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式记账法的构成要素
复式记账法的构成要素
我国大陆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才推广“借贷复式记账法”。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解开复式记账法的构成要素,希望能帮到你。
复式记账法的构成要素
会计对象要素:1、期初余额;2、本期收入;3、本期支出;4、期末余额。
任何交易都涉两个方面,原始记账法对每一笔交易两方面只进行一个方面记录或者说只记一笔账,如上例,只记录现金减少或只记录商品增加,不同时记录商品增加或现金减少。
自然经济条件下,记账对象表现为一种实物形态,生产过程表现为实物运动,所以,原始记账法最初是一种反映实物运动的记账方法。记账对象运动内部期初余额和期末余额、本期收入和本期支出对立统一,方向相反,相互依存,这一矛盾是原始记账法理论基础。原始记账法反映四大要素变化及其相互关系,采用四柱方程式,反映了原始记账法的数学意义:
期初余额+本期收入=本期支出+期末余额或A1+A2=A3+A4 。
原始记量时代是原始记账法的萌芽时期,如绘图记事、刻记记事、结绳记事、刻契记事等,反映四柱方程式中一柱或几柱要素。原始社会末期至商朝是原始记账法发展时期,殷虚书契中有大量原始会计记录。西周三柱方程式的产生,标志着原始记账法的发展,唐朝中期四柱方程式产生,标志着原始记账法的进一步发展,此后得到了普及。
除了原始记账法的会计对象要素外,会计对象要素还有:1、增加;2、减少。
对每一笔商品交易两个方面进行全面反映,不仅记录交易一个方面,同时记录交易另一个方面,说明商品交易来龙去脉。
商品经济条件下,产品表现为商品,记账对象表现为商品运动:G---W---G/。使用权和所有权结合在一起,会计对象运动表现为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表现为资产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资产来处表现为资产减少,资产去处表现为资产增加。资产运动内部增加与减少两者对立统一,方向相反,相互依存,金额相等。这一矛盾是单式记账法理论基础。从数学上看,单式记录是用原始记账法同时相互联系地记录了两次,会计方程式为:
增加=减少或A1=A/2 。A1、 A/2 表示两个不同的会计对象,如一个是W,另一个则是G。
秘鲁人用黄色表示黄金、白色表示白银、绿色表示谷物。如果进行交易,要在两个方面进行记录。北美洲印第安人销售地毯时,一绳记所得钱数,一绳则记载销售绒毯之数。我国商代末期铜器铭文中,有不少类似单式会计记录。这些会计记录标志着单式记账法的萌芽。我国西周时期产生了三账,商品交换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同时在两个相互联系的分类账上进行登记,标志着单式记账法的产生。
复式记账法的基本原则
(1)以会计方程式作为记账基础。
会计方程式是将会计对象的内容即会计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数学方程式的原理进行描述而形成的。它是客观存在的必然经济现象,同时也是资金运动规律的具体化。为了揭示资金运动的内在规律性,复式记账必须以会计方程式作为其记账的基础。
(2)对每项经济业务,必须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对应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经济业务的发生必然要引起资金的增减变动,而这种变动势必导致会计方程式中有两个要素或同一要素中至少两个项目发生等量变动。为反映这种等量变动关系,会计上就必须在来龙与去脉两个方面的账户中进行等额记录。
(3)经济业务记录的结果应符合会计方程式的影响类型。尽管企业单位发生的经济业务复杂多样,但对会计方程式的影响无外乎两种类型:
一类是影响会计方程式等号两边会计要素同时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这类业务能够改变企业资金总额,使会计方程式等号两边等额同增或等额同减。
另一类是影响会计方程式等号一边会计要素发生变化的经济业务,这类经济业务不会影响企业资金总额变动,是会计方程式等号一边等额的增减。
这就决定了会计上对第一类经济业务,应在方程式等号两边的账户中等额记同增或同减;对第二类业务,应在方程式等号一边的账户中等额记录有增有减。
复式记账法的主要缺点
(1)可以了解每一项经济业务的来龙去脉,全面了解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
(2)可以对账户记录的结果进行试算平衡,以检查账户记录的准确性。
复式记账法的构成要素相关文章:
1.复式记账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