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宁存活样本之背后的力量(2)
微小的细节
苏宁组织庞大,体系庞大,确实需要站在一个高度对整体进行把握,梳理出其内在的运作逻辑和脉络,但是如果在这个基础上,再去拿放大镜对苏宁的诸多局部进行细致的观察,也会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
我与苏宁人打交道颇多。接触多了,我发现,哪怕是已经从苏宁离开了的人,身上都还有很深的苏宁烙印。他们身上都有能吃苦、能战斗、学习能力强的特征。那些离职员工回忆起苏宁,虽然也会有些许抱怨,但还是会心存怀念。让人吃惊的是,他们怀念的并不是安逸、舒适,反而恰恰是在苏宁经历的磨难,经受过的锻炼。比如军训,以及每年的大忙。想来,怀念的应该是在苏宁的成长。
苏宁是一家上市公司,而且中级以上干部的激励计划涉及面比较广,分出去的股份也很多,但是能感觉到苏宁人依然保有良好的心态。虽然“不差钱”,但是苏宁人的工作激情依然不减,好像始终走在创业的路上。商业零售是比较累人并且琐碎的,在苏宁,高管经常加班到半夜11点多,或者开会,或者处理经营事务。另外,据我了解,苏宁高管们所开的车也都基本上有5年的车龄了,副董事长孙为民的白色本田甚至都开了十年之久。细细想来,这些都应该是一种精神。
与国美相比,苏宁的整个高管团队显得更为稳定。为什么苏宁能够形成这样的态势?在我看来,与苏宁强调培养事业经理人有很大的关系。这其中也反映了苏宁干部选拔机制的一种变化。企业最开始都会是老板拍板,接着企业大了,无法事无巨细,只好往下放权、授权,并且最终会变得范化,一切都在制度内行事。苏宁选拔干部、人才已经变成了内部的一种标准,已经不再是靠人盯人式的选择,而是以一种标准化的竞争来选人才。从以往的“伯乐相马”式的老板个人选人,到很自然的“赛马”式的以考核标准来选人。
其实,关于苏宁可以说的东西还有很多。三本书,花费了整整一年时间,访谈了近千人次的苏宁内部高层级员工,加上多年来持续的跟踪研究和定期调研、走访,虽然在营销、管理上对苏宁有着颇多体悟,但是苏宁给我留下深刻印象,时常让我想起的,反而是上述诸多微小的细节,以及诸多陈年往事。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