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创业故事 勇敢就是不断挑战自我
30岁创业,经过了无数的磨难还有挫折,最终创业成功,她是一个勇敢的企业家,下面由小编与大家分享,希望你们喜欢!欢迎阅读!
70年代,她冲破原料、技术、市场资源限制,救活了濒临倒闭的笕桥绸厂;
80年代,她想尽办法扩设备、扩产能、扩业务,在夹缝中异军突起;
90年代,她抓住一切机会,把中国丝绸带上国际舞台,成为行业领军者;
21世纪,在丝绸全行业亏损的严峻形势下,她率领万事利自我革命,从红海转型蓝海,占领了新的制高点。
她是有着“中国绸王”之称的万事利集团创始人沈爱琴。
在改革开放初期,像沈爱琴这样的一大批当代浙江企业家,用满腔热血,奋不顾身地融化时代坚冰,趟开一条血路。
作为一名女企业家,沈爱琴身上有着敢闯敢冒、坚韧不拔、永不服输的精神,并最终做到了很多男人做不到的事。以下,Enjoy:
接手笕桥绸厂时,沈爱琴刚30岁,她历经千辛万苦,出差坐火车从来都是站票,一站几十小时是常有的事;
在火车上睡觉就在火车座位下面一躺,出差就住地下室和浴室;吃泡面、喝自来水、被人关小黑屋、写大字报……
绸厂设备差、无原料、无市场、无政策支持,所遇困难不在少数。没钱请师傅,她就拿丝绸去抵工资;
为了引进喷水织机、印花机,她想尽一切办法,找领导,跑银行,一定要把事情办好。
为了找到原料和销售渠道,沈爱琴说尽千言万语,到处说好话求人、赔笑脸。
比如,为了得到市场销售“准生证”,她一级一级去跑政府,使尽浑身解数一个一个走程序、盖公章,为了让流程更加顺利,说尽好话。
为了拉订单、送货、回款,她走遍千山万水,全国大部分地方都去过。
2018年以来,经济寒冬的危机始终萦绕在企业的头顶。
“尚变者,天道也”,改革开放四十年,是一个剧烈变化的时代,企业家只有以充分的革新精神,不断促使组织在条件适宜时主动实行变革,才能够赢得未来。
不论是40年前还是现在,创业都是九死一生。
四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企业在自我满足的心态与求稳怕变的惰性思维下慢慢走向消亡。
站在新的历史节点,我们回顾沈爱琴一次次的至暗时刻,从中找到中国企业家精神最原始的勇气和果敢。
“老板从来没有低沉过、累过,总是充满斗志,浑身都是力气。”这是万事利人眼中的沈爱琴形象。
浙江中南建设集团董事长吴建荣回忆说:
“她的个性就是要把这件事情做好,就一定要做好,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她都要想办法去克服。
作为一名女企业家,很多男人做不到的事,她做到了。她艰苦创业的精神确实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
01 敢于冒险的先行者
沈爱琴曾坦言,自己这辈子注定和困难较上了劲。“别人做不了,我们来做!”
90年代初,当听到有香港商人正在杭州推销日本生产的喷水织机,却因产品所需资金过大,四处碰壁的消息时,沈爱琴眼前一亮,兴奋道。
她曾两次出国考察,对世界先进的喷水织机自然是印象深刻。
几经辗转,沈爱琴与香港商人建立起联系,但见面时,对方在沈爱琴办公室坐了不到20分钟,便起身告辞。离开的原因是,笕桥绸厂只是一个乡镇企业。
沈爱琴没有觉得难堪,反而满脸笑容地对客人说:“欢迎再次光临。”一周后,生产商真的“再次光临”,对方跑了多家中国大型纺织企业,都吃了“闭门羹”,没有厂家对他们的先进设备感兴趣。
这次顺理成章,双方达成合作意向——笕桥绸厂计划引进108台三棱喷水织机。
但对沈爱琴来说,真正的闯关才刚刚开始。
通过核算,项目总投资将达到5000万元,这在当时是一个天文数字。
老领导劝她:“千万不要冲动,这么大的投资,如果失败了,枪毙你也够了啊!”
厂里员工问她:“厂长,喷水织机风险太大,我们厂目前形势这么好,为什么要冒风险?”
