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市场营销
农产品市场营销
农产品市场营销指企业在变化的农产品市场中,旨在满足消费需要、实现企业目标的商务过程,包括市场调研、选择目标市场、产品开发、产品订价、渠道选择、产品促销、产品储存和运输、产品销售、提供服务等一系列与市场有关的企业业务经营活动。为此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农产品市场营销,欢迎参阅。
农产品市场营销篇一
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现状及创新
(一) 我国农产品市场营销的现状
1、农产品市场建设发展迅速
我国农产品市场发展迅速,类别繁多,包括粮油市场、蔬菜市场、水产品市场、肉食禽蛋市场、干鲜果品市场等。农产品市场数目基本稳定,交易额稳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我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在经历了几十年高速增长和规模扩张后,现正逐步实现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提升,流通规模上台阶,市场硬件设施明显改善,商品档次日益提高,市场运行质量日趋看好。
2、农产品批发市场成为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农产品市场覆盖了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城市和农产品集中产区,基本形成了以城乡集贸市场和农产品批发市场为主导的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构筑了贯通全国城乡的农产品流通大动脉。目前大、中、小城市消费的生鲜农产品80 %~90 %是通过批发市场提供的,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大力发展,对于搞活农产品流通、增加农民收入、满足城镇居民农产品消费需求发挥着积极作用。
3、以配送、超市、大卖场等为主的现代流通方式发展势头迅猛
超市作为一种新型现代营销业态在近几年也逐步涉足农产品销售领域,成为农产品营销渠道体系里的新成员,并与传统的集贸市场在零售终端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传统农贸市场的市场地位正在受挑战。另一方面,南京、广州、武汉、上海等地政府在大力推行“农改超”工程,旨在打造高效安全的农产品营销网络,使之与城市经济发展相适应。
4、农产品营销中介发展活跃
现阶段,各种农产品购销主体:个体户、专业户、联合体不断发展壮大。依托这些活跃在城乡各地的农产品营销中介组织,使得小规模生产和大市场实现了对接,改变了过去产销脱节的尴尬局面,有效地缓解了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他们的出现带动了上游生产基地的发育壮大,带领农民走向市场,帮助农民致富,为地区农业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产品市场营销的创新
1、农产品市场经营观念的创新
随着农产品相对过剩时代的到来,客观迫切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抛弃农产品运销观念,确立以市场需求为中心的现代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是一个比农产品运销更为广泛的概念,农产品市场营销要求农产品生产经营者不仅要研究人们的现实需求,更要研究人们对农产品的潜在需求,并创造需求。农产品运销观念强调的是以自己的生产为前提,如何把生产出的农产品运输出去并完成销售,考虑的是如何把产品变成现金。农产品市场营销观念考虑的是如何通过生产、传送农产品以及与最终消费农产品有关的所有事物,来满足顾客的需求。顾客的需求是农产品生产经营者的出发点、中心点和归宿点。
2、农产品营销战略与策略的创新
农产品市场营销围绕目标市场需求的变化,综合地运用各种营销战略与策略,通过比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满足目标市场的需求来实现企业增长和利润的实现。这就要求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充分运用现代市场营销的“10PS 组合(市场调查、市场细分、市场优先、市场定位、产品策略、价格策略、渠道策略、促销策略、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 ”。
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源于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深入调查和细致研究,通过市场研究,发掘潜在需求,捕捉市场机会。根据一些细分变量来分割市场,进行比较、评价,选择其中一部分作为自己为之服务的目标市场,针对它的需求特点开发适宜的产品,制定合适的价格、渠道、促销策略,实现产品的既定目标。由于农业是弱质产业,比较利益低下,资金紧张,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一般难以进行大规模的宣传和促销,往往还要依靠“政治权利”和“公共关系”这两个策略。一方面,积极利用政府力量,获得宣传支持,引导百姓消费,扩大有效需求。另一方面,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应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改善与社会各界的关系,树立良好的形象,获得社会的关心和支持,通过公共关系达到宣传促销的目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还可以利用报纸、电视台等大众媒体以及其他社会机构为农产品营销创造有利的外部环境。
