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市场营销 > 市场调查 > 就业创业市场供求理论

就业创业市场供求理论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就业创业市场供求理论

  对于创业来说,新的路可能在别人不敢走的地方,也可能在别人不愿走的地方,而别人看不到想不到的地方往往很少。为单位做好每件事。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就业创业市场供求理论相关内容,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

  就业创业市场供求理论:促进就业创业

  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就业创业作为共享发展的重要内容,对“十三五”时期就业创业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明确了基本方向和战略任务,具有重要意义。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

  我国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解决好就业问题始终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头等大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就业工作,把促进就业作为最大民生,把就业比较充分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提出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新时期就业方针,并作出一系列决策部署,就业工作成效显著。2011—2014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5119万人,超额完成“十二五”确定的4500万人目标;失业率保持在较低水平,就业局势基本稳定。

  “十三五”时期,就业领域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挑战,就业任务仍然十分繁重:总量压力依然存在,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增劳动力年均仍有约1500万人;劳动力技能水平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劳动力供给与需求失衡的结构性矛盾更突出;劳动者就业诉求更高更多元。《建议》提出,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创造更多就业岗位,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这是解决新时期就业问题的基本方略。

  坚持就业优先战略,就是将扩大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选择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要加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与促进就业的协调,健全宏观调控体系,将城镇新增就业、调查失业率作为宏观调控指标,合理确定经济增速和发展模式,建立宏观经济决策的就业效果评估机制;在保持经济竞争力的同时,大力发展新业态、新产业和就业容量大的行业,创造更多就业岗位;进一步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责任,完善就业考核指标体系,把促进就业创业作为政绩考核的重要因素,通过完善和落实目标责任制,保持就业局势稳定。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协调就业政策与财政、金融、产业等政策,不断完善促进就业的政策体系。要围绕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提高就业质量,加强就业政策与教育、劳动关系、社会保障等政策的衔接,提高政策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促进劳动者自主就业;强化政策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鼓励以创业带就业

  《建议》提出,完善创业扶持政策,鼓励以创业带就业,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这是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长期存在的就业压力提出来的。把创业与就业结合起来,以创业带就业,将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是稳增长、扩就业、激发群众智慧和创造力、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的重大举措,对调整经济结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和氛围。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加大创业宣传力度,营造鼓励创业、宽容失败的社会氛围,培育创业文化,让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

  完善创业扶持政策。拓宽创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创业担保贷款,着力解决创业融资难问题。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切实减轻创业者的税费负担。

  建立面向人人的创业服务平台。完善创业服务体系和服务方法,提高服务均等化、标准化和专业化水平。推广新型孵化模式,加快发展众创空间,建设一批创业孵化基地和创业园区,为劳动者创业提供项目开发、开业指导、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服务。

  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把创业素质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积极性,努力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大创业培训力度,围绕培养创业意识、加强创业实践,全面提高劳动者创业能力。

  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人力资源市场是重要的生产要素市场,是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影响人力资源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制度性障碍依然存在,劳动者自主流动仍然受到某些限制,一些单位招用人制度不规范,一些显性或隐性歧视现象依然存在。《建议》提出,统筹人力资源市场,打破城乡、地区、行业分割和身份、性别歧视,维护劳动者平等就业权利;同时强调要提高劳动力素质、劳动参与率、劳动生产率,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促进劳动力在地区、行业、企业之间自由流动。这是针对当前人力资源市场状况提出的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的明确要求。要尊重劳动者和用人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建立健全相关法律制度,消除影响平等就业的制度性障碍;深化人力资源市场改革,促进劳动者自由流动,增强市场灵活性,保持市场活力;进一步加强人力资源市场管理,规范市场秩序,依法保障市场双方合法权益。

  就业服务能够促进人力资源市场供求平衡、减少摩擦、帮助困难群体就业,是政府调控市场的重要手段。《建议》提出,完善就业服务体系,提高就业服务能力。这为“十三五”时期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指明了方向。要建立绩效考核和购买服务成果机制,提高就业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不断丰富服务内容、拓展服务功能、完善服务手段,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专业化和标准化;全面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化建设,努力实现就业管理和服务工作全程信息化。

  就业失业统计指标是就业宏观决策的依据,也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建议》提出,完善就业失业统计指标体系。要更加重视就业统计工作,进一步健全统计指标,完善统计口径和调查方法,推进就业统计信息化建设,不断提升数据质量,为宏观决策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政策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做好高校毕业生和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工作

