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根生的创业经历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
蒙牛自1999年成立以来一直发展迅速,其创始人牛根生也成为民营企业家的代表。文章运用领导的特质论阐述了牛根生作为一个成功领导的特点。下面学习啦小编就为大家解开牛根生的创业经历,希望能帮到你。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篇一
1998年,伊利副总裁牛根生突然被总裁郑俊怀扫地出门,在此之前,牛根生主管全国生产经营,业绩一直特别出色。牛根生白手起家,受尽老东家伊利的刁难和打压,硬是在重重围剿之中杀出一条血路,6年之后,蒙牛的销售额和市场占有率超过伊利成为全国第一。
更富戏剧性的是,6年后的今天,郑俊怀因不义之财锒铛入狱,牛根生却散尽十亿财富功成名就!真的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风水轮流转,冰火两重天!
这种事,无论中国外国,都非常罕见!
传奇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秘密,郑俊怀何以对辅佐自己16年的牛根生反目?牛根生何以在短短6年之内凭空打造出蒙牛?6年以来,牛根生及蒙牛上上下下一直对外界三缄其口。
2005年4月7日深夜,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牛根生的家里,本刊记者陈斌与牛根生彻夜长谈,牛根生真情述说,终于一一揭开罩在牛根生及蒙牛身上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
置之死地 逼上梁山 揭竿而起
本刊独家揭密:牛根生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前两次被郑俊怀劝回.第三次在董事会上递交辞呈,郑俊怀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说:那我收回这个辞呈!牛根生伸手去拿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
郑俊怀: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
1998年上半年,身为伊利生产经营副总裁的牛根生突然感觉到了不对劲,自己在伊利做了16年,但最近在使用资源方面却感到了某种不顺畅,就是调动很小的一部分资金,也有众多部门来掣肘。最极端的时候,牛根生买把扫帚都要打报告审批。
从某种意义上说,牛根生是当年伊利的第一功臣,伊利80%以上的营业额来自老牛主管的各个事业部。除了业绩,牛根生在伊利员工当中的威望,并不比郑俊怀差,人们对牛根生的信服来源于他的为人之道和人格魅力:一个普通工人得了重病,牛根生第一个捐款,一下子就是1万元;有段时间,通勤车司机有事,牛根生代劳,一个新工人不认识牛根生,一个劲地向别人夸奖牛根生:新来的胖司机态度真好,让他停哪就停哪;因为业绩突出而奖了一笔钱可以买好车,牛根生折合成4辆面包车,分给自己的直接部下;100多万的年薪,牛根生基本上都分给了自己的员工。
牛根生找到郑俊怀反映问题,第一次感到老大哥眼神里传递出的陌生感和不信任感,牛根生似乎明白了什么。如果仅仅是威望和不俗的业绩,倒也不至于让郑俊怀最终和牛根生反目成仇.记者经过多方走访之后,最终从几位既了解伊利又了解蒙牛的老员工那里得到了真相,郑俊怀决定和牛根生决裂的导火索在于企业发展战略的分歧。记者提到这一点的时候,牛根生对此没有异议。
郑俊怀的战略思想是稳中求升,而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却是大胆挺进,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手段和资源让伊利超常规成长.但是,郑俊怀担心,如果伊利按照牛根生的战略思想发展,自己就会对伊利失控,这是他绝对不允许发生的。这时候,郑俊怀已经下决心让牛根生出局。当牛根生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他已经很难在伊利施展他的抱负了。
