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故事 > 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

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

  很多年轻人对自主创业很神往,那意味着挑战、智慧、财富、价值。看看那些女孩创业的故事,学习她们的方法,从故事中找到适合自己的创业道路。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一

  张冬梅:大山深处养泥鳅年入百万

  若不是回乡看到老家变化不大,她也许不会选择农村创业。她说,或许一家人还继续留在外地,一家四口还继续着聚少离多的生活。

  创业期间,为了流转土地,她独自一人上成都,下重庆,奔赴云南昭通,辗转贵州毕节,行程数千公里,签下了19份土地流转合同。

  目前,她养殖的泥鳅已经销售了60多万元,预计全年销售额可达120万余元。122亩的泥鳅养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经营。她就是在南溪区仙临镇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张冬梅。

  回乡创业

  张冬梅今年29岁,是南溪区仙临镇合众村七组人,早年家贫,4岁那年,父母迫于生计举家外迁,成为打工一族。特别是她大学的时光,一家四口长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团聚的她,却因为现实而无法实现这个愿望。

  因为家里经济条件有限,张冬梅上大学后一直都在做兼职。手机促销、发传单、餐馆服务员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挣到钱的兼职,张冬梅都愿意去尝试。从大二开始,每年的学费和生活费,她再也没有问过家里要一分钱。张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为家里省6000多元。

  2010年,张冬梅从山东经济学院毕业后,在当地做了一份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资几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庆做财务管理,与此同时,她的父母正辗转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创业的张冬梅开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转折出现在2013年,张冬梅一家回乡省亲。难得团聚的一家人有说不完的话,回到合众村时,看到家乡的样貌和20多年前没有太大的区别,张冬梅的心里萌发了回乡创业的想法,她把这个事情和父亲一提,两人一拍即合,准备在家乡大干一场。

  “爸爸懂得泥鳅的养殖,我们这里山清水秀,还比较适合养殖。”张冬梅说,泥鳅的养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鱼出水需要3—5个月,2000—3000斤/亩,每亩的收益在2.4—3.6万元之间,一年可以收两次,收入在4.8万元到7.2万元之间。市场前景也比较看好,说干就干,父女两人当即决定回原单位办理离职手续,回乡创业。

  百亩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张冬梅和父亲张修定回到了阔别20多年的家乡,父女共同出资80万元开始创业路程。当时,父女遇到的一个难题便是土地流转,由于当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较多,再加上对土地流转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资金、技术到位,而场地未落实的尴尬境地。

  就在这时,张冬梅接到几个电话,告知她可到对方所在地进行泥鳅养殖,可流转300—500亩土地,每年每亩的单价只需要80元,租赁时间由张冬梅定。甚至还有免费出场地,让张冬梅一家技术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对“诱惑”,张冬梅并未动摇回乡创业的决心。既然有村民不愿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对方谈合作。当年,张冬梅开始搜集外出打工人员的地址、电话等信息,只身一人前往成都、重庆、云南昭通、贵州毕节等地,说服他们签订土地流转合作协议。她一个个地找,一遍遍地查,历时26天,行程数千公里,终于签下了19份土地租赁意向协议,共租赁土地122亩,每亩585元。

  土地问题解决了,张冬梅便和父亲开始着手养殖场的修建,从平场到挖坑等基础活路,张冬梅都亲力亲为。养殖场办起后,父女进行了分工,张修定负责技术管理,张冬梅负责养殖场运营。

  “如果按照新疆当地给我们的土地租金计算,我们可以节约100多万元的成本。”说起为何坚持留在家乡创业,张冬梅说,他父亲当年是吃“百家饭”长大的,一来是想“羔羊跪乳”来报答乡亲的恩情,二来是想通过养殖带动家乡人民致富。

  年入百万

  由于张修定掌握着一套熟练的泥鳅育苗、出苗、养殖技术,加上张冬梅一直在努力学习经营,鑫丰种养殖专业合作社办起后,生意还不错。截止目前,她家销售水花、存苗、成鱼的营业额已有60万元。

