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企业管理>企业管理>

企业应该如何加强质量管理详解

时间: 晓敏706 分享

  加强质量管理是每一家企业都需要做到的事情,这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是怎么做的呢?如何加强企业管理?小编为你带来了“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的相关知识,这其中也许就有你需要的。

  如何提高企业质量管理

  有一只体积很大的木桶,它周围的木片都很好,只有一块小木片只够到木桶的一半高度,那么这只木桶的最大盛水量是50%,因为当水装到一半时,无论怎么注水水位都不可能增高,因为它有一个缺口。对于管理系统来说也是这个道理,只有整个管理系统的全面提升才会使企业的管理水平得到整体提升。管理的决策、计划、组织、控制合围成管理系统,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将直接影响管理系统的效能。

  1、决策质量的高低,对管理绩效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①决策是现代管理活动的核心内容,决策并不是在几个备选方案中选择最佳方案,而是管理中无时不存在的一种活动。它本是一个过程,这个过程是循序渐进的。

  ②决策的正确与否往往关系到一个组织的前途和命运。单凭经验决策已很难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因此,制定一整套科学的决策方法,能够有效帮助提高决策的正确性。目标手段分析法是我们常用的决策分析法:先要为实现的总目标找到一些措施;然后将这些措施看成是新的次一层的目标,为完成这些次一层的目标找到一些更详尽、更具体的措施,这样分层反复找下去,直到有了现在已有的解决办法为止。

  ③高科技的应用,也可以极大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准确性。计算机的诞生为决策的定量分析创造了有利条件,它使人们可以充分利用科技成果,对复杂的决策问题进行定性、定量、定时分析,计算机不仅可以使决策自动化,也会对社会进步带来巨大的影响。

  ④提高决策质量,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信息准全原则,科学可行原则、对比优先原则、科学民主原则和反馈原则。同时西蒙认为,一个组织中集权和分权的问题不能脱离决策过程而独立存在,有关整个组织的决策必须是集权的,同时,由于一个组织内决策过程本身的性质,分权也是必要的。

  2、计划质量决定管理活动的有效实施,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

  ①计划是在决策所确定的目标、方向和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的。决策是计划的灵魂,计划是决策的展开和具体化。计划是对各项管理活动及其所需人力、财力、物力作出的设计和谋划。

  ②要提高计划质量,必须建立严格、科学的论证制度。计划是面向未来的,是决策的具体实施,因此计划一定要符合实际,要具有先进性。在计划制定和执行的过程中,必须对计划方案进行充分论证,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论证制度。

  ③为保证计划的切实可行,能以较少的资源投入取得最大的社会经济效益,保障组织目标的实现,制定计划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统筹原则、重点原则、弹性原则、连续性原则。

  ④加强调查研究,对客观环境进行科学的预测,同时全方位吸收专家、群众参与制定计划,在计划中勇于创新,也是提高计划质量的重要途径。

  3、将组织转变为高度协调,高度激励和合作的社会系统

  ①管理组织是一个系统,它与外部环境及内部各要素之间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其内部各组成部门亦处于相互作用与相互依存状态。因此,要实现组织高度协调,必须从组织整体出发,把握好整体与环境,整体与层次、结构、部门之间的相互凉席和相互作用。

  ②对于机构设置,要使组织高度协调,首先要精简机构,简政放权。同时要压缩管理层次,减少中间环节,确保组织沟通渠道畅通。对于企业内部,应立足职能转变,裁减专业管理部门,紧锁管理幅度,确保横向权力的权证统一,尽可能减少职权交叉。

  ③从组织协调角度出发,要正确把握权责集中与分散的限度,做到职责分明。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组织协调原则。要客观公正,灵活机动同时要注意整体。

  4、控制职能的好坏,将直接决定管理活动的成败

  ①控制是指由管理人员对当前的实际工作是否符合计划进行测定,并促使组织目标实现的过程。因此,控制是指向未来的,管理者对既成事实往往是无能为力的。当管理系统出现问题,对相关人员作出批评和惩罚并不是目的,而是要研究产生这些问题的根源,以免将来重蹈覆辙。

  ②控制是一个过程,它贯穿于整个管理活动的始末。因此要提高控制质量,必须首先确立标准,对照标准,管理人员才可以判断绩效和成果。其次是对照标准检查实际绩效,第三就是要采取恰当的措施纠正偏差。

  ③以人为中心的控制更为有效,具体措施不在于多少,而在于能否让职工感到满意,达到有效沟通目的,而且保持信息交流的畅通。权力型、命令式的管理会引起职工的反感,不能持久有效。要努力让职工形成正确和积极的态度,然后把各种经典的、传统的管理方法融合其中,从而更充分的发挥这些管理方法、技术和工具的作用。