牛根生一共向郑俊怀递交了三次辞呈。第一次和第二次,郑俊怀都说了一些挽留的话:没有这个意思啊,你误会了!牛根生只好收回了辞呈。但牛根生发现自己的环境不仅没有改变,而且越来越恶劣。牛根生第三次递交辞呈是在伊利的一次董事会上。牛根生将辞呈放到郑俊怀的面前,第一次将辞职的事情摆到了桌面上。牛根生对郑俊怀说:郑大哥,如果你想让我离开,我现在就正式辞职,至少不能因为我个人影响企业的发展。郑俊怀脸色有些难看,但还是说:我并没有这个意思啊!牛根生接过话,说了一句:那我就收回这个辞呈!当牛根生伸手去拿自己的辞呈时,郑俊怀迅速地用手紧紧摁住了辞呈,对牛根生说:你先回避一下,我们讨论讨论再做决定!牛根生一离开,很少激动的郑俊怀突然流着泪对在座的人说:伊利有他没我,有我没他!会后,郑俊怀找牛根生谈话,告诉牛根生:你不是想辞职吗?那我免你的职。我们采取一个过渡的方式,公司安排你到一个大学进修,但是有两个条件:第一,一定要离开呼和浩特500公里以外;第二,学习时间不能少于两年。 在伊利待了16年,你的业绩很好,员工也很爱戴你,突然不明不白地离开了企业,既不反抗,也不喊屈,你当时真能心平气和的接受这个现实吗?记者问。
牛根生皱了皱眉头,非常动情地说:我当时非常难受,一生当中我非常难受的有那么三次、两次,这是其中的一次,几乎到了欲死的程度。
反思:流放北大,面壁十年图破壁
与伊利风雨同舟了16载的牛根生就这样来到了北京大学,整天骑着一辆破自行车穿梭于各个教室之间。当老牛坐在教室里听课的时候,坐在他旁边的都是18岁左右的学生,老牛当时已经40岁。我当时也不知道是光荣呢还是可耻?到了北大,人家问你是干啥的?整天跟一些小姑娘和小伙子坐在一起,看起来不和谐啊。好在我在社科院有一个文凭,当时办的是教师进修,我就自封了一个访问学者. 访问学者并不好当,牛根生必须首先化解掉内心的委屈和痛楚,方才可能静下心来融入到陌生的校园环境当中去。
好在我能想得开,我的历史上比这么难过的事情多得多。当我也是十八九岁的时候,因为义气啊仗义啊什么的在社会上打架,被公安局抓了去,关在看守所里,收审啊,行政拘留啊,3个月,2个月,好在没有判刑。后来,呼市政法委的领导到蒙牛参观,其中三分之一我都认识,他们当年都培训和教育过我啊。牛根生呵呵地笑。
我在20岁之前都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后来自然变好了,所以从面子上我还是过得去的。正好,我没有上过名牌大学,所以我当时就好好地享受名牌大学的学习生活。利用这段时间,我做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听了很多经济学家的课,寻找揣摩自己所不知道的东西,只要自己不知道的我就去学。大学老师怎么讲课?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有哪些?思考的方式和角度有哪些? 你坐在北大的教室里听课的时候,脑子里真的能放下企业吗?记者不相信老牛过得如此清闲。
放不下啊!我当时听讲的时候都是带着问题去的。牛根生说。
从伊利开始就跟随牛根生的一个部下告诉记者:老牛从北大回来之后,无论是看问题的角度或者做事情的方法又比过去成熟了许多。老牛利用这一段时间重新审视了自己在伊利16年的各种经验和教训,让原本在企业中形成的应激反应模式转换成理性的思维模式。俗话说,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你想想,老牛潜心思考总结了半年,本来就比一般人看得高、想得远,这一沉淀、升华,思想上得有多大的进步?牛根生在北大学习了一个学期,这个学期对老牛来说,不仅仅是学习,更应该是他反思的过程。面壁十年图破壁,当他结束学习的时候,蒙牛的草稿或许已经在他的脑中形成了。
无奈: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后生
我这样的人你们要吗?1998年年底的一天,已经正式从伊利辞职的牛根生溜达着去了呼和浩特的人才市场,他站在一家公司的招聘柜台前询问来招聘的人。你多大了?对方问。40岁。老牛回答。对不起,你这样的年龄在我们企业属于安排下岗的一列。对方直言不讳笑着回答。
牛根生也并非真的想通过人才招聘市场找工作,老牛当时的想法,就是想看看如果离开了原来所熟悉的环境,离开了乳业,他的价值还有多少被承认,结果发现从事了多年管理工作的自己在别的企业根本没人要。别的企业不要不等于老牛找不到好工作,有一家乳品企业得知牛根生辞职之后,老板马上找到牛根生,愿意出很高的薪酬邀请牛根生加盟。牛根生向对方提出了一个条件:用我老牛的管理经验和人脉资源入股,让我成为股东。结果,这个条件把对方吓跑了。牛根生后来对他的部下说:他们当时觉得我这个要求是痴人说梦!后来有人评价说,这个企业没有意识到,他牛根生是一台印钞机。
既然没有新东家赏识,老牛打算自己做点事情解决生计。牛根生一开始想开一家海鲜大排档,房子选好了,模式考虑好了,结果是一种无形的力量让这个计划难产。直到这个时候,牛根生才意识到,自己虽然离开了伊利,但伊利那种罩在他头上的阴影并没有散去。
既然海鲜大排档做不下去,那么办个给别人擦皮鞋的工厂总可以吧?也不行!人家明摆着就是要赶尽杀绝,不想给老牛一条活路.就在这个时候,原来跟随牛根生的一帮兄弟纷纷被伊利免职,他们一起找到牛根生,希望牛根生带领他们重新闯出一条新路。这几个人分别是:伊利原液态奶总经理杨文俊,伊利原总工程师邱连军,伊利原冷冻事业部总经理孙玉斌,伊利原广告策划部总经理孙先红。除了伊利人事和财务的头,伊利各个事业部的头都到了牛根生这里。
