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分析
近年来,随着大学扩招,高校毕业生也迅速增加,毕业生就业压力逐渐增大。在这种形势下,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成为一种趋势。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欢迎阅读!
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分析篇一
(一)调研样本选择
本课题以河南师范大学为调研范围,以该校大学生为主要调研对象,为使调研结论具有普遍性,样本选取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学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对其创业意愿和对创业的看法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如下:
图表看出高校毕业生虽然具有创业意识。但选择自主创业只占很少的一部分,大部分毕业生选择受雇就业。
(二)高校毕业生的创业
通过研究我国的创业现状可以发现:随着时代的发展,创业者学历呈不断上升趋势。虽然学历与创业成功与否无必然联系,但是创业者的受教育程度也会对创业活动造成一定的影响。一方面,受教育程度高的人往往具有较高的职业技能,具有更好的创业基础和潜力,善于发现和抓住商机。另一方面,他们也面临着更多的选择和机会,从而易于规避风险。经过对河南师范大学创业学生的创业认知调查后发现,创业毕业生的创业认知和创业目的较强,他们认为创业不仅是开创一份事业,同时也是实现个人价值,追求自由自主工作方式的一种途径。其次是创业者的专业契合度高,其创业的想法大部分是从学习和实践中萌生的。从理论上来讲,人们倾向于认为学习经济类学科的学生创业的概率较高,这种观点有一定的可信性。
母校资源的利用对大学生创业的影响。
我们以河南师范大学为例,选取了两个本校毕业生创业成功的案例作为样本案例来进行研究。
(一)样本案例的研究
通过研究可以发现,大学生创业的形式多为合伙创业,充分体现了母校人脉资源的重要性,只是合伙的形式和合伙人群有所不同,例如:新思语教育作为一个语言培训机构,在创办初期,是其创办人同本校日语系两个毕业生合伙创办,创业基金不到
1000元。但是因为其自身优质的外教资源和优惠的价格,在同行业中异军突起,成为豫北地区小语种教育行业中的佼佼者。分析其创业过程中的有利因素与条件,可以得到的是母校资源在其创业过程中提供了诸多便利。首先是廉价的房租与源源不断的消费人群。其次是师资力量有保证,且社会认可度高。第三,因为大部分依托母校资源的创业者其服务对象是学生,对作为客户的学生来说具有较大的说服力,而其创办者是本校毕业生的身份,为其赢取了客户的信任,也就为其提供了基本的运营条件。凭借这种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创办仅两年时间就已经获得了广大学子的信赖,目前已经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多个服务项目的综合性服务类小型公司,并在不断发展中打响了自己的品牌。而其创办者本校毕业生及退伍军人的身份是其赢得学生信任的重要原因,成为其创业成功的先决条件。
(二)母校资源的整合
那么,高校毕业生依托母校资源进行创业,他们看中了母校的哪些资源呢?
1、熟悉的环境。经过四年的学习和生活,毕业生对母校校内和学校周边的环境比较熟悉,比较容易发现学校周边的商机,减少创业投资的风险性和盲目性。
2、母校提供丰富的设备资源,如教室、场地以及母校校内相对于校外较为廉价的房租等,这些设备资源都为创业大学生在创业初期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创业的成本投入。
3、母校提供的消费群体较多。河南师范大学学校周边有河师大附中等初高中学校,临近新乡大学城高校区,这些学校的学生也是培训机构的主要客户。新思语教育等的培训机构在短时期能得以快速发展就受益此。
综上可知,母校资源作为一种创业资源,以其独特的优势在大学生创业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母校资源提供的创业优势是其他创业资源所不能比拟的。但就目前的调研结果来看,依托母校资源创业的机构,形式主要为培训机构和人力资源机构,这就说明,母校中还有许多创业资源尚未得到开发和利用,这就需要大学毕业生生以创新的意识来发掘母校中丰富的创业资源,并以此发现更多的创业机会,积极创业,实现人生价值。
毕业生自主创业调查分析篇二
一、学院调查结果分析
学院层面的问卷调查覆盖全校的29 个学院,《山东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情况调查问卷( 学院) 》由各学院指定专人负责填写, 共收回有效问卷29 份, 回收率为100%。
调查表明, 山东大学通过自主创业实现就业的同学数量并不多, 2001 -2005 年五年间共有144 人, 其中, 2001年18 人, 2002 年23 人, 2003 年24人, 2005 年35 人, 2005 年44 人; 博士7
人, 硕士41 人, 本科生96 人; 自主创业的同学主要分布在法学、物理、文学、信息、数学、哲社、体育等学院。根据本次调查反映的情况, 大部分学院对毕业生自主创业是持赞成和支持态度的, 我校学生自主创业的领域主要集中在高科技和智力服务行业。从院部反馈的情况来看, 学生自主创业遇到的主要困难依次为: 资金不足, 缺乏经验, 知识和能力欠缺, 没有合作伙伴, 父母不理解, 社会大环境不允许等等。大部分院部认为学校教育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还是非常有帮助的。对于学校开展创业指导, 各学院提出了一些好的建议, 主要有: ( 一) 创业意识的培养。从大学一入校就开始对学生进行创业意识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各种创业活动, 树立自主创业的理念。