  通过信息化手段提升企业质量管理水平

  质量管理体系是企业管理的一套体系和方法,目的是为了保证经营方针、决策的贯彻执行,促进经营活动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以及经营目标的实现有关的控制。当前宜春市公司的质量贯标活动正在开展,为了更有效的开展此项活动,今年启用了内部事务处理及短信平台,该项目建设的目标从大的方面来说有二个:一是配合贯标过程,实现质量体系文档的痕迹化管理。二是在贯标结束后,通过信息系统实施来促进的贯标成果即一系列的管理流程得到贯彻执行,从而实施健康、有序、高效的质量体系管理。结合信息化工作实际状况,我们发现在实际的运作过程中存在诸多管理的死角,造成制度难落实,事后难追究的情况。同时我们也意识到,由于在事前没有一个很好的提醒、预警机制,造成一些员工本想把事情做好,却由于事情繁多,心有余而力不足,从而造成的一些事情没做好或者遗漏,给管理工作带来很多麻烦。

  当前信息化在工作中无处不在,例如,卷烟经营管理有营销系统,财务管理财务系统,办公事务有办公系统等等,这些信息系统为我们的工作流程、管理规范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可以确保管理活动能够落到实处,可以说信息化与我们的工作密不可分。

  如何通过信息化来进一步推动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我们认为需要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加以考虑:

  一、以管理文档为核心,实现对体系文档的控制和管理

  实现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作业指导书、质量记录的查询、审批、管理、发布、存档等一系列操作的电子化、网络化管理,尤其保证文件的版本一致性控制、操作权限控制、机密文件的保密、修改过程的痕迹保留等,保障质量体系管理的正常运转。

  1、系统要以文档管理为核心,充分贯彻ISO质量体系的管理思想,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有效地管理体系文件的发布、更新、查询,监控体系文件的流转过程,让所有员工能充分地学习体系文件,熟悉体系文件,掌握操作流程。

  2、建立质量记录(表格)的控制管理,包括质量记录本身的管理和质量记录内容的管理,而这些内容的管理是ISO标准运行管理中最具灵魂的工作,是评审、监督、纠正、预防等工作的依据,是提高管理水平的关键。系统要支持企业过程的动态重组和质量记录的定制,以满足不同企业质量管理和不断发展的需求,当需要时,能迅速查看记录的详细内容,并随时可对质量记录进行汇总、分析,得出有决策意义的报告

  3、ISO9000中通用的要素,如文件控制、记录管理、管理评审、人力资源、内部审核、持续改进等,系统需要提供流程及质量记录模板,用户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修改,其余要素可以根据体系文件规定设计个性化流程及质量记录。

  二、以管理流程为核心,实现工作流程的自动流转和监督、监控、考核

  当质量体系建立好了以后,不能整天面对着这些名目繁多的体现标准,而不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来,这就需要我们的信息化系统再提供一系列的流程支撑体系,通过信息化的流程来实现这些标准体系的贯彻和落实。这些企业内部管理流程,需要按照ISO9000管理的要求,建立工作流程、工作模板、做到事前有预防、过程有监督,事后有分析。从而解决我们在执行过程中“两张皮”的问题。那么在企业内部流程的管理上,信息系统需要实现以下几个功能:

  1、系统需要具有工作流引擎,通过自定义工作流,让参与某项管理活动的人能通过信息系统的指引,完成自己所在岗位所要完成的工作内容,避免流程反向、操作程序混乱等局面;

  2、工作流程中用到的过程文档,如工作表单可以通过信息系统实现自定义。因为企业的每个管理活动,都是经过管理层认真研究后得出来的结果,最符合实际工作需要的,而这些过程文档就有可能随着时间、空间的转移而发生一些变化,那么信息系统就需要提供对过程文档自定义功能;

  3、工作流程要具有事前提醒、预警、警告功能,既而实现工作流程的督办、催办、异常处理和事后工作质量的考核;

  4、在用户操作界面,系统需要具有待办事务的窗口,当用户登录后自动显示该用户待办工作的内容,方便用户操作;

  三、以知识管理为核心,实现管理持续改进和优化提升

  管理体系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达成“人本管理”的目标。管理体系的建设的最终目的是利用管理的科学规范化,发挥人的潜能,提高人的职业素质与执行力。管理体系建设坚持“持续改进”原则,保证适应新形势、新变化,能解决管理上遇到的问题,实现与时俱进。管理体系要求对不符合项或者发生安全事故的工作进行调查处理的同时还督促各部门协调改进,实现对工作的进一步完善改进。管理体系也需要进行不断的维护更新版本,以适应行业变化发展的需要。那么信息系统应具有以下几点功能,以便能满足我们的管理实现可持续地发展:

  1、提供对质量体系文件的目录管理和版本管理,适应管理工作中由不断创新而带来的标准文件的管理;

  2、系统应提供对工作过程中各人员、岗位操作的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通过数据分析为工作流程的持续改进提供辅助依据,如某项工作经常发现超时,那么可能是时间限制设置的不准确等;

