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创业指南 > 创业故事 > 农民返乡创业养殖故事(2)

农民返乡创业养殖故事(2)

时间: 弘达781 分享

农民返乡创业养殖故事

  农民返乡创业养殖故事三

  靖州杨梅大王的创业路

  在湖南省怀化市靖州县坳上镇木洞村,每到夏天,全村7万多亩杨梅果实累累,长势煞是喜人。成熟的木洞杨梅硕果娇艳欲滴,以其特有的姿色和风格迎接众人的挑选。提起这里,人们甚至会忘了木洞村的原名,而直呼其为“杨梅村”。

  可是,早在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连路都没修好的穷乡僻壤,更不用说村民的生活品质达到了什么水平。如果没有转业军人卢登科的出现,或许也就不会有每年夏天将我们馋得流水直流的靖州杨梅。

  提起卢登科,杨梅村人没有不竖起大拇指点赞的。正是这位面带谦虚笑容朴实的老人,他带领着村民们从开山造林做起,一步步克服困难,成就了“天下杨梅出靖州,靖州杨梅出木洞”的名句,也带领着他的村民们,走向越来越舒适安康的生活。

  炮火的洗礼,让他有了不一样的坚毅

  卢登科20岁那年冬季应征入伍,新兵训练还没结束多久,马上参加了战争,并担任炮兵工作。谈起那段血与火的往事,卢老记忆犹新:“好几次差点丧命!有一次很久没洗澡,半夜悄悄去河边,刚洗完上岸就听到炮弹的声音,那个炮弹刚好就掉在我洗澡附近那个位置!”“还有一次在发电报,一圈人围着,一个炮弹突然掉进来砸在桌子中间,桌上还有发报机等各种机器,兄弟们都吓懵了,整整五分钟鸦雀无声,幸好?那是个哑弹!”这些惊心动魄的故事,卢老说起来显得有些云淡风轻,但谁都知道,经历过近乎零距离的生死考验,总会刻骨铭心。

  卢老说,那时候大概每天的炮火声太多,对于炮弹的声音和距离,他已经能非常准确地进行判断。如果声音短平快,那必定炮弹是过了头顶的抛物线,并不会有什么危险;而如果炮声是“咳咳咳”的断断续续的声音,基本上能不能捡回命都是个未知数。可是这样的准确却让他对声音极为敏感,以至于从战场上回来的前一段时间,整个人完全处于浅眠状态,任何一点声响都能将他惊醒。

  而战争的残酷之处还不止如此,当年部队都只能夜里行军,所有能反光的物品都不能佩戴,所有的照明设备也不能使用,连车辆的灯都要缠上纱布遮住,完全是凭着感觉和经验在前行,很多战士就这样走进了敌人的雷区。而为了不给敌人留下任何暴露自己个人信息的机会,每个士兵的衣服内衬里只标注了血型,其他信息一概没有,很多战死的士兵连名字都不知道。

  那段最为热血的日子,或许给卢登科注入了连他都不曾察觉的坚毅,而这样的毅力和坚持,却成了之后维系他的杨梅事业最重要的纽带。

  儿时的杨梅梦,终成了后来的创业理想

  1982年,卢登科退伍了,转业回到家乡,凭借聪明才智,1990年当上了木洞村的村长。可是,如何在其位谋其事,从根本上改善木洞村村民的生活条件,却是卢登科一直思考的问题。后来,他总算想通了这当中的要领,原来,木洞村的传统优势——杨梅种植,早就被村民给舍弃了。

  而事实上,木洞村的杨梅种植有数百年的历史,不仅好吃好看,果大核小,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还能生津止渴、涩肠止泻、和胃止呕、美容养颜。而在清代,木洞杨梅便被誉为“敬奉皇帝之贡品”,颇受古代皇家贵族的喜爱。在卢登科看来,这些都是发展杨梅事业的有利条件。

  卢老说,小时候的自己也是只馋猫,常常和小伙伴一起爬树摘杨梅解馋,杨梅一直是他的最爱。与其让它养在深闺人未识,还不如真正将它的优势利用起来,说不定还能帮助村民们一起发家致富。

  于是,他联名村里书记向政府申请在木洞村营造千亩杨梅林,以杨梅产业为主桐油林为辅,实施间作短种等综合开发模式发展杨梅业。为解决资金问题,他除了向政府申请贷款100万元还自筹资金2万元。自此,木洞村的杨梅产业拉开序幕。

  三年承诺,却是一辈子的坚守

  理想是丰满的,现实是残酷的。卢科登干劲十足,但很多村民却并不热心,因为杨梅种下去要3年才能结出果实,而结出果实后,还要1-2年才能够有味道最好的杨梅出产。这4、5年的时间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扛得住的。许多不可预知带来的恐惧打跑了许多人,好不容易说服了,但开山造林需要先烧山,这又让很多人打退堂鼓,到头来还怪在卢登科身上,让他赔钱。尽管各种被误解,卢登科还是毫不犹豫自己掏钱赔了,战争的经历告诉他,这都不算事,只要认准了是对的,砸锅卖铁也要去做,而且要做到最好!

