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市场营销>市场调查>

香港创业板市场资讯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创业者迷失的方向,往往不是事业,更多的是道德。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香港创业板市场资讯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香港创业板市场资讯:香港创业板市场简介

  香港创业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以外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的股票市场,与主板市场具有同等的地位,不是一个低于主板或与之配套的市场,在上市条件、交易方式、监管方法和内容上都与主板市场有很大差别。其宗旨是为新兴有增长潜力的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它的创建将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长远来说,香港创业板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成功自主的市场--亚洲的NASDAQ.

  一、港创业板的市场特点及作用

  1.香港创业板的市场特色与现有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具有以下特色:以高增长公司为目标,注重公司增长潜力及业务前景;市场参与者须自律及自发地履行其责任;买者风险自负;适合有风险容量的投资者;以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要求保荐人具有高度专业水平及诚信

  2.香港创业板的市场潜力,是以有增长潜力公司为目标,行业及规模不限。创业板的主要目标是为在香港及内地营运的大量有增长潜质的企业,提供方便而有效的渠道来筹集资金,以扩展业务,其中也包括为在大陆投资的香港和台湾的增长公司以及大量的"三资"企业,以及内地的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大中型国有科技企业和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一个集资市场;另外综合企业可把个别增长项目分拆上市,投资经理及创业资本家将他们所投资的公司上市。   3.创业板市场的交易与运作

  创业板将采用一套先进的交易系统及电子信息发布系统,以减低参与者的成本,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及家庭电脑直接进入联交所的交易系统进行买卖,直接落盘。买卖实行竞投单一价,交易分段进行,每一时间段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决定成交价格和成交委托,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交易方式,但在新系统完成之前,创业板仍会采用目前与主板市场相同的自动对盘交易系统。另外,联交所还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网页,作为参与者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发行人可将招股章程、公告及其他公司资料上网,供公众浏览,而无须于报刊登载(公司须发新闻稿),从而减低成本。所有目前在现有市场进行交易的经纪,将自动被准许在创业板进行交易。创业板针对的是有熟练操作技术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但不设最低投资额。

  二.创业板市场对上市企业的要求1.业板首次上市条件创业板首次上市要求一般比现有主板市场宽松,在业务记录方面,它不设最低溢利要求,也无需作盈利预测,仅需有"业务目标声明",清楚说明大约三年内? 的主要业务方向和所集资金的用途,以及显示公司有两年从事"活跃业务活动"的记录,由会计师申报上市前两年的财务业绩;在最低市值要求方面,它对企业上市的最低市值规定为4600万港元;不需要包销要求,首次招股时,最低公众持有量为3000万港元或已发行股本的20%--25%以上,股东人数100人以上。允许业务竞争,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如拥有任何与上市公司竞争的业务,须全面披露。最为宽松的是,创业板上市委员会还可按个别情况,考虑豁免公司遵守任何上市要求。而主板市场要求在过往三年合计有5000万港元的赢利记录,最近一年达2000万,上市时最低市值一亿港元,首次招股时,最低公众持有量为5000万或已发行股本的25%(两者取其高),必须全面包销。在创业板成立初期,只接受在香港、百慕达、开曼群岛、以及中国内地注册企业的上市申请。另外,公司须有主营业务,允许有一些支持主营业务的相关业务,多类型综合业务的公司、投资公司及单位信托基金将不允许上市;公司还可发行债务票据、认购权证及其它可换股证券,集资用途说明须具体明确,但衍生工具不允许上市。

  2.创业板公司的发行方式联交所将设立一个独立的创业板上市委员会来考虑创业板的上市申请。创业委员会成员包括经纪、会计界、法律界等市场参与者及科技发展机构人士。创业板上市委员会会保留绝对的权力拒绝任何上市申请,对违反上市规则的事宜进行调查及采取纪律行动,以确保市场的畅顺运作。

  创业板市场没有发行数额的限制,合资格的公司,都可以申请到创业板上市。公司可自由决定采用何种招股机制上市,并非进行包销,但该公司只可以在招股章程所载列的最低认购额达到时,才可以上市。必须委任一名保荐人以协助上市申请及负责对有关文件作出仔细审核及披露。提交上市申请时的所有文件必须是最终的定稿,但上市申请人可就重大疑问于正式提交上市申请前,向创业板上市委员会提出书面咨询。