  高校毕业生是国家的宝贵财富。解决好他们的就业问题,既关系实现个人价值和家庭幸福,更关乎国家长远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建议》提出,落实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和创业引领计划,带动青年就业创业。这要求我们坚持把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摆在就业工作的首位,采取更有针对性的措施,积极促进高校毕业生多渠道就业创业。要结合经济转型升级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以及各类新业态、新模式发展,开发更多适合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岗位;运用各项扶持政策,鼓励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到企业就业;继续实施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计划,通过提供岗位信息、就业指导、见习培训、困难帮扶等一揽子就业服务,帮助有就业意愿的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半年内实现就业或参加到就业准备活动中;深入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通过普及创业教育、加强创业培训、提供工商登记和银行开户便利、多渠道资金支持、创业经营场所支持和加强创业服务等措施,帮助有创业意愿的大学生成功创业;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改革,促进人才培养更好适应发展需求,从源头化解高校毕业生结构性就业矛盾。

  就业困难人员多数年龄偏大、文化技能水平较低,单靠市场难以实现就业。随着淘汰落后产能、调整产业结构进程的加快,还将出现新的就业困难人员。解决他们的就业问题,是落实社会政策要托底的重要内容。《建议》提出,加强就业援助,帮助就业困难者就业。为此,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援助政策措施,将日常援助和集中援助相结合,提高针对性和有效性,通过鼓励企业吸纳、公益性岗位安置等多种渠道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尽快就业,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劳动者就业能力

  职业培训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和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支撑,也是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的根本举措。《建议》提出了“十三五”时期加强职业培训工作的主要任务。

  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加快构建覆盖城乡全体劳动者、贯穿劳动者从学习到工作各阶段、适应劳动者多样化差异化需求的职业培训体系,实现培训对象广覆盖、培训类型多样化、培训等级多层次、培训载体多元化、培训管理规范化。

  强化对重点人群的职业培训。开展贫困家庭子女、未升学初高中毕业生、农民工、失业人员和转岗职工、退役军人免费接受职业培训行动;坚持就业导向,强化服务,提升质量,开展有针对性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适应新型城镇化建设需要,深入实施新生代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

  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模式。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继续深化校企合作办学,推进一体化课程教学改革,探索职业培训包教学,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着力提升技术工人教育的质量。

  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围绕服务经济发展和促进就业大局,深化技能人员职业资格管理改革,健全社会化职业技能鉴定、企业技能人才评价、院校职业资格认证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推广专业技术职称、技能等级等同大城市落户挂钩做法。

  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

  劳动关系是生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最基本、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劳动关系是否和谐,事关职工和企业切身利益,事关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当前,我国劳动关系总体和谐稳定。但由于我国正处于经济社会转型时期,劳动关系矛盾进入凸显期和多发期,劳动争议案件居高不下,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任务依然艰巨繁重。《建议》提出,建立和谐劳动关系,维护职工和企业合法权益。为此,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健全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规范企业用工行为,加强企业用工管理;探索建立适应我国国情的劳动关系双方依法自主协调集体劳动关系的制度、机制,畅通职工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渠道,推进劳动关系双方沟通协商制度化;进一步健全协调劳动关系三方机制,完善组织体系,创新组织模式,充分发挥政府、工会和企业代表组织共同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的作用。

  强化劳动纠纷调处。进一步健全畅通有序、公正及时处理劳动争议的制度,完善劳动争议处理机制,注重发挥协商调解的基础性作用,完善仲裁办案制度,健全裁审工作衔接机制,提高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效能;健全集体利益争议协调处理机制;建立劳动关系群体性纠纷的经常性排查和动态监测预警制度,及时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加强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推进劳动保障监察综合执法,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体制;创新劳动保障监察执法方式,坚持受理举报投诉和主动监督检查并重,逐步扩大主动监督检查覆盖面;加强基层劳动保障监察执法力量和基础服务设施,规范执法程序,加强执法监督,努力做到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切实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就业创业市场供求理论:运用供求理论分析大学生就业问题

  摘要:随着1999年全国高校全面扩招致使大学生人数明显增加,这就使我国劳动力市场上就业人数的供给大于需求而产生了供求失衡的这一现象,我觉得供求不均衡这是一个主要影响因素而不是决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顺应市场经济发展规律,发挥自己的优势,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和含金量,在质上达到要求标准,面对就业选择作正真的判断,从而使自己收益最大。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供给 需求