牛根生想了想自己的困境,然后对他们说:哀兵必胜!既然什么都不让我们干,我们就再打造一个伊利!大家起个新名字吧。结果,大家起了一个名字叫蒙牛。
韬光养晦 逆来顺受 绝地反击
独家揭密:××公司资金扶持××品牌公司,策划几十家媒体恶意诽谤蒙牛。公安机关查出之后,当地政府对××公司采取三项惩罚措施:罚款6000万,公开道歉,下不为例。然后征求牛根生的意见。除了下不为例,牛根生建议不要实行另外两项措施。
首要是解决人的问题
1999年1月,蒙牛正式注册成立,名字是蒙牛乳业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金100万,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卖伊利股票的钱。牛根生的蒙牛一成立,得知此消息还在伊利工作的老部下开始一批批地投奔而来,总计有几百人。牛根生曾经告诫他们不要弃明投暗,面对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的三无环境,没有人能保证蒙牛一定会有一个光明的未来。但是,老部下们义无返顾地加入了蒙牛的团队。在蒙牛新的管理团队当中,牛根生只从外边请了一个人,那就是伊利原先的党委副书记卢俊,当时已经调任内蒙古证券委任处长。牛根生曾经对他的部下说过:一切竞争要从设计时开始.卢俊既是党政内行,又是乳业专家,还是证券方面的高手,牛根生请她来的目的很明确:蒙牛一开始就要做成股份制公司,让蒙牛有一个健康的开始。
刚过了8个月,1999年8月18日,蒙牛就进行了股份制改造,名字变为内蒙古蒙牛乳业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猛增到1398万元,折股1398万股,发起人是10个自然人。按照出资额度排序,他们是:牛根生、邓九强、侯江斌、孙玉斌、邱连军、杨文俊、孙先红、卢俊、庞开泰、谢秋旭。其中,邓九强是呼和浩特市轻工机械有限公司的老板,给蒙牛提供冰淇淋、牛奶工业设备,后来投奔牛根生成了牛根生的副董事长。谢秋旭是广东潮州阳天印务有限公司的董事长,以前跟伊利合作印牛奶、冰淇淋包装盒的时候,认识了牛根生,并且成为老牛的挚友,后来又和蒙牛合作,并且在一段时间之内是蒙牛最大的自然人股东。其他人大都是原伊利公司的管理与技术人才。
秘密谈判,虚拟经营
万事开头难!就在呼和浩特市一间53平方米的楼房内,牛根生从家里搬来了沙发、桌子和床,蒙牛的发展奇迹由此拉开序幕。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牛根生知道自己的短板是无市场,无工厂,无奶源,他也知道自己的长板是人才.跟随牛根生的这批人原先都是伊利液态奶、冰激凌、策划营销的一把手,他们在生产、经营、销售、市场、原料设备方面在行业内都是顶尖的人才,老牛决定采取虚拟经营的方式,用人才换资源.因为伊利从中作梗,开始虚拟经营的几次谈判被搅黄了,牛根生只好明修栈道,暗渡陈仓. 1999年2月,牛根生经过秘密谈判和哈尔滨的一家乳品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牛根生派杨文俊等8人全面接管了这家公司。通过他们的管理给这家企业带来很好的效益的同时,蒙牛产品也由这家工厂新鲜出炉.老牛是个明白人,借鸡下蛋只不过是权宜之计!1999年1月到4月,身处呼和浩特的牛根生一边对远在哈尔滨工厂的8人团队遥控指挥,开始生产第一批蒙牛产品,同时摇身一变成了民工头,在距离呼和浩特和林格尔县一片比较荒凉的不毛之地上热火朝天地建起了自己的工厂。
广告牌被砸,因祸得福
1999年4月1日,呼和浩特市的老百姓一觉醒来,呼和浩特市主要街道旁边的300块广告牌全是蒙牛的广告:向伊利学习,为民族工业争气,争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5月1日,就在老百姓讨论蒙牛的余热还没有结束的时候,48块蒙牛的广告牌一夜之间被砸得面目全非。蒙牛的广告牌被砸反而使得社会关注蒙牛的热度再次升温,蒙牛开始变得愈神秘,愈美丽.当时的媒体记者顺藤摸瓜找到了蒙牛的代言人,发现此人竟然是伊利曾经主管生产经营的副总裁牛根生。牛根生不愿意接受媒体采访,但是很愿意和记者聊聊,聊的过程,记者发现呼和浩特竟然还有这样一位极具个性的企业家。
当记者问及牛根生为何被伊利免职时,牛根生回答: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蒙牛的广告牌到底是谁砸的?牛根生没有给出答案,在老牛看来,答案是众人皆知,但他宁愿让大家伙心照不宣。
蒙牛到底是谁的企业?牛根生说注册人不是他,因为环境险恶不允许他出头露面。
蒙牛是在克隆伊利吗?牛根生说不是克隆而是补缺,他提到了可口可乐和百事可乐、宝马和奔驰共同竞争却能发展得更好的例子。
蒙牛能做好吗?牛根生说:做鞋必须要怀着给自己做鞋子的思想,鞋才能做得好!
