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菇秋季出菇管理措施
在香菇生产中,秋季出菇自然温度比较适宜。你知道在香菇在秋季出菇时该如何管理吗?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秋季香菇出菇期管理措施
1、拉大日夜温差。白气象温高,盖层薄膜,可使菇畦内温度比膜外高出2—3℃,夜晚10时后打开薄膜,使温度迅速下降。
2、节制菇场湿度。转色后,初期维持菇畦相对湿度在85%左右,随着大批菇蕾分化出菇盖、菇柄后,下降空间相对湿度至80%左右。
3、适宜发明干湿差。秋菇前期,菇筒内部含水量较充分,完全能满足第一批菇子实体生长的需要,不用浸水催菇。第一批菇采后,停滞喷水,掀膜通风,让菌筒外表单调1—3天,再盖上薄膜提高畦温,增进菌丝生长。2—3天后,采后留下的菇穴会发白长出菌丝。这时再喷水增湿,掀膜通风,促使下一批菇生长。
4、保证通风,减少畸形菇。气温在23℃以上,每天早、中、晚各通风1次;气温在18—23℃,早、晚各通风1次;气温在17℃以下,每天通风1次即可。
5、预防杂菌感染,延长菌筒寿命。
延伸阅读
香菇出菇期管理
香菇菌柱转色后,菌丝体完全成熟,并积累了丰富的营养,在一定条件的刺激下,迅速由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发生子实体原基分化和生长发育,也就是进入了出菇期。
一、出菇安排
在自然条件下,春载香菇可收5-6茬,从发生季节可分秋菇、冬菇、春菇三种;春栽香菇重点是秋菇和冬菇。
9-11月发生为秋菇,9月份开始,气温逐渐由高到低,出现菇蕾后要根据天气情况,分别采取培育厚菇或花菇的技术措施。
秋雨连绵,空气湿度大时可先培育厚菇,天气晴朗,要抓住时机培育花菇,当菇蕾长到2-3㎝大小时,进行催花管理,白天采用遮阴方法控制温度18-20℃。山区采取5阴5阳,平原6阴4阳方法(单层遮阳网),调节光照,降低温度。
第一批菇采完后,要清除菇脚重新进行养菌,温度20-25℃条件下一周左右,至采菇后柄部穴口发白,催第二茬菇。
12月至翌年2月是冬菇管理阶段,是培育花菇的最好时机,可培育二茬花菇,把遮阳物全部去掉,让菇架及菇袋直接让冬季太阳照射、调节棚温8-16℃之间,晚上低于8℃时,应修火道加温,维持8℃以上温度。白天晴天时,将薄膜去掉,让幼菇在太阳光下生长。
二、出菇方式
出菇方式可分为脱袋排场出菇法和不脱袋割孔上架排袋出菇法。
脱袋排场出菇法:指菌袋转色后将塑料袋全脱去,然后排到出菇场进行出菇管理,这是传统的方法,出菇产量高,但花菇率低。
不脱袋割孔上架排袋出菇法:这种出菇法可提高花菇率和经济效益。花菇是菌盖上带有白色龟裂纹的香菇,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形成的一种特殊畸形菇。龟裂纹越多、深,宽、白越好。
三、菌筒的补水工作
一般催蕾前的菌袋不需浸泡处理,但如果存在基料水分不足的情况,则应进行浸泡后再催蕾,以使第一潮菇尽量多而肥大;
经越夏后的菌筒,含水量常偏干、对于偏干的菌筒提前移至室外出菇场,并适当增加菇场的空间湿度,让菌筒吸收空气中水分,恢复重量.对难于恢复重量的菌筒要进行注水,让菌筒恢复到原重量的3分之2左右.使菌丝在适宜含水量中继续生长.如果这时气温还偏高,依然要注意防暑降温和杂菌防治问题.菌筒含水量愈低,愈要提前摆到室外出菇场。生产中常用的菌棒补水方法:
