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创业指南>其它创业知识>

大学生的村官励志故事

时间: 黄宇晴1068 分享

  大家有没有听过有关村官的故事呢?那么大学生村官的励志故事又是什么呢?为此,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大学生的村官励志故事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大学生的村官励志故事篇一

  这是胡锦涛同志在参加江苏代表团的讨论时,与大学生村官石磊的对话。听了石磊汇报工作经历后,胡锦涛对石磊说,基层是最锻炼人,也是最能成长人的地方,特别是你又赶上了一个好时代,是我们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这样一个历史时代。因此,可以大有作为,祝你在现在的岗位上干出成绩来,也祝愿你在实践当中更好、更快地成长。

  “这是很大的肯定,对大学生村官群体来说是很大的精神力量。”石磊告诉本刊记者。85后石磊从清华大学毕业后,成为了一名大学生村官。2008年7月,他来到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石埠村。4年后,他是栖霞街道办事处副主任、栖霞街道西花村社区党支部书记。2012年11月,作为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代表,石磊来到北京参加会议。

  在的2270名党代表中,跟石磊一样以大学生村官身份当选党代表的还有3人,分别是黑龙江齐齐哈尔甘南县兴十四村的党委副书记王淑媛、江西省永新县三湾村党支部书记邢镭、重庆彭水县汉葭镇镇南村党总支书记周晓琳。这是大学生村官首次出现在党代会上,他们背后是目前在岗的21.2万名大学生村官。大学生村官当选党代表具有标志性意义,他们是中国政治舞台上的新生力量。

  11月9日下午,王淑媛、石磊和邢镭首次一起出现在媒体面前,同时记录他们和其他大学生村官故事的两本新书也正式亮相,新书由中组部组织二局编写、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出版。大学生村官们拿到讲述他们在基层工作中辛酸、喜悦、收获和成长的新书,颇多感慨。“书中的大学生村官,我们私底下都有很多的交流,一直是互相帮助、共同成长。”邢镭告诉记者。

  小书记有本事

  石磊从清华毕业时,宿舍的8位同学,3位出国深造,2位去中科院读研,还有2位分别去了外企和国企。听说他要当村官,亲友们大多反对。“我的想法很简单,我觉得到农村当村官很有意义。”石磊对记者说。

  2008年7月,石磊就任南京市栖霞区栖霞街道石埠村村委会主任助理。刚到石埠村时,村干部给他的第一件工作是整理档案。虽然想不通自己成了村里的档案管理员,但是石磊耐着性子在电脑前坐了5个月,完成了这项工作。因为浑身的劲没地方使,小村的日子又让石磊有些失落,难过的时候他就跑到山上吹曲子散心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

  “当上了村官,就要为民办实事。”石磊的第一个想法是让农民增收。他费尽心思查资料、找方法,当他看到苏北大学生村官创建了蔬菜大棚,收益良好,就仔细地研究他们的经验,写了一份大棚种植方案,兴冲冲地交给了老支书。老支书看了以后批了四个字:脱离实际。老支书告诉石磊,石埠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但早已是一个工业化社区,不可能划出土地,搞低附加值的种植业。这次事件让石磊深刻反省,他明白了虽然自己的书本知识头头是道,但是村里需要什么、该做什么,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此后,石磊从走家串户、走访村企业做起,细心观察老书记处理村务的方式方法。他开始帮着村民维修农用设备、给村里的孩子补课、管理远教站点,事情做得越来越多,村民们开始叫他“小石头”。