韬光养晦,得道多助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1999年初,牛根生虽然隐姓埋名躲在幕后,也没有逃脱继续受打压的命运。竞争对手为了封杀蒙牛,争夺奶源,蒙牛有的牛奶车半路被截,牛奶被当场倒掉。
为了减少冲突和不必要的麻烦,同时最大限度地保护自己,牛根生很快制定了收奶三不干政策:凡是伊利等大企业有奶站的地方蒙牛不干(不建奶站);凡是非奶站的牛奶,蒙牛不干(不收);凡是跟伊利收购标准、价格不一致的事,蒙牛不干。
同时,牛根生启动中国乳都的概念,通过公益广告的形式打出我们共同的品牌——中国乳都。呼和浩特的口号,在众多场合提到伊利时都把伊利放在自己的前边,在所有的口径上都将内蒙古所有的乳品企业打上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烙印。这样做的直接结果是,蒙牛赢得了政府的支持,使自己的命运和内蒙古的经济发展大局捆绑在一起,抬高竞争对手的同时保护了自己。
牛根生又不是三头六臂,他就是一天不睡觉,顶多也只有24个小时,他怎么能够同时操作这么多事情而又让阵脚不乱呢?
一个人死了如果还可以重新活一次,那么第二次生命,他肯定能做成任何事情。重新做人不太可能,但是重新做企业是有可能的。我在做蒙牛之前,养牛、种草、干乳业,我已经做了21年,公司从小到大、从无到有的整个过程我都经历过。21年之后,我又重新从零开始做乳业,我就回过头来想过去经历的那些事情:当时,我每一年都做些什么事情,现在重新来做,做对的事情能否提高效率?那些曾经犯过的错误能否不再犯?这就是熟能生巧、厚积薄发。老牛如是说。
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
2003年,伊利为了庆祝股份制创立十周年而举行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庆祝活动。令郑俊怀和所有伊利人没有想到的是,牛根生不请自去。老牛当场对伊利的员工说了一番至情感人的话:我在伊利干了16年,在蒙牛才干了5年。我最好的年华,奉献给了伊利,在这里流过的泪、淌过的汗、洒过的血,比在蒙牛多得多!所以,要说感情,我对伊利的感情,实际上不比对蒙牛的少。活动结束,牛根生得到了一套茶具,这套茶具如今整整齐齐地摆放在老牛办公桌对面的茶几上。或许这证明了老牛对伊利的复杂感情,或许这让老牛始终要提醒自己些什么。但是,无论如何,牛根生在伊利的这招情感行动收到了效果,至少是让那些认识或者不认识牛根生的伊利员工对老牛有了些另外的看法。
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从2003年到2004年,一股来自某些媒体质疑、诽谤蒙牛和牛根生的暗流也逐渐形成,一些地方黑势力借助投毒等手段威胁、恐吓蒙牛的事情也开始接二连三地发生。
此时的蒙牛,已经积聚了足够的力量,对于这种下三滥手段,就用阳光的办法对付。公安机关出面,暗流和黑势力被一一识破、捣毁,相关责任人受到了法律的制裁。其中用虚假新闻诽谤蒙牛的是由一个品牌策划公司全权负责,调查发现××公司为了扶植这个公司变相订了600万的合同金额,诽谤新闻稿件涉及数十家媒体、近百篇稿件。案件查清楚之后,当地政府拟定了对××公司的三项惩罚措施:第一,××公司在新闻媒体上公开向蒙牛道歉,恢复蒙牛名誉;第二,××公司可以出600万对蒙牛诽谤,其造成的损失至少在这一金额的10倍以上,赔偿经济损失6000万;第三,××公司要下不为例、永不再犯!
