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概述
2020年的这一场全民抗疫之战,或将成为中国零售业的又一个分水岭,也必将加速中国零售业在供应链上的重新思考。接下来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0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相关内容,欢迎大家阅读!
2019年中国商品零售行业发展回顾及2020年行业发展布局分析
一、商品零售复苏放缓,整体持续承压
1、消费复苏放缓,整体持续承压
数据显示:2019年至今,零售行业的复苏力度趋弱。2019年1-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8.1%,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0个百分点,限额以上企业商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9%,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2.8个百分点。2019年1-10月,全国百家重点零售企业零售额同比降低0.3%,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4个百分点。分品类看,受今年以来CPI持续上行影响,必选品类表现相对较好,而主要可选品类受国际贸易摩擦及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加强带来的消费意愿降低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品类销售额增速表现较为平淡。
2、线上占比持续小幅提升,电商增速呈现下降态势
近年来,我国线上零售的销售额持续增长,但增速呈现下降态势。全国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从2015年的10.8%上升到2019年(前10个月)的19.5%,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速从2015年的33.3%下降到2019年(前10个月)的16.4%。
2019年“双十一”全网销售额最终锁定在4101亿元,同比增长30.5%。天猫销售额占全网销售额的65.5%,京东、拼多多、苏宁易购占比分别为17.2%、6.1%和4.9%。
天猫双11狂欢节当日交易额截止24:00交易额为2684亿元,去年双11交易额为2135亿元,同比增长26%。据悉,京东11.11好物节期间,累计成交金额2044亿元,同比增长27.9%。2019年天猫双11销售额超京东640亿元。
3、行业上市公司收入增速微升,净利润增速下滑
1-3Q2019零售行业主要的54家上市公司营收增速较上年同期微升,扣非归母净利润增速略有下降。零售行业主要的54家上市公司1-3Q2019实现营业收入4813.81亿元,同比增长5.78%,增速较1-3Q2018上升0.11个百分点。实现毛利1097.59亿元,同比增长9.21%,增速较1-3Q2018持平。实现归母净利润207.56亿元,同比减少1.79%,而1-3Q2018同比增长23.03%。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73.58亿元,同比增长8.40%,增速较1-3Q2018下降2.70个百分点。
按细分行业看,1-3Q2019百货行业表现相对低迷,收入同降1.15%,扣非归母净利润同降4.04%,超市和黄金珠宝行业受益于CPI上行业绩相对良好,其中超市行业收入同增10.89%,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24.18%;黄金珠宝行业收入同增11.52%,扣非归母净利润同增42.72%。
二、2020年零售行业发展布局分析
2019年,零售市场似乎不太好过,不管是小店还是大店,几乎都是一波三折,在2020年里,怎么布局是拉开自己跟同行之间差距的一个关键一年。
将资本、零售故事寄托于小业态中,究竟能否成功,接下来将会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一年。
岁末临近,盒马里、七范儿等零售新业态依次上演了亮相的戏码,似乎在为这个“焦虑”的零售时代,带来一丝曙光。
再回顾这一年,按下新零售加速键快门的不是跑马圈地的扩张,也不是斥资收购,而是为了寻求盈利,改变业态的战略,以更契合消费者的新零售业态的诞生。
其中,小业态以更为灵活且成本低的优势,成为零售玩家押宝的原因。
但截至目前,各家都尚未开启小业态的加速度,一方面模式尚未跑通,没有找到标超、大店与小业态之间的核心差异;另一方面,已经“自立门户”的玩家们,背负营收的压力,更加谨小慎微。但谁也不敢停下。
1、大店遇阻
新零售的势态从上半年开始发生变化的。
今年4月,美团点评将非京地区的小象生鲜门店全部关闭,这一举动,像是让零售行业进入了疲软期,而在之后的一个月,盒马和超级物种相继传出关店的消息,京东7FRESH也迟迟未见扩张的动作,都将这一猜测推向了高潮。
在零售业,关店的绝大原因在于选址的失利,这点本不应过度解读,但盒马在下半年却将部分门店直接调整为“下沉”到低线市场的小业态——盒马菜市,这就并非偶然。
回想在年初,侯毅公开承认2019年是零售业的填坑之年。
经过三年的跑马圈地,新零售玩家都在行业内的地位基本稳定,而过快的发展速度和节奏,让初出茅庐的零售企业,在前、中、后台上都存在很大缺陷,这些从背后的物流、供应链体系到门店员工的管理,都直接将这个行业陷入“阵痛期”。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10月,超级物种有80多家门店。但在2017和2018的两年中,超级物种一边探索一边开店的数量才达到60家。而盒马在2019年12月,门店数突破200家,今年增长100家。而喊过“3到5年1000家门店”的7FRESH掌舵人都已离场。
对于入局三年的零售企业们,今年并没有完成裂变的过程。
而永辉云创、盒马、苏宁小店等在今年齐刷刷的因成本、业绩和运营等因素,恐会拖累上市公司的利润,进而影响资本市场的表现,而无奈从“主业”或上市公司中剥离了出来。
独立后,虽然拥有绝对的独立自主权,但也背上了营收的压力,因为作为一家独立的公司,势必要先学会养活自己,才能探索更大的盈利空间。
但现实是骨干的,亏损问题尚未解决,谈何盈利?
