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创业文章3篇
互联网创业文章3篇
互联网创业都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真相,北京创业公司又为何搬迁,什么样的创业团队才是好的?答案就在下面的文章里。今天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关于互联网创业文章3篇的相关文章,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启发。
互联网创业文章1:互联网公司混的七大真相
1、 人力资源槛:找对的人比找牛的人要好,如果不行就是老婆也要赶走。
这个时代是合伙人的时代,人已经不满足于有一份工作,而更看中这份工作的属性,是不是自己的,人人都有自己当老板的想法,为什么?因为我们的文化中当老大可以指挥一切。所以有80%的企业都是中小企业,员工都以打工者的心态在工作,有时候非常计较薪水,不认同你画的烧饼,其实很简单,在初创期让所有的人都成为股东,都是在做自己的事,积极性就好办了。因为做不好大家没饭吃,做好了也不是老板一个人有饭吃。
其次就是对人的找人和管理,北京C公司刚开始创立,最大的问题就是招不到人。当时老板的想法很简单,招人不是HR的事,只要有了HR,后面的人全部搞定。结果满天下的HR,他偏偏找了自己原来的同学。
这个HR的确实很“专业”,尽然是花钱通过猎头,去门户网站S挖来了一个技术专家,结果入职的第二天这个专家就说自己是做架构的,不会写代码,要给他配10个兵,结果没撑到三个月,那么点启动资金就被用光。有时候一个理论派专家比不上找11个肯干的工程师,一个 “理论专家”的工资可以养活3-4个工程师。
没过半年,C公司撑不下去了,资金链断裂赶紧关门。而关门的那天HR还一分钱不少的结算了自己最后的薪水和赔偿金,笑咪咪的离开了办公室。
他当时就是准备抄facebook,动手的时候比开心网还要早,但由于找了错误的HR,又找到了错误的工程师,结果还没上线就撑不下去了。
我们一定要坚持,业绩不行,一定要换人。不用亲戚尽量不要用,如果用了亲戚,也要和普通员工一样,淡化这种关系。
2、 技术开发槛:不要被技术绑架,也不要把技术捧的太高。
以前不重视搞程序开发的技术,现在技术是个宝。计算机专业的毕业生,一个班10个人里只有3个选择做程序员,7个都去做了销售、产品经理、自己创业…
物以稀为贵,一个好的程序员是天才,能够让机器去干人事,可以大大降低人力成本。当然也不能把程序员捧上天,至少不是什么人都能捧上天的。
之前给H公司做过一年的产品经理,结果发现,H公司最后严重的问题是技术开发。老板自己不懂技术,不知道那里找来了一个高级架构师黄某,然后这个人进来后,又把原来自己的手下的人全部带进来,结果黄某的第一件事就是巩固自己的势力,把创业期间的几个程序员一个一个“清理”出去。
为了显示自己在“干活”,一个月后提出了要把网站底层重构的想法。当时产品经理、运营等人一至反对,这种“看不到的”重构没必要,还不如把一堆用户迫切需要的改进先做掉。
而这位高级架构师的理由是不重构不安全,那天黑客进来被注入有害信息公司要关门的,理由二,目前的系统无法支持未来上亿的用户流量,公司想做大就一定要重构。
果然很懂老板的口味,老板好像没有其它选项,被黑如果出现反动信息,严重的话是要坐牢的。老板听到未来上亿的流量,哈拉子都下来了,结果一拍桌子,还表扬了这个高级架构师:“我们就是要颠覆,大家都要像黄某一样有远见。”
半年期间整个技术就封闭开发,不接受其实任何“小”需求,就在漫长的半年快到的时候,最蛋疼的事来了。由于这批技术原来是做企业系统的,擅长JAVA,硬生生的把PHP全部用JAVA重新做了一遍,而接下来技术就是全公司最牛的部门了,任何部门提的网站优化需求,只要技术说做不了,拿他们一点办法也没有。
老板今天只能听黄某的指挥,他们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原因很简单,JAVA工程师很难少,很难招又很贵,JAVA不像PHP,代码是可以加密的,你换掉这批人,意味着没有人动的了这些代码,而PHP的话随便找一个程序员都能上手。
