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信用消费已经越来越普遍地存在于我们目前所处的时代,消费信贷已经在我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迄今尚未建立起保护和调整社会信用机制运作的系统、科学的法制体系。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一些中国消费信贷市场,大家快来跟小编一起欣赏吧。
中国消费信贷市场
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CCWE)近日在京主办以“规范发展、回归本源”为主题的2016中国消费金融论坛,并发布《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该研究报告旨在通过深入、详实的调研及分析,鼓励消费信贷商“以客户需求为导向”进行产品和服务模式创新,推动消费金融行业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为消费服务,同时促进实体经济发展。
《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为消费金融行业发展“导航”
2016年,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在李稻葵教授的带领下深入开展中国消费金融的课题研究,并发布《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该份报告在调研样本选取时兼顾了全面性和代表性,广泛覆盖了全国31个省区的240个城市共35家各类消费信贷商,客户样本总数1122份,并首次尝试对消费信贷商的受监管程度、贷前和贷后监督举措等方面进行考量。研究成果具有广泛性、客观公正性和权威性。
在需求侧,消费信贷客户以中低收入的年轻群体为主,超过60%的月收入在5,000元以下,一半以上的消费信贷被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在选择消费信贷商时,客户会看重业务流程的透明公开度、线下业务网络覆盖程度和受监管程度。
在供给侧,目前市场上消费信贷产品种类丰富,还款期限主要在6-24个月区间,可负担的贷款成本让更多消费者得以享受现代金融的便利。消费信贷商加强在限期内取消贷款机制、延期还款、客户服务和消费金融知识普及等方面的投入,能有效防止客户的冲动消费、降低风险。
在普惠度、安全负责任和客户体验等三个维度的消费信贷商评估排名中,捷信、中银、北银等依法纳入监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在整体上名列前茅。
综合报告中的各项研究及分析可以发现,依法纳入监管的持牌消费金融公司整体表现最佳。以捷信消费金融为例,作为国内首批四家试点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和中国消费金融行业的标杆,捷信连续两年在各项评估中名列前茅。捷信长期坚持普惠金融理念和负责任的借贷,在国内建有全国性的业务网络和客户服务网络,其客户中有70%是缺乏征信记录的首次借款人。
捷信的“15天犹豫期”服务,允许客户在贷款后15天内无理由申请提前还款并偿还全部本金,而不收取任何利息和费用。《2016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研究》显示,目前仅有27.27%的消费信贷商提供限期内取消贷款服务。捷信的“犹豫期”模式能有效避免客户的非理性借款行为,保护消费者权益,同时降低消费信贷商的风险,值得在业内推广。
消费金融须规范发展,坚持为消费和实体经济服务
论坛期间,与会的众多持牌消费金融公司以及银行系和互联网消费金融公司高管一致认为,消费金融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需要时刻以服务客户为出发点,以服务消费为方向,以合规、安全、负责任为准则,以更多元化的经营、更细致的体验让更多消费者感受到现代金融服务的便利。消费信贷商要积极发掘自身的特色优势,错位竞争,为客户带来更加普惠的消费金融服务。
与会嘉宾普遍看好消费金融的发展前景。捷信集团中国区首席执行官翁德雷·弗里德里奇表示:“中国消费金融市场发展潜力巨大,我们有信心与本地市场共同成长,继续推进普惠金融实践。对客户的深刻理解、对市场的精准把握,以及自身的国际化经验和专长,是捷信在中国市场实现快速增长并推动国内消费金融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三大基石。未来,捷信将进一步加大在中国的投资,拓展业务布局的深度,为更多中低收入人群提供更加方便、快捷、安全的消费金融服务。”
此外,与会嘉宾在讨论中也指出,在消费金融行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消费金融公司要时刻扣紧风控的“安全带”,开展规范、安全、负责任的消费信贷业务,同时要切实践行普惠金融,不忘“服务草根、服务消费”的初心。
中国消费信贷的主要特点