乡镇企业的身份也带来许多门槛。项目上报立项申请时,一位领导坚决不同意盖章,还没等沈爱琴解释,就把她赶出了办公室,只因觉得乡镇企业实力不足,立项存在很大风险。
此外,沈爱琴为了买设备提交的外汇用汇额度申请也被退了回来,同样的原因:笕桥绸厂是乡镇企业,只能向农业银行贷款。
当时农业银行还没有向国外结转外汇的部门,外汇额度就算批下来,也是无法向日本公司支付。
项目似乎又进入到死角。
沈爱琴做的是丝绸先行者的事情,尽管困难重重,在最艰难的时期,她也没有选择放弃。最终,笕桥绸厂喷水织机项目圆满完成。
她总在说:“我们的实力虽然不是最强,但总需要有人先行一步,不管成败,都是宝贵的经验,我们愿意做这个冒险的先行者。”
02 一定要顶下去
“嗙当”的一声,两只酱鸭、两床被面被甩到沈爱琴的脚下。
这是她刚刚送给专家老师的礼物,而扔东西的是老师的妻子。此刻,她和同伴蒋玉林正准备换鞋离开。
“我当时就觉得很委屈”,当时二十多岁的蒋玉林看着没送出去的礼物,哭了。
那是1984年12月26日,大家都在准备过年,而沈爱琴和蒋玉林专程从杭州跑到上海,邀请研究所所长帮忙指导染丝技术。
两人没有好的东西可送人,就凑钱买了两只酱鸭,带了两床被面。虽然觉得拿不出手,还是硬着头皮找到了所长家里。
“所长的夫人看到我们两个女同志去到家里,就很不高兴。我们谈话时,听到她在里面乒乒乓乓,好像故意很重地放东西。出门的时候,她把东西扔出来了。”
蒋玉林至今都记得那天的情形。满心欢喜,却受人冷落。
“别哭,路还是要走的,事情还是要做的。我们要顶下去,这个项目一定要做。”沈爱琴看着流泪的蒋玉林,目光坚定。
刘玄德三顾茅庐,卧龙先生方才出世。这才拒绝一次,还有两次机会呢,沈爱琴如是想,等到第二天,她还要去拜访。
结果第二天,所长特地向沈爱琴道歉,沈爱琴温和地笑着,连说没事,并再次邀请所长到笕桥绸厂实地看看。所长答应了她的请求,还帮忙请了很多老师傅去指导。
笕桥绸厂工人们的技术,几乎都是沈爱琴用这样的方式求来的。
03 屡败屡战
1985年的一天清晨,笕桥绸厂陷入了孤独无援的窘境。
一夜之间,21位专程从上海请来指导印染技术的专家团,不见了!
“让他们走,我们自己来弄。当年苏联专家走了,我们国家也搞起来了。你们还这么年轻,这点问题一定可以搞定。”沈爱琴神色坚定。
专家们集体撤离的导火索是因为一件新品。
当时沈爱琴接了一个涤纶丝染色的订单,但厂里从来没有做过这种产品。
专家们认为,绸厂设备不先进、人才技术不过关,局限性太大,做不出来的。况且,要是失败了传出去,专家们的个人名声可就不好听了!
沈爱琴才不在乎名声呢,她认为,要想发展好,就要出新品,新产品才能创造高利润率,市场变化莫测,老产品很快就会被淘汰。至于困难,就是拿来克服的!
于是,意见不统一的专家们当了“逃兵”……
鲁迅说,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
是的,一心朝着目标前进,就一定会找到对的路。
在一百多天的日子里,沈爱琴和技术员们一起努力,跑上海、学技术,单程八个小时,路途颠簸,压力着实很大。
一次尝试失败,没关系,再来一次,她总是这样安慰职工,也安慰着自己。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终于,在三个月时间的高强度研究之下,新产品的指标达到了优质水平。
沈爱琴的眉头舒展了,在项目表彰会上,她说:“你们比上海人牛,他们吓跑了,我们做成功了!”
04 奋不顾身压上去
“我要的地方,你们都阻拦,绊手绊脚不行的。我看准了就没错,你们见识短,我就觉得这块地很好。要是被人拍了去,怎么搞?你们要多看看以后,不要只顾眼前。”
从2002年左右起,万事利的员工们经常听到老板说这样的话。
郝鹏回忆起这段往事时,依然历历在目。他在2003年被沈爱琴派往山东胶州做南方家园项目,一去就是8年。
“改制完成后,老板雄心壮志,她看到了未来发展的大趋势。我们原本做传统行业的,董事会很多人是比较保守。但是老板很有闯劲,她认为再困难也要往前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万事利在短短两三年时间就开发了十多个新项目。
“所有人都能感受到她想要发展的迫切愿望。她每天早上起得早,晚上最晚休息,全国各地不断看项目、找支持。我们都很难跟上她的步伐。”
老员工说,在沈老板的心目中,发展永远是第一位的。
只要捕捉到机遇,她一定是先把头伸进去,遇到困难了再克服。等把困难压过去了,就不再是难事。
“她一听到有项目,就觉得非常好,赶紧答应,她不信没有做不成的事。那时候,她五十多岁了,虽没大病,但身体不好,比如失眠就很厉害。凌晨睡,很早起来,操心的事情很多。
经手的每个项目,见过的每个领导,跑过的每个手续,她都如数家珍,脑子里很清楚,比秘书还仔细。”郝鹏说。
万事利的南方家园项目是房地产业务最重要的一项,建成后主要经营五金建材。
最早在桐乡做成功了,沈爱琴就把模式快速复制到其它各地,尤其在建造施工方面,执行熟练。
那些年,山东胶州、日照,江苏灌南,浙江剑阁、德清等地方的南方家园项目基本都是当年谈判、当年立项、当年建成,可以用“飞速”来形容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的场景。
但是,关于扩张发展的事项,公司内部抵触声音很多。
“集团当时受到资金困扰,反对产业扩张的声音很多。但老板毅然决定,哪怕资金困难,实力不够雄厚,还是要走出去,要往前走,逼着自己往上攀登,没有退路。如果不试,谁会知道成败呢?”