  0引言

  我国自从1977年恢复高考到2006年已经是第30个年头。在30年间,我国大学毛入学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4%,于2005年达到15%,大学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但伴随着我国大学教育入学率的提高,大学生就业难这一现状也越来越突出。特别是我国自1999年大学开始扩招以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趋严峻,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和供需比日趋下降,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已成为一个不争的现实。①

  据统计2000年至2005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7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06年各类高校毕业生的人数高达413万,06年大学生毕业人数已经是5年前的三倍,而从我们调查的企业06年招聘大学生的人数来看,并没有和大学毕业生的人数增长同步, 06年招聘大学生人数只是有小幅增长,远远落后大学生人数的增长。②把大学毕业生比作是一种商品,可以说现在市场上大学毕业生这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不成比例,这就导致了供求不均衡。下面试用经济学供求理论分析说明成因及对策。

  1需求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

  需求是经济学中的词汇,这里是把大学毕业生当成是经济市场中的一种商品,可以更形象、更准确说明问题。

  1、1影响需求的因素

  在经济学中影响一商品的因素除了商品自身价格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

  1、1、0消费者的收入

  这里把招聘企业比作是消费者,当企业的经济发展比较好,公司收益比较多时,由于扩大发展、进一步提高收益需要,可能会对需求增加,也就是对应聘人员数需求比较。相反要是公司效益不好,甚至是亏损经营,那么他也可能是出于改变亏损现状有需求,但是这样的需求是相当有限的,多数是对应聘人需求的减少。

  1、1、2消费者的偏好

  企业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偏好增强时,对该商品的需求数量就会增加。相反,当偏好程度减弱时,需求数量就会减少。最近几年由于高校扩招,难免有些毕业生不尽完美、存在问题,不象以前的精英型教育,培养出来高精尖的人才。现在大学毕业生博而不专、不精,企业对大学生的认可度有所下降。现在大学生不再是天之骄子,不再是带着无数光环的佼佼者,这也在影响着招聘企业单位的偏好。

  1、1、3相关商品的价格

  当一种商品本身的价格不变,而和它相关的其它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这种商品的需求数量也会发生变化,替代品价格的提高将引起该商品需求的增加,替代品价格的降低时则反之③。现在,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硕士,博士的就业期望目标一降再降,这无非也给本科毕业生带来了冲击。而且现在社会上多如牛毛的职业技校,又培养了一大批竞争者,进入到人才市场。这些都致使大学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加。

  1、1、4消费者对商品价格的预期

  当消费者预期某种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上升时,就会增加目前的需求,当消费者预期某商品的价格在将来某一时期会下降时,就会减少对该商品的现期需求④。 如果说招聘企业预期在未来一段时间应聘人要求的待遇会下降时,他就可能会对目前的需求降低,反之增加。

  1、1、5影响企业需求的还有国家政策指导(参考文献西方经济学)

  1、2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

  可见以上这些因素都在影响着企业对大学生的需求,对大学生需求的影响也就影响到了大学生就业,但到底是不是因为需求量小而使大学生就业难呢?需求是不是大学生就业的决定因素呢?下面从一些数据和图表中看看企业的对应聘大学毕业生的需求。

  《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显示,绝大多数的企业都把招聘大学生作为充实自己企业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途径。受调查者所在的企业中,大多数企业每年都招聘大学毕业生(71.17%),偶尔一两年不招聘大学生企业比例为12.52%.

  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多数企业年度招聘的大学毕业生在50人以下,详细数据统计如下图:

  ⑤

  从这些调查数据和图表来看,每年企业单位都要招聘毕业生来充实扩大企业人力资源。尽管企业年度招聘毕业生人数大多说都在50人以下,但是这样的企业单位不在少数,想象一下全国各大中小企业都要招聘工作人员,用人量还不是太少的。

  记得有一期CCTV<对话>节目讨论了这样一个话题,说是一家跨国公司说要在几年之内招聘6500名工作人员,也曾收到过5000份求职简历,但是最后却只招聘了50名工作人员。最后通过节目访谈也确定有此事实。难道说企业单位的需求小吗?我认为,社会对于大学毕业生的需求固然重要,企业单位对于毕业生的招聘需求也影响着就业,需求可能是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但是我觉得这不是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决定因素,那么大学生就业的决定因素是什么呢?下面继续分析。

