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纺织百科:纺织文物保护
化工纺织百科:纺织文物保护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化工纺织百科:纺织文物保护》全部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您喜欢小编的推荐,请继续关注学习啦。学习啦,给你不一样的人生。
fɑngzhi wenwu bɑohu
纺织文物保护(卷名:纺织)
preservation of textile relics
古代纺织品和服饰的材料一般都是天然纤维,经过漫长时间的老化和分解,极不易保存下来。中国唐代以前的遗址和古墓里出土的纺织品多数已成残片,宋、元、明代纺织品传世的也不很多。各国学者纷纷探索用各种现代技术保护文物的方法。常用的有:丝网加固法,水封冷藏法,玻璃夹持法,密封隔绝法,树脂喷涂法等。
丝网加固法 出土的纺织品,有的粘附在器物之上,如河北藁城台西村商代遗址、河南安阳殷墟、陕西宝鸡茹家庄西周墓、河北中山国的战国墓中,用丝绸或麻布包裹铜觯、铜觚、铜钺、铜镜、刀剑、铁盆,作为随葬品埋入地下。铜绿铁锈和纺织品粘结在一起,不易取下。首先要去掉织物表面的泥土和杂质,用丝网贴在采样的织物上,以防止散落。将取下的标本按织物的纹路或密度拼接起来,粘贴在稀疏的锦纶丝网上,下面填以棉花或丝绵,装在有机玻璃盒内保存。出土的纺织品大部分是分离状态的织物,与泥土叠压在一起,或乱成一团。如江苏唯亭草鞋山遗址的葛布、浙江钱山漾的绢片、麻布、新疆哈密的毛织物,以及福建武夷山船棺内的棉布、丝、麻布等残片,有的已经炭化,有的因长期浸泡在水里,得以较好地保存下来。对于这样的文物首先要用大量的蒸馏水浸泡(忌在河中洗涤),将织物一块块分离出来。然后用脱脂棉花吸干水分,再放到无水酒精里浸泡,去掉表面的泥土、杂质和气味,用丝网在背部加固保存。
水封冷藏法 在古墓葬里的纺织品和衣服,由于长期浸泡在水里或棺液内,保存较好。可先除去杂质和气味,再使织物保持干燥,以防止发霉变质。朝鲜乐浪汉墓的丝织物就是放在水中保存的,水起隔绝空气的作用。中国南方墓葬里出土的丝织品,如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江苏金坛南宋周瑀墓,福建福州南宋黄昇墓等,都因有良好的水封保存特点,丝织品得以较完整地保存下来。而山西的阳高汉墓、宁夏的西夏陵墓等则因气候干燥和地下水位低,而未能保存下大块的丝织品和完整的衣物。但在常年冰冻状态的苏联西伯利亚巴泽雷克古墓、蒙古诺因乌拉匈奴墓、或西北常年干燥地带的新疆哈密西周早期墓、吐鲁番阿拉沟战国墓出土的毛织品,以及古楼兰出土的丝、毛织品等则较好地保存了下来。因此低温和干燥是保存丝织品的较好条件。但过于干燥则会引起脆化,而对于麻类纤维,则较适宜。
玻璃夹持法 用两块平板玻璃夹持织物残品也是一种有效的保护方法,能达到固定的作用。但有时在密封的玻璃之间凝结有水汽,而一般玻璃又是含钠石英玻璃,玻璃中的碱分会溶解出来,毁损织物残片。在平玻璃间连带夹一块纱网,使织物一面与玻璃隔开,网对丝织品的摩擦系数大,因而残片更易固定。美国纽约美德罗普利堂美术博物馆曾进行过对比试验。夹在玻璃板里的麻布,经过40年后颜色仍很白净鲜洁,但未夹进玻璃板的部分则已深度泛黄,强度很弱,容易粉碎。使用厚3毫米紫外线吸收型有机玻璃,能起到防止褪色的作用。日本正仓院也用这种方法保存丝绸残片,但不能看到展品反面,对于服饰和双面绣品并不适用。
密封隔绝法 对于出土和传世的大件丝织品和服饰,无法用玻璃夹片法来进行技术保护。它们有的要供科学研究,有的常年展览,有的要长期收藏在库房内。研究、展览和收藏有时交替进行,保存技术条件也随情况而异。日本的学者为了保存正仓院和各寺庙内的唐宋丝织品,对保存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和气流等变化情况,进行专门研究。他们将出土的丝织品密封后,放入地下保存,效果很好。
关于丝织品的染色、印花和刺绣品的褪色问题,日本研究认为氨、氧和潮湿的空气,对染料褪色影响较大,受光影响较显著的是盐基染料,其次是酸性染料,而在光线中紫外线的影响最大。在染织品展出时,宜使用防紫外线的有机玻璃,用100勒克司的低度照明。中国湖南省博物馆根据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深埋(离地面20米)密封(棺椁外用60~120厘米的白膏泥,填充30~40厘米厚的木炭约万斤),使水和气体不能浸入,墓室内部的湿度、温度(13~14℃)始终保持不变。棺内丝、麻织品的鲜艳颜色和质地能保持良好。这种方法已运用于文物保管。将出土丝织品和服饰放入塑料袋中,抽真空后充氮气,装入木箱放入柜内。库内应有空调装置。
树脂喷涂法 为了增加丝织品残片的牢度和防止紫外线照射,可在织物表现喷涂雾状的醋酸乙烯或锦纶浆料,但这种方法有副作用。如定陵出土的明代丝织品和衣物经喷涂后已失去光泽和弹性,变成为硬化发脆的标本。在国外还用树脂浸渍法,效果也并不好。