05 “断臂”求生
21世纪初,随着“印花就像印钞”“有面料就赚钱”时代的离去,劳动密集、人才跟不上、产品单一、科技含量低、价格无力提升、次品率上升、恶性竞争、外贸政策波动等问题交织一起,万事利的丝绸主业也不例外地陷入困境。
一边是缺钱,一边是张着大口需要投钱的新项目,这难免让人焦头烂额。
“我们时刻都处于担忧资金链断掉的焦虑中,晚上睡不着觉。” 集团资金管理部副总经理王文娣说。
每当她找老板反应缺钱的问题时,沈爱琴总会说:不要急,我去想办法,明天会有钱的。
就这样靠着赤脚在刀尖上行走的胆量,南方家园的几个项目总算完工,有了一些盈余。然而,建成后涉及到的管理、市场运作成本又压得人喘不过气。
“山东冬天寒冷,店铺都关门了,消费者不来,市场也不景气。”郝鹏说,离开浙江土壤的万事利在项目施工、招商、项目审批等多个方面都产生了水土不适。
即便在如此严峻的情况下,沈爱琴求发展的心也没有动摇过。
“感觉她从来没有低沉过、累过。永远充满斗志,浑身是力气。
她始终认为,到处是机会,我们已经耽误太多了,再不大力发展,今后会后悔。
她宁愿一遍一遍地跑贷款、争取股东理解,也没想过停下脚步。”从老员工的口中,能够看到沈爱琴奋战的模样。
万事利集团监事长沈柏军在回顾这段经历时说:
“企业的危机是如影随形的,哪怕是银行,也存在危机。这和走路一样的,也会摔跤。我们可以做的,是做事之前尽可能防范风险,减少危机发生的几率。”
2007年左右,万事利开始收缩产业,把一些和丝绸主业不相关的业务进行整理,随后经营状况逐渐回暖。
2008年,美国爆发了金融危机。这场危机迅速从美国扩展到全球,美国、日本、欧盟等主要发达经济体都陷入了衰退,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速减缓。
这时,万事利的产业精简已经完成,于是安全度过了危机。
06 把不可能变成可能
进入21世纪,万事利又一次走到了十字路口。
一方面,虽然丝绸是其主业,但其已经实施了多元化产业投资布局,发展与成功并不完全依赖于丝绸。另一方面,丝绸行业属于竞争白热化的红海,不少企业破产倒闭。
特别地,中国丝绸企业长期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虽贡献了全世界90%的蚕茧和70%的生丝,但丝绸工业总产值远远不如法国等欧洲国家,这深深刺痛了沈爱琴的心。
丝绸是沈爱琴的梦想,但现实是如此残酷,万事利的未来到底该如何发展?是继续发展多元化呢?还是回归专业化呢?
处于十字路口的沈爱琴,内心备受煎熬:
一边是向多元化发展,有以往的产业基础和成功经验;
一边是回归丝绸专业化发展,丝绸是万事利的根,是自己的事业,使丝绸重回世界舞台中央是中国丝绸人的历史使命。
每想到此,沈爱琴心中就有一团火在燃烧,但严峻的现实摆在面前,继续在丝绸红海中拼杀难以为继,而蓝海创新存在很多未知数,风险极大。
一旦选择出现问题,就可能造成难以估量的后果。
经过激烈的内心斗争,沈爱琴选择了遵从内心的召唤,回归初心,和屠红燕、李建华等万事利新一代领导人一起回归主业,开启了二次创业,通过强化核心能力、重塑商业模式、转型文化创造等方式,实现了企业的转型升级。
为什么每次经历生死困境,万事利总能屹立不倒?
万事利董事长、沈爱琴的女儿屠红燕说:“‘碰到难事不妥协’这是我母亲最常说的,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办法,困难总比办法多。”
万事利丝绸文化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建华说:
“我们老板优秀品质,我们要继承。在她看来,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她在过去教给我们很多方法,任何时候都要做到排除万难争取胜利。”
在万事利调研时,采访到的每一个人都讲过同样的话:
“董事长碰到难事从不妥协,无论什么时候总有办法,困难总比办法多。她做的每件事,都是把不可能变成可能。万事利成为一枝独秀,是因为她一直在进取。”
30岁创业故事 勇敢就是不断挑战自我
上一篇:2千元创业故事-蓝招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