  3.创业板上市公司的管治要求创业板市场设有较主板市场更为严格的公司管治措施,以促使上市公司遵守上市规则及符合适当的商业守则。创业板上市公司必须委任两名独立非执行董事,聘任一名全职合资格会计师负责监督财务、会计及内部监管职能,指定一名执行董事为监察主任,督促公司及董事遵守上市规则,成立审计委员会审查有关内部监管事宜,将由一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出任主席,其大部分成员应为独立人士。公司管理层股东及财务股东在公司上市时,须至少持有公司的发行股本的35%。上市后,须继续聘用保荐人至少两个完整的财政年度,保荐人须以顾问身份协助发行人遵守上市规则。管理层股东所持股份在两年内,财务股东在六个月内不允许转让。

  4.市后资料披露要求较主板市场更为频密、详尽和准确,除了执行现有主板市场的规定外,创业板公司上市后的额外披露要求包括:季度及半年业绩报告(不须经过审核)于有关期间结束后的45天内公布,末期经审核的全年业绩报告须于年结后的三个月内公布,上市后的首两个财政年度内,每半年要把业务目标及其后的发展速度作一比较,该比较报告须于中期业绩报告及年刊中刊出。公司的分配方案只须股东大会通过,没有其它条件限制。

  香港创业板市场资讯:从新星到鸡肋的香港创业板

  10年来香港创业板从创办初期的备受追捧,到如今的一潭死水,可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

  内地的创业板,在经历了十年磨一剑后终于开始大放光彩,数以千计的优质企业蜂拥而至,相比较下,10年来香港创业板从创办初期的备受追捧,到如今的一潭死水,可谓“十年河东十年河西”。回顾下香港创业板从风光无限到如今的一蹶不振,或许,内地的创业板也能从中学到不少经验和教训。

  粉墨登台出尽风头

  香港创业板成立于1999年11月25日,香港创业板市场是主板市场以外的一个完全独立的新的股票市场,与主板市场具有同等的地位,不是一个低于主板或与之配套的市场,在上市条件、交易方式、监管方法和内容上都与主板市场有很大差别。其宗旨是为新兴有增长潜力的企业提供一个筹集资金的渠道。它的创建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经济将产生重大的影响。从长远来说,香港创业板目标是发展成为一个成功自主的市场——亚洲的NASDAQ.

  当时,创业板个股不但招股时反应热烈,而且上市首日的表现也是出尽风头。前5只首发的股票在上市首日表现均十分抢眼,收盘价较招股价平均升幅达47%,平均成交金额2.7亿港元。尤其是最先上市的浩伦农业(8011)和天时软件(8028),在市场追捧之下,其收市价较招股价涨幅均超过60%。

  而同期(1999年11月)主板上市的6家企业,首日跌破招股价的有一家(跌幅为12%),持平的一家,另4只股票涨幅最大的也仅有51.6%(有限宽频).

  到2000年3月底,香港创业板市场共有上市公司16家,其中1999年上市的有7只股票,2000年前3个月有9只股票上市。总市值从最开始(1999年11月25日)的45亿港元,已升至近1000亿港元。上市公司集中的行业主要是互联网产业、计算机行业和电讯等热门高科技行业。

  香港创业板的四大特点

  第一点,香港创业板的市场特色与现有主板市场相比,创业板市场具有以下特色:以高增长公司为目标,注重公司增长潜力及业务前景;市场参与者须自律及自发地履行其责任;买者风险自负;适合有风险容量的投资者;以信息披露为本的监管理念;要求保荐人具有高度专业水平及诚信度。

  第二点,香港创业板的市场潜力,是以有增长潜力公司为目标,行业及规模不限。创业板的主要目标是为在香港及内地营运的大量有增长潜质的企业,提供方便而有效的渠道来筹集资金,以扩展业务,其中也包括为在大陆投资的香港和台湾的增长公司以及大量的“三资”企业,以及内地的一些有发展前景的大中型国有科技企业和中小型民营科技企业,提供一个集资市场;另外综合企业可把个别增长项目分拆上市,投资经理及创业资本家将他们所投资的公司上市。

