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3则
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3则
创业成功的案例或许你已经听过很多,但是这个被人们忽视的群体,他们创业中迸发的力量更让人叹服。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3则相关文章。
案例1:残疾人创业故事 70元起家成就百万富翁
天生爱画画成就创业根基
周彦俊的童年是灰色的。一岁半的时候,正在蹒跚学步的他得了小儿麻痹症,从此永远失去了像正常人一样行走的机会。父亲是个篾匠,经常外出揽活。年幼的他寄养在别人家中吃百家饭。但他并不甘心寄人篱下,十岁那年,他拄起拐杖开始独立生活。穷苦的父亲希望残疾儿子学点实用的东西养活自己,12岁那年,他父亲买了一台缝纫机,让他学缝纫。然而,周彦俊却痴迷上了画画。没有专业老师指点,只有狂热的兴趣,他的画笔却从不停歇:画人物、画动物……为同学们描摹小人书,给班级出板报。他笔下的人物、动物、植物惟妙惟肖。令人始料未及的是,画画竟成了他后来创业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靠70元白手起家
18岁那年,周彦俊的双脚动了两次大手术后休学了。从此,村里人就经常看到一个双脚打着石膏,双手拄着拐杖,身背画架的少年。他到处给人画画,一张画卖两块至两块五。20岁那年,周彦俊迎来了生命中第一个转机。这年他退学了。怀揣着父亲给他的70元钱和朦胧的创业想法,他独自前往县城自谋出路。当地有个风俗,办喜事盛行赠送画匾。周彦俊认为这是个可以发挥自己特长的生意。进县城的第一个月,周彦俊没有赚到足够的钱交房租,被房东扫地出门。周彦俊的忠厚老实打动了第二个房东,不但把房子低价租给他,还答应到年底再付房钱。有了落脚的地方,周彦俊留下生活费,把剩余的钱都买了玻璃、颜料、画框,开起了自己的第一家小店。开始时他给人画镜屏,别人做寿,他就画不老青松;别人结婚,他就画龙凤呈祥,再加上玻璃、画框来提高档次。镜屏每块成本2元左右,卖出去3.8元,周彦俊的原始积累就是从这一个个细微的2元差价汇集而成的。
做大作坊远走他乡偷师学艺
三个月下来,周彦俊攒了一笔小钱。从中,他看到自己能做得更大。做大生意资金显然不足。于是,残疾的他再次上路,这次,怀揣200元钱,远去广西柳州。本来想去找朋友借钱,没想到碰上了生命中第二次转机。钱没有借到。满心失望的他在柳州商场闲逛。商场内一种用通草做成的立体画匾让他眼前一亮。他认定这是可以开发的新产品,画匾的边角上印着一个印章贵州贵定。顾不得路途遥远和行走不便,他坐上了前往贵定的长途车。也许是其貌不扬的原因,假装成进货商的周彦俊并没有引起厂方的警惕,他仔细参观了整个工艺流程,临走时还买了一块成品和半斤通草,带回家研究改进。改进过的通草画匾造型独特,在喜好画匾的湖南市场大受欢迎,甚至抢占了广西市场。
上门订货的厂家络绎不绝,其中还有他之前偷师的生产厂家。周彦俊顺势扩大小作坊规模。后来小作坊被涟源县工商联收购,员工增加到了40多人。
自立门户成了百万富翁
从此,周彦俊坐上了让当地人艳羡的位置--公办美术厂副厂长。然而,自立门户的想法始终在他心头激荡,他毅然辞职,筹办兴华工艺美术厂。启动资金由朋友们东凑西凑而来。美术厂月收入从两三千迅速蹿升到几万元。周彦俊用近20万买下600平方米地皮,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厂房。此时他脑子里已有产品转型的念头。虽然当年偷师学来的匾额生意不错,但他参加广州交易会后,意识到产品再不更新,客源必将不断萎缩。自那时起,他吃饭睡觉都在琢磨开发新产品。终于,笋壳进入了他的视野,用它来做野鸭、鹰等动物的羽毛效果非常逼真。新产品一上市,反响出奇地好。他很快为这个新产品申请了专利。商家找上门来指定要包销他的新产品,并定下协议,一天要150个,而当时他的工厂一天生产能力只有60个。为此工厂不断扩大规模。后来,他的业务遍及湖南省40多个县和北京、上海、四川等十几个省市。数百万元收入滚滚落袋。30岁的周彦俊在湖南成了创业神话。
以上便是这位残疾人创业故事。连周彦俊这样的残疾人都能去发愤图强,那么作为手脚完好的我们,如何不能为了个人创业梦想而去勇敢地拼搏呢?