1.浸水方法 选择晴天,将菌棒摆入水池内,压实,防止飘浮。浸水时要用干净的冷水,当菌棒的含水量达到60%~65%时将其捞出,重新在培养架上排场进行出菇管理。
2. 注水方法 将喷雾器喷头改装为4个小喷管,分别接上塑料管,另-端对接注射棒(径4毫米,长35厘米空心棒,钻有20个细孔)。将4根注射棒分别插入菌棒内,利用喷雾器的压力注水,该法目前已被广泛采用。
四、催蕾管理
香菇属于变温结实性的菌类,一定的温差、散射光和新鲜的空气有利于子实体原基的分化。这个时期一般都揭去畦上罩膜,出菇温室的温度最好控制在10℃~22℃,昼夜之间能有5℃~10℃的温差。如果自然温差小,还可借助于白天和夜间通风的机会人为地拉大温差。空气相对湿度维持90%左右。条件适宜时,3~4天菌柱表面褐色的菌膜就会出现白色的裂纹,不久就会长出菇蕾。此期间要防止空间湿度过低或菌柱缺水,以免影响子实体原基的形成。出现这种情况时,要加大喷水,每次喷水后晾至菌柱表面不粘滑,而只是潮乎乎的,盖塑料膜保湿。也要防止高温、高湿,以防止杂菌污染,烂菌柱。一旦出现高温、高湿时,要加强通风,降温降湿。
催蕾的方法有很多,一般常用的方法为:
1.自然催蕾法:浸泡后的菌袋排入菇棚,加强通风和光照,不要任何辅助措施,数日后即可自然现蕾。
2.惊蕈催蕾法:对菌袋采用木棒敲击、地下滚动等办法,使之受到“惊吓”,现蕾速度较快。
3.强光催蕾法:对棚内地面浇水,使之保持较高湿度,然后,揭开草苫等遮阴覆盖物,使棚内进入直射光,对菌袋进行强光刺激,很快即有菇蕾现出;但要密切观察,一旦棚温达到30℃时,即应立即遮阴,并向棚顶喷水降温。
4.温差催蕾法:准备鼓风机和喷水器械,揭开草苫等遮阴覆盖物,利用阳光对菌袋一方面进行强光刺激,另一方面,棚内温度急剧升高,待升至30℃时,进行保温处理,使30℃保持到太阳落山后,揭掉覆盖物,打开进出口,先用地下水对菌袋进行快速降温,继之开动鼓风机向棚内吹风,然后,利用晚间的自然降温,棚内温差可达15℃以上,催蕾效果不错。
五、育蕾管理
该阶段的主要管理任务是割膜和疏蕾。首先,菇蕾现出后,仅仅是一个个灰褐色的小“肉疙瘩”,还没有分化,也没有触及塑料薄膜,此时应及时进行割膜处理。方法是:使用锋利的刀尖(现多使用壁纸刀),环绕菇蕾将塑料膜切割成“活动门扇”的样子,既不妨碍菇蕾从中钻出,又可防止过大的风流进入,以避免基料的水分过多散发。注意:不可待菇蕾触及或顶到塑料薄膜后再割膜,否则会产生畸形菇。在割膜时或在幼蕾钻出后,发现有丛生的如有两个、三个或更多的菇蕾挤在一起时,即应进行疏蕾,用刀尖将边缘的菇蕾切去,如果操作不方便,也可以只将其上半部分(大约是菌盖部位)削去,保留一个长相端正、形态圆整的菇蕾即可。
六、蹲蕾管理
作物栽培中,有一个“蹲苗”的做法,在香菇生产中,也有类似的措施,就是蹲蕾,目的就是培育个大、肉厚的厚菇或花菇。蹲蕾做法很简单,就是降温。幼菇蕾在15~22℃的温度下生长速度快,在14℃的温度下长速明显减缓,如有条件,降温于12℃左右,甚至8℃左右,可达到蹲蕾的目的;如果配合短时的直射光和偏低的空气湿度,将会有助于蹲蕾的效果。一般在15℃左右的温度持续一周左右,即可达到蹲蕾的目的。
七、子实体生长发育期的管理
子实体发生后的管理,要围绕着温、湿、光、气这四个因子进行。