  三年,说着简单却很漫长。说服大家种植杨梅只是第一步,还要有好的种源。为此他一个人赶火车到浙江买回来新品种,又想办法引进乌梅的品种,好不容易种上了,村民却对杨梅不上心,很多人对幼苗的成长状况不闻不问,这让卢登科很是被动。“不被人理解总是孤独的”,而他孤单了整整三年。

  为了让大家相信杨梅种植是真的有成效,这三年他经常都是早上六七点就到了杨梅林里,天快黑了才回来,修剪枝桠,查看果树,就这样三年如一日,把果林当家,把一株株杨梅苗当孩子一样照顾,终于让七万多亩木洞杨梅结出了累累的果实。

  平均海拔600-800米的青山,清新舒展的空气,透亮甘甜的水质,这些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加上卢登科的辛勤耕耘,终于让木洞杨梅打出了名气,在杨梅还没成熟的时候就有很多人大老远的跑来预定,更有趣的事情是,木洞村门口有人卖杨梅却无人光顾,村里面杨梅生意火爆异常。而那些之前对杨梅生长不闻不问的村民也主动找到了卢老,希望好好学习杨梅种植技术,种出饱满多汁,酸甜可口的杨梅。

  竹篓送货到长沙,杨梅汁流了一地

  杨梅迎来大丰收,以前冷清安静的村子,一夜间变得热闹起来。经常,人们还沉浸在甜美梦乡,就有人大老远开车来预订抢购了。卢老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新的烦恼又来了。杨梅是水果当中少数没有“外皮”的,十分娇嫩,保存周期很短。“那时候,想着能让别人尽快吃上杨梅,大热天里他开着货车从怀化亲自送货去长沙,可是因为杨梅都用竹篓子包装,再加上高温烤着,半路上杨梅就不新鲜了,汁水流了一地,最后,我都不好意思把那杨梅送给别人吃。”谈起往事,卢老很是心酸。

  幸福都到嘴边了,难道就让它这么溜走?卢登科舍不得让这些辛辛苦苦种出来的杨梅被浪费。他通过查资料,找能人等方式给杨梅寻找包装设计,让多家包装设计公司参与设计投标,最终一家公司设计的包装脱颖而出,不但解决了保鲜的难题,设计效果也让人很满意。

  除了在包装上下功夫,别的方面他也积极探索,就像当年当兵打仗一样,他总相信,办法是人想出来的,事情也只有去实践才会有结果。2001年他独自去到浙江,学习当地人保存水果的方法,回来后自掏腰包建了冷库,并在墙面上做了泡沫隔离层,让杨梅保存更久的时间,拥有更好的口感。“我就是想让大家都能吃到正宗新鲜的靖州杨梅,我也希望每一颗杨梅都不被浪费,都能产生价值!”望着一车车平安运往外地的杨梅,他总算欣慰地笑了。

  孩子们的选择,他不干涉

  现在的卢登科,是木洞杨梅繁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不但带领大家获得成功,自己也获得了青年星火带头人标兵、科技进步先进个人、怀化十大杰出青年农民等荣誉称号。

  和杨梅打交道的日子里,卢登科积累了不少实战经验,什么时候施肥怎么嫁接他都一清二楚,提到他的名字附近的村子也没有人说不认识。每次农户来询问他关于如何种杨梅,他都会耐心的解答,并亲身示范。问及会不会让儿子跟自己一起种杨梅时,他笑言:“孩子们都有自己的生活和理想,如果他们愿意跟我学种杨梅,我当然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如果他们想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也不会强求,我尊重他们的选择。”

  杨梅大王的担忧:一村富不如村村富

  应该说,卢登科和木洞村,是“靖州杨梅”最为响亮的代名词。但对卢登科而言,他并不希望提到靖州杨梅,人们只能想到木洞村的杨梅,而忽略了靖州其他村镇上的杨梅。因为,只要是靖州杨梅,便都是他心里的宝贝。

  就好比距离木洞村不远的高山村,同样种植着杨梅,却远不如木洞杨梅知名,往年甚至有不少杨梅成熟了之后只能烂在地里,村民的收入情况也很一般,大部分人住的还是吊脚楼,只有极少数的人住上了砖瓦房。看到这样的情况,卢登科挺难受的,他也在想办法逐步帮助其他村镇上种植更为优质的杨梅,从今年开始联合电商开始网络预售,他希望能够通过更多的渠道和方式,逐渐帮助靖州所有的杨梅种植户改善生活,从一村富到村村富,让人人都有成为“杨梅大王”的可能。

  后记:

  和卢登科的交流是一种很舒服的状态,你看得到他身上因军旅生活而养成的良好习惯,你也感受得到他的踏实认真和坚毅果敢。采访的几天时间里,我们跟着他,在杨梅山里上上下下,他就这样不厌其烦地修剪着杨梅的枝桠,查看每一株杨梅树的生长状况,累了就在山上歇一歇,得闲了就和我们聊一聊他的杨梅故事。看着杨梅从青色转为红润,再长成饱满多汁的乌梅,一直是他最幸福的事。

与农民返乡创业养殖故事相关的文章:

1.返乡农民创业养殖故事

2.返乡农民养殖创业故事

3.返乡农民创业励志故事

4.返乡做农民的创业故事

5.返乡农村养殖创业故事

1368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