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
作为一项新的解决就业途径,大学生创业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为此,下面由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相关内容,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篇一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方式;就业观念;
就业观是人们对与就业有关的重要问题的基本看法和根本观点。科学就业观是指求职者以正确认识个人与社会关系为前提,在客观评价自我,理性认识就业环境的基础上,指导求职者职业发展,并最终实现自身需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就业观念,树立科学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成功就业的重要因素。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通过在大学校园里的学习和社会经验的积累,已逐渐形成了自己的就业观念。及时掌握和了解大学生的就业观状况,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就业观教育,帮助他们解决大学毕业时诸多就业问题,非常重要。
本报告主要通过对改革开放30年来大学生就业方式和就业观念方面文献的分析和解读,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就业观念的嬗变,以及调查现代大学生对目前就业状况的看法。
一.改革开放30年以来大学生就业方式的善变
1.从择业方式来看,呈现从“统包统分”到“自主择业”,并开始出现“自主创业”的嬗变特点
我国大学生就业经历了一个由国家“统包统分”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嬗变过程。1950年代初到1980年代末,大学生择业实行的基本上是国家“统包统分”的模式,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分配无须自己多操心。这种体制使大学生对自身的价值实现充满自信,如做一名受人尊敬的工程师、科学家、作家、记者或干部等。九成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全民所有制单位,因为这是“铁饭碗”,没有“风险”。
1980年代末,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动和社会利益群体的重新分化,大学生那种安稳守成的择业观正在被挑战的、自我创新的风险择业观所取代。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进行,人们开始在市场大潮中追求自我价值,社会观念逐渐商品化和个体化,大学生择业开始结合自身的专业、能力和兴趣,原有的“统包统分”观念逐渐淡化。调查表明70%以上的大学生愿意选择“收入高,但有失业危险的工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发育、完善,到了1990年代,大学生自主选择职业的意识已逐步成为一种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
进入21世纪,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明显加大,部分学生的就业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1)由一次就业转变为多次就业,自主择业转变为自主创业。调查显示,大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的比例为63.15%,选择“继承父业”的比例几乎为0%,选择“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6.32%。(2)关于“自主创业”,认为“可以尝试”的比例达到了58.1%,认为“可行”的占28.2%。(3)大学生创业观念得到加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1世纪出现的就业高峰导致大学生择业越来越困难,许多大学生更倾向于通过创业来解决工作问题,这种转变与其说是一种就业观的转变,还不如说是被“逼上梁山”后的无奈之举。当然,社会环境的转变和个体的这种行动趋向极大相关,这种“权宜之计”逐渐使社会大环境提高了对创业的认同度,促进了创业的升温。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篇二
1. 从职业的选择来看,呈现从首选全民所有制单位向首选“三资企业”到理性看待单位性质的嬗变特点
1980年代,大学生首选的行业是全民所有制企业和集体企业,这主要基于对职业声望和社会地位的考虑。因为这种单位没有风险,是大家都认可的“金饭碗”和“铁饭碗”。这时中国虽然已经启动市场化改革,但是各种体制和1980年代以前的计划体制几乎一样,平均主义现象仍然比较严重,于是大家纷纷迫求稳定的职业,而不是有挑战性的职业。