当地政府征求牛根生的意见,老牛说:草原品牌是一块,蒙牛和××公司各一半,××公司道歉损毁的不仅仅是××公司品牌,而且是大家的品牌,所以不用道歉。6000万也不是一个小数目,蒙牛的员工大部分都是从××公司过来的,就当这6000万是蒙牛为员工交学费了。第三条,我接受,希望××公司下不为例、永不再犯!老牛有一句座右铭: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牛根生这样理解自己的这句座右铭:其实就是与自己较劲!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古语云:哀兵必胜。其实,牛根生非常明白忍是心字头上一把刀.相对于刚刚起步的蒙牛来说,如果对伊利的封杀举动正面抵御甚至以攻对攻,则可能激化矛盾。如果闹到不可开交,谁会去打一个利税大户而帮一个小不点儿呢?以退为进,性格相当血性的老牛其实有大智慧。
知己知彼 奇兵致胜 兵贵神速
本刊独家揭密:牛根生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
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牛根生知道,在市场上也不能和伊利正面冲突,他将第一个目标定在了深圳。伊利刚刚兵败于此。伊利采取先打媒体广告,随后超市跟进的策略,结果彻底失败,因为深圳的老百姓基本上都认准了洋品牌的口味,伊利为此付出了几百万的广告费而无功而返。
牛根生了解伊利的短板,也知道伊利强项当中的弱点,他决定采取另外一套战术:蒙牛的各路人马穿着蒙古服装打着横幅和标语到各个小区门口,横幅上写的是来自内蒙古大草原纯天然无污染的牛奶、不喝是你的错,喝了不买是我的错,蒙牛产品全部都是免费送给居民品尝。结果,小区的居民一喝不错,他们到超市的时候就会问,蒙牛的产品一下子在深圳各大超市迅速火了起来。
依靠这招小区包围超市,所有产品免费品尝的策略,从1999年开始,蒙牛的产品快速进入北京和上海的市场。从1999年到2001年,伊利的主营业务收入和利润总额平均每年递增速度超过40%,2001年主营业务收入突破27亿元;蒙牛则以超过300%的速度翻番增长,2001年销售收入突破7.24亿元。
我们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
2000年,蒙牛的资金还很紧张,牛根生却突然决定上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和闪蒸设备.运奶车桑拿浴车间在国内尚属首例。奶罐车从奶源基地每向工厂送完一次奶,都要在高压喷淋设备下进行酸、碱、蒸汽及开水清洗,最大程度地保持牛奶的原汁原味。桑拿设备需要300多万,一年的运行费用也是300多万。闪蒸工艺,是在百分之百原奶的基础上再剔除掉一定比例的水分,从而使牛奶的味道更加纯正。只不过,每生产一吨牛奶都要比同类不闪蒸的企业少挣300块钱。结果,就是别人看来多此一举、增加成本的两项措施,很快让蒙牛牛奶的质量在老百姓心目中变得有口皆碑,销量大幅度提升,有些城市甚至出现了蒙牛奶供不应求的现象。蒙牛少挣了一些钱,但是在质量方面和其它产品拉开了档次。
也是同一年,牛根生决定上利乐枕(保鲜时间长,像枕头一样的包装)。老牛的决定一出,立刻引起团队成员强烈的质疑。在此之前,由于利乐枕的利润很低,如果量上无法突破,风险极大。整个中国市场只有帕玛拉特有利乐枕的产品,而且所占市场份额非常小,老百姓还是认同利乐砖(保鲜时间长,纸盒的包装)和巴氏奶(保鲜时间短,塑料袋包装)。利乐公司曾经要免费送给国内厂家设备,都没有哪家企业敢要。老牛说服了大家:我们是后发企业,必须要有差异化的产品。利乐砖人家做了很多年了,我们如果做利乐枕,就是利乐枕的领导者。结果,蒙牛利乐枕一经推出市场,一个月内的销量就超过了帕马拉特,到了2001年,虽然国内各大乳品企业都上了利乐枕,但全部加起来的销量不到蒙牛的二分之一。
打开舱门的时候,我都不敢看
2003年10月16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返回。一切按照原计划行动!老牛一声令下,蒙牛展开自成立以来最大的市场行动: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发射——补给——对接篇的电视广告当天以最快的时间在黄金时段同步亮相;北京、广州、上海等大城市的路牌和建筑上铺天盖地出现了举起你的右手,为中国喝彩!的口号;航天员专用牛奶的广告一时之间占据了中国大大小小的超市各个显要位置;印有航天员专用牛奶的新包装牛奶以最快的速度摆上了超市的货架,印着蒙牛产品标志的上千辆运输车在中国各条大街小巷上奔驰,所有员工开足马力在紧张的行动……
科学毕竟不是神话,没有百分百的成功系数,神五飞天要是不成功,你该怎么办?你怎么看待这个巨大机遇背后隐藏着的巨大风险?