( 二) 开设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 全方位帮助学生完善自我的知识体系, 防止学生只接受本专业单一教育, 为将来独立创业打下基础。
( 三) 将创业指导纳入正常的教学体系, 对有需要的同学开展尽可能实现的创业理论培训, 利用假期为学生提供创业实践机会。
( 四) 呼吁社会为学生自主创业提供更多条件, 允许学生毕业后有一段时间在社会上观摩、学习。
( 五)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 使其成为就业的主要渠道之一, 进行投资、企业管理等创业所需知识的培训。
( 六) 搭建更好的产、学、研平台, 孵化中小型科技公司, 争取本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为学生创业提供一定帮助。
( 七) 采取更加灵活多样的措施, 提高就业指导队伍的整体综合素质, 采取走出去、引进来的办法, 积极学习其他高校的经验, 勇于创新。
二、学生调查结果分析
针对学生的自主创业调查, 我们选了法学院、管理学院、机械工程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经济学院、控制科学与工程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等十个有代表性的学院, 由学院老师组织学生填写, 共收回有效问卷1000 份。对收集上来的资料, 我们运用SPSS 软件进行了统计分析, 现将调查的结果报告如下。
( 一) 自主创业, 任重道远对于相关部门制定的一系列鼓励毕业生通过各种渠道、各种形式就业,支持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 在本次调查中, 有11.3%回答非常了解, 39.8%回答一般了解, 而29.7%的被调查者表示仅仅听过, 还有19.2%的被调查者对此一点也不了解。而在被问到“是否有创业的打算”时, 26.8%的被调查者回答完全没有, 60.0%的回答考虑过, 仅有13.4%的被调查者回答已经进行创业、曾经参与过或者正在筹划中。这说明: 一方面,一部分同学已经进入自主创业的实践阶段; 另一方面, 这项工作还有很大潜力可挖, 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 二) 创业原因多样化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 同学们进行创业的目的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的被调查者把创业作为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占23.3%), 有的认为这是积累经验(占17.2%)和成才的一种方式(占20.2%),有的是迫于就业压力而选择自主创业(占4.2%), 当然也有被调查者单纯为了赚钱而选择创业(占28.9%)。而高校毕业生创业想法的主要来源分别为家庭(13.5%)、朋友(27.3%)、传媒(12.4%)、偶像(9.9%)的影响以及日益严峻的就业压力(14.9%)等。 ( 三) 创业心态良好, 正视自身优势
在自主创业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风险, 本次调查中33.9%的同学认为风险可以用来磨炼自己, 45.8%的同学认为即使有风险也应该勇于承担。这说明广大毕业生对于自主创业的心态还是非常积极的。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大学生能够正视自己在自主创业方面特有的优势, 例如:基本素质高、能力强(19.9%), 思维活跃、适应性强、易接受新事物(55.6%),工作热情高、抗挫折能力强(11.2%), 身体健康、精力旺盛(9.8%)等。
( 四) 创业路上的障碍不容忽视
主要表现为资金不足, 没有好的创业方向(40.1%), 经验不够, 缺乏社会关系(48.3%); 另外, 亲人的反对(3.3%), 地方配套政策落实不到位(2.8%), 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2.7%), 继续深造的压力(2.8%) 等等也都是妨碍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因素。但
就资金一项来说, 由于没有固定收入, 毕业生创业的资金大部分只能来源于家庭( 占21.5%) 和贷款( 占40.7%) , 表示由个人负担的仅为18.7%, 这也是一个非常大的挑战。
( 五) 创业指导有待加强
另外, 广大被调查者也表示, 今后学校在创业指导方面应该加强的方面有: 创业知识的指导( 27.4%) , 有关国家政策的宣讲( 23.8%) , 创业氛围的营造( 31.1%) 以及创业训练( 17.7%) 等。这说明创业指导仍然是高校就业指导工作过程中的一项薄弱环节, 今后亟待进一步改善和加强。
三、小结
在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压力越来越大的今天, 自主创业正逐步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一个渠道, 同时也成为大学生成才的重要模式。高校面对此项课题要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针对问卷调查中反映出的问题, 我们认为应该创造良好的氛围, 鼓励有条件的同学开展自主创业。对于学生自主创业, 学校应该积极引导、大力支持, 并加强指导。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激发学生创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把创业指导引入教学体系, 开设专门的创业指导课程; 加强创业教育的实习实训, 利用高校的智力、技术资源优势, 搭建好的产、学、研平台, 整合社会、学校和企业的资源, 争取本地区的各项优惠政策, 为学生创业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