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
近年来,随着淮安市经济的迅速发展,产险业获得了发展的良好外部条件,主体不断增多,保障功能进一步加强,市场体系更加完善,为此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了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欢迎参阅。
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篇一
(一)供给主体情况
截至 2011年12月底,我市产险市场主体共有15家,分别为:人保产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天安产险、中华联合、大地保险、安邦产险、华安产险、阳光产险、人寿产险、渤海产险、都邦产险、中银保险、长安保险、紫金产险;2011年产险公司的经营情况见表1。
(一)保费收入及增长速度
2011年,从保费收入总量看,我市的业务总量持续增长,产险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体系更加完善,开放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实现保费总收入367261万元,同比增长15.6%。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 107055万元,增长18.4%;为我市各类财产提供 51744583万元保额的风险保障;产险公司合计支付赔款金额54842万元,同比增长15%。由此可见,我市
保险产业保费收入的增长速度均保持在10%以上,显示出我市保险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平稳增长态势。
(三)市场份额。由表1可知,人保产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这老三家保险公司在我市的产险市场上仍占主导地址,占有了我们产险市场60%以上的份额,具有明显的寡头型市场特征。但激烈的竞争也显示出中华联合、安邦保险、人寿产险正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其业务量,其中中华联合的市场份额甚至超过平安产险的市场占有量,显示其良好的发展前景。
(四)险种结构。
我市财产保险公司经营的产险项目有企业财产险、机动车辆险、责任险、健康险、人意险、农险、和其他险种。从近两年的数据看,机动车辆保险依然是产险业的支柱险种,其保费收入占整个产险保费收入的70%(见表2)以上,成为各家产险公司争夺的焦点。虽然车险业务2011年的保费市场占有率为76%,但对比2010年车险在整个产险占有率为78%的数据基础来看,2011年的车险市场占有率较2010年下降了2个百分点。这同各家公司车险产品无太大差异化的区别,无法充分满足消费者保险需求有关。占据第二位的是农业险,该险种占市
场8%的份额,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可能是我市属于我省的苏北地区,农业仍然是我市的基础产业,其GDP总额中农业收入所占的比例相对我省其他城市更大一些。其中中华联合财产保险公司,是我国农险的试点商业保险公司,它的发展历史对农业险在我市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积极作用。另外,我市的财产险,健康险和人意险保持较上一年度平衡的市场份额,这反映我市在这些险种上稳步发展的趋势,稳定了小险种的市场稳定性。
(五)保险监管。自2009年10月1日新《保险法》实施起,中国保监会加强了对各保险公司的监管和防范风险,对保险业的依法合规经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省的保监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整顿和规范保险市场,指导、督促全省内各保险公司开展自查自纠,建立了保险机构和高级管理人员的信息档案和谈话制度,实现信息化管理,优化了各市保险市场的竞争环境,有效地促进保险市场的发展。同时,我市的保险行业协会对修订的《保险法》展开了积极宣传活动,并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
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篇二
一)保险业务总量较低,产险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近年来,我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仍然面临着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低,农村消费力不足等问题,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与整体经济水平依然较低。保险业正处于成长阶段,社会公众的保险意识还比较淡薄,产险市场缺乏有序竞争,有效供给不足。尽管我市的产险业与全国产险业一样,在改革开放以后才开始恢复业务,但与我省其他地区尤其是与苏南相对发达的地区相比,尚处于较低的水平。以2011年来说,107055万元的财产险保费收入占全省财产险总保费收入的2.23%,而2011年我市的国内生产总值约占全省生产总值的3.83%。这说明我市的财产保险规模小的根本原因是经济总量低,地方经济的发展制约了产险的快速发展。
(二)寡头垄断竞争格局依然明显,缺乏适度竞争
从目前的产险市场供给主体来看,参加产险市场的保险公司数量偏少。虽然我市产险公司的总数已达15家,但是全市60%以上的保费集中在人保产险、太平洋产险、平安产险,这老三家保险公司。而其它公司各自所占的份额累加在40%以下,且平均市场占比不到3.5%。这种情况与我市积极优化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提质增效的目标不相适应,充分说明我市产险市场垄断程度依然偏高,市场竞争不充分。这种寡头垄断的格局难以给保险市场的竞争者带来真正的压力,也使消费者无法享受到优质全面的服务。
(三)险种结构不合理,市场有效供给不足
近几年,车险业务保费收入一直占我市产险保费收入的70%以上,并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因此,车险经营的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整个产险业的发展,这直接导致了产险公司经营风险的加大。同时,我市各家产险公司都是总分公司建制,缺乏独立开发产品的能力,直接销售由总公司从全国层面出发而设计的产品,使得险种单一、结构雷同,毫无特色和侧重,缺乏竞争力和对保户的吸引力,无法满足投保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险需求。因此,保险公司如何创新观念,加快产品的更新速度,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产品,使其满足市场的需