说实话,返回舱飞回来打开舱门的时候,我都不敢看。我见到杨利伟的时候对他说:利伟啊,不瞒你说,我是你的老哥,除了你的爸爸妈妈、你的妻子孩子,你的直系亲属,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除了你的团队和战友,除了认识你的朋友,在你所不认识的所有陌生人当中,我对你的事情是最关心的,因为在你身上寄托了我们那么多蒙牛人的心血,还有我牛根生的个人价值的实现。 至于风险,第一,我绝对不相信失败,第二,退一万步说,即使我们发射不成功,世界航天史上有那么多人为了这个伟大。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篇二
天变,人变,道亦变。如果把企业模式看作“道”的一种,那么,环境变了,消费者变了,模式也就要发生相应的转型。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认为一个成功企业应该注重5种模式转型。
1.采购模式:由一国向全球转型
每个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做起来的,在企业规模很小的时候,视线往往只能在本国内逡巡。但随着企业规模的壮大,一些企业及时转型,把采购触角伸到全球,走上了一条“用全球资源做全球市场”的道路,而另一些企业则囿于既往惯性,仍然“眼睛向内”,这实在是一种很大的损失。
蒙牛自创立起,主体设备的采购便是全球性的,但像奶罐等一些附属设施的采购则选择了国内招标的模式。今年我们兴建全球顶尖的高智能化生产基地时,决定所有设备均向全球招标,结果,从国际上采购回来的新型奶罐,质量更优,而价格却只有国内同类产品的三分之二。这就是全球采购的力量。
对于多数工业企业来说,采购成本都是总成本中最大的一块,因此,打开全球采购这扇窗就等于打开一个魔术般的新世界,风光无限:通常总成本降低几个百分点,总利润往往就可以翻一番!
2.研发模式:由独立向联盟转型
研发是个“种子问题”。“种子问题”带有根本性,在当今国际竞争中,缺乏研发力也就等于没有竞争力。
虽然“官产学研金”相结合的提法由来已久,但我国企业多数在研发上还是遵循着“我的种子由我栽”的自给自足模式。
实际上,如果没有研发国际化,就很难讲彻底的市场国际化。公司建立高科技乳品研究院,就是为了在自主创新领域打造“制高点”。
除了企业联姻,除了产学结合,除了独家买断,对于弱势企业来说,“拿来主义”式的学习也是研发国际化的路径之一。
3.销售模式:由营销向“营心”转型
人们常说:“小公司做事,大公司做人”,“做事的公司做不大,做人的公司做不小”。这里所说的“做人”,应该推而广之:不仅包括本企业的人,也包括全社会的人。
从全世界的竞争规律看,当两个企业产品质量相当的时候,人们并不在意眼花缭乱的自我推销,但在意你的良心、诚心、爱心,只有那些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公司才能赢得人们的尊重——这就是“营心”。
企业做好事的时候,常常有人发问:你们这是“纯公益活动”,还是“营销行为”?我们可以反问他:这两者能够泾渭分明吗?公益行为造福社会,公益行为也提升企业品牌——两全其美,这难道有什么不对吗?好人得好报,这才是全社会的正义逻辑,这也是好人好事得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4.管理模式:由范本向人本转型
定时定地定范式,早晚考勤,中间督察,仿佛框框比效率还当紧,管行比管心还重要……曾几何时,这就是全社会的管理“范本”。
有些工种是离不开这种“范本”的,越是多人协作的工种越需要程式与框框,因为如果某一道工序不能按时按地运作,其他各道工序就会窝工失序。但有些工种独立性很强,越给予弹性越容易出效率,这时候,管行不如管心,管理模式就要由范本向人本转移。
有一个小例子。前几年,我们总部曾经规定办公室不准饮水(发现一次罚一次),而设立了专门的饮水室。这种做法貌似“军纪严明”,其实一点也不人性化,比如:盛夏季节,人急匆匆赶来,从温水瓶里倒出开水,却不能马上喝,需要赔上时间、耐力乃至心灵的不快;即便备上凉开水罢,渴极而饮,一次一大杯,从员工身心健康角度讲也并非好事;再则,统一存放的杯子上虽然分别写着各人的名字,但还是存在串用的可能,即使没被串用有人也会生出这种隐忧……搬到新办公楼后,我们就把这一条取了。水是生命之源,办公桌旁放一杯水,随需随取,这不是既人性化又有利于提高效率的双善之举吗?