  当石磊到西花村走马上任时,干起工作来已经有模有样了。西华村坐落在山脚下,土地稀缺,除了山地,村民人均耕地只有两三分,没有条件发展农业经济。要想增加村民和集体收入,石磊知道只有鼓励他们多向二、三产业转移。全社区只有一家电厂,作为社区集体经济命脉的西花物业公司也只有20多人的规模,每年仅有80万元的服务订单。石磊决定一方面联络社区附近的企业吸纳村民就业,另一方面积极做大西花物业公司。半年多后,在石磊的不懈努力下,社区近百名村民在驻区企业中就业,每人每年可增加工资性收入1.5万元。物业公司的服务项目大大扩展,年订单提高到400万元,为150名村民提供了就业的机会。集体有了钱,就能为村民办事,共享发展成果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文章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出自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1041527.html,转载请保留此链接!。经过全体村干部、群众共同商议,西花村社区决定拿出集体收益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助学金,为村民安排体检,还提高村里老人的生活补贴。村民反映,社区里的路不好走,石磊就带着大家修道路、水渠,修建桥梁,改变水系,美化村容。又有村民反映,一些路口没有路灯,已经发生了几起盗窃案,大伙儿晚上出门也不安全。石磊和村干部们就筹资10万元,安装50多盏路灯、10个监控探头,给每家每户按上防盗报警器,还组织党员义务巡逻队,开展夜间安全巡逻。这些小事关系着村民的切身利益,看到这些变化村民们很高兴,都说小书记有本事。

  “村官虽小,舞台却大。还有什么职业能像这样,让刚毕业两三年的大学生能带着一帮人干事情,而且还影响着千多号人?”石磊兴奋地说。

  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现在农村有了大学生村官,我们城市社区也需要大学生‘社官’。” 11月8日,代表、江西省景德镇昌江区西郊街道森林社区党工委书记、主任李金霞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可见,大学生村官工作的推进,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同。

  2007年,党的十七大结束之后,中组部在全国开展了一次大范围的调研活动,对山东、江苏、河南、湖北、四川、陕西6省1386个单位进行抽样调查。在被调查的8580名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直接从高校毕业生中招考的占44.53%,有2年以上务农经历的仅占0.15%,有社区工作经历的占0.98%,有企业工作经历的6.08%,有教师、医生、战士经历的占16.47%,有其他工作经历的占31.78%,并且这部分人多数也是高校毕业后不满2年就考上公务员的。此次调查证实,省级党政机关35岁以下的公务员中大部分是“三门”干部,而且机关层次越高,来自基层和生产一线的就越少。各级党政机关迫切需要经过基层艰苦锻炼、对人民群众有深厚感情的党政干部。于是,中央决策在全国推开大学生村官工作。胡锦涛同志亲自批准实施这项计划,强调“此事具有长远战略意义”。

  2008年4月,按照党中央部署,中组部联合教育部、财政部、人社部下发了《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由此拉开了全国范围内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帷幕。

  2008年~2011年,全国共下达选聘计划名额16万名,各地实际选聘30万名,全国累计有230多万名高校毕业生报名应聘大学生村官。目前,全国在岗大学生村官21.2万名。截至2011年底,全国35.6%的行政村都至少有1名大学生村官。北京市实现了行政村全覆盖,其中62.6%的村有2名大学生村官。2010年,在北京市应聘的14477名应届高校毕业生中,有博士74人。2011年,北京市明确规定,具有北京市户籍的留学生也可以参加大学生村官选聘,20名海归报考,最终4名成功应聘。如今,从珠三角、长三角等沿海地区到内陆地区,村官应聘中出现越来越多的海归竞聘者励志故事:大学生村官们成长在基层故事。

  为了解决“下得去、待得住”的问题,各地在选聘大学生村官时进行了积极有益的探索。北京市昌平区把基层当考场、让村民当考官,建立55个大学生农村实习见习基地,组织初选人员到实习基地进行为期两个月的实习,根据实习表现,结合双方意愿,签署正式聘用合同。上海市在选聘工作中明确了“三优先”原则,即党员及优秀学生干部优先、涉农专业优先、回原籍工作优先,并试行定向从重点高校选聘优秀大学生,通过考生自主报名、高校考察推荐、区县审核面试、公示体检等环节,从复旦、上海交大、同济等在沪9所部属高校和重点院校选聘大学生村官。近两年,江苏省选聘的大学生村官中,来自985和211高校的有2007名,占25.7%。2012年江苏省选聘的1.6万名大学生村官,全部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中共党员和学生干部比例达到80%。

  大学生村官工作是中央从党和国家长远发展需要出发,着眼于为新农村建设培养骨干力量、改善基层党政干部来源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经过4年多来的扎实推进,大学生村官工作这项“具有长远战略意义”的计划,已经为党政后备干部的培养储备了大量人才。30万名大学生村官与农民群众一起摸爬滚打,加深了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建立了与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

