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海润:16岁考入川大二次创业做成行业冠军
他16岁就考入川大物理系,毕业端了5年“铁饭碗”后,用自家住房开始了创业之旅,1998年转战成都,以“全员入股激情创业”的方式,短短几年将企业主打产品做成了全国甚至亚洲行业冠军。
全员入股创业
刘海润出生在书香门第。在川大学习期间,他迷上了经济学和哲学,这段时光,也为他后来的创业打下了基础。不过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重庆某政府部门,成了一名科技干部。
虽然在机关顶着“工程师”的头衔,刘海润的“经济梦”并没消失。5年后,他从自家住房起步办企业。由于缺乏资金,精明的他先是赊货来卖,用更多的辛劳付出和专业的技术服务换取安装调试等服务费。1994年,开始在重庆生产有线电视设备。
就在这时,刘海润遇到了一个小难题:当时,几乎所有的原材料都要从成都采购,这势必增加成本。“在整个西南地区的电子行业中,成都的基础最好。”1998年,刘海润开始“转战”成都,带着在家乡一起创业的百多人,在东郊租赁厂房开始了“二次创业”,转向生产卫星接收设备。“当时我们搞的是全员入股全员创业,连挑东西的‘棒棒’都跟着一起过来了。”
产品出名就好
为了扩大生产,公司随后迁到高新西区,厂房还没开建,刘海润已经带着员工在此“露天生产”了。“当时就一块泥泞地,时逢冬天,我们把机械设备安上去就开始在寒风中干,一下雨就将篷布拉过来把机器盖住。”
新厂房建好后,刘海润带领工厂的全体员工很快将主打产品卫星接收设备做成了行内第一。随着产业政策的调整和自身战略方向的转移,2004年,他和一起创业的伙伴新组建了四川弈新投资有限公司,现旗下有10多家实业公司,涉及建材、电子等多个领域,员工上万名,其中钢质门和机顶盒等多款产品排行业前列。与他一起创业的同伴,很多已成长为实业公司的老总或骨干。
他坦言,创业路上一点不轻松,自己从来没有什么休闲活动,阅读依然是他的爱好,他尤其喜欢财经方面的书,还有鲁迅的《故事新编》和高尔基的《海燕》。
在公司员工眼里,刘海润是一个很低调的人。刘海润告诉记者,成都晚报承办的这次活动很有意义,所以自己首次接受了采访。“一个人成功,一定要把位置放低。我有一个观点,产品出名就好,老板不要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