案例2:残疾女子辛酸创业史
李劲松现任威海高技区一家服装艺术学校的校长。她的事业每前行一步,如同她每天拄着双拐攀爬学校那4层高的楼梯一样,要付出超乎常人几倍的努力。近日,记者采访了这位来威艰苦创业、残而不废的女校长。
被大学拒之门外
上个世纪60年代,李劲松出生于黑龙江省的一个城市。当她8个月大时,一次灾难性的高烧,永远地剥夺了她右腿的活动能力,开始了她的“颠跛”人生。
尽管这样,性格活泼开朗的李劲松,在童年时代依然是无忧无虑、快乐十足的。她能自然地融入到同学当中,开运动会时,她忙前忙后统计运动员的参赛项目,做好后台服务工作;需要文艺演出时,她便承担起指挥和编舞的职责。李劲松从没把自己当成“另类”,也从来没有感到过自卑,因此,她有很多要好的朋友。
李劲松的学习成绩一向是名列前茅。1979年,她报考了沈阳药剂学院。可喜的是,她顺利通过了高考的复试,成绩在全区排第3名。全家人在短暂的欢喜之后,又陷入了失望。在参加体检时,李劲松被一句话:“你回去吧!”打发回家了。当时,残疾人是没有资格上大学的。
然而,不肯向命运低头的李劲松,又萌生出做个小说翻译家的梦想。在家人的支持下,她同时自费攻读齐齐哈尔师范学院的英语和齐齐哈尔广播电视大学的中文。后来由于缺乏得力的老师指导,她只好放弃了自己的梦想。
出嫁是完成任务
光阴荏苒,转眼李劲松26岁了,她在一个大学图书馆找到了一份中英文资料编目和整理的临时工作。李劲松自费上大学时,曾经有过一位非常要好的男同学。但由于他们同是身患残疾,“以后谁拾烧材?”“阴天下雨,谁去买酱油?”等等一系列现实问题,让他们有缘没份,最终没能走到一起。而她的同学、朋友都陆续结婚、生子,人们纷纷给李劲松介绍男友。可所介绍的人不是年龄过大,就是离过婚带孩子的,李劲松心里落差很大,见过一个,回来就要哭一场。后来,她得知年迈的妈妈为她的婚事在背地里也是经常落泪。她突然意识到,不能让自己成为老人的累赘,把自己嫁了,是为父母解脱负担,是必须完成的任务。于是,她不再去费时地追求理想的婚姻,告诫自己:只要四肢健全、为人正直,就可以委身相嫁。
后来,在朋友的介绍下,张劲松与他相识了。他生性内向、腼腆,尽管家境较差,却聪明、正直,是老师看着长大的。要强的李劲松感觉自己很强大,以为自己能够改变他,能够指导他今后的人生目标。他也的确很欣赏风风火火的李劲松,特别地尊重她。于是,他的老师为他们做了主,1990年,两人携手走进婚姻的殿堂。他们婚后相互尊重,日子过得和平常人没什么两样。第二年女儿的降生,为这个家庭平添了诸多快乐。
他就是李劲松的前夫。
丈夫一去不复返
婚后,李劲松被临时工作的图书馆辞退了,丈夫所在单位的效益也不景气。养家糊口这一简单而现实的问题,正式摆在他们面前。
李劲松生性乐于助人,对绘画和色彩欣赏有特殊天赋的她,从上高中时起,就开始帮助同学、邻居裁剪衣服。1992年,很了解她的一位高中同学告诉李劲松,威海正处于开发阶段,服装裁剪技术还不高,动员李劲松到威海谋求发展。于是,李劲松夫妇
开始时,李劲松开了个裁缝店。由于她裁剪的衣服款式新颖大方,口碑很好,生意也是红红火火的。后来,李劲松批韩货、进品牌服装,转做服装生意。由于缺乏经商之道,而又心地善良的她,在生意场一次次被耍弄。她的生意失败了。
有服装裁剪技术的李劲松,准备“收兵回师”,做批量服装加工。于是,她雇了一些工人,购进了一批较新进的机器设备,自己则骑着小摩托车到处跑订单。令李始料未及的是,对于没有任何社会经验并身患残疾的她来说,要拿到一份订单,难于上青天,多数韩企的客户根本连说话的机会都不给她。而对稍微能搭上话的私企客户,她有意邀请客户吃饭,拉近点儿距离,可她得到的答复一般是:“腿不好,不用请吃饭,等有活就找你。先回去吧!”。就这样,她始终没能有机会与客户进一步沟通,40多天下来,李劲松没等到一份订单。为了不让工人失望,李劲松不仅每天照付工人工资,还给技术好的工人增加工资。李劲松生平第一次感到了自卑,学生时代的强项此时却变成了她的弱项,她交不到一个朋友,她渴望能有个人给她指点一下。可是,李劲松没能如愿。