3、农产品品牌决策与管理的创新
品牌管理是通过创立一个好的品牌,培育品牌、扩张品牌和保护品牌,奠定品牌优势,塑造驰名品牌,积累品牌资产。品牌管理过程实质是一个就品牌资产的各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有步骤的规划和创新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就是塑造高资产的品牌。
创知名品牌是解决农产品销售难和提高农民收入的根本途径。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开展,很多企业开始意识到品牌的重要性,越来越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系统开始有意识地应用品牌策略。事实上,农业产业化的过程就是一个依靠品牌优势,逐步建立农业产业规模优势,最终使农业产业得到进步和完善的过程。没有农产品品牌的创立和扩张,没有农产品品牌的优势,就不可能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健康发展,也就不能彻底解决农产品销售难的问题以及农业增产与农民不增收之间的矛盾。
农产品市场营销篇二
我国农产品“卖难”现象的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农产品供求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但是,农产品市场供求的季节性、区域性、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近年来我国一些农产品局部供求失衡现象时有发生,在短时间内造成区域性过剩,产品找不到销路,农民利益遭受严重损失。
(一)农产品卖难的表现形式
根据对部分省市调查,各地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农产品卖难现象,涉及大豆、棉花、生猪、鸡蛋、西瓜、柑桔、冬瓜等数十个品种。总体上看,农产品卖难主要表现为三种形式:
1、市场没有需求,产品没有销路。有的地区农民在安排农业生产时带有很大盲目性和趋同性,造成供给过剩,产品生产出来后根本卖不出去。今年夏天,大连市普兰店的大白菜上市后,价格从5分钱降为3分钱仍然没人购买,不得不将大白菜直接翻耕,农民损失达75万元。陕西西安、山西运城等地的西瓜价格跌到每斤2分钱,仍然找不到销路,大量西瓜烂在地里。广西一些地区近年来也频发芒果烂市、西瓜烂市、柑橘烂市、龙眼烂市等问题。
2、供求矛盾突出,压低价格促销。有的农产品具有很强的季节性,集中上市期间市场供应量突然增加,价格大幅度下降,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增产不增收”。今年7月,河北张家口市张北县大白菜上市后严重滞销,价格每斤仅1角左右,只相当于去年同期的四分之一;近日大连市元台镇、莲山镇4000吨西红柿集中上市,但价格每斤低至0.25元,而去年同期每斤0.7元。
3、市场流通不畅,产销难以对接。由于信息不通畅,交通运输成本高等原因,无法及时将产品运往外地,导致区域性过剩、滞销。最近,河南临颖县等地冬瓜价格跌到每斤1.5分钱,依然滞销,一些瓜农直接将瓜地翻耕。但商务部监测数据表明,目前冬瓜的全国平均价格为每斤0.31元,是河南一些地区市场价格的20多倍。
(二)原因分析
造成农产品卖难的原因很多,既有区域性、结构性、季节性及突发性市场波动等方面的原因,也有生产、流通、管理等方面的深层次体制原因。
1、生产主体规模小、经营分散,不适应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
我国一些农产品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波动特征,而“卖难”常常作为波动周期的一个阶段出现。生猪市场的最近一轮波动周期始于2003年6月,当时生猪价格上涨较快,提高了农民的养猪积极性,生猪产量大幅增长。随后,仔猪、活猪和猪肉价格保持了16个月的快速上涨,至2004年10月达到历史最高位后逐步回落,今年前两个季度生猪存栏、出栏增长幅度为近5年来之最,导致市场供过于求,猪价随之下跌。食糖市场近年来也出现了大幅波动,2003年8月食糖价格1950元/吨,今年2月则升至5500元/吨。
一家一户的小生产模式是造成农产品生产周期波动的重要原因。目前,我国农业生产主要以家庭为单位,这种模式有利于形成激励机制,有利于为农民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应该长期坚持。但是也要看到,农业生产分散经营、组织化程度低,不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市场、大流通的要求。特别是农民整体上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弱,对市场变化趋势缺乏准确的判断力,生产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和趋同性,“扩种-过剩-卖难-减收”的现象仍然比较普遍。
2、流通渠道组织化程度低,阻碍了农产品正常流通
