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篇职业生涯访谈报告
两篇职业生涯访谈报告
访谈是管理咨询获取信息的一个常用方法。咨询顾问通过与客户组织中各类人员的接触谈话,能够获取客户组织的重要的主观问题,被访谈的人也感到他们在为项目作贡献。下面是两篇职业生涯访谈报告。
职业生涯访谈一:点石装饰公司人力资源总监叶娜
被访人:叶娜
职位:点石装饰公司人力资源总监
工作时间:10年
采访方式:电话访谈
问:做人力资源需要什么性格?
答:我还没有非常认真地考虑性格和职业的关系。人的特点非常多,有些人比较喜欢去想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有些人很乐于与人交流沟通。我做人力资源基本是奔放型,有些人是安静型。但是都能将人力资源做好,只要他热爱这个工作。
问:您认为在公司里是您在影响公司管理者,还是公司管理者在影响您?
答:我想不是人力资源部影响他们,也不是他们来影响人力资源部,而是两方面配合。公司的业务是最前线的,我希望在人力资源方面能够最好最及时地配合业务的发展,为公司的业务提供非常好的人力资源的策略,培训出优秀员工去驱动业务发展。
在我的人力资源经历中,曾经参与到公司业务中做过一个很大的单子。当时是总经理和一个客户谈判,我也一起去配合这个客户,但是这个客户在产品上非常挑,在我们用什么人去做技术支持方面也很挑,总经理去谈也谈不过。这时总经理让我参与进来给客户谈。我从人力资源的支持方面谈到公司的技术和产品实力,使客户能够更深地接受了我们。我有一个很深的感受是自己是企业内部同事的一个业务伙伴,是和业务并肩同进的。人力资源经理需要了解公司的业务和自己的客户,这样在制定人力资源政策时就会非常有目标。
我们的人力资源部有一个总的方向,将人力资源的方向告诉各级经理人,给他们如何配备业务人员架构的建议。在北电每一个业务都有一个HR 的同事跟着他们走,对他们的业务和员工特别了解,经常参加他们的会议,建议他们怎么组织人员,甚至包括员工薪金和发展提供建议。
问:很多人都说,人力资源高管或这个职业的成功人士都多半是半路出家,似乎很符合您的职业经历发展过程,您怎么评价这样的说法?另外,对于半路出家立志从事HR的朋友,您有什么好的心得与建议。
答:首先:我不认为自己是成功人士,自己的人力资源的经验仅仅限于外企,感觉和群里的朋友比仍然需要进一步学习。对于HR,我的理解这是一门行大于知的学科,实践经验的积累重要性远大于书本知识,的确我接触过的大公司的HR;DELL、TCL、IBM、可口可乐等经理总监都是半路出家的。
对于刚刚如行的新朋友的建议: 1、一定要了解你所在行业的主流业务2、对多沟通、洞察能力很重要 3、始终要在公司总裁的高度处理事情,老板刚刚想到,你已经做好了并且拿出结果给他看,他能不重视你吗 不要盲目相信HR书本上的理论,工作中一定要结合本企业的实际量体裁衣。这样才能体现HR在企业中的价值。
人物访谈二:兰州大学哲学系王林教授
被访人:王林
职位:哲学系教授
工作时间:4年
采访方式:电话访谈
1.您觉得老师与学生之间应当建立什么样的关系?我自己的看法,作为一名学生,希望能像朋友一样自然相处,像长辈一样尊敬。但是往往这种理想化的关系很难达到。您觉得双方应当作出怎样的努力?当然,这也不一定就被每个老师认可,也许就有老师会觉得老师就应当高高在上受人敬仰,抑或就如同普通朋友可以自然相处,请问您是怎样看待的?
答:我认为作为老师首先要有对学生的一颗爱心,这样才能主动去关心学生、爱护学生;其次还要有渊博的学生,才能赢得学生的爱戴。作为学生,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对家长、对老师、对社会,同时还要有一颗宽容的心,这样双方就能相互理解,共同进步。正所谓“教学相长”,其实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双向互动的。
2、同样是师生之间的关系,也是很平时常遇到的问题。怎样平衡学生对听课与生俱来的反感?您觉得应该怎样授课?更进一步,您的为师之道是什么?
答:你说的反感是“与生俱来”,我不认同,反感作为一种感情,是慢慢培养的,往往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比如当前的大学生不爱上课,特别是一些公共课,首先是收到当前整个社会风气的影响,许多大学生也有了急功近利的心理和浮躁的心态,坐不下来,耐不住寂寞,总想学些“快速致富”的本领,甚至幻想“一夜成名”;其次是课程安排的问题,因为现在的课程很多是上级指定的,尤其对公共课来说,尤其如此,根本没有或者很少倾听老师和学生的意见,造成老师不满意、学生不买账;当然也有老师的因素,在实践中会发现,并不是所有老师的课都不受学生的欢迎,那些学识渊博、风趣幽默、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老师,还是很受学生的拥戴的,他的课“上座率”就比较高,正所谓“亲其师,信其道”。我的为师之道很简单,也是做老师最起码的要求,就是不误人子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3、怎样处理好大学时期的人际关系?怎样锻炼与人交往的能力?应该怎样交朋友?如果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怎么办?怎样弥合?
