工艺等方面的薄弱环节,集中企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及时、准确提出技术改造项目并组织实施;要加强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的技术创新机制和创新体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
二、加强成本管理,努力实现降本增效。
企业应当在企业内部建立一整套降低成本的管理机制和管理办法,要健全完善成本费用管理制度,科学制订企业生产计划与作业计划,对工艺流程、生产进度、过程质量、物质消耗、生产成本等进行全面控制,提高工作效率和优质产品率,降低成本。企业要开展目标成本管理,科学合理确定原材料及各种能源消耗定额,努力把原材料及辅助材料成本控制在预算范围内,把目标成本分解到产品开发和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目标责任落实到人,严格考核成本指标,严格兑现奖惩。企业应大力采用先进技术改造落后生产工艺和装备,主动淘汰原材料、能源消耗高的落后工艺和装备,杜绝跑、冒、滴、漏等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切实降低生产及经营成本。
三、.加强管理与顾客的关系。
努力将整个企业的重心集中于与顾客的关系。收集同消费者接触中出现的信息,目的是了解这些信息并做出可以引导买主的较有益的估计。3年前,美国大通银行利用这种做法将所有与顾客沟通的渠道联成一个整体,因为顾客不再满足于通过与录音电话谈话来处理投资事务。依靠这种方法,开辟顾客意见的直接反馈渠道和确认投资集团的领头人,以便将信息直接传递给做出决定的人。
四、 加强企业管理应注重制度建设。
企业要为职工创造和谐的工作氛围,让所有同志都能够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在这种环境中工作,人的心情是愉悦的、舒畅的,人的潜能也能得到尽情发挥。这是人性化管理的一部分,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工作全面展开,中心业务也能实现更好、更快的发展。靠制度管人,按程序办事,制度不完善要修改制度,程序不科学要改进程序、流程,这些都是企业管理的基础。企业要建立健全以责任制为基础的规章制度,主要包括:基本制度、工作制度、责任制度,它是根据社会化大生产进行分工和协作的要求制定的,规定了企业每个成员在自己的岗位上所应承担的任务、责任以及相应的权利。建立岗位责任制是基础,通过这一制度的实行,可以把企业的每一项工作落实到人,从领导到基层,专人专岗,专人专责,有了良好的生产秩序,各项技术经济指标的实现也就有了保证。
企业管理的文化
一、企业不变的行为模式
所谓文化,意味着一种不变的行为模式。按照《韦氏新大学词典》的解释,文化是人的行为的完整模式,其中包括思想、语言、行动和人造物品等,它取决于人们学习和向后世传递知识的能力。一旦这种行为模式最终得以固化,就能够演变成人们自觉自愿的行动,此时,人们既不需要物质的激励,也不需要外在的监督,都愿意按照这种既定的行为模式付出不懈的努力。
有鉴于此,特伦斯-迪尔和艾伦-肯尼迪在其被誉为“企业文化研究的奠基之作”《企业文化――企业生活中的礼仪和仪式》一书中,将企业文化的概念界定为一种不变的企业行为模式,这种企业行为模式有助于连接、告知并提供一种前后一致的情境。曾任麦肯锡咨询公司总经理的马文-鲍尔则将企业文化定义为“我们做事的方式”。从这个角度而言,企业文化既不能仅仅理解为一本装祯精美的企业文化手册,也不能等同于一面记载着企业核心价值观的.标语墙。真正的企业文化重要的不是“口能言之”,而是“身能行之”,它充分体现在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企业创始人或“一把手”在日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彰显出来的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
二、员工凝聚力的助推器
在企业管理层,尤其是企业创始人或“一把手”身体力行的示范效应下,企业所倡导的那些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会逐渐演变为员工“习惯成自然”的行为模式,这种行为模式不但能够有效地提高企业对员工的凝聚力,大幅度地降低管理成本,而且有助于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环境,推动企业在经营、管理、技术等方面持续地开展创新。
20世纪80年代,西方管理学界掀起了对企业文化的研究热潮,企业界也从传统的“管理铁三角模式”转变为“管理7S模式”,即以前企业管理层主要关注企业管理中的战略(strategy)、结构(structure)、制度(systems)等三个方面的内容,而此后企业管理层关注的重点又增加了员工(staff)、技能(skills)、作风(style)、共同价值观(sharedvalues)等四个方面的内容。显然,“管理铁三角模式”强调的是管理“硬”手段,而“管理7S模式”则重点关注管理“软”手段,对企业文化越来越重视。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总体而言,中国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已经跃升到一个新的台阶上,在以制度为代表的管理“硬”手段得以完善的基础上,以文化为代表的管理“软”手段的建设提上了重要日程。事实上,以制度为代表的管理“硬”手段具有非常典型的“双刃剑”效应,在强调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的同时,也会带来老套死板、因循守旧的毛病,甚至可能导致“一管就死,一放就乱”教错的局面出现。而企业文化则强调使命、愿景驱动,在对员工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进行有效引导的同时,仍然保留着较大的弹性,为创新留出了自由发挥的空间,有助于员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充分发挥,能够确保企业在动态变化的不确定性环境下保持强大的适应能力。而且,与以制度为代表的管理“硬”手段相比,以文化为代表的管理“软”手段的使用,有助于企业确保维持正常经营管理秩序所必需的监控成本持续地下降。一些企业甚至提出“用教育孩子的方式”来建设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内部行为的可预期性,使得不同的业务单元之间、不同的职能部门之间、不同的员工之间的配合更加默契,进一步强化了企业的协同效应。