1、增长速度快,规模不断扩张。截至2003年末,中国消费信贷余额已从1998年的172亿元增加至15732.6亿元(见图1),5年间规模增长了90倍,年平均增速达到112%。1998年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高达326%,随着贷款余额的增长,消费信贷的增长速度逐渐放缓,2003年下降到47.5%。在这样的高速增长支撑下,消费信贷在银行信贷资产中的比重不断上升(见图2)。其中,个人消费信贷发展最早的中国建设银行这一比重最高,为17.1%,而消费信贷余额最大的中国工商银行,这一比重为12.2%。消费信贷已经成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一项重要业务,各家银行纷纷将消费信贷业务从原来的信贷业务中独立出来,设立了零售业务部、个人金融部、住房信贷部、银行卡中心等,专门从事和管理各类消费信贷。
2、品种丰富,结构体系日趋完善。中国消费信贷初步形成了以住房按揭贷款为主体、汽车消费贷款、综合消费贷款、教育助学贷款等多种贷款品种组成的贷款业务体系。中国消费信贷结构的主要特点为:
消费信贷中个人住房信贷占绝对比例。中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显示,2003年个人住房贷款余额为11779.74亿元,同比增长了42.46%,是1998年的27.64倍。这6年间,个人住房贷款占消费信贷的比重平均超过75%。由于住房贷款的期限较长,更主要的是个人还款意识普遍高于企业,所以个人住房贷款的坏账率非常低,只有0.5%。因此,个人住房贷款成为消费信贷中最受重视、同时也是市场竞争最激烈的产品。2003年末,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消费贷款余额总计12.358亿元,其中,住房贷款9.780亿元,占整个消费贷款余额的79.14%。
汽车消费信贷成为仅次于个人住房贷款的消费信贷品种。提供汽车消费信贷的金融机构主要有商业银行、汽车企业集团财务公司和汽车金融公司。中国加入WTO后,在汽车价格下跌、居民收入水平提高等因素的推进下,汽车消费大幅度攀升,而且贷款购车比例达20%以上,有力地激活了汽车消费市场。2001年,全国汽车消费信贷余额为436亿元,到2002年末,已上升到了945亿元。2003年春夏之交肆虐的SARS,极大地刺激了汽车消费信贷,该年末,汽车消费贷款余额超过1800亿元,几乎比上年增加了1倍。
信用卡消费信贷金额较小,但是发展势头良好。银行卡消费信贷功能一直未被中国大多数人接受。例如:银行卡总发卡量从1994年的842.61万张增长到2002年的49651.95万张,同期,总交易额从5204.86亿元增加到115601.85亿元;发卡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66.45%,交易额年均增速高达47.34%。但是与发卡量的快速增长相比,银行卡消费金额却非常小,2002年其消费金额只占总交易额的1.62%,作为消费额一部分的消费透支额所占比例更小。在中国的银行卡中,主要被作为电子货币,行使转账、存取现金功能的借记卡占绝对优势,2003年第3季度末,在总共发行的6.14亿张银行卡中,借记卡有5.8813亿张,占银行卡总数的95.8%,而具有消费信贷功能的信用卡(即贷记卡)仅有0.2587亿张,只占4.2%。不过,2003年SARS出现后,基于安全考虑,人们更愿使用快速、清洁的银行卡,许多人开始利用信用卡的消费信贷功能,信用卡业务出现了较快增长,全年贷记卡发行量约为480万张,同比增加了325万张,增幅达209%,卡均交易额约为7400元人民币,远远高于借记卡。
助学贷款份额较小,发展缓慢。1999年至2001年,已累计发放了国家助学贷款14.4亿元,共计扶持了37.9万名学生就学读书。助学贷款余额已达32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为13亿元、一般助学贷款余额为19亿元)。截至2004年2月末,助学贷款余额为71.8451亿元(其中国家助学贷款52.0614亿元)。
3、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城乡差异较大。各地区发展不平衡。由于消费信贷政策的规定,中国金融机构发放的住房贷款主要限于该机构所在地,因此,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差异造成消费信贷发展的不平衡。许多全国性商业银行都明确表示,其消费信贷的发展重点应集中在沿海、沿江等发达地区。截至2000年11月底,广东、北京、上海、浙江、福建5省(市)消费信贷余额合计为1921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比重的61%,其它省市仅仅占39%。在消费信贷品种方面,地区差异也很大,西部有些地区至今还没有开办国家助学贷款业务,相当多的学生得不到助学贷款。
