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案例

时间: 隆佳771 分享

  创业不一定要往北上广深那扎堆,现如今互联网那么发达,只要用心到处都有机会,于是有些人选择了回乡创业。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案例1: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结硕果

  朴席镇塔影村朱庄组的朱守军、朱守勇兄弟俩被村民们称为“慈善家”,两人在年轻的时候随父亲远赴香港艰苦创业,有了一定的经济实力后,他们情系家乡,一直捐款帮助父老乡亲。

  近年来,朴席镇把改善投资环境,鼓励和支持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回报家乡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摆上日程,千方百计为在外成功人士返乡创业铺路搭桥,提供服务平台,扶持他们做大做强。

  在外创业心系家乡 捐款献大爱

  朱守军、朱守勇15岁就随父亲远赴香港,凭借勤奋和干劲,在香港建立了自己的美发、沐浴连锁公司。父亲患癌症去世后,朱守军兄弟俩回到塔影村设立了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村里的癌症病人。“看到村里的老人得了癌症,我就想起父亲患病时的痛苦,决定以自己的微薄之力来帮助他们。”朱守军表示,每年他都会拿出20万元来关爱癌症病人。这只是朴席镇在外人士回报家乡的一个缩影。

  朴席镇是劳务大镇,改革开放以后,陆陆续续奔赴全国各地从事沐浴业的农民有上万人。在政府相关部门的积极引导下,这些在外人士回报家乡奉献社会的心情急切,爱心浓厚,涌现出一大批“慈善家”、“爱心人士”,他们为朴席镇的公共事业、基础设施、困难群体捐款、捐物,为村、镇办了许多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朱守军兄弟俩就是其中的代表。

  鼓励返乡创业,致富带乡邻

  近几年,朴席镇充分发挥人缘、地缘优势,全力做好返乡创业这篇大文章。几年来,朴席镇张贴发放返乡创业倡议书千余份,召开各级回乡人员座谈会100余次,走访在外创业人才200余次,让越来越多的在外创业成功人士了解返乡创业的环境和条件。通过不断加强与在外创业成功人士的联系,返乡创业频结硕果。

  土沟村村民雷金海一直在外务工,深知背井离乡的艰辛,在得知近年来家乡经济社会发展迅速,大力扶持在外务工人员返乡创业后,毅然回乡创业开办企业,带领乡邻走上致富路。他创办的扬州市威特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投资2000余万元,现在年产值已达6000余万,生产制造的机械设备受到江淮汽车集团、扬州中集通华特种车、扬州亚星等大企业的好评。

  在雷金海的带动下,村里好几位在外务工人员回到家乡创业,有的承包了鱼塘、果园,搞起了养殖业,有的开办了工厂。

  为了鼓励和引导在外成功人士回乡创业、回报家乡,朴席镇立足日益便捷的交通网络,充分发挥区域优势,建立集中工业区,夯实创业平台,返乡创业条件日趋完善。多渠道帮助企业融资,多次组织企业、返乡创业者参加银企座谈及小额贷款推介会,帮助创业青年申请低息、无息贷款,解决创业之初的资金问题。同时,各单位主动上门服务,及时帮助解决项目建设和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如今,改革开放初期陆续外出的农民已经逐渐回到朴席创业。

  案例2:返乡农民工创业事迹

  “只要认准目标,能吃苦,有恒心,就没有办不成的事”。这是水阳镇裘公社区返乡农民工、新党员王道宏在十多年打拼岁月中总结出来的经验,也是他一直以来所遵奉的人生信条。也就是凭着这种能吃苦,敢打拼的精神,他由一名普通的打工仔成长为一名年产值逾150万元的宣城市宏达手套加工厂的个体老板。现如今不仅办了工商执照,并已成为中国苏旺你集团、无锡长德手套厂、苏州兴华手套厂等名企集团的定点配套加工厂。

  王道宏,男,汉族,1972年6月出生在水阳镇裘公社区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由于家庭条件困难,1993年秋,20岁出头的王道宏在水阳高中毕业后,从家里带了50元钱只身来到了上海,从帮饭店洗碗打杂做起,开始了他帮厨学艺的打工之路。1995年经人介绍,与本村姑娘孙金兰结婚,婚后生育一个男孩。1998年听朋友介绍说广东好挣钱,就带着妻子一道“闯广东”,先在东莞一家塑胶厂打工,从工人、领班、组长一直干到生产科长。正当他事业渐成时,却不料市场产品滞销,企业经营不景气,工资时发时欠,眼看前途难料,只好带着妻子于2000年秋转入一香港人办的金辉鞋厂打工,一切又从头开始,……夫妻俩艰难地捱到2002年8月,经人介绍又辗转到了苏州,妻子孙金兰在乡村医院从事护工,王道宏则在三星电子厂谋到了一份保安的工作。由于他工作上勤劳肯干,认真负责,不怕吃苦,任劳任怨,又能和工友们打成一片,三个月后就当上了班长,六个月后提为队长,手下管理着27名保安队员和4个辖区安全……在那里渡过了5年多相对稳定的日子。