高损耗、难盈利是零售企业不得不直面的难题。美团点评CFO陈少晖公开坦言:小象生鲜关闭的原因,投资回报率低于预期,而坊间更是传闻盒马在前期搭建后台时亏损巨大。
尽管,在今年不少企业放出了单店实现盈利的口风,但这并不能代表企业的整体盈利实力,而单店盈利的能力也不能视为模式跑通的证据。只是要想盈利,前提是要达到一定的规模,占据有利点位,更重要的是算清每一家门店的成本和营收这笔账。
过高的成本和因经营面积太大而缺乏灵活性,让新零售业态成为众矢之的。群雄环伺下,巨头也调转航线,试图讲出新的零售故事,名曰“构建生态”,实则保命奔跑。
2、保命探索新业态
侯毅早就预言新零售即将进入“填坑之战”,今年年初,盒马先针对运营现状进行了反思和总结。
反思的不只是有关大海鲜的经营,同样还有关于包装食品、“商超+餐饮”的联动、线上销售以及商品结构等问题,而在反思之后,侯毅立刻将狂奔的盒马按下了暂停键。
根据阿里2019年第二季度的财报显示,盒马净增大店仅15家,创下2018年来的最低值。取而代之的是,盒马转向发力千平米以下的小业态,分别为盒马菜市、盒马mini、盒马F2和盒马小站。
与此同时,永辉云创和云超在年初完成拆分后,对基于社区定位的永辉生活和永辉mini也愈发的激进。7FRESH于近期落地针对社区和写字楼的新业态,分别为七鲜生活和七范儿。
巨头纷纷转向小业态,本意是想要离消费者更近,正如生鲜传奇的总经理王卫所言,店越大,离消费者越远。
而集体反思后的零售商们,不仅将门店的面积缩减,在商品结构和目标消费人群上也做了巨大的调整。
总起来而言,零售新业态大体创新的模式有三种:
一、500平米以下小业态:这是独立于巨头大店密集在社区布点,与之形成配合、补充,通过提升效率降低成本,以更轻更巧的姿态加强已入驻城市的覆盖密度,同时结合到家业务。
二、聚焦白领的社区业态:解决了消费者在办公室的需求,包括办公室所需的水、饮料、牛奶、面包之类,而7FRESH旗下七范儿业态,还将联营网红餐饮和酒吧融入到此业态中。
三、菜市、市集业态:在连锁超市的基础上引入联营模式,抓取覆盖面最大的价格敏感型消费者,借助低客单价和高流量探索更接地气的菜场生意,同时还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个体商户的准入门槛,提升超市的管控能力。
探索出的新业态,基于不同消费水平、收入水平和规模、商圈特性,构建分层的零售体系,精细化运营不同商圈,变得更接地气。
众所周知,在零售业,按照商圈的分级呈现出不同的零售业态,即一级商圈为全城性的商圈,二级为区域商圈,三层社区商圈,最后一层商圈则是社区楼下。那么,菜市场和大型超市都可属于第二、三层商圈,而小业态的Mini社区生鲜店则是第四层。
再从零售业态的发展来看,大型超市不仅违背线下距离消费者更近的诉求,也没有实现半小时达的消费者对于时效性的需求。
而对比500平方米经营面积的小业态,标超的面积高出10倍,且选址多位商圈的核心地段,加之租金的一路上涨,标超深耕盈利之路愈发艰难。
在这一年,零售商的商品结构发生最大的变化在于舍弃了大海鲜,转向增加蔬菜品类的占比,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整体的生鲜网购用户中,63.8%的用户购买频次达到每周一次;但一旦将购买的品类限定到蔬菜,这一数据骤然上升至72%。
蔬菜品类一方面为新业态起到增加消费者粘性的作用,另外在零售巨头的扩张中,若想要从核心商圈下沉到社区,甚至是低线城市,唯有通过低客单价的蔬菜来实现。
零售企业们经过三年的奔跑,众多零售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多业态加码,除了背后资本的加持,更重要的是,通过产品和技术让一批稳定的新中产消费群体在C端为其买单。而B端,同样打响了新零售的知名影响力,成为谈判的资本,虏获好点位,收割更多联营商家,由此形成一个闭环。
3、小业态难在哪?
