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有哪些变化
互联网创业有哪些变化
互联网发展受影响的因素太多,面积太大,往往难以抓住其变化规律,但是我们可以知晓这些变化,为下次变动前做好准备。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互联网创业有哪些变化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回往过去,中国互联网创业有什么变化?
过去的五年,我们每天在互联网上花的时间越来越多,手机变成了个人信息中心,软件正在吞噬整个世界。作为一家创业公司,课程格子团队就像沧海中的一艘小船。每天低头干活,偶尔抬头看远方的时候也会惊叹于这几年的变化。但感受最真切的更多是来自身边创业者的行为,与创业者心中的变迁。
信息不对称情况减少,而更趋于透明
当我四年前从硅谷来到北京时,硅谷新闻一般会迟滞一周或更久才能到达国内。如果你是个Hacker News或Tech Crunch的读者,当时可以比其他人先知道很多东西。如今,世界各地的科技新闻第一时间就会出现在各大中国科技媒体上。
除了产品新闻外,最新的投资理念,最新的创业理论,都会第一时间到达中国,然后在朋友圈里扩散。前段时间我听说了一个在美国App Store上线不到一周的社交App。这个App是一个硅谷的朋友投资后第一时间告诉我的,并且在国内无法访问。所以我以为别人不会知道。结果下载后导入通信录时,发现已经有12个北京好友在用了(当然这些人个个都是产品经理和投资人)。
这5年来,信息不对等的现象已大幅度消失。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说,这也导致了一些心态上的改变。当“所有的事情所有的人都知道”时,大家会花更少的时间寻找秘密与先机,用更多时间把事情做好,靠执行力与团队来拉开距离。
不讲故事,数据更重要
这几年来创投圈对数据的运用能力提高了很多个级别。几年前,大多数公司与投资人都被一些所谓的“虚荣数据”而误导。很多人认为活跃用户或注册量是唯一有意义的数据标准。
仅仅2-3年前,不少公司只靠用钱提升下载就可以画出一个完美“J”曲线,然后用这条曲线去融更多钱,然后去画更高的线。但这类公司里面很多因为长期不关注留存率和核心增长引擎,后来也都遇到了困难。他们的投资人也在失望中学到了很多教训。现在,越来越多公司与投资机构都有自己的分析框架(如分析用户留存率等,如图1所示),小部分已经有全职的data scientists(数据科学家)。VC也变得越来越聪明,很少会只看虚荣数据就写支票的。
用户留存率Cohort分析
今天想得到资本的认可,除了要有很好的新增与渠道能力外,还需要一个真正可维持、自然增长引擎。过去很长一度时间,我需要为了融资和PR工作去关注一套虚荣数据,然后转过头来在团队内推动另一套核心增长指标。这是一件很累的事情。让我很欣慰的是,随着行业的变迁,今天我已不需要讲两个故事了。
用心做团队:更注重文化与效率
当我们刚开始做《课程格子》时,考虑到效率与文化的原因选用了一个比较偏门的语言(Ruby)。当时很多人都建议我们选择更主流的语言,否则“肯定招聘不到人”。但我们认为除了效率高之外,偏门语言的最大好处是一个自然的过滤器——?很多人只为了找工作才学编程,只有真正对编程热爱的hacker才会去碰这些偏门语言。现在在很多一流创业团队里,Ruby和Python,甚至更小众的Golang都已不算出奇。这是一种效率和文化的变迁。
除了语言外,我们几年前在用的一些流程,比如非实时Code Review、OKR和Lean Startup Methodology也都越来越常见。我记得三年前我们试着做Hackathon(黑客马拉松)时,没有任何人愿意参加。但现在很多公司都有自己的Hackathon,并且在全国各地还出现一些职业的Hackathon组织者。几个月前,我跟一个土豪朋友讲到我们在用OKR管理系统时,他说如果我帮他的团队培训OKR,他愿意出一万元一小时的顾问费(我后来因为没时间,就免费把我们内部培训OKR的PPT发给了他)。
这几年来,更多创业者开始用心去把文化和流程做好。
垂直产业:轻应用,重运营