不服输的李劲松还是颇有毅力的,她看准了一个大客户,就天天跑去等,练就了一幅“厚脸皮”。终于有一次,她抓住了机会。在那个公司里,一个韩国客商将一份催得很急的订单交到一个业务人员手中,巧的是:一个听不懂汉语,一个听不懂韩语,两个人比划了半天也没能沟通明白。当时在场的李劲松,走上前去将汉语翻译成英文与对方进行交流,总算解了围。事后,那位业务人员稍微改变了态度,李劲松也因而拿到了那个订单。而此后,受全球气候变暖、冬季服装销量少、订单少的影响,以及同行业间的恶性竞争,服装加工成为一种低附加值的劳动,利润微薄。李劲松的工厂缺少流动资金,又陷入艰难的尴尬境地。
生意场上的一次次失败,10多万元的投资没见成效,李劲松的丈夫难堪重负,开始酗酒。从1999年开始,他每年5、6月份就回老家,等冬天时再回来,帮李劲松买煤、烧炉子;天暖和时,他又走了。如此多年,终于在2004年,李劲松的丈夫走后再也没回来。李劲松叹息道:“夫妻一场,我们谁也没能改变谁。”
困难之时仍济困
丈夫走后,李劲松一个人带着正在读初中的女儿,除了一大堆债务,一无所有,连每月的房租、水电费也不能及时交上。李劲松也想过逃避、想过一死了之,可当她想到自己的父母和女儿时,又重新振作起来。对服装行业情有独钟的李劲松,痛定思痛,感觉自己更适合做老师,做服装艺术的老师。她先做了市场调查,发现目前的相关教材知识陈旧,需要更新,而且学生理论和实际脱节。针对这些,她都有相应的弥补措施。李劲松明白“打铁先要自身硬”,便买回韩国的新款衣服,拆开来研究。有时为了一个袖子的造型,她要琢磨一天。2004年,李劲松的服装加工艺术学校成立了,她引进韩国、日本等先进的服装技术教学模式,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是,“好酒也怕巷子深”,由于学校的名气小,生源少,慢慢又陷入入不敷出的境地。
即便是这样艰难,李劲松仍是充满爱心。一个来自湖北的男孩在她的学校学习。一次,那个男孩告诉李劲松,他的妹妹向李劲松一样,患有小儿麻痹,也想学习服装裁剪。但家里负担不起他们兄妹俩人的学费。听到这些,李劲松深知,在困境中,能有人帮一把,的确是“雪中送炭”,甚至能受益终生。她马上答应让那个男孩的妹妹也来学,而且免收学费。后来,那个女孩学成之后,回到湖北汉正街自己开起了店,生意很好。
除此之外,李劲松还主动减免她认为比自己还困难的残疾人的学费,为他们提供再就业培训的机会。
人性化发展学校
“梅花香自苦寒来”。如今,技术和教学都很过硬的李劲松,赢得了同行业的赞誉;她也经常与国内、国外的客户切磋技术问题。待日后学校运作好了以后,李劲松将更加人性化地发展她的服装学校,为在这里就业的人员提供食宿及劳动、医疗、养老等保险。李劲松由衷地表示,如果在这里工作的男女残疾人有意结合,她也认为比较合适的话,她将支持他们,“以现在的生活条件,两个残疾人完全可以生活得美满。”为解决这里残疾人的后顾之忧,不重蹈她的覆辙,李劲松甚至有为他们提供住房的想法。
采访结束时,李劲松表示:“残疾人要融入社会,不能等待、抱怨和痛苦,首先要自食其力,给自己供养和充电。只要有文化,有事业心,有爱心,就可以成就一番事业!”她告诉记者,服装专业的技术性极强,心灵手巧的人才能学好。肢体残疾的人或聋哑人,大多具备这样的天赋和能力。她愿意为残疾人提供培训学习的机会,也希望残疾人生活得更好!