技术撑握着你的核心产品和用户,对于这种关系到生死的部门,我建议最好是有可靠的合伙人或者布局双备份,有两个技术部就不怕谁不听话了。
3、 产品创新槛:现阶段中国的产品创新抄袭就够了。
互联网不是我们发明的,但我们有庞大的市场,只要把国外的成功网站复制到中国,加上一些本土化的优化,也能成功。如果借助ZF的墙,GOOGLE这样的巨头也不是我们的对手。
而中国目前满大街的产品经理比妓女还多,原因很简单,认为产品经理是个“经理”,中国目前的价值文化还处于官位思想,谁都不愿意做一个“干活的”人,都想做那个指手划脚,高人一等的人。
因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结果指手划脚的人也多了,所谓的“创新”也就多了。这些鸡毛产品经理最擅长的创新是:把左边换到右边、把12px字改成14px、把留白硬生生的塞一个top10、把 [立刻购买]改成[选好了,立刻下单购买]、把百度加上谷歌就是百谷搜。最可怕的是老板也参与产品,他不知道不小心的一滴口水都是行政命令。
我建议一个创业公司产品经理不用太多,一两个足够,而且要把工资跟指标数据捆绑,做不到就换人,产品经理还是比较容易找的。
4、 品牌推广槛:名字只是一个符号,死撑到一百年就是百年老店
在东京街上有一家糕点店,非常的小,生意一直很好。但你绝对想不到,这家庭店已经有上百年的历史,老太太说,这是他爷爷传下来的,天皇曾经也光临过他的店。
千万不要随便换品牌,那怕名字没取好也没关系。品牌是靠长期维护,注入文化才有价值的。品牌也不是做点礼品,或者做几块广告版就是品牌推广。创业期间的团队,也千万不要和巨头一样花重金去投传统媒体广告,巨头的广告一半是做给风投看的,传统广告的实际效果只有千分之二,一千个人看过,有2个人来使用你的产品已经很好了,一个广告投放到上百万人看过,才能得到的看似比较好的效果。
杭州有一个创业的小公司B网,之前策划了一个赶集网的恶搞网站赶驴网,虽然比较流氓,但是效果还是不错的,网友通过刨根问底最后都知道了B网。
桔子水晶酒店的推广就是一个成功的案例,桔子从品牌名字上来说没有什么特别的新意,但是通过后期的品牌维护,达到了成倍增长的品牌影响力。看一段桔子最近的广告片:http://video.sina.com.cn/v/b/54092140-1154814690.html,
我建议创业阶段多走低成本高创意的推广路线,让别人知道你这个品牌就已经很不错了。
5、 用户体验设计槛:设计不只是用户体验,用户体验也绝不是设计
很多公司都配了UED,但这只是巨头们的一场秀。设计从用户体验出发,这是对传统设计业的一个革新,但很多人误解,认为设计就是用户体验。
上个月杭州一个朋友请我去他公司参观,A公司在业内影响还是很大的,主要是CEO的个人魅力,团队的执行力真的很差,做的最多的事是开会。他们的UED是真的“用户体验”,只做网页设计,其它设计统统不会。而大部分时间在开会做内部知识分享,正儿八经的需求不做。因为挂了一个用户体验的招牌,工资是普通设计师的好几倍,但是做事的方式问题相当的大。
一个美院毕业的,招进来直接就是资深首席交互设计师,有一次他们要做网友聚会,结果UED说我们是做用户体验设计的,这种活不做的,结果只能再花钱找广告公司设计。而他们自发要做页面改版,尽然要把企业色橙色系的页面改成蓝色,我们做运营的都知道,每个公司都有一个主色系,而美院的人一来,眼睛看到的所有东西都是有问题的,都是要他来“颠覆”一下的,觉的自己有成就感。与UED开了一天会,吵了一天,最后的结果就是被网友骂,最后不得已又改回来了。
有时候不必特意强调设计,豆瓣就是一个例子,如果从设计师的思维看,这是一个垃圾网站,没有艺术性,但从用户使用的角度看,它吸引了一大批“高端”用户。如果你的设计不行就往用户体验的概念上走一定行。
创业公司我建议招设计一定要招“全能”的,传统平面设计和网页设计都会做。所有的设计都是要讲用户体验的,不是只有网页设计才讲。而所谓的UED,这是公司做大后,作为提高影响力,吸引人才的一种噱头。
6、 赚钱生存槛: 互联网的营销一定是基于产品而不是业务员
先让自己活下来,再让自己活的好,所有的创业者都知道一个理,赚钱。公司一开,人招进来,每个月都是要发工资的。千万不要以创业团队的名头,发所谓的生活费,一个月可以,两个月还行,到第三月的时候,创业团队再高的热情也会被无情的城市生活成本压垮。