2012年刚做《课程格子》,有些投资人不看好。其中一个人的反馈是:“中国互联网除了游戏和电商都赚不到钱,剩下的东西只能打广告,ARPU值太低了。”但今天因为精准推荐的可能性,广告都变成了用户想要的服务。移动垂直入口也变成了最热门的领域之一。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用户数量和使用时间与场景都比之前大得多。互联网时代也许更多是个流量与面积的游戏。但移动互联网让使用场景更细小,需求更个性化。所以这几年成功的垂直类社区越来越多。很多App表面简单,但后端却有强大的云端与运营支持。这些可以聚集同类人群的入口应用也可以做到非常精准的推荐与商业化。对于巨头来说,抄袭这类应用已经没有投资或并购划算。
更优良的创业与投资环境
我刚回国时,见过不止一个团队刚起步就被某个“天使”拿走了51%以上股份的Case。除了个别像创新工场的李开复和真格基金的徐小平老师那样的投资人外,我们都不敢接触不认识的早期投资者。现在很多顶级VC都更愿意做早期。之前FA可能只关注晚期,但现在Series A甚至早期都有FA服务。资本市场这五年变得越来越透明,越来越公平。创业者今天不用花太大力气就可以找到公平的“市场价”。
除了上文提到的以外,成功的故事已不像之前那么罕见。五年前,大部分创业者都认为在中国创业除了上市就是死路一条。我之前在一次采访也说过,中国创业就是“1个Winner加99个Loser”的游戏。但随着大大小小的并购与套现案例的出现,创业者们也变得越来越乐观。
这几年来,市场变得更大,使研发成本更低、融资更公平、套现更容易。越来越多有才华的人愿意放弃自己在大公司的薪水出来创业,这些都是好事。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创业公司越来越多,竞争越来越激烈,成功门槛也越来越高。无论如何,有更多的人用更低的成本去试图解决用户问题总是好的。吞噬整个世界的可以说是软件,也可以说是软件背后的创业者。创业者心中的变迁是可以改善未来的。
互联网创业的发展和经历
1 前言:我闻到了15年前的气息。
最近我周围很多朋友都在做投资,钱多的做VC、基金,钱少的做天使。在外交换名片,十个名片中至少有两个是做投资的。这让我想起了2000年左右的时候,我和同学在宿舍聊天,花几十块买个域名,买台服务器托管到机房,搞个网站,加上一个论坛,然后就有人投资200万美元。
当时为什么那么容易融资?因为互联网时代来临了。很多人觉得这个时代会改变一切,当然确实改变了很多东西,只是2003年出现了网络泡沫的破灭。现在为什么那么多人投资,同样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时代要来临了。
会不会继续有泡沫,会不会走错了路?我不知道,上帝也不知道。生命只有一次,没法验证,也就没有对错。
2 PC互联网是工业时代的尾声。
标准化、高效率、中心化,都是工业时代的特征,PC互联网时代就符合这个特征,应该说勉强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就完全不一样了。
PC互联网连接的是机器,无论是网吧,还是办公室电脑。以前大多都是公用的,在网络上,没有人知道你是一条狗。现在不一样了,90%的人都用手机上网,而手机背后连接的就是人。人是不一样的,每个人都不一样,这就决定了移动互联网的丰富性。
2014年7月1日,中国的手机网民首次超过了PC网民,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一个时代的来临,意味着商业的混乱,也意味着无数的机会。就像每一次死亡都是一次新生。有太多的机会,有赚大钱的机会,只要你有能力,也有赚小钱的机会,只要你不贪心。我要讲的就是赚小钱的机会:小而美。
3 电商的红海和移动互联网的蓝海。
从2003年淘宝的进入,电商格局初步建立,这十多年,购物习惯、物流建设、信用体系等,都有巨大的发展,电商的机会也在改变。
最开始只需要卖货,后来卖便宜货,能卖货,敢卖货,就可以在网上做生意;第二阶段,开始出现了流量推广服务,特别是直通车业务,那时候才1毛钱一个点击,只要你敢花钱,傻子都能赚钱;第三阶段,购物流量明显增加,小二手上有很多活动资源,跟小二关系好的,能获得流量,有一两年很不健康的发展;第四阶段,刷单开始占据主导地位,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
当然,整个过程中,专业的卖家还是有优势,懂数据、懂运营、懂产品的那些卖家,一直活得比较好。只是现在竞争越来越激烈,购物人群的增长基本饱和,流量增长有限,参与竞争的商家又越来越多,红海是不可避免了。