  目前,他们当中已有8.2万人进入村“两委”班子,3万多人进入各级党政机关,3200人走上乡科级领导岗位,有37人当选省级党代会代表,4人当选党的代表。

  “选择当村官的时候,对于这份工作到底是什么样的、我将在这份工作中收获什么都是未知的。在这几年的实践中,我有了答案:大学生村官是把自己的理想追求同国家民族的命运结合起来的良好途径和载体。所以,越来越多优秀的年轻人选择这条路。”石磊告诉记者。

  大学生的村官励志故事篇二

  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故事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后选择回到家乡做一名村官,带领着家乡的人们一起创业致富,而国家也很支持大学生们的这一做法。其中,有不少的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其中一个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的故事,一起来欣赏吧。

  金秋十月,农村大地处处弥漫着丰收的喜悦,等待着江苏省如皋市东陈镇雪洪村大学生村官陈飞的,不仅是稻米合作社即将收割的金黄稻谷,还有他创业初战告捷的成功。他激动地告诉记者,他的创业项目——寿乡鲜米已经在网上预售了,反响不错。在采访中,我问他对于创业有何心得体会,他直言不讳:“我找到了一个合适的合伙人。”

  7年前,陈飞走出扬州大学校门时,毫不犹豫地走上了大学生村官这条路。他说:“我是学农的,到农村基层去是我的最佳选择,我回去要给新农村锦上添花!”然而,理想是丰满的,现实却又那么骨感。当陈飞来到东陈镇雪洪村时才知道,雪洪,是如皋最东北角的小村,地处如皋、如东、海安三县(市)交界之地,是现代经济中的“边区”,是全市的重点帮扶村之一。但是他没有消沉与失去信心,而是主动观察本村现有产业基础,寻找创业机会。经验与资金相对缺乏的陈飞一开始就没有想独立创业,他希望找到一个合适的创业者,相互搭台唱戏,在奏响别人故事的同时,展现自己,提升自己。这时恰巧2010年华日有机稻米种植基地在村里落地了。

  自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作为村里的大学生村官,陈飞多次主动上门服务,与合作社主要投资人陈实详聊合作社经营与发展中的难题。当得知基地由于种植有机稻米,不施化肥,导致基地土壤肥力逐年下降,以及经烘干脱水过快导致的稻米口感偏硬这两大难题时,陈飞前后5次前往自己的母校扬州大学,向农学院王余龙教授,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封克院长虔心求教,找到问题所在,“对症下药”,让困扰优质有机米生产的这两大难题迎刃而解。通过自己主动上门服务解难题,陈飞与合作社主要投资人陈实建立起了友谊,获得了投资人的好感。

  “基于农业废弃物增值利用的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的构建”项目,由陈飞积极联系母校扬州大学与合作社共建的“产学研”合作平台孵化而来。项目引用扬州大学技术,以生物增值处理农业有机固废为核心技术,构建了“畜禽健康养殖-废弃物低碳增值处理-有机水稻、蔬菜生产”种养结合循环农业新模式。应用先进的畜禽粪便与秸秆等农业有机固废的预处理技术、生物(蚯蚓)处理器的构建与调控技术、蚓粪生物有机肥生产技术、蚓粪生物肥施用技术、蚯蚓饲喂家禽技术等,技术投产后能逐渐替代基地年施1000余吨的商品有机肥,将为合作社每年节约资金30万余元,200余户合作社成员从中受益。该项目于2013年获得江苏省科技厅农业支撑研发立项,总投资700余万元。拉来真金实银的投入,凸显出了陈飞对于合作社未来发展的价值,为他进一步成为合伙人奠定了基础。