启动资金一定要准备充裕,而且创业团队的工资应该比大公司还要高,这才能留住人,毕竟他们有能力一个人抵多个人的工作,总的成本你还是低的。
互联网公司造成不要和传统行业的营销,依赖业务员,这赚的钱其实成本很高。F公司主要的收入来源是靠一款产品,并且是依赖婚庆行业内比较牛的销售员,一开始10%的提成他们也干,后来提高到20%,最后达到60%的提成后,公司所有的日常开销加上去,利润几乎为零,只能请他走。结果人走了,客户走带走。传统行业的销售就是带着业务员跑,他为你赚钱的同时也是为自己赚钱。
而互联网赚钱的方式最经典的就是腾讯Q币,产品架构好后,并且打通所有产品线,钱就自然进账,腾讯也赚到了第一桶金。百度竞价排名也是通过产品赚钱的最好例证。初创期可以有几个传统的业务员,帮你解决一部分运营压力,但最终赚大钱还是要采用低成本的产品。产品赚钱的最大好处是我赚100万和赚1000万,成本增加并不是成正比的。
7、 关于企业文化:千万不能抄袭照搬,也千万不能闭门造车,一定要自己来。
在H公司曾经有一个有趣的事,该人是从A公司跳槽过来的,开会的时候他始终放不下A公司文化的影响,动不动就A公司是怎么干的,有一天我们和老板开会,讨论到高潮的时候,他冒出一句,我们马总(A公司CEO)说过,这事应该这样做….老板瞬间傻眼。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最好不要找大公司出来并且文化高度认同的人,或者招这样的人进来,用更强的文化进行洗脑。
很多朋友自己创业失败,归咎于现在的员工太难管,对企业文化不认同,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事情没做好就要求加薪或者辞职。其实最好塑造的是混了没几年的年轻员工,大公司出来的所谓牛人,换到另外一个环境,就是一个屁,最好让他们忘掉过去,从零开始。
企业文化最好不要由老板写写,这样很容易变成帖在墙上的口号,可以在公司发展一两年后,从员工的优秀事迹中去挖掘,这样定下来的企业文化每一条背后都有一个自己的故事,传导效果会非常好,也不容易遭到员工的白眼。
互联网创业文章2: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离开北京?
互联网公司为什么离开北京?
1 房屋成本过高。来自戴德梁行的数据表明,2012年第四季度北京写字楼租金为每月每平方米295.50元,比第一季度上涨了上涨6.45%。而2012年北京新建商品住房成交均价2.07万元/平方米,二手住房成交均价1.87万元/平方米,同比上涨5.1%。
2 人力资源成本过高。2013年1月1日起,北京市“最低工资标准”调整为1400元,增幅为11.1%。这只是一个北京人力成本上涨的一个缩影。在聚集了众多互联网公司的地方,新创企业的诞生和新业务的拓展每天都在进行,机会的充裕和变动的频繁也导致中高级人才的稀缺。
3 污染。2012年,北京的雾霾天气达到124天。这意味着,北京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都被朦胧的空气所笼罩。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是人体吸尘器。
4 交通。“首堵”已经成为北京的代名词,平均一个小时的上下班通勤时间让大量的时间浪费在路上。
5 移动互联网新趋势带来的创业门槛降低和技术扁平化,让北京不再是一个传统的互联网人才和技术高地。
去哪里创业:
1 成都。环境优美、众多高校输送的人才以及来自政府的资金支持有望让成都国内创业公司最佳落脚地。另外的福利是:美女、美食、房价便宜。
2 厦门。本身就是小资最向往的旅行地。这两年已经成为移动互联网创业的热土,冒出了美图秀秀等优秀公司。厦门本地的投资人蔡文胜也在努力把厦门变成一个移动互联网热土。
3 珠海。环境优美、房价便宜。是金山等第一代互联网公司的诞生地,现在仍然有魅族等优秀的手机硬件公司,创业条件便利。
4 深圳。聚集了腾讯、华为、中兴等高科技硬件和互联网公司。靠近香港,拥有信息和物流的便利。华强北和周边拥有众多的硬件工厂使得深圳成为创客第一城。