虽然很多互联网巨头将业态下沉,纷纷尝试开小店,但小店开起来容易,盈利起来难。
一线城市的小店,势必面临高租金、高人工成本的压力,要求坪效更高;下沉到低线城市的小业态,对零售商自身而言能否洞察当地消费者的商圈特性,并准确提供商品配置,也是考量其能走多远的重要因素。
小业态因为辐射1.5公里范围内,如果没有区域密度下的足够数量,意义就不大。
生鲜传奇王卫的经验则是,要做好小业态必须要过了标准化的关卡,只有“标准化”才更容易管控,才能快速复制,进而快速形成规模。也只有标准化了,管理效率才会更高。
王卫曾描绘这样一个场景:如果社区生鲜店能像7-11一样标准化,就具备了快速复制的条件。一旦后台的能力足够让前台门店标准化输出、复制,快速在一个或多个区域市场形成高密度和强规模,具备这一能力的零售企业在万亿级的生鲜市场简直拥有无限空间。
所以,7FRESH小业态七鲜生活刚落地就透露将开放加盟的战略,未来通过自营+加盟的模式开出600-800家七鲜生活店,而苏宁小店也在采用“承包经营”,通过吸引合伙人加盟,降低自身的开店成本。
发展合伙人制并不稀奇。全家、7-11等便利店企业都在全国陆续开放加盟,只是苏宁小店面临的管理体系和监管能否跟上,合伙人制看似是让员工发挥能动性,实则将营运压力转嫁,如果不能平衡,势必会适得其反。
另外,小业态从门店店型,店内的货架、设计、商品等的标准化,也应该深入到管控、后台、物流中心甚至是供应链中,唯有这样,才能将效率提升,采购优势和管理优势尽显,才能实现盈利。
但现在来看,大家还差的甚远。
对于多业态发展的另一个声音是,零售商们要做超级平台。因为独立之后,将会自行融资,而自营的体量是估值多少的决定因素,多业态的生态构建重点在于质量,这样才能与消费者之间增加交互,最终将裂变能力发挥到新增业务中,扩大零售商的边界。
在战火纷飞的社区商业风口下,零售商选择采取多业态布局,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多重场景需求,将资本、零售故事寄托于小业态中,但究竟能否成功,接下来将会是拉开差距的关键一年。
中国零售及消费行业洞察:2019年回顾及2020年展望
头豹科技创新网内容覆盖全行业、深入垂直领域,行业报告每日更新;政策图录、数据工具助您轻松了解市场动态;智能关键词轻松搜索,直奔行业热点内容。 新零售持续推动零售业变革,多数消费品种类零售规模保持增长。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多类消费品零售规模提升,实体零售行业经营情况整体回暖,网上零售额增速进一步回落,但增速仍高于线下零售额。在消费升级、新零售的推动下,中国零售及消费行业健康发展,呈现线上线下融合、产业链数字化、渠道多元化等发展趋势。从消费者角度分析,2019年前三季度,食品烟酒类产品和居住类支出是中国居民的主要开支,居民消费更加理性化,对文化教育类支出不断提高、对国产品牌偏好度提升。
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稳步增长,但城乡差距较大
2019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延续了持续增长、增速小幅降低趋势,1-10月累计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3.5万亿元,同比增速为8.1%,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为汽车等主要消费品行业增速下降以及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基数较大。
2019年1-10月,城镇消费品零售额累计为28.6万亿元,同比增长7.9%,乡村消费品零售额为4.9万亿元,同比增长9.0%。尽管乡村消费品零售额增速高于城镇,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仍约为乡村消费品零售额的6倍,城乡差距较大。
食品烟酒类和居住类支出是中国居民的主要开支
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人均支出消费为15,464元,在中国居民主要消费品品类中,食品烟酒类支出占比最高,2019年前三季度中国居民食品烟酒类人均支出达到4,310元,在总消费支出中的占比达到28%。其他品类中,教育文化娱乐类支出是增速最快的消费品类,同比增长13.5%。随着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居民在教育文化、医疗保健领域的支出持续呈现上涨趋势。