案例3:一位残疾人创业的励志故事
作为一个正常的人创业都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更何况是一个腿有残疾的病人,他的创业更是艰难,艰难的让人想不到他会成功。今天小编就要给大家带来这个励志故事就是讲述了一位残疾人的创业故事。
33岁那年,命运和阿穆开了个很大的玩笑。他因左膝关节疼痛去医院诊治,不幸被查出患了中期恶性骨瘤。医生说,根治的最好方案就是截肢,如果保守治疗,很难保证癌细胞不扩散。阿穆冷静下来后,痛苦地接受了截肢手术。
阿穆残疾了,使原本贫困的家庭更加雪上加霜。他无法下地干农活,原来赖以生存的木工手艺也逐渐荒废,因为他行动不便,四乡八邻们再也不请他上门打家具了。
怎么办?未来的路在哪?望着空荡荡的左裤管,阿穆很绝望,真想跳进面前的小河里……
有天,7岁的女儿姗姗缠着阿穆说想学电子琴。姗姗从小就爱唱歌,有极高的音乐天赋,邻居们都说姗姗唱歌好听,要阿穆好好培养姗姗,让姗姗将来当歌星。
阿穆把姗姗揽进怀里,说你等着,阿爸一定买台电子琴回来让你学。阿穆拄着双拐去亲戚家借钱,可亲戚说,你饭都快吃不上嘴了,娃还学什么电子琴?太不现实了,别做梦了。阿穆没说话,出门转身的一刹那,截脚时都没流过一滴泪的他,眼里顿时噙满了泪水。
阿穆辗转反侧,一夜未眠。第二天,他留了封信给妻子,说有事出门几天,让妻子别牵挂。
原来,他想到以前在给一户人家打橱柜时,那家在县城打工的儿子回来说,城里人特别爱吃农村散养的土鸡,经常托他代买土鸡。这个信息启发了阿穆,阿穆准备去县城农贸批发市场调研。他大胆地想,只要有需求,哪怕是少量的需求,都值得尝试一下散养土鸡这条路。
阿穆拄着拐一家家门店跑,遭到了不少经销商的冷眼,人家不相信阿穆有能力养好土鸡,根本就不屑搭理他。阿穆不气不馁,第二天、第三天再去找他们洽谈。他的认真实诚终于打动了一位经销商,他接洽了阿穆,并告诉阿穆,目前市场上的土鸡供不应求,绝对存在很大的养殖空间。末了,经销商竟主动跟他签约,说你养的土鸡品质够好的话,有多少我就要多少。
阿穆信心大增,销路有了保障,吃再多的苦都不怕!阿穆和妻子从开始的小规模养殖,再到带动全村村民共同养殖,成立了分养到户统一收购的合作社模式,逐渐扩大了养殖规模。阿穆始终把土鸡的品质放在第一位,“纯放养、纯杂粮麦麸喂养”是合作社永久不变的经营理念。阿穆每天都会拄着拐不定期不定时地到每家每户的放养区域检查土鸡的生长情况。
几年后,阿穆名气在外,成了附近几个县市有名的养殖土鸡大户和供货商,找他供货的经销商络绎不绝。接下来,他准备在邻近几个村落再扩大养殖规模。
阿穆不仅自己富裕了,而且还带动村民一起致富,共同奔向了小康生活。不难想象,阿穆成功的背后,不知付出了比常人多多少倍的努力和艰辛。阿穆用智慧用决心用毅力,征服感动了每一个人。当年的那位经销商说,他身上那种坚韧不拔的精神感动了我,他能干实事,敢拼敢闯。所以,我愿意帮助他。
有人说,阿穆命好,命里一直有贵人相帮。阿穆目光深邃,他点燃了一根烟,点点头说,是的,这一路上,他确实遇到了很多贵人。但是,最重要的贵人是自己,因为生活教会了自己:任何时候,都不能轻言放弃,更不能让别人轻看了自己。
残疾人创业励志故事3则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