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德施正荣的10年与光伏“帝业”(3)
科学家创业
尽管曾经一度高居“首富”位置,施正荣认为,那不过是“数字游戏”。
“我不是一个商人,没想过要赚多少钱”,施正荣不止一次在公开场合表示,他当年回国创业冲动,就是把实验室的技术产业化,以获取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满足感。
但尚德的资本神话显然起到了巨大的示范效应。
紧随其后,江西赛维、天威英利、天合光能、CSI阿特斯、江苏林洋等光伏企业迅速崛起,并先后有10多家企业实现海外上市。中国也一跃成为“世界第一大太阳能电池生产国”。
事实上,海外市场的需求也助推了国内光伏产业的迅速崛起。
面对市场缺口,国内光伏制造企业一哄而上,数量多达几百家。而自2005年以来,国内外光伏行业爆炸式的发展造成全球多晶硅原料紧缺,价格也随之暴涨,2004年仅30美元/公斤,2008年9月一度接近500美元/公斤,这导致国内硅料生产投资趋于疯狂。
光伏产业的泡沫越吹越大。
2008年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让海外光伏市场众多光伏发电项目暂停,市场需求出现萎缩,金融危机爆发后的短短几个月,硅料价格暴跌,2009年第二季度曾跌至50至70美元/公斤。
金融危机让光伏泡沫 “提前6-10个月” 破裂。尚德也成为这次危机的受袭者之一。
2008年第四季度,尚德单季净亏损6590万美元,硅价暴跌后第四季度的毛利润率仅剩0.6%。2009年3月,尚德股价下跌至5.34美元的低谷,而2007年12月曾一度高达85.16美元。
这场危机也让施正荣遭遇“创业之最大考验”,曾经的“中国首富”似乎一夜间被贴上了“失误”、“反思”、“煎熬”等标签。
面对这场危机,他展开一系列自救。在产业链上,施正荣的策略是,向下走,进入光伏产品系统集成与安装,参与太阳能发电站建设;同时兼顾国内和国际新市场开发。
“我只懂技术,办企业可以说是赤膊上阵”,施正荣常这样自嘲,他更喜欢被人称为“施博士”而非“施总”。
这样一个由科学家创立的企业,在经历了高歌猛进之后,2009年,内部管理问题也集中爆发,人员流失、企业向心力和管理力遭质疑。
这背后最核心的是“价值观的问题”,施正荣认为,尚德的商业价值观应该是“为人类社会提供解决方案”,而不只是“赚钱”,而“赚钱”的冲动恰恰是光伏行业泡沫起来的原因。
事实上,从2005年上市之后,他已经在思考这些问题,金融危机中爆发的管理问题令他更加认识到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在公开场合宣扬这些想法。
对于那些“大学毕业两年,以年薪40-50万被挖走的人”,施正荣觉得“走得越快越好”,因为他们没有尚德的价值观。但他也更重视人才的培养,甚至会跟尚德的人力资源部讲,“抓紧招聘大学生,一天都不能耽搁”。
在商业战场上,施正荣也只谈技术,不谈价格。他每次参加展会,每天只和前来参观的客户聊技术,对价格避而不谈。
在价格问题上,施正荣科学家的质朴和耿直表现得淋漓尽致。
针对国内同行在国际市场以“低价”赢取市场的做法,施正荣在公开场合“怒其不争”, “我们(国内同行)的本事就是降价”,他警告说,这无疑是在重蹈家电行业的覆辙。
2009年3月,国内最大的太阳能光伏电站——敦煌10兆瓦光伏电站项目开始招标,有国内同行爆出了0.69元/千瓦时的上网电价,创下最低记录。
是年9月,在中国(无锡)国际新能源产业峰会上,施正荣公开表示,“谁能做到0.8/千瓦时还赚钱,我愿意拿出1000万美元”。
因为,在施正荣看来,价格战无益于行业进步,新兴产业和企业没有合理的利润是不可持续的。
不过,在他自己看来,知识分子创业,有一个特点是,“往往创业的思路和对产品的设计都是以自己作为主导,不太会容忍他人的错误,或者对别人的要求非常苛刻,甚至还有一些清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