还有,虽然过程管理在许多时候是非常必要的,但对于一些创造性工种,我们不管过程,只管结果,反而更佳。
所以,范本管理要向人本管理转型,不要把程式看得比人还重要。人是核心,一切管理程式都要向有利于提高人的效率与健康的角度倾斜与靠拢。
5.竞争模式:由窄幅向宽幅转型
由竞争思维到竞合思维,有时很易有时又很难。
但从窄幅竞争到宽幅竞争,却是人人可为,立竿见影。
比如,一个单位的两个人,如果死掐着争一岗一位,争到了便志得意满,争不到便垂头丧气,那么,我们说,这两个人是窄幅竞争。如果把眼光放远一些,目标放高一些,放到十年八年的全社会大坐标中去定位,那么,现在所争抢的就未必真的值得争抢,因为你即使失去“想要的”也完全可以得到“更好的”,因为有太多的替代方案甚至更优方案恭候着你,这就是宽幅竞争。
现在再回想一下,你上中学的时候,有没有争抢过当时看来如果得不到简直就不得了的目标?比如某年度的三好学生,某年度的班长,某年度田径比赛的第一名……这些目标就当时当地的窄幅看,天字第一号;但如果放到整个人生大坐标的这个宽幅中去看,有什么大不了的?你完全可以把精力放到别的可以影响终生的大目标上。
企业竞争也是这个道理。比如:要是一家牛奶企业只知道与别的牛奶企业争夺市场,那它就是窄幅竞争;如果这家牛奶企业既知道与牛奶企业争夺小份额,又知道与整个饮料行业争夺大份额,这就是宽幅竞争。事实上,这个“幅”还可以更宽,发达国家的居民喝的奶比吃的肉多,而我国居民吃的肉比喝的奶多,这里面的此消彼长是由观念和习惯左右的——这样,“竞争幅”就更宽。
所有行业的所有企业,当你不再坐井观天而奋力跳到井外的时候,都可以找到比“井”更广的“竞争幅”。
锅里挺一挺,碗里全都有!由窄幅竞争向宽幅竞争的转型,给行业打开了新的天地,使企业飞翔的领域更高更宽更远。
红海喜逻辑,蓝海爱直觉
在商业决策中,是逻辑说了算,还是直觉说了算?
虽然众议纷繁,但在商业生活中,纯逻辑式的决策与纯直觉式的决策实际上都不存在。为什么?因为所谓决策,就是以已知决未知——已知部分靠逻辑,未知部分靠直觉。完全的“从已知到已知”,这叫运算,不叫决策;完全的“从未知到未知”,这叫冒险,也不叫决策。
那么,一个成功的决策,逻辑应该占多少,直觉应该占多少?这个问题实际上没有答案。有时候逻辑多些,有时候直觉多些。但我觉得,比较稳妥的决策模式应该是:逻辑控股,直觉补充。或者说:稳妥决策=51%以上逻辑+49%以下直觉。
如果已知较少,而未知较多,那么,是等待,还是决断?
猛虎突然向你扑来,你是不需要逻辑论证“我是否武松”的,惟一正确的选择就是:打!
在一定的事态下,有把握要行动,没把握也要行动。直觉的冒险,胜过逻辑的迟疑!