  2供给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决定因素

  2、1影响供给的因素

  经济学角度影响商品供给的因素很多,除商品自身的价格外,主要有以下因素:⑥

  2、1、1生产成本。

  2、1、2生产技术和管理水平。

  2、1、3相关商品的价格。

  2、1、4生产者对未来的预期。

  2、1、5政府的经济政策。

  2、2对于这一特殊商品——大学生来说,供给又有他的特殊影响因素。

  2、2、1大学毕业生自身问题,质量下降,期望过高。

  在我看来,社会显然还是人才稀缺求贤若渴,而之所以工作难找,恐怕还是人才供需的脱节,供给的质量不合需求的标准。大学生自身质量不高,含金量过低,能力不高,素质偏低,修养不足,反而就业期望偏高,等等问题。大学四年不学无术,浑浑噩噩过日子,掌握的科学知识不够。社会公众对大学生认可度有所下降,这里说得只是一些现象,不是带有贬低大学生的意思。

  交了高昂学费花了四年精力,但相当部分大学生却并没有掌握一技之长,更没有给自己准确定位,这样的高不成低不就自然难以马上找到用武之地。这是大学生自身的问题,更是学校教育的问题,也必然成为社会发展的问题。而企业单位看重的就是毕业生的综合能力,社会经历,潜能这些内在因素。

  2、2、2国民经济发展。

  现在家庭收入增加了,教育观念也改变了,供子女上学读书比例愈来愈大,所以受高等教育的人愈来愈多,这就是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上升。

  2、2、3国家政策指导。

  国家自从1999年全面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逐年递增,影响供给增加。

  大学生供给才是决定因素,而且供给中的大学生自身质量因素又是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所以说大学生自身的质量才是影响就业的最重要的因素。现代大学生很多是浑水摸鱼型,迷迷糊糊混进大学,在大学里稀里糊涂的混了四年,有些混下个毕业证,有些甚至领个结业证,这也是所云的当代大学生,可喂是囊中羞涩,腹中无粮啊,大学四年知识量掌握不够,能力不高,修养不足等等,这样的大学生确实找一份好工作有难度,但也不可否认有个别现象,利用某种外力因素了。反之,没见优秀的大学毕业生存在就业难的问题,他们有能力去应聘,有能力去创业。

  3大学生供给与企业需求的均衡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扩招,浩浩荡荡的大学生就业队伍也越来越庞大,其速度远大于社会所需人才增长的速度,导致大学生就业供求失衡。而且,加上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供给出现的建国以来从未有过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即应届大学毕业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及下岗职工再就业,共同构成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上的庞大供给流,导致了我国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的失衡局面,而且就我国就业市场目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总体的劳动力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无法改变。

  根据经济学的需求理论,在其他情况不变的条件下,价格与需求成反比,劳动力的供给也不例外。因此,随着大学生就业队伍的日益庞大和我国劳动力市场的“三峰叠加”的态势,导致我国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供求关系失衡,从而引起大学生薪酬的降低。从经济学供给与需求理论而言,供给的增加,必然导致价格的下降,价格的下降也必然导致需求的增加。因此,大学生起薪下降这一现状是市场经济运转必然的结果。期望高和薪水低这就形成了矛盾,致使大学生就业难。那么怎样才能够达到一种均衡呢?

  4解决措施办法

  4、1国家社会

  国家通过政策指导,一是对企业单位用人制度的一个合理的指导,二是中国的大学教育也需要改革。三是对高校招生的合理调节,切不可在教育资源不足时,还要扩招生源,给教育带来压力的同时,培养出来的学生也达不到标准,使高校成了误人子弟的地方。

  4、2高校教育

  高校要适当的调整教育方向,改革教育中不合理的、跟不上社会发展的老套方法方式。随着社会的变化、技术的发展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以及职业流动性的增强,高校必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大力提倡素质教育,加强大学生的素质拓展工作,不断深化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的变革,更新知识内容,保证课堂质量。高等教育应更多与实际的中国企业管理现状相结合,培养上要研究型人才、实用型人才相结合。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大实习训练力度,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能力。高校教育不仅是教书更注重要育人,提高大学生的综合能力。

  4、3大学生自身努力。

  关键还是得靠自己得努力,首先是提高自身得含金量,提高自身价值,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学习好专业知识之余多掌握其他方面的知识,学好理论知识同时,增长自己的社会实践经历,提高自己能力于自身修养,只有综合素质有所提高那么才说大学生这一商品的价值有所体现。大学生在校期间应该注重培养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如假期多参加社会实践,联系单位实习等。用人方虽然也看中学校名气、应聘者学历,但更注重的还是应聘者的个人能力,如果大学生在校期间就为今后就业打好了基础,势必为就业增加了筹码。其次要有适当的薪酬期望,不要偏高,不要过低。调整就业心态,给自己定好位,寻求供给和需求的均衡点,是自己的效益最大化。

9132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