  “我们认为就稻米市场而言,消费者与传统农民生产者间存在一定对立关系,即:一方面农民高产与高投,过量地使用化肥与农药,而高产并没有给农民带来明显的经济效益,也不利于农耕的生态,另一方面消费者即使想以高一点的能承受的价格购买生态鲜米也变得比较困难。大米是需要保鲜的,为了不使新鲜米的营养流失,需要像果蔬一样放入冰箱食用,一次适量买入。”在日常的交流中,陈飞与合作社执行董事陈实,就稻米的生产与营销产生了共鸣,也形成了共振。2014年5月,合作社投资30万元,用于寿乡鲜米的研发,其中陈飞本人注资6.5万元,一同合资创业,用于打造寿乡鲜米品牌。为了打响品牌,陈飞立足消费者的需求,创新营销方式。寿乡鲜米采用抢新鲜收割,抢新鲜干燥,低温贮存,低温碾米等方式精心生产,保证生态鲜米天然的口感;采用“农场-家庭”的小批量直接配送方式,以三口之家一周的食用量为配送标准及时配送,并采用适合家用冰箱保鲜冷藏的包装方式,便于消费者置入冰箱贮存,从而实现从种子到餐桌“新鲜的,健康的”这一价值理念。

  从一位势单力孤、毫无根基的外地大学生村官,到本村合作社的出资人、合伙人,陈飞的创业从一开始就摒弃了从零起步、独自打拼的路子,他选择依靠成熟的产业、资金雄厚的创业团队,发挥自己学农的专业特长和资源,让自己成为合伙人,在为合作社带来新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创业理想。

  大学生村官基本上是初次创业者,资金、经验都非常的不足,找一个合适的合伙人来失为一个快捷创业的好方法,对于其他初次创业的大学生村官来说,可以借鉴故事中主人翁的经验方法。

  大学生的村官励志故事篇三

  在一块洋芋地里,张孟碧背着四五十斤的喷雾器,指导乡亲们为长势正茂的脱毒马铃薯喷洒农药。

  南桥村平均海拔1400米,是贵州典型的高寒山区,这里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四季胶鞋不离脚。

  父母都是当地农民的张孟碧,就是这里土生土长的。“山路泥泞难行,村民出行要穿水胶鞋。”张孟碧对念小学、中学时山村的景况记忆犹新。那时,她最大的梦想就是努力读书考大学。

  2002年,张孟碧考取了贵阳医学院,走出山村进入省城学习。毕业后,她放弃了省城多家大型医院聘用的机会,走进一家保险公司当了一名业务员。短短半年,当上了片区业务经理,月工资5000元。

  回家乡当村官

  2009年3月,张孟碧突然接到母亲重病的电话。原来,当村民组长的母亲毛德荣,隐瞒着患甲状腺肿瘤的病情,带领村民修水沟时病倒了。

  “闺女,你是大学生,读的书多、见的世面广、懂的道理多,回来领着乡亲们一起干吧。”病床前,母亲劝导张孟碧。

  张孟碧说,当时,小寨坝镇正在招聘各村劳动协管员,她毅然报了名。

  2009年9月,张孟碧高分考上了南桥村劳动协管员岗位,当时,月工资仅550元。

  带动村民奔小康

  2010年12月村委换届,张孟碧当选村委会主任,那年她27岁。

  上任后,张孟碧结合南桥村现状,从村民最关心的水、电、路、通信入手,编制项目建议书,自费到市县镇跑项目、争资金,先后争取项目资金近千万元,打通了全村8个村民组断头路10多公里,实现全村组组通硬化路、通自来水,家家通串户路;新建了村移动通信基站,告别了往日手机信号盲区的历史。

  此外,她还争取到国土部门土地复垦项目,供电部门农网专线改造工程,复垦耕地300余亩,升级改造了全村电网。

  经过多次走访、讨论,张孟碧提出规模种植秋淡季白菜和脱毒马铃薯的想法。村里涌现出不少种植大户和营销经济人,蔬菜直销贵阳、重庆等地,一些大户年收入10多万元。如今,南桥秋淡季白菜,成了全省冷凉蔬菜品牌。

  2011年,张孟碧先后当选为息烽县、贵阳市、贵州省党代表。2013年11月村委换届,张孟碧再次当选村主任。“选择了,就不后悔;承诺了,就要兑现。”张孟碧的终极目标是把村里的两片石林景观打造成为旅游景点,以多元的新兴产业,带动南桥村人共圆小康梦。

  猜你感兴趣:

1.关于大学生村官的励志文章

2.大学生村官励志故事

3.送给大学生村官励志的话

4.大学生村官励志的话

5.有关村官的励志演讲稿

6.大学生村官扎根基层演讲稿

35701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