  第三点,创业板市场的交易与运作。创业板采用一套先进的交易系统及电子信息发布系统,以减低参与者的成本,增加投资者的信心。投资者可以通过电话、互联网及家庭电脑直接进入联交所的交易系统进行买卖,直接落盘。买卖实行竞投单一价,交易分段进行,每一时间段采用集合竞价的方式,决定成交价格和成交委托,为投资者提供一个公平有效的交易方式,但在新系统完成之前,创业板仍会采用与主板市场相同的自动对盘交易系统。另外,联交所还提供了一个独立的网页,作为参与者的主要信息交流渠道,发行人可将招股章程、公告及其他公司资料上网,供公众浏览,而无须于报刊登载(公司须发新闻稿),从而减低成本。所有在现有市场进行交易的经纪,将自动被准许在创业板进行交易。创业板针对的是有熟练操作技术和投资经验的投资者,但不设最低投资额。

  第四点,实施严格的监管制度。创业板的市场监管的基本原则:保护投资者利益及确保市场持正操作;推行严谨的监管、监察和执法措施;依循严格的信息披露标准及“买者自负”原则。监管机构只负责确保上市公司所提供的有关文件及重要的资料完整性和真实性,但不会对投资的利弊作出评论,或就所发售的证券或所提供的投资机会作出判断,无论有关判断是好是坏,上市申请人或其业务在商业上的可行性,并非香港证监会或联交所的关注所在。

  香港创业板是如何从冉冉新星到鸡肋的?

  环顾全球,几乎没有一个二板市场的运行一帆风顺。香港创业板问世以来,更是风雨不断。

  进入2000年,香港股市比较低迷,投资者对高科技泡沫存有戒心,加上此段时期以来,创业板先前上市的几只股票,如松景科技、大诚电讯等均已跌破招股价,导致创业板热潮有所减退,新上市的股票首日表现整体也不及前5家。这段时期上市的几只新股中,亚洲讯息由于盈利能力不被看好,所以上市首日即跌破发行价。而中华数据由于其在国内从事数据广播业务,市场前景极佳而获投资者认可,故上市当天升幅达76%。远东化聚和裕兴电脑由于上市当天,恰逢港股大跌600点,因此这两只股票虽盈利稳定,但投资者依然不为所动,导致远东化聚跌破招股价,裕兴电脑勉强平盘报收。此时,市场对创业板的前景开始产生忧虑。

  2000年2月之后,港股主板开始大涨,恒指连创新高。此时,创业板也连续推出了几家背景深厚的网络股,使新股表现重现火爆。汤姆网不但招股时场面火爆,上市首日表现也极为出色,创下升幅335%的新纪录。香港网和新意网也步其后尘,表现不俗。华桑燃气(8035),虽无网络概念,但以其较好的盈利前景,一举创下首日升幅388%的最高纪录。

  综合来看,创业板股票首日上市的表现出人意料。这也就为许多创业板股票在短炒之后的表现凋零埋下了祸根。

  2000年3月10日,纳斯达克指数攀上5132点的历史高峰,随后便跌跌不休,一直跌到2002年10月11日的1108点才企稳回升。科技网络股泡沫骤然爆破,全球二板市场的风流遂被雨打风吹去———日本纳斯达克不得不关门大吉,德国的二板市场不得不进行整合,其他二板市场也处境艰难,度日如年。香港创业板当时的情景可以用“成也网络,败也网络”来形容。

  2000年3月20日,海外资本市场的经验却告诉我们,泡沫交替出现的状态并非常态。泡沫状态可能突然之间消失无踪,继之以数年、乃至十数年的估值沉寂。

  香港交易所推出创业板指数———以2000年3月17日为基准日,基点是1000点。作为网络股高峰期的产物,创业板指数随网络股的凋零而日渐“憔悴”。3月27日,创业板指数冲上历史高位1045点后即拾级而下,2002年创出历史最低点105点,累积跌幅近90%。

  香港创业板五大致命缺陷

  一:错误认为创业板= IT企业上市板块

  香港创业板上市之初正是网络热潮兴起之时,大批IT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成长起来,而香港创业板也效仿纳斯达克,将IT行业作为创业板市场的行业定位,从而为当时的此类企业提供了很好的融资平台。但这样的热潮并没有持续太久,所以当IT风潮消散之时,香港创业板的初期火爆也就注定结束。

  然而在IT产业低迷徘徊之时,香港创业板并没有借此契机对自身进行重新行业定位,而是遵循了纳斯达克曾经的发展定式,没有大力开拓除了IT行业以外其他行业的企业。一个成功的创业板应该以吸引具有高成长性的高科技企业为发展动力;行业结构的单一最终只能使整个创业板企业陷入困顿。事实也是如此,香港创业板不但没有能力打开其它新兴行业市场的大门,从而吸引到包括生物医药、航空航天行业等一批其它高科技行业内的优质企业;也没有能力留住本板内或是发展一些原有的IT行业内的佼佼者。这样的一个总市值和上市公司数目都在萎缩的股票市场,没有外部活力的注入,只能步步走向衰退。