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定,私营经济和外资企业获得了很大的发展,“三资企业”开始成为一些大学生毕业后的首选工作单位。
1980年代,大学生就业首先看重的是职业的社会地位和专业对口,对薪资没有过多的考虑。1990年代初以来,多数大学生择业的首选标准是经济待遇,薪资期望最高达到六七千,一般也在四五千左右。但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加,大学生对薪资期望也发生了一些改变。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薪资期望一般集中在1000一2000元/月,就业心态趋向理性化。调查显示,毕业生对自己的预期工资水平比较符合市场的实际水平,94.65%的大学毕业生所要求的月薪酬标准在3000元以下,与温州苍南的社会平均工资水平2000元/月基本一致。这说明,随着时代的变迁,大学生的就业心态已趋向理性化,对于能发挥自己才能、适合自己个性、有发展前景的就业岗位,基本上都能接受,并且很多学生开始接受“先就业再择业”的观念,反映出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比较健康。对于月收人达不到期望值的岗位,为了能锻炼自己,积累工作经验,部分学生愿意把月薪酬期望值降低到1000元以下。面对日趋激烈的就业市场,大学生的就业心态日渐趋向成熟。
2. 从地域选择的去向来看,呈现从“服从祖国需要”到“首选东南沿海”再到选择更趋理性的嬗变特点
20世纪五六十代,大学生择业观的典型表现为:“我是一块砖,东西南北任党搬”、“一颗红心、两种准备”。
20世纪70年代一80年代初,大学生就业时充满了“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理想主义激情。1990年代,大学生就业时首选地域一般都是东南沿海发达城市。1997年上海市4.5万名大学毕业生,其中有2.1万名学生在上海就业,有2500名学生在江苏就业,有1700多名学生在山东就业,有1600多名学生在广东就业,有近700名学生在福建就业,有近1000名学生在北京就业,在这些地区就业的学生人数占全部就业人数的66.67%。对杭州大学生的调查也显示,关于“您期望选择的工作地域”,“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环渤海地区”分别以91%、87.6%及62.7%居于前三位。因为在此时,东南沿海城市经济发展因为有了更多的政策支持,经济的竞争力和活力不断加强,与此相随的就业机会和职业收入也水涨船高。另外,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人才自由流动的空间开始增加,于是,大学生就业“孔雀东南飞”的现象在改革开放10年后达到了高峰。
但是进人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大学生择业的首选区域不再集中于东南沿海,开始呈现出多元性的特点。调查显示,在就业地域的选择上,78.95%的大学生希望在沿海开放地区工作,10.53%的大学生希望在中西部地区大中城市工作。这说明,虽然沿海发达地区生活、工作各方面条件都比较优越,但随着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中西部也逐渐成为大学生就业的理想地区。一些大学生偏向于去中小城市工作,机会多,生活成本低,且压力也不大,大学生就业呈现出更加理性化的趋势。随着这一趋势的增强,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到中西部地区、中小城市和基层就业。
大学生创业意识调查篇三
1.大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比较悲观。在对大学生就业形势的调查中,56% 的学生对就业形势估计悲观(主要是受目前全球遭遇金融危机、企业经营面临困难的影响),反映出大学生对未来的迷茫和缺乏信心,需要学校给予及时正确的引导,以帮助他们渡过茫然困惑的时期,顺利实现由学生到社会成员的角色转变。调查还发现,对就业形势悲观的学生中有47.34% 的人认为是由个人心理压力过大引起的。而面对越来越大的压力,36.72% 的学生选择向朋友倾诉,高达56.30%的学生却选择了默默承受,这明显不利于压力的缓解和身心的健康。一方面说明大学生缺乏自我调节的能力,没有找到正确的缓释压力的方法,另一方面则说明学校的教育做得不够,心理咨询和职业指导还没有真正走进毕业生,没有发挥出应该起到的作用。
2. 大学生择业方式多种多样。调查中发现,人才中介、熟人推荐、毛遂自荐、上网、被分配、招聘会等多种找工作的方式都是毕业生选择就业的方式。结果显示,学生均把参加招聘会、人才中介、上网作为自己喜爱的找工作方式,被分配的选项无人问津。可以说明分配这种方式不再具有吸引力,坐等分配的思想已被双向选择、竞争观念所代替。从另一项关于就业方式的调查可以看出,自主择业越来越被毕业生们青睐,70.95% 的毕业生都认为应当自主择业,16.02%的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仅有13.00% 的学生选择靠学校老师推荐及父母包办这种择业方式。这说明当代大学生更加独立自主,积极开创自己的人生。同时,也需要社会、学校给予学生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指导,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学校要采取行之有效的就业指导措施和多方位的就业服务工作,帮助毕业生做好职业生涯规划,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