  在上海、广东和苏州打工期间,王道宏除了挣钱养家糊口外,他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始终无法在一个陌生的城市找到一种家的感觉。在他的内心深处,始终有一种情感隐匿着、潜藏着,让他无法真正快乐起来。为此他经常这样思考:“作为一个成家立业的男人,带着妻子总是长年漂泊在外打工也不是个事呀。该怎样来重新定位自己与家庭的未来呢?”王道宏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他无时无刻不在计划着怎样改变自己的人生道路。

  回乡创业,让他感受到人生的成就感

  “勤劳靠双手,打工不如创业”。“金窝窝、银窝窝,不如家里的土窝窝”。外出务工的14年里,王道宏始终牵挂着家乡的一草一木,一心想回家来干一番自己的事业。

  2006年底,王道宏夫妇通过联系、考察手套加工市场,已经做好了返乡创业的各项准备。

  2007年春节,当他回家把自己的想法向社区书记、主任和两委干部们沟通时,立即得到了赞同与支持。王道宏的人生坐标从此发生了一次重要的转变。

  他说干就干。从亲友处借来5万元,社区总支书记王志祥支持借给他1.5万元,加上夫妻俩在外打工的多年积蓄在内,于2007年4月投资10万元,办起了水阳镇第一家“宣城宏达手套加工厂”。从自己学习加工手套、培训工人,到与外贸企业签定合同,承揽加工业务、维修机器、控制操作流程、质量检验、集中打包、装箱和企业管理等,他白手起家,摸索着一切从头做起。从开始10多人发展为目前40多人,机器设备由原来10台增加到50台,合作加工厂扩大到2个,总投资房产、设备达到40余万元。月加工手套产量由5万双增加到25万双,年产量由60万双增加到300万双,产量、收入短短2年翻了4倍。

  在王道宏手套厂上班的妇女,40岁以上的妇女约占40%,30至39岁的妇女约占50%,20岁以上的小姑娘约占10%。她们多为本地人,其中本村人占80%。手套厂实行计件工资和按劳计酬制,她们当中技术熟练工月收入1500元左右,一般工人月收入1000元以上。还有更低的,如本村3个残疾人,她们无法到手套厂上班,厂里就派人将刚做好的手套送上门,让她们在家里剪毛边,月收入600余元。就还有10多个六十岁左右的老年妇女,她们白天要接送孙儿孙女上学,还要在家做饭做家务,也无法前来上班,厂里同样将加工过的手套送上门,让她们在家里剪毛边,附带着挣钱,月收入约在500元左右。据此算来,返乡创业青年王道宏创办的手套厂,实际上解决了当地60名“留守妇女” 就业,除自家收入外,每年为社会创造劳务收入60万元,人均增收1万元。

  “和乡亲们同甘共苦,一起在家里挣钱,

  是我人生的一大快乐”

  返乡创业,成就事业。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十分困难。王道宏2007年创办手套厂,由于外贸订单加工,工人技术不熟练,质量要求很严,产品不合格赔偿原材料以及运输费用高等因素,当年就亏损4万元。第二年他总结经验,在经营上采取“少拿快做勤交货”、在管理上采取“熟练工‘一对二’带新手”等强化技术培训,严把质量关做法,很快扭亏为盈,到2008年底净赢利10万余元。虽然在全球“金融危机”态势下,许多传统纺织产品企业生存艰难,但王道宏的手套厂却“一枝独秀”,目前经营状况趋于良性循环,正处在创业者与打工者实现“共赢”和上升发展的拐点上……

  据水阳镇裘公社区总支书记王志祥介绍,王道宏是个返乡农民工出身的创业者,也是社区不久前培养发展的一名新党员。他目前虽然还只是一个返乡创业刚起步的“小老板”,但我们相信他一定能把一个年产值百余万元的手套加工厂不断做大做强,办成一个规模更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以吸纳更多的“留守妇女”、“留守老人”和残疾人在当地就业,大家共同走致富发家的道路,这样既减少了当地妇女外出打工的风险,也便于当地妇女就地就业和照顾家庭、子女,同时也为稳定家庭、构建和谐社会作出了一个好的垂范。

  王书记还指出,王道宏办的手套加工厂对乡亲们管理很宽松,他一般要求工人上午七点半到厂,下午五点半就可离开,中午厂里免费为工人们提供“三菜一汤”中餐。家里有事可以打电话请假,不扣工资;但厂里根据各人技术能力下达的手套加工任务,要确保按期完成,以取信于外贸出口企业,树立宏达手套厂的品牌和形象……

  从以上可知,浅尝辄止不是王道宏的个性,追求更大的发展才是他真正的人生奋斗目标。我们希望他作为一名返乡创业的青年农民,在家乡的土地上辛勤耕耘,带领自己的乡亲们在致富的道路上闯出一片新天地。

成功人士返乡创业案例相关文章:

1.2015草根创业成功案例

2.农村创业致富经宣讲成功人士们的案例

3.成功者白手起家创业案例

4.成功人士的励志案例3个

5.创业成功的案例3个

6.成功者的励志案例

679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