服装纺织行业稳步增长,仍处于去库存阶段
截至2019年10月,中国共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13,760家,在2019年1-10月间的零售额为13,077亿元,同比下降0.2%,规模以上企业收入增速放缓;服装产量203亿件,同比下降0.8%。规模以上服装企业产量在2016年达到高峰之后,呈现下滑趋势。从销售渠道角度分析,中国服装网上零售额增速高于线下,带动服装行业销售规模增长。
休闲食品销售规模稳步增长,烘焙糕点、休闲卤制品、坚果炒货发展较快
万亿市场快速增长,休闲食品呈现主食化趋势。2019年,中国休闲食品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8,485亿元,同比增长约8.7%,人均休闲食品消费额约为606元。在“轻食主义”等饮食风潮的影响下,“非油炸、低热量、高营养”的休闲食品正呈现主食化的特点,更多年轻女性将休闲零食作为替代主食的代餐食品。在各细分品类中,休闲卤制品消费快速增长但同质化严重,坚果炒货企业最为注重营销对销售的推动作用,以面包为代表的烘焙糕点正成为消费者早餐的主力军。
全国房价增速放缓,二手房交易量冲高回落
在“房住不炒”理念的持续深化和各地方政府房价控制政策陆续出台的影响下,2019年中国房价增速放缓。据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1-10月,一线城市、准一线城市、二线城市和三四线城市房价增速同比分别为-0.2%、3.8%、1.7%和1.3%,房价增速放缓。
在一手房新增销售面积和售价增速放缓的背景下,中国二手房市场交易量在2019年第一季度大幅增长后,呈现出冲高回落趋势,但2019年当前交易量仍高于2018年同期。
在线旅游、出境游、自助游人次持续增长
2019年,中国旅游人数持续增长,但增速继续放缓,据中国旅游研究院数据显示,2019年上半年,中国居民国内旅游人数达到30.8亿人次,同比增长8.8%,但出游人次增速下降,增速降至2012年以来最低值。在旅游人次增速下降的背景下,中国在线旅游市场规模持续提高,预计2019年全年将达到1.8万亿元,同比增长约18%,增速远高于线下旅游增速。预计2019年中国出境游人数将达到近1.7亿人次,同比增长12%。在消费者旅游需求个性化、多元化的背景下,自助游、半自助游受欢迎程度不断提高,尤其是出境自助游比例。
零售行业市场集中度低,连锁企业线上销售额增速较快
零售业各业态市场集中度均较低,以超市卖场为例,大润发、沃尔玛、华润万家、联华、永辉、家乐福这六家排名靠前的零售企业销售份额不足16%。2017年以来,中国连锁零售企业加快线上销售布局,百强连锁销售企业2018年线上销售业务收入同比增长55.5%,2019年,中国连锁经营零售企业线上销售的比例仍不断提高。
实体零售业转型初见成效,实体零售业态经营业绩回暖
2019年,中国实体零售行业加速转型,向零售品质化、供应链智能化、客户体验人性化、购买方式线上线下一体化方向发展。在各类实体零售业态中,便利店销售额快速增长,新增购物中心数量减少,百货商场行业经营状况好转。在实体零售主要业态中,2019年便利店销售额增速领跑各零售业态类型;中国新增购物中心建设数量将放缓;百货行业销售额增速重回增长趋势。
互联网巨头积极布局新零售
2019年以来,互联网巨头企业持续通过入股零售企业或新建自营门店的方式积极布局实体零售行业。阿里、京东以供应链服务商的形式,通过为传统零售企业搭建新零售数据体系布局实体零售业务,或通过与传统零售企业进行线上线下合作的方式,迅速占据一定市场份额。2018年下半年以来,阿里和京东等互联网巨头加快商超连锁和传统渠道建设,截至2019年8月底,天猫小店数量已超过130万家,依托于对用户支付数据、消费数据的掌握和大量资本的投入,互联网巨头已成为线下零售行业重要的参与者。
消费者需求向多元化、个性化、理性化发展
对本土品牌的偏好度增加
在多数消费品领域,中国消费者对本土品牌的兴趣增加。2018年以来,中国消费者对品牌性价比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并对自身产品需求和不同品牌之间的特性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消费者对数码产品、个人护理品等品类国产品牌的偏好度较高,且近三年来持续呈上升趋势。对于保健品、奶粉、红酒等标准化的食品类产品,消费者普遍对国外品牌呈现高偏好度,但也愿意尝试口碑较好的国产品牌产品。
非计划性购物不断增加,但对产品挑选更加理性化