  二:收费高、再融资水平低

  香港创业板竞争力低的另一表现则是其融资能力差,而收费又高;对于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的企业来讲,在香港创业板上市便不再成为它们的最优选择。 香港创业板的市盈率低一直广为诟病。据香港汇信资本董事总经理叶翔介绍,纳斯达克的平均市盈率在三十倍左右,而现在大陆A股市场也有二十几倍的市盈率。香港创业板市场的平均市盈率却仅为十倍左右,有的市盈率甚至低至2-3倍。这样的低市盈率不仅不能吸引到大批投资者及资本基金注入,更不能吸引发展一批成长型优质企业上市,从而使得香港创业板发展走进“死胡同”。

  前纳斯达克中国首席代表徐光勋则认为,缺乏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直接导致市场交易量萎缩、再融资困难。专业机构投资者的匮乏不单因为较低的估值水平,也与香港传统的投资理念有直接关系。叶翔认为,香港家族企业的财富多来源于房地产和金融行业,对投资高科技企业缺乏兴趣。海外专业投资者很大一部分是保险公司和养老金管理者,而这类机构在香港并不多。不但不能获得超额溢价发行,企业在香港创业板上市时还往往必须背负高额的上市费。据调查,尽管港交所已经下调了收费标准,然而大陆新股的IPO费用仍然达到其融资总额的15%-20%,甚至高于纳斯达克以及内地A股市场的融资成本所占总额的比重。成本又高,融资又少;香港创业板在和别的股票市场的竞争中只能处于下风。

  三:初期监管措施不到位

  不少其他国家的创业板失败便在于监管措施不到位,使得市场失去对创业板的信心;香港创业板市场也不例外。不少投资者害怕此类高速成长性企业存在欺诈问题,从而质疑上市公司的实际质量。而香港创业板设立初期实行的备案制就不能保证企业的实际质量,因为此制度只能在企业和保荐人都有极高自律性的情况下才有效。这个制度也使得初期一些没有资产只有概念的企业蒙混过关,从而影响了香港上市公司的素质和整个创业板的声誉。

  四:未能及时发展内地市场

  没有把握住大陆企业高速发展的经济势头,从而形成以大陆市场为依托的创业板则是香港创业板的重大失误。近些年来,大陆成长了一批又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市场号召力的高科技优质企业;比起香港创业板企业的行业聚集,大陆企业分散在更多的行业领域,也在自己的行业内具有比较优势。然而,香港创业板却没有利用自己的区位优势重点开拓大陆市场;面对美国纳斯达克的传统影响力、亚洲新兴资本市场(如新加坡)的迅速崛起以及深圳中小板的蓬勃发展,香港创业板并没有适时推出相应优惠及配套措施、吸引大陆的优质新兴企业,最终丢失了巨大的市场资源。截至08年底,在香港创业板新上市的大陆企业共有47家,只占新上市企业总数的19%。尽管在近两年曾有关于香港创业板与深圳中小板甚至深圳创业板进行合并,从而整合成一个“大中华市场”的声音出现,但毫无疑问,香港创业板已经错失了最佳时机,内地企业的观望态度和深圳创业板的即将推出使得香港创业板的发展空间受到进一步局限。

  五:转板规则简化的连带效应

  在经历了IT风潮褪去后的几年里,面对香港创业板的种种弊端,不少优质企业纷纷寻求转向主板,却遭遇到困难重重。为了解决这些优质企业在创业板融资的困难,并同时提升香港金融市场的吸引力,港交所在2008年大大简化了由创业板转主板的程序。然而这一招却使得香港创业板市场地位更加尴尬。首先,大量优质企业源源不断流向主板市场,创业板内具有行业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的企业数量进一步削减。同时,不少新兴企业更把在创业板上市当成了通往主板市场的“垫脚石”。最后,不少“借壳上市”的现象出现,造成监管难度进一步加大。

  一个成功的创业板市场,应该主板市场不可比拟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开拓新兴行业市场,保持源源不断的活力,从而树立自己的独立身份。但在转板规则被简化后,香港创业板已彻底沦为一个为主板市场输送优质企业的中转站;而其最初打造“亚洲纳斯达克”的梦想也因此而彻底宣告破灭。

922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