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创业意向
大学生创业意向
励志照亮人生,创业改变命运!下面学习啦小编给大家分享大学生创业意向,欢迎参阅。
大学生创业意向
一、问卷的确立及调查结果分析
为进一步研究当前学生的择业观,加强就业教育,为高校就业工作提供相应的参考,黑龙江省“就业问题”课题组对在校生就业观念进行了调查分析。
本次调查采取书面问卷调查的方式。问卷的问题设置单项选择、多项选择,并兼有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针对学生就业的期望、选择、社会适应性、就业技巧、态度、所需信息等方面,共设17个选择题和两个开放性问题。调查对象为黑龙江省部分高校大
二、大三、大四本科生。共发放问卷1100份,回收问卷1058份,回收率为96.2%。其中有效问卷1047份,有效率为95.2%。
1、就业难问题凸显,人才标准提高
调查发现,学生在选择“薪金”标准上更加切中实际(见表1)。近年来,随着高校扩招,就业市场上需求总量没有相应增加,造成人才供给方面的供大于求,从而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买方市场。这一方面使用人单位提高了招收门槛,另一方面使一部分毕业生降格以求,这无形中提高了市场上人才的标准。
表1 在校生期望月薪分布
期望值
(人民币) 1000—1500 1500—2000 2000—3000 3000—5000 5000以上 比例% 14.76 22.82 32.89 20.13 9.4
2、学生择业选择面狭窄
调查得知,大学生在选择未来就业地区时,纳入前三项选择的是江浙地区(29.53%),上海(20.81%),北京(16.11%)。学生选择就业的领域不断拓宽,但主要热
衷于科研和综合技术服务业,比例为63.77%。另外,学生偏重于高新技术企业
(25.2%)、科研单位(18.7%)和国有企业(13.01%),可见,学生愿意从事技术含量高的研究性工作,他们更多地将自身定位为高级知识分子,而非普通劳动者,角色期待较高(见表2)。
表2 黑龙江省大学生工作单位预期分布
国家机关 科研单位 教育单位 其他事业单位 国有企业 三资企业 民营企业 高新技术企业 其他
比例% 8.54 18.7 6.91 5.28 13.01 11.38 8.13 25.20 2.85
3、学生尚需进一步认清自身位置
在市场经济,竞争就业的情况下,大学生尚需进一步认清自身位置。由于对自身定位的不准确,有的大学生盲目跟风,不能根据自身的特点进行择业,还有的自恃过高,宁肯不就业或考几年研究生,也不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就业目标的调整。目前,社会、家庭对大学生就业的期望值较高,影响较大。调查中,大学生对自主创业的认同率只有14.09%,大部分学生认为大学毕业就应当马上就业,或者考取研究生,继续深造, 接受不了大学生失业的现实。
4、学生诚信度有待提高
通过学生的诚信度调查,我们发现,学生对于违约的问题模棱两可。24.16%的学生选择在第二次更好的机会面前违约,25.5%的学生难以抉择,表现为观望或者消极失望的情绪,47.65%的学生认为违约影响到自己诚信,因而不为所动。这样看来,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的诚信教育,增强其对自身选择的信心,为社会培养自信、坚定、诚实可靠的人才。
5、高校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就业指导
据调查,仅有5.36%的学生认为毕业指导应从大四开始。在对就业指导效果的评价上,近一半的学生指出就业指导的沟通和个别咨询不够,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对就业指导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质疑,他们还希望学校能够保证足够时间的就业指导。这反映出学生一方面知道就业指导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学校的就业指导难以满足学生需要的矛盾。从学生的就业选择及就业认识和学生对学校就业指导的意见与建议的调查中得知,学校的就业指导还有很多工作要做。首先,要提高对就业指导的认识。就业指导不仅应包括向学生提供就业信息,还应包括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提供就业面试技巧、简历制作技巧、提供相关就业技能培训等。因而,它不应只是大三或者大四学生的事,应从入学抓起。其次,学校就业指导工作要有针对性。通过就业工作的总结,及时发现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问题,给予及时的指导和帮助。再次,丰富就业指导的形式。未来的就业对学生具有极大的挑战性。因而,在就业指导中,要加强案例分析,通过就业成功和失败的典型案例进行剖析给学生提供一定的情景模拟和参考。并采取讲座、个别咨询、《就业指南》、一定的就业课程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相关的指导中。最后,学校要从人员、时间和经费三个方面提供保障,以达到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效果。
提高就业率的对策研究
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学生在就业观上的种种问题需要学校通过教学活动、校园文化建设和良好的就业指导服务加以解决。
1、进行正确就业观的教育和引导
就业选择的市场化,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正确的就业观教育,增强其在就业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首先,要教育其区分好就业与择业的关系,不要“一步到位”,要有接受社会锻炼的勇气和思想准备。其次,要教育其增强竞争意识,避免“坐、等、靠”思想。最后,要对可能遇到的挫折和失败有足够的心理准备,提高抗挫折能力,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
2、打造“宽基础,精专业”的复合型人才
市场需求决定毕业生的就业走向。当前大学生的就业难主要是难在那些冷门专业和自身综合素质差的学生身上。高校要大力发展优势专业,调整专业定位,通过建立并实施学分制、主辅修制、跨校修读制、弹性学制等新的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管理制度,让学生成才,让家长满意,让社会认可。其次,高校可以实行“素质教育+专业教育”的培养模式,不必一开始就过细划分专业,大一大二主要培养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基本技能,大三才开始突出专业教育,培养宽基础、精专业、能力强、素质高的复合型人才。
3、丰富校园文化建设,进行学生诚信教育
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学校育人的第二课堂,是进行诚信教育的重要阵地。第一,创设校园诚信文化氛围内化学生的诚信价值观。学生长期处于一种良好的校园环境,经过长期的潜移默化,会内化成学生的思想品德、道德风尚和行为习惯,不仅对学生的学校生活有着影响,而且会持久地影响到学生将来的社会生活选择。第二,通过主流校园文化活动内化学生诚信行为。情感体验是构成品德的重要因素,也是行动的动力之一。大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经过亲身体验来证明验证某一认识的正确性,由此产生积极的情感和信念,活动的反复参与将不断地固化这一信念。
4、提高就业指导的吸引力
目前,高校的就业指导差强人意,只有真正提高就业指导的吸引力,就业指导才能收到应有的实效,提高大学生的就业信心和就业竞争力。大学生的就业指导主要通过就业咨询、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教育三条途径来实现,要在这三个方面研究对策。第一,建立“点、线、面”结合的就业咨询网络服务。针对不同学生在就业中遇到的实际障碍,采取个别点上的一对一咨询,有助于学生解决就业中的具体困难。另外,可对同类型的就业问题进行线上的指导和答疑解惑。学校还可以从广义层面上,针对政策性问题,开展相关的报告和解释性咨询。第二,在就业指导课程中,减少理论性的讲授,通过案例教学和模拟招聘等形式形成就业指导课的互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共同
寻找问题所在。在课程内容上,融就业技巧、口才训练、信息介绍等多种内容于一体,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第三,在职业生涯教育中,要加强大学生生涯规划及生涯决策能力的培养,注重他们潜能的开发,使他们对自己的实际状况有明确的认识。
面对强大的就业竞争压力,大学生就业观念严重滞后,因此,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前提是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就业观念。这需要高校加强引导和教育,抓好专业教育、校园文化和完善就业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