5 杭州。被誉为“天堂”的城市有着优美的环境。阿里巴巴带动了整个城市的创业氛围,长三角密布的工厂也让杭州成为电商相关产业的最佳创业地。
互联网创业文章3:一支强有力的创业团队至少3个前提
1、一个强有力的Leader
这是打磨一支优秀团队的最大前提。关键在于如何理解“强有力”这三个字。我以为“强有力”需要综合以下要素:勇敢、决绝、无私、担当……然而勇敢是第一位的,也是我心中一个合格Leader最宝贵的精神品格。任何一支团队都会不断面临新目标、新挑战,尤其在创业公司,很少人能看清未来,找到真正可持续的赢利点。在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面前,其他成员甚至包括Leader本身,都难免会彷徨、挣扎、犹豫。所以作为leader必须足够勇敢,关键时刻能够站出来打破僵局,喊一嗓子:就这么干!勇敢之后便是决绝,朝着目标不动摇,将执行做到位。
也许有人会说如果选错了怎么办?选错了也没什么了不起的。按照国内民营企业2~3年的平均寿命,互联网创业企业6%的商业变现能力,绝大多数创业者出发的那一刻,无非是选个死法。这么说有点损,但成功真的是偶然的。除此以外,一个合格的Leader还需要无私与担当,要知道,对团队负责才是对公司最大的负责。
2、充分共识基础上的三五个核心成员
至少目前的情况是,几乎所有成功的创业团队,都有三五个核心成员作为绝对支撑。最近几年也逐渐流行分工更为明确的阐述,CEO懂战略,CTO懂技术,COO懂运营等等。而雷军、周鸿祎、柳传志……乔布斯,这些被证明过的牛人,都曾在不同场合阐述过核心班子的重要性。柳传志一直将“搭班子”放在首位,然后才是定战略、带团队。雷军在做小米初期,最大的精力就用在招揽七位核心成员了。周鸿祎更是推崇乔布斯那一套理论:大部分的成功在于找到真正有天分的人才。不是B级、C级人才,而是真正的A级人才。”早些时候不少投资人还习惯性表达为“投项目就是投人”,后来逐渐明确为“投项目就是投团队”。说的都是这个理儿。
所以,一旦你有条件成为Leader并组建一支团队,首要任务是“搭班子”,投入一切能投入的精力去网罗核心人才。这些人才不仅要互补,更要在意愿上达成充分共识。如果时机等不了,而且眼前的团队还凑合,那就边干边找。但前提是最快速度完成“换血”,千万不要在核心班子的质量上自欺欺人。再透露一点,我曾和多位民营企业家聊过时间管理这一话题,他们在选人招人上,常常花掉惊人的80%的时间。反思一下你真的足够重视人才吗?
3、积极的内部氛围,尤其是讨论问题的氛围
如何验证一支创业团队的能力?最好的办法就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涉及到方方面面,对于互联网公司来讲,做好一款产品就将面临无数个难题。它包括商业模式的确立、功能逻辑的梳理、视觉设计的突破……等等。每一个环节都需要耗费巨大的精力和心力,尤其当你的团队有很多各领域的牛人高手,这些人大多个性十足,聚在一起更是难上加难。然而想做好一款产品,别无出路。从我参与的经验来看,一款产品磕下来,过程中可能会有5000个单独看起来都不错的点子,而最终被选中的核心点子可能不超过5个。PK在所难免,怎么办?这就需要Leader带头树立积极的讨论态度,即便是否定别人的建议和想法,也一定要尊重别人的思考,同时先想好有没有更好的建议,否则不要轻易否定。
具体操作中,一定要鼓励“对事不对人”,多一些类似的讨论态度:这样会不会更好更棒?如果去掉A功能,会影响整体吗?如果没有B,用户体验会如何?总之,要带头培养积极建设性的内部氛围,尤其是讨论问题的氛围。王石在谈到哈佛留学最大的收获时,也曾提到“why的问题必须用how的方法,方法论要非常清楚。现在中国很多事情正方反方辩论,可能强调的不是一个事儿,这就没法讨论下去了。我们现在更多讲的是意识形态,是错对问题,在西方更强调方法论”。当然,最好的办法还是能找到那些敢于提出问题,更善于解决问题的人才。我想总有一天,创业者会发现,团队最初的讨论氛围,将作为企业文化的基因,影响企业的一生。
互联网创业文章3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