三、强有力的竞争优势模仿障碍
核心竞争力是蕴涵于企业内质之中,能够显著实现顾客所看重的价值,且竞争对手“偷不走、学不去”的独特能力,构筑针对竞争对手的模仿障碍是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一旦企业文化成为核心竞争力的源泉,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就建立起强有力的模仿障碍。
显然,对知识进行有效的编码,使知识固化为显性知识,有助于加强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和共享,使知识摆脱对少数核心员工的高度依赖,搭建起企业内部的知识共享平台,避免一旦某位核心员工由于某种原因离职后导致的知识流失现象,保证关键知识能够长时期存续在企业内部,防范和化解知识流失的风险。然而,显性知识容易成为竞争对手的模仿对象。
相反,如果企业不对知识实施编码化,使知识继续以隐性知识的形式存在,就能够在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建立起有效的模仿障碍,但此时,知识在企业内部的传播也较为困难。打破这一困境的重点和难点就在于:在多大程度上应促成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如何在推动隐性知识显性化、加强知识在企业内部共享的同时,在企业与竞争对手之间设置相应的模仿障碍?这就意味着,对企业内部公众显而易见、简单明了的知识,却让企业外部难以理解、无法捉摸。
企业文化就属于同时具备上述双重属性的知识范畴,企业文化能够增强员工的同心感,造就员工共同的语言范式和行为模式,有助于创造一种便于在企业内部传播知识的良好氛围,但这些知识却难以被竞争对手系统掌握。换句话说,企业文化有助于让企业建立起一种外部公众难以理解、内部公众却很容易识别的知识编码系统,构成企业“大厦”背后的“隐形脚手架”。竞争对手可以很容易觉察到企业“大厦”的各种外在体现,如成本更具竞争力、产品质量更优越、产品使用更方便、产品更环保、售后服务更完善等,但竞争对手要复制这一“大厦”,需要另行搭建“脚手架”,企业文化将这一建造“大厦”所必需的“脚手架”保持在隐形的状态之下,使得竞争对手的模仿企图难以得逞。相反,如果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表现为某种显性知识,如某项核心技术,被竞争对手模仿的风险就会大大增加。
加强企业管理提高企业竞争力
(一) 人力资源的管理
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靠人推动和发展。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和经济效益完全取决于全体从业人员的智力、素质、潜力和创造力,这也是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人力资源是企业的“血液”,是企业管理的重中之重。人力资源的管理:第一用人的原则。首先要德才兼备、择才而用,其次扬长避短、充分信任,再次要竞争用人、流动性用人。“人挪活,树挪死”这是句俗语,企业在用人过程中需要注意在一定程度上打破部门壁垒,有针对性、有计划地让人才做合理流动,让人才在各方面学习,在更广阔的天地里发挥作用,这也是一种培养全面人才的手段。第二用人的激励机制。激励的原则要公平,要客观实际,要适时。不公平影响职工的情绪,降低工作积极性,甚至会离开企业组织。不客观实际,就不能将激励达到好的效果。激励的适时,会使被激励的者情绪更加饱满,工作热情更高。第三要想法留住人才。人是企业最大的资本,想要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光是引进人才,更应该留住人才。在很多职工心目中,报酬可能会占很重要的地位,以高报酬满足要求,才能留住具有才华的人才。也可以建立共同体,采用一定的制度,促使员工与企业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从而留住人才。员工被委以重任,就会使员工有一种被认同感,自身价值得以实现,自然会留在企业。福利制度是否良好,是很多选择公司的重要考虑因素之一,
作为企业新型的领导者就要利用企业有限的资源配置,发挥“保健因素”的积极作用,有效的激发人力资源管理的无限力量,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
(二) 企业文化的管理
企业文化在企业成长与发展过程中起着巨大的凝聚力和激励作用,它能凭借一股无形的引力让企业全体员工团结在企业管理者周围,从而使整个企业上下士气高昂、意气风发,使得企业的发展焕发出旺盛的生命力和活力。
要想建立一种和谐的企业文化,应该做好以下五个方面:
