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语文学习 > 词语大全 > 成语接龙 > 天人合一如何成语接龙

天人合一如何成语接龙

时间: 李元857 分享

天人合一如何成语接龙

  天人合一是中国哲学中关于天人关系的一种观点。与"天人之分"说相对立。认为"天"有意志﹐人事是天意的体现;天意能支配人事﹐人事能感动天意﹐由此两者合为一体。下面是学习啦网小编带来的成语天人合一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天人合一的成语接龙

  天人合一 → 一步登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 足智多谋 → 谋事在人 → 人定胜天 → 天壤之别 → 别有洞天 → 天翻地覆 →覆地翻天 → 天经地义 → 义薄云天 → 天涯海角→ 角立杰出 → 出生入死 → 死声咷气 → 气吞山河 → 河倾月落 → 落落大方 → 方枘圆凿 → 凿壁偷光 → 光采夺目 → 目中无人 → 人定胜天 → 天外有天 → 天伦之乐 → 乐不可支 → 支支吾吾 → 吾膝如铁 →铁证如山 → 山穷水尽 → 尽善尽美 → 美中不足

  用天人合一的最后一字接龙

  一物不知 一元大武 一丝不挂 一己之见 一缘一会 一命之荣 一品白衫 一唱三叹 一朝一夕 一望无垠 一言难尽 一表人才 一触即发 一晦一明 一知片解 一无所得 一无所求 一蹴而成 一面之缘 一索得男 一网打尽 一登龙门 一钱不名

  天人合一造句举例

  1) 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与建筑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学的真谛所在。

  2) 古有贤者,大隐于喧嚣尘世,施主只要清心少欲,也未尝不能像古人那样在奔忙中,体悟自然之道,天人合一之境。

  3) 真正的高手对于身周的变化均能观察入微,这一丝波动就容易被抓住而暴露形踪,当日卫与尘心对决,卫在天人合一的状态下极容易就发现尘心的所在也正是因为如此。

  4) 天人意识其实是群体意识。天人未分天人合一,其实是人我合一,人和人没有分开。一旦人和人分开,每个人的精神各不相同,那么天与人也就分开了。

  5) 中医讲究天人合一,治疗疾病要因时制宜,可见天气对人体是有影响的。

  6) 画家把人物和景色水乳交融的结合为一,充分显现了天人合一的精神。

  7) 受儒家“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人生哲学的影响,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江南古典园林艺术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

  8) 关爱人生,珍惜生命,中庸思想,和谐意识以及天人合一等等,至今依然是世界文化遗产之精华。

  9) “天人合一”说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思想,是古代朴素唯物论和辨证法的自然观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和发挥。

  10) 其中,“天人合一”观和“人格超升”论就是最基本的人生境界理论形态,二者之间又有内在的逻辑联系。

  11) 论述了永乐宫壁画独特的艺术风格,“天人合一”思想的完美体现,以及永乐宫壁画在人物形象线条表现色彩运用方面的艺术成就。

  12) 天人合一,难道生活在茹毛饮血的原始时代才是最好?

  13) 西汉灾异奏疏是以当时天人合一的哲学为思想基础的,它的兴盛同西汉中晚期的国事日非,社会混乱有密切关系。

  14) 从“天人合一”“体用一源”到“智的直觉”,是儒家思想能与时俱进而脱胎换骨的生机所在,也是贯穿儒家文艺美学发展的内在理路和思维方式。

  15) 儒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天人合一”“从心所欲不逾距”的自由和谐之境域,即真善美合一圆成之境。

  16) 虽然三家思想的共同点是以天人合一作为最高的境界,但三者之间并非毫无区别。

  17) 献岁发春,万物复苏,生生不息,天人合一,在《礼记·月令》与《吕氏春秋》等典籍中有着记载。

  18) 审美意识指向的审美原则是:天人合一人为中心原则,和谐原则,生态中心转向,“庖丁解牛”的高远艺术境界.

  19) 在中华民族天人合一人性本善明德慎罚的思维方式影响下,中国古代从周朝到清朝,实行了死刑缓期执行的制度。

  20) 道法,九道九劫,九九归一,天人合一。

  21) 此刻的景逸做出一个天人合一的姿势,双手张开,一手托天,一手按地,上古的天机练气图彻底被他理解。

  22) 乃遇喵喵有所顿悟,一言蔽之,欲臻天人合一,须坚信一字,此字古已有之,与今亦然,唯“缘”。

  23) 我追随太阳的脚步来到乡野间。孩子们正追逐玩闹,那自在的潇洒那无忧的神色,让我回想起童年时我们的模样……那绿茸茸的麦田那湉湉的流水那幽微的花香那安谧的山村还有那山间幽雅的情调湛蓝无瑕的天空……让我痴迷,使我沉醉!那“天人合一”的感觉随瞬间绽放的蒲公英,飘向了无边的远方……

  24)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25)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宋代大哲学家张载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26) 我很幸运得到了这份恩赐,我也乐意将它们回报给世界:通过我的音乐和舞蹈感受那份天人合一的喜悦之情。

  27) 西方采取的是强硬的手段,要“征服自然”,而东方则主张采用和平友好的手段,也就是天人合一。要先于自然做朋友,然后再伸手向自然索取人类生存所需要的一切。

  28) 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生命是一个多么值得珍视和充满期待的宝藏。因为,不断明白的过程也就是一个不断敞开不断广阔,不断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过程,只有真正“明白”了,才能体味到那种民胞物与的博大情怀,不断趋近那个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

  29) 家们的创作才能在信仰的世界里,得到充分地发挥,他们把人间荣华富贵搬上墙壁,又把天国的富丽堂皇展示人间,天上人间,人间天上,真是天人合一的时代,充分显示了的半神文化。

  30) 为此,一些西方学者把视野转向东方,对古代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观表示出浓厚兴趣,我国的一些学者也把天人合一观作为生态伦理学的前瞻而推崇备至。

  31) 可以说,庄子在本然世界的天人之际视域里以审美的自然维度体现了更高的天人合一。

  32) 提倡礼乐复兴,以敬天爱地之心仰接仁孝礼三滴甘露,达到天人合一境界。

  33) 早在公元前,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4) 罗光主教认为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和文化,都沉溶在好生之德,显露天人合一的生命。

  35) 通过“宏远”与“微远”的融合,谭天将中国古代哲学中的“天人合一”的思想,用一种新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赋予了新的时代意义。

  36) 魏晋隋唐近八百年间,玄学佛学思潮占据主流,儒家的天人合一之学旁落.

  37) 早在公元前二千五百年,中国人就开始了仰观天文俯察地理的活动,逐渐形成了“天人合一”的宇宙观。

  38) 若借佛语,可称之为“妙胜义”“三昧”“究竟”“无上上等慧”,是天人合一的一种高级精神境界。

  39) 听见一阵阵的雷声,韩山感觉到体内有一股真气正蠢蠢欲动,甚至想要天人合一,和空中的雷霆相互融合,激荡在太空之中,迅雷烈风,莫不收发由心。

  40) 寻就是追求寻找墓的所在地,利用因地制宜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切实有效的方法,使人适宜于自然,回归自然,反朴归真,天人合一,这正是风水的真谛所在。

  看了天人合一成语接龙的人也喜欢:

1.中国武术天人合一

2.传统教育黑板报

3.天人合一与生态学 阅读理解答案

4.有关儒学的自觉自识--兼评对儒学的误会与非议

14006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