各金融机构之间发展不平衡。无论是消费信贷规模还是发展速度,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均处于领先地位,股份制商业银行在消费信贷总规模中的比例很小。截止到2002年底,四家国有商业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余额合计为8886亿元,占全部消费信贷余额之比为85.6%,股份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所占比例只有14.4%。截至2003年11月,中国个人汽车消费贷款余额已达到1800亿元,其中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占总份额的81%,股份 制商业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的份额只占19%。中国银行的消费信贷市场份额增幅居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之首,全年发放个人住房贷款939.43亿元,新增消费信贷余额同比增长36%。
潜力巨大的农村市场多为空白。中国有8亿多农民,消费信贷在农村的广阔发展空间是显而易见的,某市农户的抽样调查显示,有70%的农民对消费信贷有迫切需求。但是,消费信贷还是主要集中在城市,对中国部分县的调查表明,消费贷款总量中,县城中的消费贷款占90%强,而农村中的消费贷款不足10%。
中国消费信贷存在的问题
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中国在进入经济转轨期后,国有企业数量及国有经济份额下降,国家横向统筹能力明显减弱,民营经济成为就业的主渠道,而民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十分不健全。并且,中国也面临着严重的老龄化问题,2000年中国老龄人口比重达到总人口的10%,比世界总体人口年龄结构提前10年进入老龄社会,社会抚养负担明显加重。同时,中国计划生育政策造成退休人员/在职人员的比例迅速上升,由1978年的1∶30上升到1997年的1∶4.42,社会统筹养老基金入不敷出,个人必须承担相当部分的养老支出。加上深化国企改革的力度加大,大批人员下岗分流,这不仅给下岗职工的家庭生活带来困难,而且对在岗职工也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居民的理性选择就是增加储蓄、削减消费,以备不时之需。 中高档房偏多,住房价格偏高。市场上针对广大农民以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中低档消费品供给十分有限,消费供给存在着结构性需求缺口。中高档住房偏多,房价普遍较高,住房价格与人均收入的比例高于许多发达国家,超过了居民的承受能力。北京、上海等城市的房地产价格与纽约、新加坡等发达国家的大城市持平,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无力购房,住房有效需求不足,有的城市空房率高达40%以上。
居民收入差距较大,消费倾向下降。由于各种原因,中国社会分配差距还在扩大,不到30%的家庭占有80%左右的居民储蓄。高收入家庭的消费需求已经得到很大的满足,住房、汽车应有俱有,消费倾向下降;低收入家庭有强烈的消费欲望却没有必要的支付能力,这正是中国消费信贷增长速度放缓的主要原因之一。
信息不对称,信用体系建设落后。消费信贷最大的风险是信用风险。中国信用体系的不健全,特别是个人信用体系缺失,缺乏一个统一的、完备的个人资信系统,有关个人信用档案的信息被封闭在不同行业主管部门手中,银行不能共享;而且还缺乏提供权威个人信用信息的中介机构,使消费信贷的发展面临制度性约束。而且,消费者信用意识淡薄,一些贷款申请者通常开立高于实际收入水平的收入证明以获取贷款;还有一些借款人,在有能力还本付息的情况下故意拖欠。银行、消费者、消费产品提供者之间存在比较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并由此产生风险。
消费信贷产品单一,交易成本比较高。中国消费信贷的主要品种为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这两类贷款的品种有限,基本上都是等额还款方式,市场细分不够,不能满足不同收入层次、不同消费需求的消费者需要。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主要从事以企业客户为对象的批发性信贷业务,消费信贷尚处于起步阶段,银行还缺乏以千家万户为对象 的消费信贷业务的管理经验和专业人才。因此,银行在发放消费贷款时对风险不得不严加防范,对贷款条件及手续规定甚为严格,对每一笔贷款都要求抵押担保、评估、保险,致使贷款申办程序手续繁杂,不仅给借款人带来诸多不便,而且也增加了借款人的交易成本。
缺乏二级市场。从理论上讲,消费信贷具有规模小、成本高、风险大的特点。对于中国的住房和汽车贷款而言,信用风险特别令人关注。因为在人均收入突破1000美元、经济对外开放加速的情况下,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大规模产业结构调整的特殊时期,居民收入的总量增长与个别行业员工收入的减少同时并存,一些行业与地区居民收入的波动性、不稳定性比较严重,客观上造成了住房贷款的违约风险上升。在一些发达国家,商业银行通常将消费贷款打包出售或者进行证券化处理,将这些风险较高、流动性较差的资产在二级市场变现,较好地实现了资产负债、风险和收益的适当匹配。
看了“中国消费信贷市场”的人还看了:
3.个人消费信贷业务
5.消费信贷的种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