  目前,该合作社主要从事泥鳅苗孵化、商品泥鳅养殖工作。在技术上,张冬梅一家还突破了传统“静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将泥鳅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们自助研发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术正在申报发明专利。”张冬梅说,这个技术的创新,使泥鳅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们生产水花的能力在1000万尾/次、寸苗100万尾/次,成鱼年出水6—8万吨,年收入可达到120万元左右。”张冬梅说,按照目前养殖场的能力,在正常情况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万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资),一年的纯利润在90万元左右。如此一来,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开始挣纯利。

  张冬梅算了一笔账,稻田和泥鳅种养配套,一亩可以产成鱼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计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万元。目前,已有20多户农户已经和她达成了意向性合作协议,准备进行泥鳅饲养。

  另外,张冬梅还准备新流转200亩土地,配套种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农家乐等,准备发展观光农业和体验农庄,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二

  败家女砍光果树贷款种羊肚菌

  “有些羊肚菌开始冒头了。”3月30日一大早,38岁的八尔姆欣喜不已。当天,她像平常一样来到种下的8亩羊肚菌地头,准备给羊肚菌浇浇水,惊讶发现泥土间已有部分黑头白身的羊肚菌冒了出来。“照这样的生长态势,4月份就可以收获了。”八尔姆说。

  试种羊肚菌她成父亲眼中的“败家女”

  只有小学文化的八尔姆,是马尔康市党坝乡剑北村的一个普通村民。2009年,八尔姆的丈夫因脑溢血去世,留下了她和2个儿女。一家人的生活,全靠她卖水果、种蔬菜和打零工的收入为主。

  2013年的一天,八尔姆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介绍如何人工种羊肚菌,“以前在山上捡到过羊肚菌,没想到还可以人工种植。”加之羊肚菌营养丰富,种好了价格高还不愁卖,于是,她决定试种看看。

  经过一番思考,第二年3月,八尔姆砍掉了家里的3亩多白樱桃树,并拿出其中的一亩地,花费5000元钱从外地引回菌种,尝试种起了羊肚菌。

  “3亩白樱桃树,一年最高可以卖2000多元,最低也能卖个600多元。”八尔姆近70岁的老父亲对此十分不理解,认为她不务正业,甚至骂她是家里的“败家女”。

  老父亲的不理解,并没有让她气馁。怎么管理,技术不懂,她就让妹妹泽旺哈姆网上查资料、找答案。同时,她还在绵阳专门报了一个羊肚菌种植培训班,学习羊肚菌种植、管理技术。

  功夫不负有心人,八尔姆试种的羊肚菌成功了。她告诉记者,她至今都记得种出来的那羊肚菌味道,很香。除送给一部分亲戚朋友品尝外,当年她还卖了4000多元钱。

  支持儿女读书她贷款15万元再种羊肚菌

  八尔姆的大儿子孙小红在阿坝州卫校读职高,小女儿泽朗哈姆在马尔康市第二中学上初二。“除去学费,两个人的生活费一个月就要1500元左右。”八尔姆坦言,她一年的收入才4000多元,对于像她这样的家庭,感觉压力很大。

  八尔姆也曾试图劝说两个儿女放弃读书,然而,儿女们并不同意。为了支持儿女们读书,她觉得只有在田地里“下功夫”,才是唯一的出路。

  种一亩蔬菜,一年也就2000元钱左右。卖水果亦是不能满足家里的开支。为此,去年10月,她又把家里的3亩多苹果、梨子树砍掉,并贷款15万元,在50多天的时间里,请来亲戚朋友,建起了黑色的防晒大棚,安装了400多个喷水管,共种植起了8亩羊肚菌。

  然而,剑北村属于金川电站的淹没区,未来10年内,这里将全部淹没。如何在有限的时间里扩大收益?“目前,羊肚菌的干货市场价是每斤600多元,鲜菌每斤60元左右。”八尔姆说,村里的气候适合一年种两季羊肚菌,但买回一亩菌种需要5000多元钱,她希望政府能给予她一些政策和资金支持。她也准备租借邻居的20多亩地,扩大羊肚菌种植规模,力争取得更好效益。

  让八尔姆高兴的是,今年内,党坝乡政府已计划为她的羊肚菌基地修建3公里的灌溉渠道,彻底解决灌溉难题。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草根女孩创业奋斗故事相关内容 

15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