答:大学是一个很特殊的时期,相比于中学的“两耳不闻窗外事”,大学生跟社会有了比较多的接触和了解,已经开始尝试着融入社会,但因为缺乏必要的指导,他们对社会的认识往往是片面的、肤浅的,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污染。就拿人际交往来说吧,一些大学生认为要想在学校站住脚,就要有靠山,就要有势力,于是他们学会了拉帮结派,欺负弱小,而有些同学则学会了能忍则忍,逆来顺受。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我认为首先要提高自身修养,提升人格魅力,同时还要擦亮双眼,明辨是非,坚持原则,远离污浊。与人交往的能力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提高,同时也要学习一些说话和演讲的技巧,做到表意清晰,言谈得体。交友要选择对象,要交益友、诤友,避免交友不慎。还要注意和朋友的距离,不可过于亲密,正所谓“君子之交淡如水”,不可把交友当做主业,更不能把交友当做工具。朋友之间出现矛盾是很正常的,也是难以避免的。当出现矛盾时,双方都要保持克制和冷静,因为年轻人容易冲动,喜欢意气用事,甚至不计后果;还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学会宽容;有时候不妨来个“冷处理”,等大家都冷静一段时间后,一切矛盾就冰消云散了。
4、老师或是将来工作后的上级,对学生、下属他们抱有的不同看法或者顶撞,是什么样的态度?
答:老师和上级都不喜欢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特别是遭到顶撞。所以学生和下级都尽量避免这一点,如果有什么意见,可以通过委婉的方式提出,如果说服不了对方,可以借助他人,实在说服不了,那只能先保留自己的意见,按照老师和上级的意思办,在实践过程中再寻找合适的机会。
5、大学时期对人对事应抱有怎样的态度?持怎样的观点?
答:有些大学生参加学生工作有自己的“小九九”,主要的还是受到社会风气的影响,当前的一些奖学金制度也助推了这股不正之风。对于仅仅是抱着锻炼自己能力的目的的学生,不应该批判,因为这本身没有错,而对于那些为了得到某个职位不择手段,甚至造谣污蔑的学生,就要批判甚至惩罚,不能让他们损害了学生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学校不愿意把学生会的权力下放,主要是出于对学生的担心,怕他们不善于管理自己,也怕他们的自主权大了,会闹出什么乱子。这个方面,我认为短期内很难改变这种局面,学生只有按学校制定的规则办事。
6、怎样在大学时期更好的汲取知识,增长本领,丰富自己?您觉得哪些知识是必备的,基础性的,或者对人的成长非常有利的?能否推荐一些书籍?您的大学时期生活是怎样安排的?有什么兴趣爱好?
答:大学时期学好知识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提高能力更重要,比如与人交往的能力、抗打击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远比书本上的知识有用,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有些名人并没读多少书,却也做出了成就,主要就在于他们的意志品质。可以多读一些名人传记,从中学到他们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解决问题的智慧和能力。还要多跟社会上的人接触,从实践中学习。做一个有品位的人,这个话题有点大,我觉得多读一些道德修养方面的书,甚至学一些养生之道,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养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都会很有帮助的。我的大学生活也不丰富,没有什么成功的经验,这些都是在后来的工作中悟出来的。
7、怎样看待大学时所学专业与将来工作方向的问题?如果专业与自己的兴趣爱好不符,怎么办?抑或喜欢自己的专业,而自己专业的就业前景并不好,怎么办?另外,怎样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工作相结合?
答:许多大学生对所学专业并不了解,也并非出于兴趣爱好。如果专业与自己兴趣不符,要么换专业,要么适应专业;虽然喜欢自己的专业,而专业前景不好,这个也有两条路,要么坚持自己的选择,甘坐冷板凳,总有把板凳坐热的那一天,要么换个热门专业解决自己的温饱问题,把自己喜欢的专业只作为以后的业余爱好。知识和工作的结合,主要在实践中磨合、修正、提高。“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8、大学生最终是要走向社会的,要具备哪些素质,应当注意些什么?换句话说,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把个人利益同工作和社会利益结合在一起?怎样适应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
答:顺应时代潮流,可以说永远都没有错,那些功成名就的人都是适应了潮流,而不是“逆潮流而动”,所以要想做出成就,首先要了解所处的时代,以及时代的需求,然后有针对性的提高自己,这样才能既服务社会,又养活自己。当然时代在不断发展,这也要求我们要不断学习,不断去适应变化了的时代。在诸多能力素质中,我认为当前中国大学生所需的,首要的是与人交往和沟通的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大胆创新的能力。
9、我觉得学会看人眼色行事还是有必要的。有时候需要这样去减小阻力。但是原则也是要坚持的。怎样做才能更容易被人接受、认可?
答:这其实就要做到原则性和灵活性的统一了。每个人做事都有个“底线”,有些人有些事可以忍,但总要有个限度,到“忍无可忍”之时,就无须再忍。在个人的底线之上,可以追求利益的最大化,也就是“趋利避害”吧。
10、其实以上问题有很多都是我对未来生活的担心,看了我的问题,您对我或者我们学生有什么看法?
答:这些问题可能一直都困扰着你或者你们,你想到了要解决,并尝试着通过和老师的沟通来解决,这本身就说明你很善于思考,敢于直面问题,主动寻求解决,这种精神正是年轻人应该具有的,我们不要怕失败,要大胆尝试,也不要怕困难,出现一些困难时正常的也是必然的,我们正要在解决困难的过程中提高自己,所以,我们可以乐观的说,“让困难来得再多再大些吧!”说句心里话,我很瞧不起那些因为受不了就业、考研压力而自杀的学生,那是一种逃避,是懦弱的表现,这种人迟早要被社会所淘汰的。每个时代都会有各种各样的压力,需要每个人去承担,这是我们无法选择的,也是不容逃避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