然而,直觉不是撞大运。直觉是从起点直达终点的跳跃,是一种顿悟;顿悟只发生在有准备的人的身上。
一位象棋大师的直觉可以把棋局导向胜利,而一位象棋爱好者的直觉却可能把棋局引入死地。
苹果落地,物理学家牛顿可以直觉到“万有引力”,放羊娃“羊顿”大概只能直觉到该为牲畜过冬备草备料了。
直觉是伟大的,因为这世界先知先觉的人毕竟只是少数;直觉也是渺小的,因为它居然只是某人大脑中飘出的一根“游思”。
慎用直觉!敢用直觉!善用直觉!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篇三
在竞争激烈的红海领域,已知成分多,未知成分少,制胜关键在逻辑,多算胜,少算不胜,无算则一败涂地。
在有待开辟的蓝海领域,未知成分多,已知成分少,制胜关键在直觉,先觉胜,后觉不胜,不觉则望尘莫及。
支撑一个企业向前发展的力量通常有两条腿:第一条腿,靠逻辑运算,占领常规阵地;第二条腿,靠直觉指引,开辟新兴领地。
现在我们在讲自主创新,一些人便天真地以为只要找到一条跳进蓝海的路子,就可以彻底摆脱红海困境,坐享天下了。实际上,这是一种不可能实现的幻想。这是因为:
首先,市场是动态的,“蓝海”迟早会化作一片“红海”;蓝海变红海的速度,在中国更快,有时候是一年两年,有时候是一月两月,有时候只是一周两周,言之“蓝海瞬间变红海”也不为过。我们在国内率先推出的利乐枕,率先推出的早餐奶,率先推出的益生菌,今天无一不是“全国市场一片红”!
其次,现在的“红海”,就是过去的“蓝海”;现在的“蓝海”,也必将是明天的“红海”。因此,一个企业最正常的状态是:一部分业务在红海中,一部分业务在蓝海中;先在“红海”里立住脚,才有可能向“蓝海”进军。例如:黑白电视机刚发明时,曾是蓝海,后来化作了红海;彩色电视机起初也是蓝海,后来也化作红海。
因此,当今企业必须认识到“两个常态”:第一,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是社会的常态,微利也是社会的常态,想完全跳离“红海”是不现实的,因此,只有那些脚踏实地沉下心来,实实在在抓质量、认认真真降成本的企业,才有生存的可能;第二,不断创造、推陈出新也是社会的常态,因此,只有与众不同,开发出创新产品、创新品牌、创新市场的企业,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导者。占领常规市场与创造新兴市场,是“两条腿走路”,只靠其中一条腿是不可能长久的。
内蒙古有了“乳业节”
(在第一届国际乳业节上的发言)
尊敬的博鳌亚洲论坛龙永图秘书长、潘蓓蕾部长、宋昆岗理事长、韩志然书记、雷·额尔德尼副主席,尊敬的各界各位朋友:
首先我代表蒙牛3万员工、30万销售物流大军、300万奶农、1300万股民以及3亿5千万消费者,对大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对大家的到来表示诚挚的欢迎!
我们知道,“衣食住行”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四件大事。大连有服装节,青岛有啤酒节,广东有荔枝节,这些节日都是“三全其美”:第一,让朋友越交越多;第二,让亮点越做越大;第三,让品牌响彻全世界!今天,公元2007年7月30日,我们也可以骄傲地向世人宣布:占中国牛奶半壁江山的内蒙古,也有了自己的关注民生的节日——国际乳业节!
民以食为天,食以奶为先。我们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最多的胃,目前蒙牛液态奶销量全球第一,世界乳业50%的增量来自中国,中国乳业50%的增量来自内蒙古。因此,我坚信:在不久的将来,世界乳业的冠军将在中国诞生,而内蒙古将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建设“世界乳业中心”的重任。
前不久,有人问我,蒙牛牛奶在香港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50%,而现在伊利老大哥也要进入香港市场,这对蒙牛在香港的销售会不会形成威胁?我说不会。为什么呢?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孤立的就是孤寂的,集群的才是沸腾的。在全球市场的大舞台上,单兵作战怎能比得上一个集团军作战的威力?当奔驰、宝马跑遍天下的时候,德国崛起了;当索尼、佳能装进普通百姓背包时,日本起飞了;当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倒进人们胃里时,美国撼动了世界!国家与国家的竞争,战争年代靠军队,和平代靠商队。当我们中国品牌踏遍全球之时,也就是中华民族崛起世界之日。所以,中国品牌是一块,我们大家各一份。在国际舞台上,我们中国牛奶行业不仅要走出蒙牛、伊利,而且要亮出光明、三鹿、三元!
最后,我借用毛泽东同志形容长征的句式来说三句话:国际乳业节是宣言书,宣言内蒙古将成为世界乳业的中心;国际乳业节是宣传队,宣传中国牛奶、中国品牌的光荣崛起;国际乳业节是播种机,将把一粒粒构筑健康和谐文化的种子撒向全世界!
牛根生的创业经历相关文章:
3.蒙牛的励志创业史
5.经典创业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