随着电商社交化、数字营销精准化、购物场景丰富化和购物便捷化程度提高,中国消费者非计划性购物的比例持续增加,但消费者对消费品产品质量、替代产品情况的信息掌握能力增强。当决定购买某件商品时,消费者对该商品的挑选正越发趋于理性,产品核心功能逐渐成为消费者日常购物中最重要的挑选因素。
需求趋向多元化和个性化发展
2019年以来,消费者需求多元化和个性化的趋势愈发明显。不同年龄群体的消费需求正在逐渐细分,体现出消费多元化的特点,购买产品的类型重点也随年龄不断转变。此外,不同身份群体的消费结构也存在较大差异,如上班族在运动产品、知识类产品支出高,学生在食品、知识类产品、衣着消费支出比例高,中年人偏好单价较高的大件商品和低额的耐用品。消费者愈发注重产品功能的差异化,以及消费品品牌对自身身份认同感的强化作用。
购物渠道的选择基本固定,对文化体育消费偏好度增加
2019年,互联网在衣食住行各领域的使用渗透率已达到较高水平,年轻消费者的购物渠道、购物方式已经相对稳定。根据头豹研究院数据显示,超过73%的年轻受访者对多数消费品种类的日常消费渠道已经基本固定,除非遇到价格差距过大和其他渠道举行促销情况外,通常不会轻易改变消费渠道。各消费品类中,消费者对于文化产品的消费金额提升,超过30%的受访者愿意对知识及文化内容付费。此外,消费者对运动及周边产品的消费比例正在不断增加,对电子消费品的更换意愿降低,小众消费品消费行为增加。
深度见解:线上线下融合和消费升级是中国零售和消费行业发展的主旋律
实体零售业态销售规模重回增长态势,小型零售业态快速发展
2020年,实体零售业态在新零售模式的推动下,销售经营情况将持续好转。线上和线下零售业态的边界将变得愈发模糊,通过对实体零售的数字化赋能和供应链升级,传统超市、百货、专卖店、购物中心的线上服务能力将不断增强。以天猫小店为代表的便利店、小型社区超市凭借新零售体系下平台化的供应链优势和便利的区位优势,成为实体零售增长最快的领域,尤其是食品饮料和日用品等品类的零售,小型社区门店将逐渐占据优势地位。在新零售的推动下,2020年购物中心的服务能力也将从“打造购物体验”向“营造娱乐体验”转变。
线上零售品牌化,线下零售连锁化、平台化
2020年,中国中小电商店主、工厂自有品牌和中小产品贴牌商中的优秀企业,将以线上为主战场,加速自身产品品牌化进程。对于中小品牌或者个人电商创业者而言,生存空间被头部品牌和明星品牌持续挤压,在主流电商平台的经营环境愈发困难。预计2020年,中小线上商户将持续向以内容引流的短视频平台转移,利用私域流量、文化创意内容打造出自身品牌IP,孵化出大量小众的线上零售品牌。实体零售领域,个体门店在供应链劣势进一步显现,线下零售将向连锁化、平台化发展。
低端零售品渠道下沉加剧,消费升级有望进入新阶段
短期内,无品牌、以节约成本为导向的低端消费品厂家及商家将通过线上化和品牌化,以较低的价格获取乡镇、低线城市消费群体和中老年消费群体市场。当前低端消费品增长所表现出来的“消费降级”现象,本质上是在线上获客成本提升后,长尾商家借助新销售模式和流量价格洼地进行的以价格换市场,以及凭借低于实体零售业态的渠道费用抢占网购渗透率较低市场的行为。预计2020-2021年,伴随实体零售业态的升级和拼团、社交电商获客成本的提高,低端消费品将被迫向品牌化和优质化升级,低线城市将和一、二线城市同步迎来以“产品更优,但价格增长幅度有限”为主流趋势的消费升级。
主要消费品行业增速放缓,细分品类带动消费品行业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和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汽车、家具、家电等消费品行业主要产品市场销量进入缓慢增长或阶段性下滑期,中国消费品行业从数量驱动增长向质量驱动增长转变。对于消费品而言,预计2020年,中国各主要消费品市场将延续2019年发展态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持续增长,网上零售额占比进一步提高。在汽车、家具、家电、成人服饰等零售品销量缓慢增长或略微下滑的同时,处于消费升级方向上的细分产品种类市场规模将得到快速增长,如家电领域的集成灶、各类小家电,饮料领域的低温奶制品等。对于消费品企业而言,2020年,消费升级的方向将从产品及供应链向服务及经营生态转变,升级内容将围绕服务提升、产品品牌内涵附加值提高、用户社群升级等方面进行,消费者对企业的忠诚度预计将进一步提高。
2020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概述相关文章:
2020年中国零售行业发展概述
上一篇:2020年直播行业会有怎样的发展
下一篇:2020整形美容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