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材料
创业就是为了找到成功的机遇,但成功并非易事。看看那些回乡创业的案例,学习他们,找到自己的创业之路。那么下面是学习啦小编分享的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
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一
90后不做大学教师回乡养牛创业年赚百万
2月11日下午,贺根到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的“贺根牛肉”专柜来送货,售货的大姐告诉他,今天的生意真不错,卖了100多斤,700多元。
2月11日暮色时分,在一阵鞭炮声中,23岁的湖北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民生养牛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贺根,从团罗田县委书记胡晶手中,接过了中共罗田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授予的“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带头人”获奖证书和500元奖金。
2011年6月,在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破格留校任教的贺根作出一个惊人的决定:辞去大学教师的工作回乡养牛创业。2012年,他被推举参加“感动荆楚十大人物”评选,入选理由是:放下大学教鞭,回乡执起牛鞭,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一个多月前,在黄冈师范学院大礼堂举行黄冈青年“创天下”俱乐部成立大会上,本土的“大学生创业英雄”、“90后大学生牛倌”贺根第一个登台演讲。
现场互动环节,一个男生问他:“你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什么?”
贺根的回答出人意料:“农村创业最大的困难不是资金、不是项目、不是政府的政策资助,而是农村没有年轻人!”
这是他的切身感受。
罗田县白莲河乡覆钟地村1990年10月22日出生的“90后”大学生贺根,是武汉软件工程职业学院机械制造工程系的毕业生。大二时,贺根在学校的数控铣床技能竞赛中夺得亚军。干过班长、学生会副主席。刚刚入党的贺根,很快通过了学校的层层挑选,破格成为了该校的外聘教师。然而,在老师和同学的惊呼声中,他怀着对未来生活的遐想、辉煌事业的憧憬和灿烂人生的构想,贺根摆脱当地世俗观念的束缚,2011年在父母的百般阻扰下,他毅然的放弃了大学教师这份稳定的工作,果断选择回到农村,回到罗田白莲河乡覆钟地村的老家,在山沟里专门养起了黄牛。
2011年11月份贺根开始建造牛舍、购买土黄牛,添置养牛必备的车辆和用具。每天早晨5点半,贺根准时起床。伺候一百多头牛“过个早”,工作量有多大?2011年6月15日,武汉高校的大学生到贺根家中体验,5个同学喂完60多头牛,用时1小时26分。平时,贺根一个人完成这个工作,也就两个小时。
喂完牛,匆匆扒几口饭,贺根开着刚买回来的二手小货车出门,去26公里外的县城河道割草。一天下来,贺根和同伴两个人得割1500多公斤青草,还得一担担从河道里挑出来。50多公斤重的担子压在肩上,贺根体验到了钻心般的疼痛。
摸黑赶回家,还得给牛喂水,整理牛舍,准备第二天饲料……忙完这一切,深夜11点多,覆钟地村已看不到农户的灯光。
贺根的双手很快磨出了血泡、长满了老茧,双臂、双腿满是被草割伤的血印。最让他受不了的,还有来自四周的“负面舆论”和父母的不理解。
但这些都没能挡住贺根坚持做“大别山黄牛”养殖项目的决心。
每天各种繁重的体力活,贺根都独自承担。一个月下来,他的体重减了7公斤。
第一批黄牛出栏,销路成了问题。为了让别人知道他的牛肉好,贺根开着农用车沿街叫卖。牛肉很快卖完了,不过他回家算了账,一头牛除去成本,大概赚了两三千元。贺根意识到,必须扩大养殖规模,以降低成本。
在贺根带动下,村里一些在外务工的村民也回乡养牛。2012年4月,贺根成立了养牛专业合作社,年出栏黄牛780头 ,产值600万元。经过发展,合作社社员从5名发展到如今的117名,养殖规模已达1200头。贺根还开门店销售自己的牛肉,他的牛肉品牌取名“傻根”。目前,他在黄冈开了5家门店,今年,他的黄牛肉还获得国家绿色食品认证。
养殖规模也由开始的14头土黄牛发展到个人存栏120头、农户存栏80头;合作社的社员从5户发展到63户,2013年的产值超过600万元。
从这时起,贺根原本一年赚个20万元小富即安的“小梦想”变成了投身现代养殖业的“大梦想”——创办农业合作社,建立“大别山黄牛”养殖基地,做与牛相关的系列深加工产品。
可是,事业做大做强要靠人才、靠团队,而覆钟地村的青壮年基本都外出打工去了;“跳出农门”的老同学,一听要合伙养牛,都没多大兴趣。虽然有几个从电视节目中看到贺根的故事后慕名而来的青年,可干了几天也都离开了。理由很简单,吃不了这份苦,也受不了这份寂寞。
今年春节,贺根一天也没有休息。从小年起到除夕,贺根根据订单先后宰杀了37头牛,因肉新鲜且品质好,拿到市场上很快就销售一空。节后在黄冈市黄州区七一商场新开张的“贺根牛肉”专柜,当日就卖出牛肉100多斤。
事业的发展、工作的忙碌使他寻找“创业合伙人”的想法愈加强烈。
2月10日深夜,又忙了一整天的贺根,将这样一条短信息发到了自己的QQ空间:“有没有愿意回农村创业的兄弟?”