近年来,一些地区对农产品市场流通渠道建设不够重视,市场流通体系功能弱、流通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农产品的正常流通。一是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二是市场布局不合理,没有形成覆盖全国的流通网络;三是农产品交易方式落后,特别是农产品收集、中转、运输、一次分配等流通环节没有分离,交易分散,无法形成能够反映整体交易情况的市场信号,市场机制难以发挥作用;四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不足,突出表现在硬件设施落后,信息服务条件差,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不健全,冷链运输系统不发达。另外,农产品在跨地区流通和市场秩序等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据调查,目前我国鲜活农产品的物流成本占总成本的60%左右,水果蔬菜等副产品在采摘、储藏、运输等环节的损失率高达25-30%。从各流通环节的价格变动情况来看,农产品的采购价与批发价、零售价之比约为1:2.1:4.2。因此,流通效率低也成为农产品卖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3、产品结构调整慢,不适应市场需求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消费者特别是城市居民对蔬菜、水果等鲜活农产品的消费需求已由量的增长转变为质的提高,更加注重产品质量、口味、营养和安全。但是,分散经营的粗放式农业生产方式,在产品改良、技术推广、规范化生产等方面都存在很多制约因素,难以及时生产市场需要的高质量农产品,造成供需矛盾。另外,我国大部分农产品在质量方面达不到出口要求,特别是难以逾越一些国家的技术壁垒,导致农产品出口不畅。据调查,我国90%的农业及食品出口企业受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每年损失约90亿美元。 ★ 4、信息传导不通畅,增大了农业生产的盲目性
近年来,一些地区和部门组织建立了针对农民、农业的信息网络,但缺少能够把政府导向、市场行情、农业生产、批发零售、居民消费联接起来的综合网络和信息,特别是信息传导在乡、村一级容易出现断层,农民获取有关农产品生产、流通和加工的信息仍然存在困难。另外,大多数农民因自身素质原因缺乏对信息的分析、选择能力,因而造成农民生产和农产品流通的盲目性。
农产品市场营销篇三
政策建议
1、全国布局,建立省级农产品生产基地
继续实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区域规划,发挥区位优势,以省(区、市)为单位,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专业性蔬菜、瓜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例如,可考虑建立山东蔬菜基地、广西蔗糖基地、广东水果基地等等。同时,要根据专业生产基地的特点,完善鲜活农产品加工储藏的配套设施,建立一定量的国家级储藏冷库,建立农产品的深加工基地,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以生产基地为核心建立全国性的大型农产品交易市场,
发挥市场对农业生产的引导和促进作用。
2、培育品牌,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和竞争力
要坚持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含量,降低农产品生产成本,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形成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严把产品质量关,通过扶植壮大农产品龙头企业,实现生产的规模化、基地的标准化、产品的品牌化。实施品牌化营销,大力开拓市场,提高市场占有率和辐射力,全面提升我国农产品的竞争力。
3、政府推动,加快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
首先,要通过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方式,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其次,要统筹规划全国统一的市场体系,优化布局,改造升级传统批发市场,完善制度和功能,同时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发挥其公益性功能。其三,要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电子商务、拍卖等现代交易方式,减少流通成本,提高流通效率。另外,加强部门协调、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完善农产品市场基础调入,充分发挥其公益性功能。
4、开发平台,为农产品产销提供信息服务
继续深入开展农产品市场信息系统建设,建立直接面对农民的统一网络办公平台,提供便捷式的市场信息服务,引导农业生产,促进产销衔接。同时,要积极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开展面向广大农民的信息服务,推动农业信息服务的社会化。
5、设立基金,维护农产品市场稳定
设立“国家鲜活农产品风险基金”,当市场供求严重失衡,出现行业性亏损时,国家对受灾农户和企业给予补贴,减轻农民损失,维护正常的产销秩序。同时,设立“国家促进农产品出口基金”,支持出口企业信贷,支持出口项目建设和技改,补贴出口信用保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