要,逐步提高非车险业务的比重,并支持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四)保险市场的经营管理方式欠妥,行业竞争不规范。近年来,尤其是在计算机普及、网络信息共享、集中数据分析和专业管理软件运用上差距更大。这种管理上的不足不仅造成大量保险资源不能有效地转化为保险生产力,还助长了行业竞争的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是变相支付高额手续费、佣金或返还形式上。由于财产险险种存在较大的同质性,加之全区产险业的市场化程度不高,差异化服务不明显,保险公司之间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是靠价格战。但在监管机构的严格监控下,价格的伸缩空间有限,因此变相支付手续费就成为各保险公司争相采用的降价方式。二是保险中介运作不规范。由于生存的需要和盈利的压力都紧紧维系在手续费上,因此,一些保险中介机构凭借其手中业务在市场中漫天要价,它们一方面要求保险公司大幅降费,一方面又要求支付高额的代理费用和佣金,从而助长了非理性竞争行为。
(四)中高级管理人才及保险专业人才匮乏,保险一般从业人员素质尚待提高
保险业的特殊经营方式产生了对展业、承保、投资、理赔等特殊人才的需求,但各种专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渐进、累积的过程。在近几年保险业的蓬勃发展时期,一些公司为了应付业务发展的需要,招聘门槛过低,导致一些综合素质不高的人员进入保险行业,对行业整体形象造成负面影响。一方面,新兴产险公司在壮大的过程中需要建立完善的机构网络布局,而网点的铺设理所当然需要具有丰富经验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产险经营的特殊性决定了它对精算、承保、理赔和查勘等方面保险专业人才的强烈需求。市场缺乏高学历、懂管理、重服务的高级管理人员。人才问题已成为制约全区保险业发展的一大因素。
财产保险市场调查报告篇三
(一)更新观念,集中力量,抓住机遇,加快产险业务的发展,促进各地区国民经济的增长。
一方面,保险企业一定要审时度势,及时更新思想与理念,大力加强自主创新,积极推进诚信建设,努力营造和谐市场,确立与市场经济相符合的新型观念和意识;另一方面,保险企业要强化机遇观念和机遇意识,认真研究当前产险业务发展的新的业务增长点,紧跟全省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落实科学发展观,努力实现淮安产险业又快又好发展。同时,保险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保险业必定是和发展经济密切相连,不可分割的。 力争使地方经济的增长点成为产险业务的增长点。
(二)扩大产险市场主体的阵容,培育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近几年,我市保险市场的快速发展与引进市场竞争机制密不可分,但目前产险市场集中程度依然偏高,须积极稳妥地引进新的市场主体,促进我市保险市场的繁荣和活跃。为此,一是继续吸引产险公司在淮设立分支机构,稳步培育保险中介市场。目前,我市中介市场主体偏少,且不够规范又缺乏专业性。整顿和规范好现有中介市场,将其纳入规范竞争的同时,更要着力培育多方中介主体,促进产险市场专业分工进一步细化。二是应完善产险机构管理办法,放宽对有关县区开展业务险种的限制;三是可考虑吸收一两家外资产险公司来淮进行合作,以便更好地借鉴国际产险业先进的经营管理经验和专业技术。
(三)调整结构,不断进行保险险种和服务方式的开发和创新。
1.从险种内容和结构来看,产品缺乏创新、结构不合理造成的有效供给不足是近年来财产保险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因此改造和优化存量结构,进行险种创新,增加市场需求的保险有效供给势在必行。按照市场情况,加强主导险种的差异化开发。
(2)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指导思想,对现有的非车险中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企财、人意险、农险等非车险中骨干险种进行改造,完善条款、改善销售服务等,努力使其更具个性化和差异化,挖掘更大的市场潜力。适合开发引进能够满足区内人民多层次需求的新险种,形成特有的核心竞争力。
(四)进一步完善保险法律法规,加强监管和行业自律,建立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
1.保险市场多主体、竞争行为和业务多样化以及中介入活动、业务创新等活动都需要进一步完善的法律环境来作保证,也只有在更完善的法律环境中,才能使保险业管理理性化、规范化、科学化。全区要强化依法监管的要求,结合新修订的《保险法》,制订符合地方具体情况的配套实施细则和办法,形成内容完整统一的监管法规体系,为保险业市场的开放和区内保险业的发展,营造一个良好公平的法律环境。
2..加强保险行业协会的建设,首先,要进一步加强我市保险监管队伍建设,强化对保险市场的监督,努力防范和化解保险经营风险;其次,要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协调、服务作用,促进行业自律约束,加强同业间的协作和配合;再次,要加强保险公司内控制度建设,提高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能力。通过健全和完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企业内控,社会监督”四位一体的监督约束机制,建立起公平、有序、规范、竞争的保险市场秩序,保证保险业的健康发展。
(五)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企业素质.
1.要加快中高级人才的引进,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随着保险功能的不断拓展,现在具有的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的功能给各级保险机构的高管人员提出了更高标准和要求。按过去传统的,仅在本行业内部选择高管人员的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保险业发展的新形势。因此社会各行业中的优秀分子都应该具有加盟保险行业的机会。
2.加快现有人才的培养,要下决心花大力气加大员工培训投入,通过各种不同的学习方式,提高保险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应贯彻以人为本的经营理念,以人性化的管理,凝聚人心,提高员工信心,建立起和谐进取的企业文化,以此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3.充分利用高校资源,培养保险专门人才。积极从大专院校引进高学历的优秀毕业生充实现有保险人才队伍, 制定有效措施吸引有丰富保险从业经验的人才到保险业创业,优化人才结构;以此促进我市保险业向更好,更专业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