  3、系统应具有员工交流沟通的平台,对于有价值的信息、思路(知识)要实现信息的发布和共享。

  企业如何提高质量管理水平

  1、树立动态质量管理理念

  动态质量管理是指计划、实施、检查和处置的一个不断循环的管理过程。这是一个比较成熟的质量管理手段,又称质量管理的PDCA循环。我公司项目上的质量管理往往还不能够形成一种动态的循环的管理模式。比如在上一施工阶段发生的质量问题到下一施工阶段还会出现,这主要是在“处置”的环节上出了问题,我们往往在处置时还只停留在把具体问题解决掉的表层,却没有深入分析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及采取相应的措施避免以后再发生类似的问题,这就是动态的质量管理理念没有形成。

  2、树立全面质量管理的思想

  全面质量管理是一种全方位、全过程、全员参与的质量管理。处理质量问题除了技术措施还有组织措施、管理措施、经济措施和合同措施等一系列措施。我公司是专业的钢结构公司,项目上对质量控制方面往往集中在焊缝检查这一块,而对其它方面重视程度不够,没有做到真正的全方位、全过程质量控制,这也与公司相关专业人才不足有关。例如我们的质检员学工民建专业的很少,与水电专业相关的质检人员更是寥寥无几,而非专业人员就很难全面掌握相关的质量控制措施。

  3、建立目标管理,明确质量、工期、安全、成本四者的关系

  按照项目管理学的基本理论,没有明确目标的建设工程不是项目管理的对象。在工程实践意义上,如果一个建设项目没有明确的质量、工期、安全目标,那么它所做的一切工作都不能称为管理。作为一个项目的总组织者,应该组织技术、调度、安质、成本核算部门拿出各自的质量、工期、安全和成本目标。不同的部门由于工作性质的不同,都想让自己的目标最大化得以实现,这个时候项目总组织者就要权衡四者之间的关系,订立一个合适的综合目标。根据项目的特点,如果确实需要加快进度,那就要求在质量和安全控制方面加强管理人员的投入,实现各方面的协调、平衡,这样才能使工程沿着一个可控的方向发展。

  4、针对现场复杂多变的环境制订相应措施

  前面已经提到,施工现场的水文、地质和气象等自然环境,通风、照明、安全、卫生防护设施等劳动作业环境,以及由多单位、多专业交叉协同施工的管理环境都会对工程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我们的管理者要能够适应施工现场变化无常的环境,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从而保证工程的质量处于可控制状态。

  5、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度,奖惩分明

  质量责任制是企业的“法律”,是管理者分配质量任务、追究质量责任的依据。质量管理的一条重要的理论是:“工作的质量决定着产品的质量”。管理者的工作质量就是能够明确每个部门每个职工的质量责任,做到奖惩分明,这样才能强化职工的质量意识,使质量控制同时得到强化。

  6、正确引导施工班组,做好质量“三检”制度

  做好质量“三检”制度的关键就是要让各工序的班组明白自己应该自检及互检些什么内容,这就要求根据各班组的性质制定不同的检查内容。比如该工序的班组在自检的时候主要检查的内容是: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是否有遗漏的现象;是否做到工完、料尽、场地清;以及完成工序质量的合格性。在互检这一环节,下一工序的作业班组主要检查的内容是:上一工序所形成的现状是否影响本道工序的实施;如果影响应及时提出并配合及时整改。而“专检”主要是根据施工图纸、技术交底和施工规范的要求,对所完成的工序进行检查验收,这一环节主要靠专业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另外过程控制非常重要,有些质量缺陷一旦形成,整改起来非常困难,且整改效果不一定特别理想。

  7、做好原材料的控制,把好源头关

  原材料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工程的质量。如何控制好原材料的质量是我们现阶段面临的一个难题。我公司可以考虑建立一个自己的材料试验室,这样可以缩短试验的时间,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但这只是原材料管理的一个方面。还要加强材料进场的各项检查和材料的储存、标识、运输、发放等各项工作,这就要求我们的物质部门人员配备方面要有一定得专业素质。

  8、树立服务的理念

  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八项原则中的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组织要依存于顾客。组织应当理解顾客当前的和未来的需求,满足顾客的合理要求,并争取超越顾客的期望。这是企业质量管理的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而我公司有些项目的领导这方面意识比较淡薄,甚至不把业主的管理当作一回事。这样就造成了很多的被动局面。我公司是一个生产建筑产品的企业,在出售建筑产品的时候也在出售着自己的服务。只有树立这种服务意识,才能端正工作态度,认真听取业主的意见,完善自身各方面的管理。

  总之,质量管理是一个动态的、全面的、综合的管理工作。企业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自己的品牌形

  自身质量的管理水平,它需要建立一个长效的运行机制。


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相关文章

1.企业如何做好质量管理

2.企业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3.质量管理论文范文

4.质量管理学习心得体会

5.有关企业全面质量管理论文

1780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