第一是企业领导层要转变观念,以新的观念、眼光和要求去选拔、评价和配置、使用人才。随着我国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越来越需要专业化和职业化的人才来打理。第二是加大培训投入力度,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规划和设计一套与企业实际情况和发展战略相适应的培训体系,通过培训使员工真正树立起现代管理意识,促进员工素质不断提高。第三是把企业文化融于企业内部管理之中。在日常经营活动中彻底抛弃“人治”的做法,强调按纪律、制度办事,每件事都形成清楚的业务流程规范,人人都以此标准而行。同时确立着重纪律与管理面前“人人平等”的理念。第四是尊重员工,向员工提供发挥才能的机会,使人的显性智能和隐性智能更多地发挥出来,使员工的个人发展与企业发展融为一体。第五是要注重用统一和谐的“感情管理”代替传统的“合同管理”。感情投资的直接收益是密切企业中人与人、职工与企业的感情关系,树立群体精神,激发和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企业文化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元气,是企业竞争力的活力之根和动力之源,其在本质上所反映的则是企业生产力成果的进步程度。
(三)质量的管理
企业生命力的来源就是质量管理,它是企业发展的基础,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做好质量管理,企业才可以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企业竞争力才可能稳健增长。推动质量管理提升企业竞争力,就要塑造企业的质量形象,而质量形象是一项具有高艺术和技术性的工作,在沟通信息、交流信息、传播信息中充分利用一系列的组织方法和传播手段与技巧,通过连续不断、有步骤、分阶段的进行活动,才能树立起企业的良好质量形象。
在塑造企业质量形象时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质量形象是企业的公共关系的重要标志,质量形象将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形象实质上是一种反映企业与业主之间联系程度和联系性质的标志,质量形象的.提高,企业就会拥有更多畅通的渠道。第二工程产品的可靠性是质量形象的基础,工程产品的耐用程度直接影响质量形象,当今社会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随着社会协作的深化,对工程产品可靠性的要求越来越高。第三职工素质是质量形象的关键。首先是企业领导的质量意识、质量方针、近期和远期的质量目标;其次是管理人员和底层作业人员的质量思想、操作技术和操作中可控水平的高低;再次是质量检验人员的质量责任和技术素质水平;最后是质量教育情况分析。第四企业的质量精神。企业有的名气、组织有的士气、员工个人有的志气,这“三气”凝聚成一种精神——质量精神,“名气”要以质量为保证;“士气”以质量为诱因和结果;“志气”则是拿出高质量的工作绩效来谋求个人发展。
质量形象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关键,需要企业的领导者以身作则,统一部署,中层主管与广大职工配合协作,实施企业的战略和方针,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使企业走向成功之路。
(四)战略的管理
如果没有一个发展战略对企业未来作出明确方向指导,不管企业的规模多大,地位多稳,却将在新技术革命的浪潮和经济的大变革中丧失生存条件——托夫勒,由此可见战略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性。
加强战略管理可以从以下四点来看:第一建立更加完善的成本分析系统。成本的大小,直接关系企业的生存。每一个工程的投标,拿出前几年工程投标的标书去衡量近期要投标标准,这种成本战略的优势很明显,但随着工程的结束,市场在变化,成本的变化就不仅仅是一个小数目了,这就要进行一个详细的成本利润分析。第二加快生产工艺的革新。加强对生产工艺的改进技术创新,一些临建性质的,一些不是关键工序的,在达到应用要求上应进行低成本设计,开发低成本的制造工艺,开发更先进的,更适合我们企业发展的制造和安装工艺。第三向外扩张。现在水利工程建设企业都是面向全国投标,而且已经延伸到国外。我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所以不能盲目投标,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第四联合竞争战略。企业联合,优势互补,取长补短。一个企业的跨省作业,会削弱企业的资金流动,占用资金量较大,尤其是面广摊多的时候,分散技术力量,人员不足来回调动,必造成时间、资金上的超支。企业联合,有效的利用规模效益,使技术、人员、资金的集中更加明显,更能有效的利用资金和技术力量,也利于跨省建设的行业竞争。
我们的企业要在行业发展的状况、目标市场和竞争对手情况进行详尽调研和分析预测的基础上,按照远虚近实的原则,合理制定和实施明确的发展战略,并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变化,适时做出必要的调整。
(五)创新能力
“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就是把生产要素按一种新的方法组织起来。这就是说把一种从来就没有过的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从而推动企业迅速发展。
创新是一个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基本形式,也是一个企业不断适应环境、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过程。由于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已经渗透到了经营管理的每个环节和各个角落。企业管理思维的源泉是创新思维,企业竞争战略的精髓是创新战略,企业竞争能力的关键是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