1.温度:菇蕾分化出以后,进入生长发育期。不同温度类型的香菇菌株子实体生长发育的温度是不同的,多数菌株在8℃~25℃的温度范围内子实体都能生长发育,最适温度在15℃~20℃,恒温条件下子实体生长发育很好。低于5℃时,子实体无法分化和发育,高于28℃时,子实体发育速度明显加快,但菌肉薄、易开伞、色泽浅、品质差。
夏季出菇时要尽可能的降低棚内温度、秋季出菇自然温度比较适宜,冬季出菇棚内要设法保温,总之香菇生长的温度范围应控制在15~25℃之间,温度过高或过低均不利于香菇生长。
2.湿度:出菇阶段以保湿为主,应调控空气湿度在90%以上(85%~90%),如果培育花菇,则可根据其不同发育时期调控至60%~70%。
在香菇子实体生长初期,棚内空间的相对湿度以90%为宜,香菇盖直径大于菌柄直径后,湿度以80%~85%为宜,这对提高香菇的品质,特别是对菌盖的加厚意义很大。
3.通风换气:除保温等特殊要求外,一般要求棚内要有较新鲜的空气条件,应控制二氧化碳浓度在0.5%以下。随着子实体不断长大,呼吸加强,二氧化碳积累加快,要加强通风,保持空气清新,还要有一定的散射光。
增加通风可减少畸形菇的发生,如果棚内通风不良,菇盖不能很好的展开,菇柄变得肥大畸形,失去商品价值。通风与保湿是一对矛盾,栽培者可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好通风与保湿的关系。
4.适当光照:除特殊栽培环境如人防工事、天然山洞等场所需要增加光照外,菇棚要根据子实体的生长要求,通过揭盖覆盖物来调控棚内的光照,否则,光照不足时,将使菇体色泽不好,影响商品质量。
香菇生长发育需要一定的散射光,光线不足、菇盖颜色浅褐色乃至黄灰色,还会导致菇柄拉长,降低商品价值。一般棚内能顺利阅读报纸的光照强度就足够了。
通过上述的温度、湿度的控制。通风量的调节及散射光的诱导,原基就能顺利的长大,从原基发生至第一潮菇成熟采收一般需要4~7天。
第一潮菇采收后菌棒含水量减少,要注意保湿又要通风,促使菌丝恢复,积累营养。经一周后,当采菇痕迹菌丝开始发白时,菌棒可进行喷水或浸水或注水处理,拉大棚内的温差,诱导第二潮子实体的形成。每潮菇采收后,都要让菌棒恢复菌丝生长,积累养分后,再进行摧蕾促菇和子实体生长发育的管理。
八、提高香菇栽培后期鲜菇质量
香菇出菇周期长,前期由于菌块内养分充足,气温较低,子实体生长缓慢,菇体盖大、肉厚、柄短,质地密实;而后期由于菌块养分消耗较多,加之气温高,子实体生长速度快,菇体盖小、肉薄、柄长、质地疏松,其商品价值和出菇量都显著降低。
实践证明,采用降低菌块含水量和环境湿度的方法,使子实体在较为不利的环境中生长成熟,可以使后期香菇质量得到改善。具体做法:
1、缩短补水浸泡时间,使菌块含水量在70%左右(比常规减少10%),捞出来稍沥干后再进行覆膜管理。
2、在菇蕾大量产生,菇盖直径达1.5cm左右时,揭去薄膜使其在自然湿度环境中生长发育,阴雨天不喷水,晴天每天下午5~6时喷一次重水,菇长至七八分成熟时采摘。
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菌块在含水量较低,高温低湿的环境中,子实体内养分输送减缓,子实体现蕾至采收时间延长有利于养分在子实体内积累,长成的菇质量相对同期常规管理方法的要好得多。
猜你感兴趣:
3.香菇栽培管理技术
4.种植香菇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