3.不同年级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差异显著。调查显示,大一学生对工资的期望最高,但却对就业形势的估计最为悲观,占总数的17%,绝大多数的学生有培养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意愿,但却不知从何做起,努力方向不清晰。大二学生热衷于寻求提高职业技能的途径,不仅仅通过传统的打工兼职,参加学生社团的方式,还有其他如专业实习等途径提高职业技能。大三学生认为专业知识无用的比例偏高,创业意愿较强。大四学生对就业的认识和其他年级明显不同:47.24% 的学
生认为就业难并不是不可解决的,解决的关键在于调整期望值;36% 的学生认为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最为重要,但仍有超过54% 的学生认为没有具备职场的核心竞争优势;还有32.60% 的人认为毕业学校名气更具求职优势,对名校的推崇是大一学生的8 倍多。由此可见,大学生就业观念年级差异显著。
说毕业生创业者因年青而有犯错误的本钱,但是如果误人某一不适合自己创业的行业,一旦陷人其中。付出的不仅仅是金钱。还有一种成本,那就是时间。而另一方面,把握住创业之初这几年的时间。你就有可能成为该行业的专家或领跑者。所以。在决定进入某一行业时,一定要像选择自己未来的生活伴侣那样来考察这一行业是否适合自己安身立命。
1.考察行业产品或展务的市场饱和度在选择进人某一行业之前,调查了解该行业产品或服务在市场的占有率上是否已经饱和是必要的环节。如果真的已达到饱和。后来者要想介人,肯定会有相当大的难度。
比如目前国内的大城市中,彩电、冰箱的经销市场已经十分成熟。从事经销者都不是软角色,而且大都已在市场和顾客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声誉,要想从其手中抢夺利润和市场份倾,绝非轻易之事。若后来者在其他方面没有特别的竞争优势,到此便应打住。而若在某些偏远地区,市场还未达到饱和,则还可以一试。
2.与行业竞争者比较竟争优劣把自己计划经销的产品或服务项目与其他行业竞争者进行比较,从质最、性能、功用、造型、吸引力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分析。如若两者相差无几,自然不具备竟争力,因为竞争者是先进人市场的,顾客没有必要弃旧用新;但若创业者能对产品或服务项目进行一些改进,并符合顾客的要求,则又另当别论。当然。若是自己拟经销的产品在各个方面或大部分领域都优于行业竞争者,那就应毫不犹像地开始自己的经销事业。
3.抓住顾客心理创业者无论进人哪个行业,都离不开产品或服务。顾客购物的心理是十分复杂的。
他们固然喜欢质盈可靠的名牌产品,但也乐意接受充满沮情的经销形式和优质服务。质是硬性的、显性的,而服务则是软性的、隐性的。在产品的质It比较相差不大时,经销商在经营形式和服务方法上的改进会为消费者提供更进一步的方便和帮助,因此,后人市场的创业者应该在顾客心理上多下功夫。如果你认为先进人市场的行业竟争者已经在这方面做得很好。限于各种条件,你又一时难以赶上,那么还是三思而后行。考虑是否有必要一定加人这个行业。
4.选择产品或服务的前捉是赚钱创业者在进人一个行业时,千万不要让所谓超前愈识所象蔽,尽量不要选择过分生僻、过分前卫的产品,而要考虑产品无论新老,一定要有切实的消费者和利润跟随。例如,VCD还没流行起来时你就去卖DVD,坐便还未普及你却卖整体浴室,你的创业的结果只能是用自己的心血为后来人做嫁衣。因为。引导消费需要一个过程,营销要眼光超前。
但行动不能太超前。否刻你就可能会从先驰变成先烈。所以。创业者要着眼于行业市场及网络的培养,一旦发现某一类产品或服务开始有旺销的苗头。马上动手,凭自己的实力抢先一步。拔得头筹。
5.不妥被眼前现象所迷惑有些企业在推出新品时。非常善于妙作,这时创业者一定要睁大自己的眼睛,千万不要被那些赚一把就走的厂商所欺狡。回顾一下中国的市场首销历史,幕起的产品一定暴跌,产品寿命很难超过两年,因为这个产品是靠机遇和炒作起家的,在产品质量、品牌、梢咨能力上都无深厚积拱。比知。萄萄酒行业推广的“红酒+汽水。的中国特色饮品,盆嫌体的妙作,一夜之间成为市场热。板。不仅国内数以千计的厂家一哄而上,海外的大全油来品也奏这个热闹,而丰年之后,各个厂家仓序中的产品鱿开始大t积压。
如果创业者准备进人流通行业,在决定经梢一个产品之前一定要做产品的品质分析,要将该产品与其在当地市场的主要竞争产品作一个详细的比较,包括产品质量、包装、价格、菜道及促销等。
还有,一些对投资和人手配备要求不商的加盟项目或许风险少些,想从小本经营开始的创业者不妨一试。但是也要注盘,千万不要让那些恶意诈编者钻了空子,最好选择运背时间在5年以上、拥有10家以上加盟店的成熟品牌。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