信息发出后,在贺根的QQ空间,这几天不断有年轻人和他探讨如何一起创业。
贺根的两位高中同学——长江大学毕业的王河兵和张谦最近以股份参与的方式加入了贺根的团队,王河冰甚至为此放弃了县林业局的正式岗位。而用什么办法来寻找“创业合伙人”、留住“创业合伙人”,也成为贺根不得不面对和思考的新问题,“一般的劝说恐怕吸引力还不够,应该考虑通过市场的方式、利益共同体的机制把大家联为一体”。
贺根说自己命里注定就是属于农村的,在他眼里,除了有绿水青山,农村更有一片广阔的发展空间。在2013年5月完成的《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综合发展项目可行性报告》中,他把理想写了进去:公司将形成大别山黄牛养殖、研发、加工、销售于一体,业态上形成良性互补的绿色生态产业链。发展目标是:将本项目打造成“大别山黄牛生态养殖产业化第一品牌”“国家级大别山土黄牛养殖示范基地”“大别山红色革命老区生态绿色农业产业样板工程”“大别山农林观光休闲度假第一站”。
事实上,这些构想已经开始付诸行动。在他新承包的一片山地和水库旁,投资七八十万元建设的三间高标准的牛舍已经落成,分别作为母牛繁育基地和肉牛育肥基地,以后还要在这里种树、养鱼。贺根还计划今年将“贺根牛肉”的品牌推到黄石、武汉去。
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二
80后富二代不啃老种水果建休闲农庄
和许多做农业项目的人不同,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庄主”王博,是一名“任性的”80后。套用一句时髦的话,本来可以靠老爸逍遥快活,他却偏偏选择了当“泥腿子”。
从一开始踏入这一行,很多人就断定他“玩”不了多久。如今,4年过去了,年轻的他脸庞上满是风霜的痕迹,给了当初质疑他的人有力的回应。
“任性”80后不承父业单干农业——
种火龙果20万学费入门买教训
春光明媚的4月,站在蔡甸玉贤镇松林村的水泥路上,满眼的蔬果和鲜花,空气中飘荡着甜甜的果香。一排排农庄规划齐整、错落有致。这是现在景秀大地生态农庄的样子。四年前,这里还是一片湖荒地,杂草丛生。
其实,王博背靠家族企业,父亲的公司还是湖北一家行业龙头企业,接父亲的班就有比普通人高很多的起点。但是,大学毕业后,他尝试走自己的路。卖过房子,做过网络,做过营销,还在政府部门上过班。“后来接触到农业采摘园,觉得这一行大有潜力,于是决定从这一行入手。”对于儿子“种地”,开明的父亲选择了默许。“有些喜好是与生俱来的,做过很多事情后,我发现自己热爱土地,最喜欢农业。”王博对记者说。为此,他在蔡甸拿下1500亩地,开始打造自己的农庄。
五六年前,他就发现武汉市场上火龙果卖得很好,而且与本地橘子桃子等水果相比,经济效益高很多。他了解到,正常一亩地火龙果产量可达2000公斤。于是,王博决定种火龙果。
2011年,他投入20多万元试水,从山东引进红心火龙果。“火龙果为热带、亚热带水果,我当时考虑,山东冬天的温度比武汉要低很多,在山东能生长按理在武汉也能生长。”为了给幼苗保温,王博在幼苗上覆盖了4层保温膜。但到了年末成熟之时,他发现自己花了大半年心血,却一个火龙果都没有结出来。
懊恼之余,懂行的专家告诉他,火龙果之所以在山东能生长是因为山东冬天虽冷,但日照时间长,武汉温度略高,但一下雨就连续阴好多天,影响到植株的生长。要想在武汉种好,必须采取技术措施补充光照和控温。
这次挫败后,王博开始恶补水果种植技术,并请来农业专家坐镇。
不仅卖水果,更要卖服务卖健康——
四季采摘?旅游休闲农庄具雏形
近年来,采摘游成为江城旅游行业的热门项目,而农户采摘往往品种单一,较难形成集聚效应。“何不建设一个拥有多种果品蔬菜供采摘,集餐饮娱乐为一体的观光休闲农庄?”顺着这条思路,在农业专家的技术支持下,2012年起,王博在自己的农庄陆续引进了近百种水果,仅葡萄就有11个品种;桃子包括油蟠桃、水蜜桃、黄桃;石榴分软籽石榴和黑籽石榴;梨有翠冠梨、圆黄梨等。并保证了每个月都有两种以上的水果供游客采摘。比如,11月草莓、冬枣成熟,到第二年的4月草莓下架后又有西瓜、桑葚、樱桃等,6月份桃子成熟、7月份葡萄成熟,10月份葡萄下架后无花果和石榴也相继成熟了。
正如他所预想的,丰富的品种聚集效应,每年为他的农庄带来几万人的客流。
2014年,除了蔬果采摘,王博开始走观光旅游休闲农庄路线,增加了多项游乐设施,以便游客来了后能够停留更久。2015年,农庄全年接待游客8万人。“目前农庄还只是一个采摘基地,未来要向景区方向发展,打造华中地区最大的观光休闲农业采摘园是我的终极目标。”王博信心满满地说,“虽然一年接待游客几万人,被很多人夸赞我的水果好吃,但这样我依然是在卖水果,我要做的是走可持续发展道路,不单纯卖水果,还要卖服务、卖健康、卖品牌。
>>>点击下页进入更多回乡创业养殖典型案例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