对比移动互联网的机会,饿了么、叫个鸭子、一些App、自媒体人、微商等出现了全民创业的机会,这些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模式都很轻,但发展很快。
有人说看不清未来!是的,这个时候谁都看不见未来,只有现在!在移动互联网,未来是未知的,正是因为未知,才是精彩的。最精彩的部分,莫过于小而美了。
4 定义小而美。
小,包括几个方面:
- 收入小。或者说收入规模肯定不太大,大多也就是几百万或者上千万的规模;
- 行业小,客户精准细分,并不会是一个大行业,而是某个行业的细分领域,非常精准,但客户数量不一定小;
- 团队规模小,动则好几百人几千人的公司,不叫小而美。
美,意思更加广泛。
- 业务简单。不可能做很复杂的业务,也不可能覆盖很多业务,这种叫简单之美。
- 轻模式。不会有重资产,不会有线性的人力膨胀,不会有太大的风险,带有强烈的时代感。
- 工作快乐。不可能是苦逼的生活,也不可能是过劳死的节奏。
做到了这些,我觉得就是小而美。小而美有很多种办法,我今天教你如何拿个人微信号来做的小而美案例。
5 1000铁杆粉丝理论。
凯文凯利提出了1000铁杆粉丝理论:
如果一个艺术家,能有1000个铁杆粉丝,那么这个艺术家就可以很好的生活下去。例如一个音乐家,有1000个铁杆粉丝,每个粉丝每年愿意拿出一天的收入回馈给音乐家,那么这个音乐家每年会收到粉丝1000天的收入,相当于普通人三倍的收入。
现在是移动互联网,如果有1000个铁杆粉丝,每个粉丝影响100人,那么这个艺术家至少可以影响10万人。如果有个好的模式,这10万人每个月可以贡献一元钱(例如自媒体人写作后有打赏模式),那么这个艺术家每年至少有120万的收入。
移动互联网,会把铁杆粉丝的影响力放大,而且不一定是从铁杆粉丝身上赚钱了
6 普通人的小而美。
假设目标:年收入100万。需要两台手机,两个微信号。每个微信号可以有5000人,那么总共可以影响1万人。这一万人必须是某个特定领域或者有特定需求的人群。
每天增加10个粉丝,那么3年就可以做到1万个粉丝。每天进行互动和交流,建立信任。同时给这1万人提供服务,那么就有可能达到100万的年收入。
这只是思路和方法,并不是具体的模式。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模式,也需要不同的数字。下面我们来看看几个实际的案例。
7 几个不同类型的小而美。
案例一:
某个淘宝小卖家,专门做大码女装,一年时间积累了25000微信好友,其中有淘宝店的客户,也有搞活动加入的。现在每天在微信上成交120单,上新的时候更多,客单价在100以上。
案例二:
某个自媒体人,专注于淘宝电商,一年时间积累了4000多微信好友,都是淘宝的卖家,每次发朋友圈的价格为800元,如果转发一些培训的,还可以按照成交付费,收入也是不匪。
案例三:
某个美容医疗的朋友,专门做微整形,一年时间有23万微信好友,都是美女少妇,每月带来销售额150万左右,还卖面膜等产品,渠道在陆续扩展。
案例四:
淘宝某个中大型卖家,用微信朋友圈做客户维护,三个月8000好友,专注在化妆品类目,分城市维护老客户,不卖东西,只做客户服务、咨询、陪聊。这部分客户复购率从19%提升到40%。
8 七招聘就是典型的小而美。
七招聘,一年时间微信好友25000人,专注于电商招聘,无忌和赵敏两个人在维护。
主要工作是:推广招聘号,获取简历,打好标签。主要业务是帮助企业直接发布招聘信息、帮助企业找高端人才、帮助人才推荐企业。
只向企业收费,收费方式包括:猎头服务费,推荐成功再付费;多个岗位招聘公众号发布,3000元;单个岗位的朋友圈发布,198元,大部分企业觉得招聘效果比其他渠道要好一些。这个业务每个月有几万元的收入,这种方式就是典型的小而美。
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有太多小而美的机会。我提到的这些小而美,都是需要一段时间的积累,少则数月,多则一年才能看见效果,但一旦有效果,是可以长期持续经营下去,时间越长,价值越大。有人问我,有没有立马见效的小而美案例啊?我没有,也建议你不要找,因为很容易受骗。你问为什么?自己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